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模态观测器的挠性航天器姿态控制 被引量:9
1
作者 靳永强 刘向东 +1 位作者 王伟 侯朝桢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44-848,共5页
针对带有挠性附件航天器的姿态跟踪问题,提出了基于挠性模态观测器的滑模控制律。采用混合坐标法建立挠性航天器动力学模型,构造挠性模态观测器观测挠性模态位移及其变化率。选择一类滑模面,用Lya-punov方法得出基于挠性模态观测器的滑... 针对带有挠性附件航天器的姿态跟踪问题,提出了基于挠性模态观测器的滑模控制律。采用混合坐标法建立挠性航天器动力学模型,构造挠性模态观测器观测挠性模态位移及其变化率。选择一类滑模面,用Lya-punov方法得出基于挠性模态观测器的滑模控制律,并给出了稳定性证明。分别在变速率姿态跟踪,恒速率姿态跟踪和零速率姿态跟踪的情况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显示,与一般的滑模控制律相比,提出的控制律能够有效提高姿态控制的稳态精度,减小挠性模态振动对姿态控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观测 姿态控制 滑模控制 挠性航天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散延迟观测系统状态和离散观测模态的混杂随机时滞系统的反馈镇定问题
2
作者 王思敏 陆见秋 毛学荣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8-126,共9页
为降低控制成本,同时考虑到现实中的反馈控制信号通常带有延迟,研究了带有马尔可夫切换的非线性连续时间变时滞系统的镇定问题,设计了一种状态和模态离散观测并带有状态延迟的反馈控制器。通过构造有效的Lyapunov泛函,给出了系统在均方... 为降低控制成本,同时考虑到现实中的反馈控制信号通常带有延迟,研究了带有马尔可夫切换的非线性连续时间变时滞系统的镇定问题,设计了一种状态和模态离散观测并带有状态延迟的反馈控制器。通过构造有效的Lyapunov泛函,给出了系统在均方意义下H_(∞)稳定、渐近稳定和指数稳定的充分条件,得到含延迟观测时间间隔的上界。最后给出一个数值算例说明所得结论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杂随机时滞系统 反馈控制镇定性 状态和模态离散观测 LYAPUNOV泛函 H_(∞)稳定 渐近稳定 指数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超声速弹性飞行器振动模态自适应抑制技术 被引量:20
3
作者 孟中杰 闫杰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164-2168,共5页
为保证超燃冲压发动机的良好进气,需要对高超声速飞行器进行精细姿态控制。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特有的气动参数和结构模态参数不确定性问题,基于自适应模态抑制思想,设计了一种精细姿态控制系统,包括观测刚体模态状态信息的鲁棒H∞滤波器... 为保证超燃冲压发动机的良好进气,需要对高超声速飞行器进行精细姿态控制。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特有的气动参数和结构模态参数不确定性问题,基于自适应模态抑制思想,设计了一种精细姿态控制系统,包括观测刚体模态状态信息的鲁棒H∞滤波器,提高跟踪性能的LQR刚体控制器,实时辨识弯曲模态频率的结构模态观测器和结构滤波器四部分。仿真表明,设计的控制系统在气动参数±20%,模态频率±30%的随机摄动下仍能够很好地跟踪刚体攻角,抑制弹性攻角,保证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0.6度的攻角控制精度,满足精细姿态控制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飞行器 模态抑制 自适应滤波 鲁棒H∞滤波 结构模态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振动的独立模态和耦合模态的组合控制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波 王荣秀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6-30,共5页
基于模态空间控制的基本原理 ,提出了一种将独立模态控制与耦合模态控制相结合应用于结构振动主动控制中 ,得以利用两者的优点而使控制更加有效和稳定的方法。利用该组合控制法 ,可实现在一个控制过程中实时跟踪主被控模态的变化从而对... 基于模态空间控制的基本原理 ,提出了一种将独立模态控制与耦合模态控制相结合应用于结构振动主动控制中 ,得以利用两者的优点而使控制更加有效和稳定的方法。利用该组合控制法 ,可实现在一个控制过程中实时跟踪主被控模态的变化从而对其实施独立模态控制以达到有效地抑制结构的主要振动。而对其它非主控模态则实行耦合模态控制。这样 ,可使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减少作动器 /传感器的数量、降低控制能耗 ,并能在不同的激励下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数字仿真的结果表明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并与相应的独立模态和耦合模态控制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控制 独立模态控制 耦合模态控制 模态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臂Kagome夹心板独立模态空间振动控制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郭空明 江俊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5-60,共6页
针对悬臂板挠度大、低频振动突出问题,对悬臂Kagome夹心板的振动主动控制进行研究。建立结构及压电作动器有限元模型;将独立模态空间控制与模态观测器相结合,提出悬臂Kagome夹心板的主动控制策略;针对突风载荷作用下夹心板基于独立模态... 针对悬臂板挠度大、低频振动突出问题,对悬臂Kagome夹心板的振动主动控制进行研究。建立结构及压电作动器有限元模型;将独立模态空间控制与模态观测器相结合,提出悬臂Kagome夹心板的主动控制策略;针对突风载荷作用下夹心板基于独立模态空间的振动控制进行仿真,重点研究观测器极点对控制效果影响。结果表明,所提控制方法能显著提高悬臂Kagome夹心板结构的阻尼特性,观测器衰减系数越大控制效果越好;该夹心板在振动控制方面较传统板结构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臂板 KAGOME 夹心板 独立模态空间控制 模态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变速控制力矩陀螺的航天器姿态自适应控制
6
作者 林子杰 陆国平 +2 位作者 吕旺 吴宝林 李化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为提高敏捷挠性航天器在轨连续机动的快速性和高稳定性,应用变速控制力矩陀螺(variable speed control moment gyroscopes,VSCMGs)作为姿态控制执行机构,提出了一种将观测器与自适应控制结合的姿态控制律与VSCMGs复合操纵律。考虑到机... 为提高敏捷挠性航天器在轨连续机动的快速性和高稳定性,应用变速控制力矩陀螺(variable speed control moment gyroscopes,VSCMGs)作为姿态控制执行机构,提出了一种将观测器与自适应控制结合的姿态控制律与VSCMGs复合操纵律。考虑到机动过程中挠性模态及精确惯量不可知,采用模态观测器和转动惯量估计器对不可测的状态或参数进行辨识,辨识结果用于精确估计前馈补偿力矩,利用Lyapunov分析方法证明了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鉴于VSCMGs实际使用的力矩分配能力、避奇异能力、轮速平衡能力与末态框架角定位能力,分别设计了加权伪逆操纵律与3种对应的零运动。基于雅可比矩阵条件数提出了末态框架角的优选方法,给出了VSCMGs零运动在机动过程不同阶段的部署方案。结果表明:通过连续姿态机动数值仿真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VSCMGs在连续机动过程中平滑切换模式,在不同的机动阶段实现了相应功能。模态观测值和惯量估计值在多次机动后收敛至真值附近,经过参数辨识后的控制器使航天器在机动末端更快更稳地达到指向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速控制力矩陀螺 姿态机动 挠性航天器 自适应控制 模态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挠性航天器姿态机动和主动振动抑制控制
7
作者 张立尧 焦晓红 《四川兵工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4-8,18,共6页
针对挠性航天器姿态机动控制和主动振动抑制问题,提出一种具有干扰抑制的自适应输出反馈机动主动振动抑制控制器设计方法。首先,利用挠性附件固有物理特性构造了一种结构简单的开环模态观测器,然后以此获得的模态估计信息及可测量的姿... 针对挠性航天器姿态机动控制和主动振动抑制问题,提出一种具有干扰抑制的自适应输出反馈机动主动振动抑制控制器设计方法。首先,利用挠性附件固有物理特性构造了一种结构简单的开环模态观测器,然后以此获得的模态估计信息及可测量的姿态四元数和角速度信息,基于自适应反步设计方法进行反馈控制器设计。设计中无需忽略挠性附件和中心刚体的耦合,且挠性模态振动抑制效果明显,保证了闭环系统在参数不确定存在和外部干扰作用下的姿态稳定鲁棒性,对外部干扰力矩具有L2增益抑制性能。通过理论证明和仿真研究证明了所设计控制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挠性航天器 姿态机动 主动振动抑制 模态观测 自适应反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损伤可识别性的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法 被引量:17
8
作者 孙小猛 冯新 周晶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4-270,共7页
为了满足结构健康监测和损伤识别的要求,提出了一种以损伤可识别性与模态可观测性相协调为目标的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法.考虑损伤导致的结构响应变化,由结构运动方程推导出了结构响应与振型和损伤灵敏度之间的解析关系式.根据Fisher信息熵... 为了满足结构健康监测和损伤识别的要求,提出了一种以损伤可识别性与模态可观测性相协调为目标的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法.考虑损伤导致的结构响应变化,由结构运动方程推导出了结构响应与振型和损伤灵敏度之间的解析关系式.根据Fisher信息熵原理,建立了同时包含模态独立性信息和损伤灵敏度信息的目标函数.利用奇异值分解技术,发展了以Fisher信息矩阵最大和条件数最小为准则的迭代算法.算例分析表明,所提方法有效地克服了基于模态可观测性和基于损伤可识别性的传感器优化布置结果存在的差异,利用其优化结果进行的损伤识别比单一目标的结果具有更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观测 损伤可识别性 损伤灵敏度 传感器优化布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拉桥损伤可识别性传感器的优化布置方法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杰 王海龙 +3 位作者 张志国 张瑞云 曹立辉 王国安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3-181,共9页
为使布置在斜拉桥上的传感器识别出的模态参数对结构损伤足够敏感,从传感器优化布置的损伤可识别性要求出发,应用参数试验法和参数相关性理论,提出并得到一种包含所有单元损伤信息的节点自由度损伤信息指标,对该指标排序可获得节点自由... 为使布置在斜拉桥上的传感器识别出的模态参数对结构损伤足够敏感,从传感器优化布置的损伤可识别性要求出发,应用参数试验法和参数相关性理论,提出并得到一种包含所有单元损伤信息的节点自由度损伤信息指标,对该指标排序可获得节点自由度包含损伤信息多少的次序,即每个自由度的损伤敏感性排名,此过程无需优化迭代.在此基础上利用传感器优化布置的第1类方法继续分析,避免了迭代或优化效率低下等缺陷,可得到既满足损伤可识别性,也满足模态可观测性的传感器布置位置.在单塔双索面斜拉桥上,展示了本文方法的实现过程,与EI(effective independence)法相比,损伤信息总量:3阶时高出589;4阶时高出582;5阶时高出5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优化布置 斜拉桥 健康监测 损伤可识别 模态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