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两阶段加载模式的改进模态推覆分析方法
1
作者 蒋欢军 雷杰 吕尚文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7-67,共11页
在模态推覆分析(MPA)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模态推覆分析(IMPA)方法;IMPA方法克服了MPA方法采用固定加载模式的不足,考虑对结构屈服前后采用分段的加载机制进行推覆分析;并通过两个算例对IMPA方法、MPA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构顶点位移... 在模态推覆分析(MPA)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模态推覆分析(IMPA)方法;IMPA方法克服了MPA方法采用固定加载模式的不足,考虑对结构屈服前后采用分段的加载机制进行推覆分析;并通过两个算例对IMPA方法、MPA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构顶点位移和层间位移角与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IMPA方法在评估结构地震反应时较MPA方法在精度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力弹塑性分析 模态推覆分析 侧向荷载模式 两阶段加载模式 结构地震响应 结构顶点位移 层间位移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拱结构面内地震反应分析的改进模态组合系数法 被引量:4
2
作者 黄青隆 罗永峰 +1 位作者 相阳 朱钊辰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70-477,共8页
为了在钢拱结构面内地震反应的推覆分析中考虑几何非线性效应和多阶振型贡献,提出了一种改进模态组合系数法.首先,采用非线性刚度比αk衡量几何非线性效应对结构初始频率的影响;然后,定义阈值β,用于选取控制振型,构造基于控制振型的组... 为了在钢拱结构面内地震反应的推覆分析中考虑几何非线性效应和多阶振型贡献,提出了一种改进模态组合系数法.首先,采用非线性刚度比αk衡量几何非线性效应对结构初始频率的影响;然后,定义阈值β,用于选取控制振型,构造基于控制振型的组合荷载模式;最后,使用组合荷载模式进行推覆分析,获取结构反应.针对矢跨比为1/4和1/5的2个钢拱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改进方法简便有效;相对于时程分析结果,峰值地面加速度为0.3g时,矢跨比为1/4和1/5的模型的x向峰值位移平均误差分别为2.7%和-7.2%,y向峰值位移平均误差分别为-6.5%和5.8%,杆件峰值应力平均误差分别为-5.0%和-4.3%;随着峰值地面加速度的增加,各向峰值位移、峰值应力的平均误差仍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推覆分析 模态组合系数法 几何非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PA法与Pushover法的准确性对比 被引量:14
3
作者 马千里 叶列平 陆新征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21-128,共8页
基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多模态Pushover法(MPA法)考虑了结构高阶振型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Pushover法只考虑结构第一振型的不足.为了对MPA法与传统Pushover法的准确性进行对比,文中以逐步增量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为基准,基于两... 基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多模态Pushover法(MPA法)考虑了结构高阶振型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Pushover法只考虑结构第一振型的不足.为了对MPA法与传统Pushover法的准确性进行对比,文中以逐步增量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为基准,基于两个普通的六层和十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纤维模型,对MPA法和不同侧力模式的Pushover法的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与Pushover法相比,MPA法对中短周期结构最大弹塑性位移响应的预测具有较高精度,但对结构最大层间位移的预测误差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力弹塑性分析 弹塑性时程 模态推覆分析 钢筋混凝土框架 纤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