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拟扰动条件下太湖表层沉积物磷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15
1
作者 张路 范成新 +1 位作者 秦伯强 杨龙元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1年第1期35-42,共8页
利用恒温震荡器构筑的模拟扰动环境 ,研究了太湖水 -沉积物界面的磷释放和吸附行为 .结果表明 :表层沉积物的磷酸盐释放作用在模拟扰动条件下并不十分明显 ,在低强度的扰动条件下未观察到释放现象 ,模拟高强度扰动后 ,出现一个相对较强... 利用恒温震荡器构筑的模拟扰动环境 ,研究了太湖水 -沉积物界面的磷释放和吸附行为 .结果表明 :表层沉积物的磷酸盐释放作用在模拟扰动条件下并不十分明显 ,在低强度的扰动条件下未观察到释放现象 ,模拟高强度扰动后 ,出现一个相对较强的释放过程 .最大释放时沉积物上覆水浓度约为低强度扰动时的 3倍 .最大释放时间 (Tmax)可能受磷酸盐形态分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比较而言 ,磷酸盐的吸附作用表现得十分明显且迅速 ,沉积物上覆水磷酸盐浓度在 0 .5h后分别由 0 .2 2 9mg/L和 0 .2 15mg/L下降为 0 .0 5mg/L和 0 .0 13mg/L .可以看出当上覆水磷酸盐浓度较高时 ,吸附作用的强度远大于释放作用 .在 2 5℃ ,模拟中等强度 ( 10 0rpm)的模拟扰动条件下 ,当初始磷酸盐浓度为 1.0 1mg/L时 ,梅梁湾和五里湖的表层沉积物吸附容量分别为每克干重吸附0 .0 4 2mg和 0 .0 50mg磷酸盐 .这种较高的吸附能力对浅水湖泊的磷酸盐缓冲作用能起到积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再悬浮 太湖 表层沉积物 模拟扰动条件 释放作用 吸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浪扰动引起湖泊磷形态变化的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31
2
作者 高永霞 孙小静 +2 位作者 张战平 朱广伟 逄勇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68-673,共6页
为了解一次完整的大风浪过程(包括风浪扰动及扰动后的静风期)水体中各形态磷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室内模拟风浪扰动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大风浪扰动初期水体中悬浮物(SS)、总磷(TP)、颗粒态磷(PP)和溶解性总磷(DTP)的浓度大幅... 为了解一次完整的大风浪过程(包括风浪扰动及扰动后的静风期)水体中各形态磷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室内模拟风浪扰动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大风浪扰动初期水体中悬浮物(SS)、总磷(TP)、颗粒态磷(PP)和溶解性总磷(DTP)的浓度大幅增加,扰动持续半天后水体SS、TP、PP的浓度均达到最大值,扰动停止后,至少需要10 d时间水体中SS、TP、PP的浓度才能回复到扰动前水平;扰动期间水体DTP浓度居于高值,但风浪停止后立即降低;整个风浪过程水体中溶解性反应磷(SRP)浓度变化不大。试验表明,扰动初期沉积物中Fe、Mn结合态磷能快速释放到水体中,但随着扰动的持续,水体复氧,释放到水体中的溶解性活性磷又能与Fe、Mn结合随悬浮物沉降到水底。扰动期间及随后静置1 d时间内,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中值粒径连续下降,意味着悬浮颗粒物对磷的吸附能力在不断增强。但水体静置较长时间后,扰动引起的悬浮物几乎全部沉降,絮凝等作用导致水体颗粒物粒度增大。本研究说明虽然大风浪扰动初期能引起浅水湖泊中颗粒态和溶解态营养盐浓度的迅速提高,能够为水华蓝藻的快速生长提供大量可直接利用或酶解的营养盐,但随着风浪扰动的持续,由于水体复氧、水中颗粒物粒度不断细化、颗粒物中的有机成分比例不断增高等,悬浮颗粒物对活性磷的吸附能力也相应提高,两种作用相互削减使得风浪扰动后期水体活性磷浓度的增幅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扰动 风浪 絮凝沉降 浅水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浪扰动引起湖泊底泥磷释放的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立志 王国祥 +2 位作者 俞振飞 周贝贝 葛绪广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1-124,129,共5页
为研究湖泊沉积物在不同风浪扰动情况下对水体中各形态磷的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室内模拟风浪扰动实验。结果表明,水体中总磷(TP)的含量随着扰动频率的增加而升高。在水体其他各形态磷中,溶解性总磷(DTP)、溶解性有机磷(DOP)的含量... 为研究湖泊沉积物在不同风浪扰动情况下对水体中各形态磷的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室内模拟风浪扰动实验。结果表明,水体中总磷(TP)的含量随着扰动频率的增加而升高。在水体其他各形态磷中,溶解性总磷(DTP)、溶解性有机磷(DOP)的含量在模拟风速大于10~12 m/s时保持稳定,并呈下降趋势。溶解性活性磷(SRP)的含量在模拟风速大于8~10 m/s时保持稳定,并随着扰动频率的增加略下降。颗粒磷(PP)的含量随着扰动频率的增加而增加。PP为上覆水中主要形态的磷,占上覆水磷总量的54.55%~67.09%,SRP仅占上覆水磷总量的1.94%~3.19%,PP占TP的百分比随着模拟风速的升高逐渐升高,而DTP,SRP和DOP占TP的百分比随着模拟风速的升高逐渐降低。水体中颗粒物分形维数随着扰动频率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在模拟风速5~7 m/s时水体中各形态磷的含量出现激增。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风浪扰动的加强能引起浅水湖泊中颗粒态和溶解态磷的浓度的迅速提高,但是由于水中颗粒物的絮凝作用的加强,悬浮颗粒物对磷的吸附能力也相应提高,因此高频风浪扰动后水体溶解性磷浓度的增幅并不明显,而仅是对浮游生物生长贡献不大的PP增幅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浪 模拟扰动 絮凝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UHPC轻型组合桥面受模拟行车扰动后抗裂性能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邵旭东 莫然 +1 位作者 曹君辉 陈玉宝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3,共13页
为探明钢-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PerformanceConcrete,UHPC)轻型组合桥面结构在施工中受行车扰动后的抗裂性能,以重庆鱼嘴长江大桥为背景,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首先通过有限元计算获得施工中行车引起的UHPC层顶面最大拉应变(以下... 为探明钢-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PerformanceConcrete,UHPC)轻型组合桥面结构在施工中受行车扰动后的抗裂性能,以重庆鱼嘴长江大桥为背景,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首先通过有限元计算获得施工中行车引起的UHPC层顶面最大拉应变(以下简称扰动幅度),计算结果表明:该桥UHPC层在施工中受到的最大纵、横向扰动幅度分别为144με和60με;接下来,依照实桥结构,设计并制作6个模型试件;然后,将试件平均分为两组,每组设1个不受扰动的对照试件和2个在UHPC凝结过程中接受扰动的扰动试件,两组试件的设计扰动幅度分别为160με和240με;最后,通过四点负弯矩静力试验对比了对照试件和扰动试件的抗裂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幅度不大于160με的扰动对试件的抗裂性能无明显影响;幅度大于160με的扰动对试件的UHPC层造成损伤,导致试件的名义开裂强度降低,因此,建议在实桥施工过程中将行车扰动幅度的限值取为160μ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钢-UHPC轻型组合桥面结构 试验研究 模拟行车扰动 抗裂性能 UHPC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鱼共生系统甲烷排放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范东东 胡亮亮 +3 位作者 赵璐峰 何磊 唐建军 陈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8-526,共9页
与水稻单作系统相比,稻鱼共生系统保持较长时间和较深的淹水状况,因而稻鱼共生是否会增加稻田甲烷(CH_(4))排放这一问题一直受到关注。本研究采用田间受控试验,研究传统稻鱼共生系统CH_(4)排放特征以及鱼饲养量提升和饲料投放比例对CH_... 与水稻单作系统相比,稻鱼共生系统保持较长时间和较深的淹水状况,因而稻鱼共生是否会增加稻田甲烷(CH_(4))排放这一问题一直受到关注。本研究采用田间受控试验,研究传统稻鱼共生系统CH_(4)排放特征以及鱼饲养量提升和饲料投放比例对CH_(4)排放的影响;并通过行为扰动模拟实验,分析鱼扰动是否对CH_(4)排放产生影响。结果表明,传统稻鱼共生系统与水稻单作系统的CH_(4)排放通量变化动态呈相似的趋势(即移栽后排放通量逐渐增加,分蘖盛期和幼穗分化期达高峰,开花期后逐渐下降),传统稻鱼共生系统的平均CH_(4)排放通量低于水稻单作系统。稻鱼共生系统中,实际鱼产量随着所设目标产量和相应饲料输入量的提高而增加,水稻产量保持稳定;与水稻单作系统相比,稻田CH_(4)排放通量随鱼产量增加呈增加趋势,当鱼目标产量达1.5t∙hm^(-2)时,稻田CH_(4)排放通量的增加达显著水平。在目标产量为1.5t∙hm^(-2)、总输入氮(肥料氮+饲料氮)量为120kg∙hm^(-2)的情景下,随着饲料氮占总氮比例提高,鱼的产量显著增加而水稻产量保持稳定,但稻田CH_(4)排放通量呈增加趋势;当饲料氮占总氮比例提高到62.5%时,稻田CH_(4)排放通量的增加达显著水平(与水稻单作系统相比)。模拟实验表明,鱼的活动所引起的土壤扰动对稻田CH_(4)排放通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甲烷氧化菌功能基因(pmoA)的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系统 水稻产量 鱼产量 甲烷排放 鱼养殖密度 饲料氮比例 模拟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发态氮分子N_2在电离层中的作用的模拟研究
6
作者 张满莲 史建魁 尚社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71-577,共7页
激发态氮分子N 2 在电离层F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使F区占主导地位的O+ 离子的损失率增大 ,从而使该区的电子浓度减少 .本文利用理论电离层数值模型 ,通过考虑与不考虑N 2 的作用 ,对包括 1990年 6月、1997年 5月、1998年 5月以及 2 0 ... 激发态氮分子N 2 在电离层F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使F区占主导地位的O+ 离子的损失率增大 ,从而使该区的电子浓度减少 .本文利用理论电离层数值模型 ,通过考虑与不考虑N 2 的作用 ,对包括 1990年 6月、1997年 5月、1998年 5月以及 2 0 0 0年 4月磁暴事件在内的时间区间的电离层响应情形进行模拟研究 ,并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 ,N 2 对电离层电子浓度的影响在太阳活动高年非常明显 ,在太阳活动低年虽有些影响 ,但效果并不明显 ,其程度远不如高年 .在太阳活动高年 ,不仅是磁暴期间 ,在较宁静期间也必须考虑N 2 的影响 .而且 ,在考虑N 2 的作用时 ,还与激发态振动温度Tν 有关 ,在采用Tν=Tn(其中Tn 为背景中性大气的温度 )的简化处理时 ,所得结果与观测结果的符合程度不如对Tν 进行精确计算时所得的结果好 .模拟结果还表明 ,太阳活动高年 ,N 2 作用的结果主要是使 15 0km高度以上的F区电离层电子浓度减少 ,而对 15 0km以下高度的电离层电子浓度则影响不大 .另外 ,N 2 基本不影响F2 层峰高hmF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数值模拟扰动机制 激发态氮分子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摘机械手对扰动荔枝的视觉定位 被引量:82
7
作者 熊俊涛 邹湘军 +2 位作者 陈丽娟 蔡伟亮 彭红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36-41,共6页
为了解决采摘机器人在自然环境中对扰动状态荔枝的视觉精确定位问题,该文分析机械手采摘过程中荔枝产生扰动的因素,设计制造了模拟荔枝振动的试验平台,该试验平台通过改变方向、振频、振幅等振动条件来模拟采摘过程中的扰动环境;结合振... 为了解决采摘机器人在自然环境中对扰动状态荔枝的视觉精确定位问题,该文分析机械手采摘过程中荔枝产生扰动的因素,设计制造了模拟荔枝振动的试验平台,该试验平台通过改变方向、振频、振幅等振动条件来模拟采摘过程中的扰动环境;结合振动平台运动参数,提出了双目立体视觉系统采集扰动状态的荔枝图像方法,在HSI颜色空间中对预处理后荔枝图像利用模糊C均值聚类法(FCM,fuzzyC-means)分割荔枝果实和果梗,然后利用Hough变换算法进行直线拟合确定有效的果梗采摘区域和采摘点,对多帧图像中采摘点坐标取平均值,然后进行三维重建确定空间采摘点坐标。荔枝扰动状态的视觉定位试验结果表明,空间定位深度值误差小于6cm,荔枝采摘机械手能实现有效采摘,该研究为机械手实际作业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 视觉 图像识别 采摘机械手 扰动模拟 空间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数据约束下的贝叶斯随机反演 被引量:42
8
作者 张繁昌 肖张波 印兴耀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6-182,306,共7页
由于地震数据的带限性质,传统确定性反演方法不可避免地存在分辨率低的缺陷。本文从贝叶斯理论出发,结合地质统计学提出了地震数据约束下的随机反演方法。该方法以测井资料作为条件数据,以地震数据作为约束,进而通过贝叶斯理论将地震资... 由于地震数据的带限性质,传统确定性反演方法不可避免地存在分辨率低的缺陷。本文从贝叶斯理论出发,结合地质统计学提出了地震数据约束下的随机反演方法。该方法以测井资料作为条件数据,以地震数据作为约束,进而通过贝叶斯理论将地震资料、测井资料和地质统计学信息融合为地层模型参数的后验概率分布,利用马尔科夫链扰动模拟方法实现对后验概率的分布采样,并通过多个采样结果的综合分析研究后验概率分布的性质,进而精细刻画储层分布。模型测试及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确定性地震反演方法,随机反演方法提高了反演精度,实现了储层的精细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理论 马尔科夫链 扰动模拟 随机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确定性反演协同约束的叠后随机地震反演方法 被引量:9
9
作者 张丰麒 刘俊州 +2 位作者 刘兰锋 时磊 韩磊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37-1149,I0014,I0015,共15页
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提出了确定性反演协同约束的叠后随机地震反演方法。以序贯Gibbs扰动模拟、扩展Metropolises—Hastings(M-H)算法为核心,引入层序地层网格,自适应融入地质统计学、构造以及沉积模式等信息,整个反演过程无需计算地层... 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提出了确定性反演协同约束的叠后随机地震反演方法。以序贯Gibbs扰动模拟、扩展Metropolises—Hastings(M-H)算法为核心,引入层序地层网格,自适应融入地质统计学、构造以及沉积模式等信息,整个反演过程无需计算地层的局部倾角或进行复杂的坐标转换。针对随机地震反演结果的高频成分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造成不同实现展示的储层特征差异较大,结合序贯Gibbs扰动模拟与同位协同克里金,通过引入确定性反演结果的协同约束,进一步限定随机反演候选解空间,从而降低随机地震反演高频成分的不确定性。获得以下认识:①相比确定性反演,随机地震反演可以产生高分辨率的反演结果,其中垂向变差影响随机反演的垂向分辨率,横向变差影响随机反演的横向连续性。②与均匀地震网格相比,由于层序地层网格融入了构造和沉积模式等信息,因此更适合变差函数横向约束随机反演;借助重采样矩阵,在层序地层网格进行抽样模拟,在均匀地震网格进行褶积正演,整个反演过程既满足构造和沉积模式的约束,同时又符合地球物理原理。③通过引入确定性反演的协同约束,可进一步限定候选解的解空间,增强波阻抗随机反演结果与确定性反演结果的相关性,进而降低随机反演高频成分不确定性。实际数据试算表明,通过对比随机反演的四个不同实现,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 随机地震反演 序贯Gibbs扰动模拟 扩展M-H算法 层序地层网格 同位协同克里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ess initialization methods for dynamic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rock mass with high in-situ stress 被引量:30
10
作者 YANG Jia-cai LIU Ke-wei +1 位作者 LI Xu-dong LIU Zhi-xi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0期3149-3162,共14页
In the context of deep rock engineering,the in-situ stress state is of major importance a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ock dynamic response behavior.Thus,stress initialization becomes crucial and is the first step ... In the context of deep rock engineering,the in-situ stress state is of major importance a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ock dynamic response behavior.Thus,stress initialization becomes crucial and is the first step for the dynamic response simulation of rock mass in a high in-situ stress field.In this paper,stress initialization methods,including their principles and operating procedures for reproducing steady in-situ stress state in LS-DYNA,are first introduced.Then the most popular four methods,i.e.,explicit dynamic relaxation(DR)method,implicit-explicit sequence method,Dynain file method and quasi-static method,are exemplified through a case analysis by using the RHT and plastic hardening rock material models to simulate rock blasting under in-situ stress condition.Based on the simulations,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tress initialization results obtained by implicit-explicit sequence method and dynain file method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ock material model,and the explicit DR method has an obvious advantage in solution time when compared to other methods.Besides that,it is recommended to adopt two separate analyses for the whol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rock mass under the combined action of in-situ stress and dynamic disturb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itu stress stress initialization method dynamic disturbance numerical simulation rock ma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