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模拟网络编码的多用户信息交换的中断概率 被引量:2
1
作者 李世唐 郑宝玉 +1 位作者 侯晓赟 崔景伍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75-981,共7页
与通常假定一对用户通过一个中继节点进行数据交换不同,该文考虑两对用户通过一个公共中继节点的协作进行数据交换的无线通信模型,研究了基于模拟网络编码的放大转发中继策略的中断概率。相对于传统的基于放大转发或译码转发等的、需要... 与通常假定一对用户通过一个中继节点进行数据交换不同,该文考虑两对用户通过一个公共中继节点的协作进行数据交换的无线通信模型,研究了基于模拟网络编码的放大转发中继策略的中断概率。相对于传统的基于放大转发或译码转发等的、需要8个时隙实现数据交换的中继策略和传统的基于译码转发的、需要5个时隙实现数据交换的网络编码中继策略,模拟网络编码的中继策略只需要3个时隙就可以实现两对用户之间的数据交换,因而与前两种中继策略相比,基于模拟网络编码的中继策略能极大地提高系统的吞吐量(该中继策略分别提高了166%和66%的系统吞吐量)或者极大地减少中继节点的能量消耗。在所提的基于模拟网络编码中继策略下,该文进一步推导出了系统中断概率的上界和下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该上下界比较接近,特别是当中继节点位于第一对用户节点中间时上下界非常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网络编码 放大转发 中断概率 信息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模拟网络编码和信道编码的迭代设计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冰 王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35,共7页
为了进一步改善多址接入全双工中继系统的误比特率和误帧率,提出了基于模拟网络编码和联合迭代检测与译码技术的中继通信方案.该方案中,中继节点对来自不同用户的信息经过交织和调制后进行信号叠加,发送到目的节点.目的节点采用联合迭... 为了进一步改善多址接入全双工中继系统的误比特率和误帧率,提出了基于模拟网络编码和联合迭代检测与译码技术的中继通信方案.该方案中,中继节点对来自不同用户的信息经过交织和调制后进行信号叠加,发送到目的节点.目的节点采用联合迭代检测和译码方法获得源信息.该方案能够充分利用模拟网络编码提供的信息冗余,获得更好的编码增益.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如果源-中继节点信道理想,当误比特率为10-5时,相比较于码字叠加迭代译码方案,所提方案有将近5 dB的信噪比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叠加 全双工 模拟网络编码 中继 迭代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中继信道的模拟网络编码最优功率分配 被引量:4
3
作者 钟新毅 徐友云 +2 位作者 许魁 孙新建 夏晓晨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67-873,共7页
在双向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研究了基于模拟网络编码的双向中继信道中的最优功率分配问题。分别给出了中断概率最小化、和速率最大化意义下的最优功率分配闭式数学表达式,并证明了两种约束下最优功率分配问题的统一性。分析表明:现有的基... 在双向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研究了基于模拟网络编码的双向中继信道中的最优功率分配问题。分别给出了中断概率最小化、和速率最大化意义下的最优功率分配闭式数学表达式,并证明了两种约束下最优功率分配问题的统一性。分析表明:现有的基于模拟网络编码的双向中继信道中的最优功率分配方法是本文提出方法在某些条件下的特例。计算机仿真分析证明了提出的最优功率分配方法在中断概率和和速率性能方面均优于平均功率分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功率分配 模拟网络编码 双向中继信道 信息非对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层网络编码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赵明峰 周亚建 +1 位作者 原泉 杨义先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015-2020,2028,共7页
在无线协作环境下,充分利用无线电磁波的广播特性进行物理层网络编码(PLNC)可获得更大的吞吐量和频谱利用率。在物理层网络编码基本思想的基础上,首先着重介绍三类物理层网络编码技术——有限域上的物理层网络编码、模拟网络编码和复数... 在无线协作环境下,充分利用无线电磁波的广播特性进行物理层网络编码(PLNC)可获得更大的吞吐量和频谱利用率。在物理层网络编码基本思想的基础上,首先着重介绍三类物理层网络编码技术——有限域上的物理层网络编码、模拟网络编码和复数域上的网络编码,给出它们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并对与此相结合的新技术进行了介绍;然后论述目前物理层网络编码应用实现的现状;最后对物理层网络编码相关理论及其应用实现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物理层网络编码理论的进一步完善,相关安全性的研究,以及与协作通信理论,如信道编码与调制、中继选择、调度及资源分配等进一步紧密结合等,将是其研究的重要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层网络编码 有限域物理层网络编码 模拟网络编码 复数域网络编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线协作网络的物理层网络编码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文 韦莎 《数据采集与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5-428,623,共14页
随着网络编码技术的发展和对干扰无线信道的研究,提出了无线多源信息的物理层网络编码,它能够有效融合干扰并提高无线网络的频谱效率。本文从物理层网络编码的研究背景和研究进展介绍了无线协作网络的物理层网络编码。本文从几种中继技... 随着网络编码技术的发展和对干扰无线信道的研究,提出了无线多源信息的物理层网络编码,它能够有效融合干扰并提高无线网络的频谱效率。本文从物理层网络编码的研究背景和研究进展介绍了无线协作网络的物理层网络编码。本文从几种中继技术入手,针对多源中继系统,介绍了典型模拟网络编码和数字网络编码的特征和性能,同时也给出了作者的部分工作。本文对中继通信和无线网络编码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继通信 网络编码 物理层网络编码 模拟网络编码 数字网络编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编码系统中基于天线选择的安全传输技术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邓单 赵明 简贵胄 《电信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9-74,共6页
为提高模拟网络编码系统的安全传输容量,提出一种基于天线选择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案;研究在准静态慢衰落信道条件下,源结节与中继结点的天线选择策略及其性能分析。该方案分别以最大信道容量和最大信道增益为目标,在最优选择准则基础上,... 为提高模拟网络编码系统的安全传输容量,提出一种基于天线选择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案;研究在准静态慢衰落信道条件下,源结节与中继结点的天线选择策略及其性能分析。该方案分别以最大信道容量和最大信道增益为目标,在最优选择准则基础上,提出简化的天线选择方法。数值仿真表明:联合主信道容量最大化(CMCCM)准则具有最优的性能曲线,但其运算复杂度也最大。相比于固定选择策略,CMCCM方案提供系统增益约5 d B。特别地,简化的独立信道增益最大化(ICGM)方案与CMCCM方案表现出接近的性能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线选择 物理层安全 模拟网络编码 安全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天线选择和人工噪声的安全传输技术 被引量:1
7
作者 邓单 王伟 赵明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76-382,387,共8页
针对模拟网络编码系统(Analog Network Coding,ANC),提出联合天线选择与人工噪声(Antenna Selection and Artificial Noise,ASAN)的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案。在ANC系统的广播阶段,中继结点从接收天线集合中优选出部分天线子集;基于优选天线... 针对模拟网络编码系统(Analog Network Coding,ANC),提出联合天线选择与人工噪声(Antenna Selection and Artificial Noise,ASAN)的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案。在ANC系统的广播阶段,中继结点从接收天线集合中优选出部分天线子集;基于优选天线子集,从联合等效信道矩阵中推导出波束成形矩阵与人工噪声向量。针对ASAN技术方案,提出了适合不同场景的天线选择方案并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当Relay结点天线数为3时,相比于经典的波束成形方案,ASAN方案表现出的性能增益约为2.5d B;当天线数目配置为6时,性能增益约为3d B。特别地,联合优选准则与简化的单向选择准则具有接近的性能曲线,而单向选择准则算法的复杂度可减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噪声 模拟网络编码 物理层安全 安全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中继系统的联合中继选择和功率分配策略 被引量:2
8
作者 曹申好 刘顺兰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2013年第7期127-132,共6页
为提高双向中继系统的可达速率和,基于网络编码的双向中继系统模型,提出一种最大化可达速率和的联合中继选择与功率分配策略。给出最大化最小信道增益(MMCG)和最大化信道增益调和平均值的中继选择方案。在中继选择策略的基础上,给出一... 为提高双向中继系统的可达速率和,基于网络编码的双向中继系统模型,提出一种最大化可达速率和的联合中继选择与功率分配策略。给出最大化最小信道增益(MMCG)和最大化信道增益调和平均值的中继选择方案。在中继选择策略的基础上,给出一种基于双向中继系统可达速率和最大化准则的最优功率分配方案。仿真结果表明,与联合BRS中继选择功率分配方案相比,联合MMCG中继选择和最优功率分配方案系统可达速率约提高1.6 bit/s/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中继系统 模拟网络编码 物理层网络编码 信道增益 中继选择 功率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network coding algorithm for ad hoc networks
9
作者 王远 徐华 贾培发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358-1365,共8页
Network coding is proved to have advantages in both wireline and wireless networks. Especially, appropriate network coding schemes are programmed for underlined networks. Considering the feature of strong node mobilit... Network coding is proved to have advantages in both wireline and wireless networks. Especially, appropriate network coding schemes are programmed for underlined networks. Considering the feature of strong node mobility in aviatio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 hop-by-hop network coding algorithm based on ad hoc networks was proposed. Compared with COPE-like network coding algorithms, the proposed algorithm does not require overhearing from other nodes, which meets confidentiality requirements of aviatio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Meanwhile, it does save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promise less processing delay. To analyz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etwork coding algorithm in scalable networks with different traffic models, a typical network was built in a network simulator, through which receiving accuracy rate and receiving delay were both examined.The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by virtue of network coding, the proposed algorithm works well and improves performance significantly. More specifically, it has better performance in enhancing receiving accuracy rate and reducing receiving delay, as compared with any of the traditional networks without coding. It was applied to both symmetric and asymmetric traffic flows and, in particular, it achieves much better performance when the network scale becomes larger. Therefore, this algorithm has great potentials in large-scale multi-hop aviatio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 hoc network network coding algorithm aviation communication netwo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