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青藏高原南北地体壳幔热结构差异的大地热流证据
被引量:
44
1
作者
沈显杰
张文仁
+2 位作者
杨淑贞
管烨
金旭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0年第2期203-214,共12页
本文首先报道大地热流剖面测量的系统成果,进而分析南北剖面的热流分布特征及其构造热演化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南北各地体不同的构造变形环境所诱发的深部热作用和放射性生热、摩擦应变生热和深部热流分量等热源组分在配置上的差异,分...
本文首先报道大地热流剖面测量的系统成果,进而分析南北剖面的热流分布特征及其构造热演化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南北各地体不同的构造变形环境所诱发的深部热作用和放射性生热、摩擦应变生热和深部热流分量等热源组分在配置上的差异,分区论述青藏高原北部、中部和南部3种不同类型的地壳—上地幔热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热流
热演化
构造变形
冈底斯
岩浆源区
壳幔
横向不均一性
上地幔
怒江缝合带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蛇绿混杂岩的基质组成及其构造内涵:以东古特提斯为例
被引量:
4
2
作者
林伟
王印
+6 位作者
刘飞
孟令通
冀文斌
卫巍
褚杨
宋超
吴钦颖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449-3467,共19页
蛇绿岩是恢复大洋演化最直接的证据,是识别板块汇聚边界的一级地质学标志。相比于蛇绿岩,蛇绿混杂岩的基质记录了更多关于大洋板块演化的信息。为了深入理解蛇绿混杂岩基质组成的构造内涵,我们选择了位于越南北部—中国滇东南地区的古...
蛇绿岩是恢复大洋演化最直接的证据,是识别板块汇聚边界的一级地质学标志。相比于蛇绿岩,蛇绿混杂岩的基质记录了更多关于大洋板块演化的信息。为了深入理解蛇绿混杂岩基质组成的构造内涵,我们选择了位于越南北部—中国滇东南地区的古特提斯哀牢山-Song Ma(马江)-Song Chay(斋江)缝合带开展研究。本文综合了前人有关该带蛇绿混杂岩基质碎屑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的结果,认为哀牢山-Song Ma-Song Chay蛇绿混杂岩基质具有强烈的横向不均一性,可以划分为M1、M2、M3和Song Chay单元。其中,M1位于哀牢山-Song Ma蛇绿混杂岩中部,构成了哀牢山蛇绿混杂岩的主体,具有440 Ma和960 Ma的特征碎屑锆石年龄峰值,结合其Hf同位素特征,我们认为M1的物源为印支板块。M2位于哀牢山-Song Ma蛇绿混杂岩的NW部,显示出单一的260 Ma左右的碎屑锆石年龄峰值,结合其Hf同位素特征,我们认为M2主要来自于华南板块上的峨眉山大火成岩省。M3位于哀牢山-Song Ma蛇绿混杂岩的SE部,碎屑锆石年龄结果显示出250 Ma的主要峰值以及370 Ma和780 Ma的次要峰值,结合其Hf同位素特征,我们认为M3的主要物源为印支板块的弧岩浆岩,少量来自华南板块。Song Chay蛇绿混杂岩基质中的碎屑锆石主要是来自作为被动陆缘的华南板块,只有很少一部分来自上覆的印支板块。上述蛇绿混杂岩组成的横向不均一性,指示了洋盆关闭过程中物源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基质中鲜明的俯冲板块(华南)被动陆缘的信息,使我们推断古特提斯东部在某一阶段或某一部位表现为有限洋盆,其对我们理解东古特提斯板块拼合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混杂岩带基质组成
被动陆缘物源
混杂岩带
横向不均一性
印支造山带
古特提斯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造山带下岩石圈地幔小尺度减薄的动力学成因
3
作者
雷天
李忠海
刘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727-3739,共13页
地质与地球物理观测数据表明青藏高原、安第斯山、以及帕米尔等典型造山高原之下均有明显的岩石圈地幔小尺度/分段式减薄现象.这些小尺度岩石圈减薄难以用经典的拆沉或对流减薄理论来解释,一方面,拆沉预示大尺度岩石圈地幔的剥离过程,...
地质与地球物理观测数据表明青藏高原、安第斯山、以及帕米尔等典型造山高原之下均有明显的岩石圈地幔小尺度/分段式减薄现象.这些小尺度岩石圈减薄难以用经典的拆沉或对流减薄理论来解释,一方面,拆沉预示大尺度岩石圈地幔的剥离过程,而对流减薄则在黏度相对低的地幔岩石圈中发生,其主要以小尺度的局部增厚触发并仅减薄地幔岩石圈的底部区域.另一方面,拆沉或对流减薄模型都预测造山带尺度的地幔岩石圈拆离,都假设造山带岩石圈横向均一,然而实际的造山带岩石圈往往由多个不同的地块构成,块体之间岩性、物性、流变结构可能大有差别,即横向不均一性.这些造山带岩石圈地幔的横向不均一性,能否有效解释观测到的局部小尺度减薄现象?为此,我们构建了一系列高精度动力学数值模型,系统模拟了碰撞造山过程中岩石圈地幔的形变和不稳定性.结果表明,在塑性屈服强度很低的情况下,横向不均一的造山带岩石圈有发生分段式/小尺度减薄的可能性;其主要机理是由位错蠕变与强塑性作用所导致的应变集中使得地块间及壳幔间耦合弱化,从而使得较弱地块的岩石圈地幔在增厚时由于重力不稳定性而产生局部剥离,进而诱发小尺度软流圈上涌.模拟结果可以良好地解释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安第斯中部高原、以及帕米尔高原之下岩石圈的局部小尺度/分段式减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尺度岩石圈减薄
造山带
横向不均一性
位错蠕变
塑性屈服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藏高原南北地体壳幔热结构差异的大地热流证据
被引量:
44
1
作者
沈显杰
张文仁
杨淑贞
管烨
金旭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石圈研究中心
长春地质学院
出处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0年第2期203-214,共12页
文摘
本文首先报道大地热流剖面测量的系统成果,进而分析南北剖面的热流分布特征及其构造热演化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南北各地体不同的构造变形环境所诱发的深部热作用和放射性生热、摩擦应变生热和深部热流分量等热源组分在配置上的差异,分区论述青藏高原北部、中部和南部3种不同类型的地壳—上地幔热结构。
关键词
大地热流
热演化
构造变形
冈底斯
岩浆源区
壳幔
横向不均一性
上地幔
怒江缝合带
构造演化
分类号
P5 [天文地球—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蛇绿混杂岩的基质组成及其构造内涵:以东古特提斯为例
被引量:
4
2
作者
林伟
王印
刘飞
孟令通
冀文斌
卫巍
褚杨
宋超
吴钦颖
机构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449-3467,共1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91855212)资助的成果。
文摘
蛇绿岩是恢复大洋演化最直接的证据,是识别板块汇聚边界的一级地质学标志。相比于蛇绿岩,蛇绿混杂岩的基质记录了更多关于大洋板块演化的信息。为了深入理解蛇绿混杂岩基质组成的构造内涵,我们选择了位于越南北部—中国滇东南地区的古特提斯哀牢山-Song Ma(马江)-Song Chay(斋江)缝合带开展研究。本文综合了前人有关该带蛇绿混杂岩基质碎屑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的结果,认为哀牢山-Song Ma-Song Chay蛇绿混杂岩基质具有强烈的横向不均一性,可以划分为M1、M2、M3和Song Chay单元。其中,M1位于哀牢山-Song Ma蛇绿混杂岩中部,构成了哀牢山蛇绿混杂岩的主体,具有440 Ma和960 Ma的特征碎屑锆石年龄峰值,结合其Hf同位素特征,我们认为M1的物源为印支板块。M2位于哀牢山-Song Ma蛇绿混杂岩的NW部,显示出单一的260 Ma左右的碎屑锆石年龄峰值,结合其Hf同位素特征,我们认为M2主要来自于华南板块上的峨眉山大火成岩省。M3位于哀牢山-Song Ma蛇绿混杂岩的SE部,碎屑锆石年龄结果显示出250 Ma的主要峰值以及370 Ma和780 Ma的次要峰值,结合其Hf同位素特征,我们认为M3的主要物源为印支板块的弧岩浆岩,少量来自华南板块。Song Chay蛇绿混杂岩基质中的碎屑锆石主要是来自作为被动陆缘的华南板块,只有很少一部分来自上覆的印支板块。上述蛇绿混杂岩组成的横向不均一性,指示了洋盆关闭过程中物源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基质中鲜明的俯冲板块(华南)被动陆缘的信息,使我们推断古特提斯东部在某一阶段或某一部位表现为有限洋盆,其对我们理解东古特提斯板块拼合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蛇绿混杂岩带基质组成
被动陆缘物源
混杂岩带
横向不均一性
印支造山带
古特提斯东部
Keywords
matrix of ophiolitic mélange
provenance of the passive margin
heterogeneity of the ophiolitic mélange zone
Indochina orogenic belt
Eastern Paleo-Tethys
分类号
P587 [天文地球—岩石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造山带下岩石圈地幔小尺度减薄的动力学成因
3
作者
雷天
李忠海
刘勉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727-3739,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90860,41774107,41774108)资助.
文摘
地质与地球物理观测数据表明青藏高原、安第斯山、以及帕米尔等典型造山高原之下均有明显的岩石圈地幔小尺度/分段式减薄现象.这些小尺度岩石圈减薄难以用经典的拆沉或对流减薄理论来解释,一方面,拆沉预示大尺度岩石圈地幔的剥离过程,而对流减薄则在黏度相对低的地幔岩石圈中发生,其主要以小尺度的局部增厚触发并仅减薄地幔岩石圈的底部区域.另一方面,拆沉或对流减薄模型都预测造山带尺度的地幔岩石圈拆离,都假设造山带岩石圈横向均一,然而实际的造山带岩石圈往往由多个不同的地块构成,块体之间岩性、物性、流变结构可能大有差别,即横向不均一性.这些造山带岩石圈地幔的横向不均一性,能否有效解释观测到的局部小尺度减薄现象?为此,我们构建了一系列高精度动力学数值模型,系统模拟了碰撞造山过程中岩石圈地幔的形变和不稳定性.结果表明,在塑性屈服强度很低的情况下,横向不均一的造山带岩石圈有发生分段式/小尺度减薄的可能性;其主要机理是由位错蠕变与强塑性作用所导致的应变集中使得地块间及壳幔间耦合弱化,从而使得较弱地块的岩石圈地幔在增厚时由于重力不稳定性而产生局部剥离,进而诱发小尺度软流圈上涌.模拟结果可以良好地解释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安第斯中部高原、以及帕米尔高原之下岩石圈的局部小尺度/分段式减薄现象.
关键词
小尺度岩石圈减薄
造山带
横向不均一性
位错蠕变
塑性屈服
数值模拟
Keywords
Small-scale/fragmental lithospheric removal
Orogen
Heterogeneity
Power-law viscous rheology
Plasticity
numerical simulation
分类号
P313 [天文地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青藏高原南北地体壳幔热结构差异的大地热流证据
沈显杰
张文仁
杨淑贞
管烨
金旭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0
4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蛇绿混杂岩的基质组成及其构造内涵:以东古特提斯为例
林伟
王印
刘飞
孟令通
冀文斌
卫巍
褚杨
宋超
吴钦颖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造山带下岩石圈地幔小尺度减薄的动力学成因
雷天
李忠海
刘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