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与模拟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耿杰 任桂香 +1 位作者 王忠民 张昭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55-463,共9页
山东数字化水位观测开展了近 3年时间 ,与模拟观测相比 ,具有数据传输快、数据量级大、人为误差少的优点 ,从而使地下水位的高频、短周期信息大量增加 ,为捕捉地震短临异常信息提供了有利条件。分析结果表明 ,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与模拟... 山东数字化水位观测开展了近 3年时间 ,与模拟观测相比 ,具有数据传输快、数据量级大、人为误差少的优点 ,从而使地下水位的高频、短周期信息大量增加 ,为捕捉地震短临异常信息提供了有利条件。分析结果表明 ,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与模拟观测资料的变化特征一致 ,因而可以代替现有的模拟观测 ;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保存在SQLserver数据库 ,可通过地震前兆信息处理与软件系统 (EIS2 0 0 0 )方便地联接 ,随时采用相关的数学处理方法分析 ,跟踪动态的发展变化 ;日常分析应用表明 ,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仍可延用以往模拟观测资料的分析处理方法 ,同时许多新方法 (如潮汐分析、加卸载响应比法 )也可在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分析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观测 模拟观测 水位资料 对比分析 山东 地震前兆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震台网同一台址数字与模拟观测震级对比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晶琼 王兰兰 +2 位作者 陈慧 田秀美 巫祥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38-42,共5页
对比了云南台网中同一台址的数字与模拟观测测定的地动位移和震级,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两者的差异,认为同一台址的数字与模拟仪器测得的震级基本一致。
关键词 同一台址 数字观测 模拟观测 地动位移 震级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地形变数字化与模拟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李杰 邹钟毅 +1 位作者 卢双苓 鲁成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1期85-92,共8页
对山东省水管仪、伸缩仪的数字化和模拟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对资料的完整性、稳定性、可靠性进行了评价 ,并对资料的变化趋势、均值、方差一致性利用相关分析、t检验、F检验等方法进行了统计检验。观测资料在地震分析预报中的应用... 对山东省水管仪、伸缩仪的数字化和模拟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对资料的完整性、稳定性、可靠性进行了评价 ,并对资料的变化趋势、均值、方差一致性利用相关分析、t检验、F检验等方法进行了统计检验。观测资料在地震分析预报中的应用结果表明 :(1)水管仪、伸缩仪数字化观测资料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优于模拟观测资料 ,数字化观测可代替模拟观测 ;(2 )水管仪、伸缩仪数字化和模拟观测资料的变化趋势一致性很好 ,均值、方差一致性较差 ,仅有个别测项一致。 (3)潮汐分析和非潮汐分析方法是识别强震前中短期和短临异常的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地形变 水管仪 伸缩仪 数字化观测资料 模拟观测资料 潮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eBa强力保水剂在黄土与沙土中使用效果模拟观测 被引量:2
4
作者 温淑红 左忠 +2 位作者 王峰 郭永忠 杜建民 《宁夏农林科技》 2010年第5期31-32,19,共3页
Farm型ZeBa强力保水剂使用效果模拟观测表明:在黄土、沙土环境中均能较好地提高西瓜、油葵、苜蓿、玉米的出苗率、株高和单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对延长作物存活时间作用尤为明显,是解决干旱作物出苗、保苗的有效人为调控... Farm型ZeBa强力保水剂使用效果模拟观测表明:在黄土、沙土环境中均能较好地提高西瓜、油葵、苜蓿、玉米的出苗率、株高和单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对延长作物存活时间作用尤为明显,是解决干旱作物出苗、保苗的有效人为调控措施之一,建议在生产中进一步较大面积试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eBa强力保水剂 使用效果 模拟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GPS观测数据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韩保民 欧吉坤 +1 位作者 曲国庆 柳林涛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3-69,共7页
重点分析了星载 GPS 观测值模拟的原理、数学模型等,并用模拟软件模拟了 CHAMP 卫星的星载GPS 观测值情况.结果表明,根据本文提供模拟方法所模拟的 CHAMP 星载 GPS 观测值,与实测值相比,无论是在大小还是观测噪声水平上都很接近,... 重点分析了星载 GPS 观测值模拟的原理、数学模型等,并用模拟软件模拟了 CHAMP 卫星的星载GPS 观测值情况.结果表明,根据本文提供模拟方法所模拟的 CHAMP 星载 GPS 观测值,与实测值相比,无论是在大小还是观测噪声水平上都很接近,因此能满足不同层次人员对星载 GPS 模拟观测值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观测数据 CHAMP 星载 模拟观测 实测值 卫星 大小 噪声 原理 模拟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部分水位观测点模拟与数字化并行观测资料对比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杨玲英 毛先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1-295,404,共5页
通过对云南4个水位观测点模拟与数字化并行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认为同一个观测点的模拟与数字化观测数据内在质量接近、数据相关性好、数据的变化形态及地震同震响应特征相似,在这些并行观测的观测点上数字化观测可以取代模拟观测。
关键词 模拟观测 数字化观测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锚系阵列结合水下滑翔机观测策略研究——以南海中部为例
7
作者 罗强 王冠琳 +2 位作者 滕飞 徐腾飞 王岩峰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32,共15页
南海复杂的地形与水动力环境给观测带来了挑战,结合多种观测手段优势互补组成海洋观测网是南海观测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选取锚系阵列与水下滑翔机这2种主要的定点观测和移动观测手段,以南海中部为例,设计锚系阵列与水下滑翔机的布放站... 南海复杂的地形与水动力环境给观测带来了挑战,结合多种观测手段优势互补组成海洋观测网是南海观测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选取锚系阵列与水下滑翔机这2种主要的定点观测和移动观测手段,以南海中部为例,设计锚系阵列与水下滑翔机的布放站位,并基于区域海洋数值模式构建数据同化系统,设计观测系统模拟实验,进而通过对比不同方案下锚系阵列和水下滑翔机站位温盐数据的同化结果,探讨两者相结合的观测策略。在0~1000 m水深,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受限于站位数量及分布位置,仅利用锚系阵列观测数据对温盐的同化精度改善有限;水下滑翔机观测数据的加入使得改进较为明显,对温度同化的改进主要体现在100~500 m,对盐度同化的改进则主要体现在100~250 m,这也分别对应初始温盐同化结果的均方根误差峰值深度区间;水下滑翔机初始布放站位与运动方式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对于南海中部区域,水下滑翔机水平向右运动采样对温度的同化效果更好,在初始布放站位附近循环采样对盐度和海面高度异常同化效果更好。观测系统模拟实验结果可为南海未来的海洋观测网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系阵列 水下滑翔机 南海 观测系统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性层状云系结构和降水过程的观测个例与模拟研究 被引量:50
8
作者 胡朝霞 雷恒池 +3 位作者 郭学良 金德镇 齐彦斌 张晓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5-439,共15页
2004年7月4-6日,在我国东北地区有一次大范围的降雨过程。作者分析了此次层状云降雨的观测资料,包括机载PMS资料、雷达资料以及地面雨强计资料等,并用包含详细微物理过程的一维层状云模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用顾震潮的三层概念模型(把层状... 2004年7月4-6日,在我国东北地区有一次大范围的降雨过程。作者分析了此次层状云降雨的观测资料,包括机载PMS资料、雷达资料以及地面雨强计资料等,并用包含详细微物理过程的一维层状云模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用顾震潮的三层概念模型(把层状云垂直结构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冰晶层,第二层为过冷水层,第三层为暖水层)分析了云的结构及降水形成过程。结果表明,这个模型基本反映了降水性层状云的结构和降水产生的物理过程。在第一层中,冰晶的凝华增长很重要,也存在冰晶的碰并过程。在第二层中,冰晶和雪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凝华过程,Bergeron过程作用很大,但不同时刻Bergeron过程的作用程度不同。第三层中主要有云滴、雨滴和从第二层降落下来以后融化的雪和霰。云的第一层对第二层有播种作用,冰晶层对降水的贡献为7%,过冷水层对降水的贡献为54%,暖水层对降水的贡献为39%,降水的产生中冷云过程作用稍大,但暖云过程也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 观测和数值模拟 三层模型 降水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观测系统模拟试验的海表气象观测站点布局方案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丽丽 李英华 +4 位作者 王雪莲 王炜 吴彬贵 邱晓滨 陈靖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1-722,共12页
为了科学设计黄渤海海洋气象边界层观测站网并研究观测网布局对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影响,本文采用模式误差、海洋气象要素特征区域资料统计分析和观测系统模拟试验(OSSE)方法,根据边界层雾、层云降水、小风与中等风速天气条件设计布局方... 为了科学设计黄渤海海洋气象边界层观测站网并研究观测网布局对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影响,本文采用模式误差、海洋气象要素特征区域资料统计分析和观测系统模拟试验(OSSE)方法,根据边界层雾、层云降水、小风与中等风速天气条件设计布局方案,并分析站点观测要素对数值预报模式的要素预报的影响。模拟试验数据使用了每6 h NCEP再分析资料FNL(NCEP 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 data)、NCEP每天平均的高分辨率海温资料RTG_SST(Real-Time Glob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和石油平台、浮标站等每小时实况观测资料,评估了黄渤海海洋气象站网布局各个方案的优缺点。评估结果表明,湿度和风的要素预报受实况风向风速条件影响,偏东和偏北风个例湿度要素预报较好。然而,在偏南中等风速个例中,风场预报要素更接近实况。温度场的分析综合结果显示,在海气相互作用影响较大的天气过程中,特征区域布站能明显提高温度要素的预报准确率。最后,综合分析多项模拟试验的结果,给出了改进数值预报准确率的海洋布站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测系统模拟试验 数值模拟 海洋气象 布局 天气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RAPES四维变分的静止轨道微波观测系统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柯 洪鹏飞 +6 位作者 韩威 李泽宇 王皓 王金成 陈昊 张志清 谢振超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69-785,共17页
地球静止轨道微波观测同时具有高频次、大视场和穿透云雨的全天候观测能力,因此中国在规划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系列时已经明确提出对静止轨道微波观测的需求。基于中国候选的50、118、183、380和425 GHz五频段静止轨道... 地球静止轨道微波观测同时具有高频次、大视场和穿透云雨的全天候观测能力,因此中国在规划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系列时已经明确提出对静止轨道微波观测的需求。基于中国候选的50、118、183、380和425 GHz五频段静止轨道微波辐射计载荷方案,开展了地球静止轨道微波观测系统模拟试验,理解其观测时间分辨率、频段选取和观测误差对台风预报的影响。试验基于GRAPES全球四维变分同化系统,同化静止轨道微波模拟观测资料,以2018年台风“玛利亚”和“山竹”为例分析了静止轨道微波资料同化对台风预报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静止轨道微波资料同化应用,提高观测资料的时间分辨率、增加通道数量和降低噪声水平能够有效提升台风数值预报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止轨道微波观测 观测系统模拟试验 资料同化 GRAPES 四维变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合卡尔曼滤波同化多普勒雷达资料的观测系统模拟试验 被引量:16
11
作者 秦琰琰 龚建东 李泽椿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3-525,共13页
本文将集合卡尔曼滤波同化技术应用到对流尺度系统中,实施了基于WRF模式的同化单部多普勒雷达径向风和反射率因子的观测系统模拟试验,验证了其在对流尺度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对同化系统的特性进行了探讨。试验表明:WRF-EnKF雷达... 本文将集合卡尔曼滤波同化技术应用到对流尺度系统中,实施了基于WRF模式的同化单部多普勒雷达径向风和反射率因子的观测系统模拟试验,验证了其在对流尺度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对同化系统的特性进行了探讨。试验表明:WRF-EnKF雷达资料同化系统能较准确分析模式风暴的流场、热力场、微物理量场的细致特征;几乎所有变量的预报和分析误差经过同化循环后都能显著下降,同化分析基本上能使预报场在各层上都有所改进,对预报场误差较大层次的更正更为显著;约8个同化循环后,EnKF能在雷达反射率、径向风观测与背景场间建立较可靠的相关关系,使模式各变量场能被准确分析更新,背景场误差协方差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有着复杂的结构,是高度非均匀、各项异性和流依赖的;集合平均分析场做的确定性预报在短时间内能较好保持真值场风暴的细节结构,但预报误差增长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卡尔曼滤波 雷达资料同化 背景场误差 观测系统模拟试验(OS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奇异矢量目标观测的梅雨锋低涡观测系统模拟试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卜敏 董佩明 +2 位作者 蔡其发 钟科 周芦燕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6-606,共11页
就江淮梅雨锋低涡预报基于奇异矢量目标观测作了观测系统模拟试验,目的在于对基于奇异矢量目标观测实际实施作预先研究,寻找目标观测中所要遵循原则和实施细节,以及用奇异矢量确定目标观测区的恰当方法。经分析实际奇异矢量相关误差如... 就江淮梅雨锋低涡预报基于奇异矢量目标观测作了观测系统模拟试验,目的在于对基于奇异矢量目标观测实际实施作预先研究,寻找目标观测中所要遵循原则和实施细节,以及用奇异矢量确定目标观测区的恰当方法。经分析实际奇异矢量相关误差如何影响预报特征,得出在实施目标观测时应遵循的原则:只对奇异矢量相关误差进行订正,不对非奇异矢量相关误差订正;对奇异矢量强相关误差区域优先订正能更为高效率地改进预报;对整个垂直气柱进行订正,而不只对满足阈值区域进行订正;应优先采用效率较高的第一类斜压订正方案。文中两种方法确定的目标观测区与实际奇异矢量相关误差区域在位置、大小、形状上比较相似,两种方法的目标观测区误差影响预报方式与真实奇异矢量相关误差影响预报方式很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观测 奇异矢量 观测系统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强度模拟的海温目标观测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姚佳伟 段晚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3-97,共15页
根据非线性强迫奇异向量(NFSV)型海温(SST)强迫误差识别的敏感性特征,通过观测系统模拟试验(OSSE)确定了12个热带气旋(TC)的强度模拟的海温目标观测最优布局。NFSV型SST强迫误差敏感区一般沿着台风移动路径,主要位于台风快速增强阶段。... 根据非线性强迫奇异向量(NFSV)型海温(SST)强迫误差识别的敏感性特征,通过观测系统模拟试验(OSSE)确定了12个热带气旋(TC)的强度模拟的海温目标观测最优布局。NFSV型SST强迫误差敏感区一般沿着台风移动路径,主要位于台风快速增强阶段。结果表明,在NFSV型SST强迫目标观测敏感区内以90km间隔加密海温观测,这些额外观测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善TC强度的模拟技巧;与空间范围更大的非敏感区相比,在NFSV型SST强迫目标观测敏感区内进行目标观测,能够更加有效地改进TC强度的模拟能力,而当非敏感区内的局地观测区域逐步接近目标观测敏感区时,该局地区域的加密观测对TC强度模拟改善程度也逐步提高。进一步研究表明,上述目标观测对台风强度模拟水平的改善尤以NFSV型SST强迫误差大值区所对应的TC快速增强阶段最为明显。所以,在由NFSV型SST强迫误差确定的目标观测敏感区和敏感时段内加密观测,对台风强度模拟能力的提高最有效,而且在敏感区内以合适的间隔实施外场观测是最经济的观测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非线性强迫奇异向量 目标观测 观测系统模拟试验 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研究卫-卫跟踪中星间隔的选择问题 被引量:8
14
作者 周旭华 吴斌 +1 位作者 许厚泽 彭碧波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2-69,共8页
从两个方面讨论了低轨卫星在做卫-卫跟踪(SST)观测时,星间隔的选择问 题. 1)用地球重力位系数作为扰动量,比较该扰动引起的不同间隔的SST星间距离和速 度变化大小. 2)用随机误差为1μm/s的星间速度变化作为模拟观测量,恢复不同间隔的 ... 从两个方面讨论了低轨卫星在做卫-卫跟踪(SST)观测时,星间隔的选择问 题. 1)用地球重力位系数作为扰动量,比较该扰动引起的不同间隔的SST星间距离和速 度变化大小. 2)用随机误差为1μm/s的星间速度变化作为模拟观测量,恢复不同间隔的 地球重力位系数,并做精度评估.两种结果表明,适当增大SST间隔对求解重力场有利, 但无限制增大无实际意义,对于选定高度为420 km卫星,在作SST观测时,星间隔不宜 超过690km.此模拟方法及结果对我国确定重力卫星指标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T 重力位 地球 模拟观测 重力卫星 重力场 低轨卫星 间隔 扰动 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迎接地震观测技术的新变革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加新 王海云 +1 位作者 慈宁宁 潘红芹 《地震学刊》 CSCD 2000年第4期16-25,共10页
回顾了地震观测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简要总结了随着这几个阶段的技术进步南京基准地震台观测技术的重要变革 ,并从记录地震事件数量、大地震速报作用和推动某些研究的深入等方面评估了由于这些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地震台效能的提... 回顾了地震观测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简要总结了随着这几个阶段的技术进步南京基准地震台观测技术的重要变革 ,并从记录地震事件数量、大地震速报作用和推动某些研究的深入等方面评估了由于这些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地震台效能的提高。对目前地震观测技术从模拟观测向数字观测的转折时期 ,地震台如何尽快过渡 ,充分发挥效能提出了初步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地震台 模拟观测 数字观测 地震观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灾害性大风发生机理与飑线结构特征的个例分析模拟研究 被引量:87
16
作者 刘香娥 郭学良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50-1164,共15页
2009年6月3日在我国河南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强飑线天气过程,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灾害。为了解此次飑线天气的特征和产生的机理,本文采用卫星、雷达及地面加密观测资料,结合中尺度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数值模式,研究... 2009年6月3日在我国河南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强飑线天气过程,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灾害。为了解此次飑线天气的特征和产生的机理,本文采用卫星、雷达及地面加密观测资料,结合中尺度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数值模式,研究了此次飑线产生的天气背景、宏微观结构特征及造成灾害性大风的机理。结果表明,此次飑线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东北冷涡,其后部横槽引导的南下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河南新乡南部一带交汇促发强对流过程,最后演变为飑线。但由于低层西南风偏弱,水汽条件不足,飑线发生的环境较为干冷。飑线产生区大气处于条件性不稳定状态,对流有效位能(CAPE,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在1300J/kg左右,并具有适平的垂直风切变。地面气象场显示飑线具有相对冷湿的雷暴高压和强冷池,飑线过程产生的灾害性天气以大风而非强降水为主。数值模式结果显示飑线下沉气流的最大值仅为-13m/s,而地面风速最大值达到35m/s,是最大下沉气流的2.7倍。进一步的数值敏感试验表明,降水粒子的蒸发和融化冷却过程对降低地面温度和产生地面强风速具有重要影响,其中雨水蒸发过程产生的最大等效冷却率为-3K/min,远大于霰融化冷却率-0.7K/min,因此雨水蒸发过程是影响冷池强度的关键因素,而地面强冷池在此次飑线灾害性大风的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灾害性大风 冷池 观测与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的目标观测中瞄准区不同引导性变量的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谭晓伟 王斌 王栋梁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0-411,共12页
基于GRAPES区域业务预报模式,采用一种快速算法计算出来的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对实际台风个例麦莎(No.0509)开展了目标观测研究,应用数值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敏感性试验,讨论了与目标观测设计相关的一些问题,包括确定瞄准区时使用不同的引... 基于GRAPES区域业务预报模式,采用一种快速算法计算出来的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对实际台风个例麦莎(No.0509)开展了目标观测研究,应用数值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敏感性试验,讨论了与目标观测设计相关的一些问题,包括确定瞄准区时使用不同的引导性变量对目标观测效果的影响、及瞄准区范围变化对预报效果的影响。文中分别以提高麦莎在检验区(20.125°—35.3125°N,116.8125°—129.75°E)内的24 h海平面气压预报和24 h累积降水量预报为目的,基于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使用了3种不同的引导性变量寻找敏感区(又称瞄准区),对这些敏感区的分布特点和有效性进行了比较和讨论。试验结果表明,在使用的3种引导性变量中,用不同的引导性变量识别的敏感区是有差别的,总体上说,文中使用的3种引导性变量识别的瞄准区对提高预报都是有效的,特别是第2和第3种的效果更好些,且两者识别的瞄准区常显示出类似的特点。文中进一步针对检验区内24 h累积降水量预报误差问题,将前面确定的瞄准区范围扩大相同的幅度,讨论瞄准区范围变化对改进预报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增加瞄准格点数,有可能使预报效果得到改善,但是试验结果同时也暗示了单纯靠扩大瞄准区的范围未必一定能减小预报误差,这与不同的引导性变量对瞄准区范围大小的敏感性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 目标观测 观测系统模拟实验 台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求解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的快速算法及其在台风目标观测中的初步检验 被引量:30
18
作者 王斌 谭晓伟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5-188,共14页
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CNOP)是Mu等2003年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方法,它是线性奇异向量在非线性情形的推广,克服了线性奇异向量不能代表非线性系统最快发展扰动的缺陷,成为非线性系统可预报性和敏感性等研究新的有效工具。然而,由于以往CNOP... 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CNOP)是Mu等2003年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方法,它是线性奇异向量在非线性情形的推广,克服了线性奇异向量不能代表非线性系统最快发展扰动的缺陷,成为非线性系统可预报性和敏感性等研究新的有效工具。然而,由于以往CNOP的求解需要采用伴随技术,计算量相当巨大,限制了该方法的推广应用。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本文基于经验正交分解(EOF),提出了一种求解CNOP的快速算法,利用GRAPES区域业务预报模式实现了 CNOP快速计算,并在台风"麦莎"的目标观测研究中得到初步检验,通过观测系统模拟实验(OSSE)检验了该方法确定敏感性区域(瞄准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用快速算法求解的CNOP,其净能量随时间快速地发展,而且发展呈非线性。在台风"麦莎"个例的目标观测试验中,用快速算法得到的预报时间为24 h的CNOP可以有效地识别瞄准区,并通过瞄准区内初值的改善,可明显减少目标区域(检验区)内24 h累计降水预报误差。尤其,累计降水预报的这种改进效果能够延伸到更长时间(如72 h),尽管检验时间是设在第24小时。进一步分析发现,24 h累计降水预报误差的减少是通过利用瞄准区内改善的初值改进初始时刻台风暖心结构、高空相对涡度以及水汽条件等而得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算法 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 目标观测 观测系统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暴雨个例的观测敏感区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玉焕 张朝林 +1 位作者 仲跻芹 孟智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51-661,共11页
利用基于集合预报的相关方法对2009年7月23日发生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暴雨过程的观测敏感区进行了分析。通过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三维变分方法对初始场进行随机扰动,形成30个初始集合样本,做了预报时效为12 h的集合预报。利... 利用基于集合预报的相关方法对2009年7月23日发生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暴雨过程的观测敏感区进行了分析。通过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三维变分方法对初始场进行随机扰动,形成30个初始集合样本,做了预报时效为12 h的集合预报。利用该方法分析检验区(北京及周边地区)累积降水[14:00(北京时间,下同)至20:00]相对于初始时刻(08:00)各基本要素的敏感性,确定感性要素及其对应的区域。研究发现初步确定的敏感性要素为水汽和温度,对应的敏感区分别位于北京的西南侧和北京的东北侧,且通过实况分析可知初步确定的敏感性要素和对应的敏感区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还进一步通过观测系统模拟试验(OSSE)的资料同化验证所确定的敏感区,结果表明在水汽对应的敏感区内同化水汽对降水的预报结果有明显的改进;在温度对应的敏感区内同化温度,降水的预报准确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说明了初步确定的敏感性要素和敏感区的正确性。在水汽对应的敏感区内同化水汽的同时在温度对应的敏感区内同化温度,使降水预报的技巧有大幅度的提高,说明了温度和水汽的共同作用对提高降水预报准确率贡献最大。因此,通过基于集合预报的相关方法能够快速的确定敏感区。研究结果将为确定北京暴雨的观测敏感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集合预报 敏感性要素 敏感区 观测系统模拟试验(OS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往返平飘式探空观测系统对CMA-MESO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瑞文 王金成 +2 位作者 王丹 陶亦为 田伟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2-61,共10页
往返平飘式探空观测是我国研发的一种新型高空观测技术,除了具备与传统探空观测一致的上升段大气垂直廓线观测能力,同时还增加了平飘段和下降段的大气探测,自动实现了探测廓线的时空加密。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作为“真值”,利用往返平飘... 往返平飘式探空观测是我国研发的一种新型高空观测技术,除了具备与传统探空观测一致的上升段大气垂直廓线观测能力,同时还增加了平飘段和下降段的大气探测,自动实现了探测廓线的时空加密。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作为“真值”,利用往返平飘式探空模拟仿真系统构造了往返式探空模拟观测,基于CMA-MESO区域模式和3D-Var同化系统进行了观测系统模拟试验(Observing System Simulation Experiments,OSSEs)。数值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单次上升段探空观测,往返平飘式探空在全国组网的情况下,其增加的下降段模拟探空观测,能够有效提高CMA-MESO的降水预报技巧,不同降水量级的ETS评分提高约2%~5%,同时改进要素场(温、湿场和风场)的预报,改进率约为2%~5%。此外,典型天气个例分析结果表明,增加往返平飘式探空观测能够改善模式初值偏差,从而更准确地模拟降水分布。该文的研究结论为往返平飘式探空的未来科学布局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往返平飘式探空 观测系统模拟试验 资料同化 数值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