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产品主要过敏原的模拟胃液消化实验的条件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光明 黄园园 +3 位作者 蔡秋凤 翁凌 苏文金 曹敏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11-816,共6页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通过体外模拟消化实验分析水产品主要过敏原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和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的消化特性,主要研究酶/蛋白的比值、pH值对模拟胃液(...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通过体外模拟消化实验分析水产品主要过敏原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和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的消化特性,主要研究酶/蛋白的比值、pH值对模拟胃液(SGF)消化过敏蛋白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胃蛋白酶的相对量使甲壳类水产品TM从消化稳定性转变成消化不稳定性,但是TM具有较强的消化稳定性,当酶/蛋白比值提高到10/1时,一些稳定的降解条带仍未被完全分解;当pH≥5时胃液消化会受到抑制,甲壳类水产品TM和鱼类PV均不会被消化分解。在优化条件(0.33U酶/μg蛋白,pH3.5)的SGF消化试验中,甲壳类水产品TM具有较高的消化稳定性,而鱼类PV能被较快分解;甲壳类水产品过敏蛋白相对于非过敏蛋白具有较高的消化稳定性,其降解产物仍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品过敏原 模拟胃液消化 原肌球蛋白 小清蛋白 SDS-PAGE WESTERN BLO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照处理对蟹类过敏原(原肌球蛋白)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刘光明 王玉松 +3 位作者 黄园园 曹敏杰 张凌晶 苏文金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7-292,共6页
食物过敏是当前食品安全领域较为突出的问题,辐照作为食物过敏原的加工处理方法之一,引起了学者的重视.作者对中华绒鳌蟹和三疣梭子蟹的主要过敏原(原肌球蛋白)进行了辐照处理,并分析了辐照处理对原肌球蛋白性质的影响.十二烷基... 食物过敏是当前食品安全领域较为突出的问题,辐照作为食物过敏原的加工处理方法之一,引起了学者的重视.作者对中华绒鳌蟹和三疣梭子蟹的主要过敏原(原肌球蛋白)进行了辐照处理,并分析了辐照处理对原肌球蛋白性质的影响.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部分纯化的蟹类原肌球蛋白经7kGy辐照处理后出现明显降解,10kGy辐照处理后完全降解;蟹类过敏者血清的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部分纯化原肌球蛋白经3~7kGy辐照处理后的过敏原性无明显变化.而10kGy辐照处理后的过敏原性降低;兔抗锯缘青蟹原肌球蛋白抗体的免疫胶体金层析检测结果证实部分纯化原肌球蛋白经10kGy辐照处理后的抗原性为阴性.但是.3~10kGy辐照处理对整蟹原肌球蛋白及其过敏原性无明显影响。模拟胃液消化反应结果也表明3~10kGy辐照处理对整蟹原肌球蛋白的酶解消化特性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蟹类 原肌球蛋白 辐照处理 免疫检测 模拟胃液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方法评价食品过敏原潜在致敏性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毕源 周忻 +2 位作者 孙娜 孙璐 车会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313-317,共5页
目的:利用动物模型和体外模拟胃液消化实验对常见食品过敏原(11S大豆球蛋白、卵清白蛋白(OVA))和非食品过敏原马铃薯酸性磷酸酶(PAP)的致敏性进行一致性分析。方法:采用经口灌胃的方式用3种食物蛋白致敏BALB/c雌性小鼠,ELISA法测定血清... 目的:利用动物模型和体外模拟胃液消化实验对常见食品过敏原(11S大豆球蛋白、卵清白蛋白(OVA))和非食品过敏原马铃薯酸性磷酸酶(PAP)的致敏性进行一致性分析。方法:采用经口灌胃的方式用3种食物蛋白致敏BALB/c雌性小鼠,ELISA法测定血清中特异性IgE水平和血浆中组胺水平;对3种食物蛋白进行模拟胃液消化,研究蛋白在体外模拟胃液中的消化稳定性。结果:动物模型实验结果显示11S大豆球蛋白的致敏性最强,其次是OVA,PAP的致敏性很低;体外模拟胃液消化结果显示11S大豆球蛋白对胃蛋白酶的抗消化性高于OVA,PAP不具有抗消化性。结论:动物模型和模拟胃液消化的方法在评价食品中过敏原致敏性的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过敏 过敏原 动物模型 模拟胃液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鲈鱼鱼肉发酵过程中小清蛋白IgE结合能力的变化 被引量:8
4
作者 高卿 李振兴 +3 位作者 米娜莎 林洪 吕良涛 张延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88-94,共7页
为探究微生物发酵对鱼肉过敏原小清蛋白Ig E结合能力的影响,选用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Sx)作为发酵剂,以海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利用兔抗鲈鱼多克隆抗体及鱼过敏患者血清,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 为探究微生物发酵对鱼肉过敏原小清蛋白Ig E结合能力的影响,选用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Sx)作为发酵剂,以海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利用兔抗鲈鱼多克隆抗体及鱼过敏患者血清,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免疫印迹及间接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发酵过程中鱼肉过敏原蛋白进行鉴定,通过模拟胃液(simulated gastric fluid,SGF)消化实验分析发酵后的鱼肉蛋白的消化稳定性。SDSPAGE图谱显示,在发酵过程中大量蛋白质被降解,但分子质量为10 k D左右的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依然存在。免疫印迹及间接ELISA结果显示,发酵60 h后PV的Ig G结合能力下降26.9%,Ig E结合能力下降22.3%。在体外SGF消化实验中,未发酵的鱼肉蛋白20 min后PV被胃蛋白酶分解,而发酵60 h后的鱼肉中PV被酶解的时间提前至5 min。研究结果表明,经Sx发酵后鱼肉蛋白的Ig E结合能力降低,并且发酵后的PV更易被胃蛋白酶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糖葡萄球菌 发酵 过敏原 小清蛋白 模拟胃液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酸菜中吸附黄曲霉毒素B1乳酸菌株的筛选鉴定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唐璎 孟宪刚 +2 位作者 邓展瑞 马芮萍 黄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60-65,共6页
为工业化控制黄曲霉毒素B 1(aflatoxin B 1,AFB 1)污染,筛选吸附率高、稳定性好、脱毒后具备食品安全的优势菌株,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 为工业化控制黄曲霉毒素B 1(aflatoxin B 1,AFB 1)污染,筛选吸附率高、稳定性好、脱毒后具备食品安全的优势菌株,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技术检测菌株发酵液AFB 1残留量的方法,从35份采集自甘肃不同地域的西北酸菜样品中筛选到1株活菌脱毒率为66.41%、解吸后仍保留脱毒率为53.7%的菌株L34-2。菌株L34-2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 rRNA基因序列扩增测序,鉴定为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通过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洗脱,体外模拟胃液消化,研究菌株-AFB 1复合体稳定性,结果表明,菌株L34-2吸附AFB 1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B 1 乳酸菌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 西北酸菜 模拟体外胃液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