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5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挠性卫星的预设模态振动控制方法
1
作者 夏红伟 韩泽强 +1 位作者 马广程 王常虹 《宇航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79-1188,共10页
针对挠性卫星的振动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在姿态机动过程中抑制振动的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考虑干扰载荷的挠性卫星姿态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不同形式的干扰载荷对振动模态的影响。为控制姿态机动和干扰载荷引发的振动,提出了预设模态振动... 针对挠性卫星的振动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在姿态机动过程中抑制振动的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考虑干扰载荷的挠性卫星姿态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不同形式的干扰载荷对振动模态的影响。为控制姿态机动和干扰载荷引发的振动,提出了预设模态振动控制方法,根据预设被控模态调整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优化作动器和传感器位置并进行控制器设计。最终通过数值模拟阐述了预设模态振动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优势。与现有的振动控制方法相比,该方法选用适当的被控模态和最优作动器/传感器位置,从而大幅提升了振动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挠性卫星 干扰载荷 姿态控制 预设模态振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超声倒装键合换能系统多模态振动与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隆志力 吴运新 +1 位作者 韩雷 钟掘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5-260,共6页
研究了热超声倒装键合设备的核心执行机构——换能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利用激光多谱勒测振仪测试系统末端各方向的振动速度,发现系统以轴向振动为主,但受到其他非轴向振动的干扰.非轴向振动对芯片造成芯片倾斜、键合强度降低等负面影响.... 研究了热超声倒装键合设备的核心执行机构——换能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利用激光多谱勒测振仪测试系统末端各方向的振动速度,发现系统以轴向振动为主,但受到其他非轴向振动的干扰.非轴向振动对芯片造成芯片倾斜、键合强度降低等负面影响.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换能系统建模,仿真计算发现换能系统振动是各方向振动的耦合结果,且工作模态附近存在多种干扰模态.最后分析了系统多模态产生的根源并提出抑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振动 换能系统 有限元分析 热超声倒装键合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论复模态振动分析理论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5
3
作者 吕振华 冯振东 邬惠乐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0-27,13,共9页
本文首先推证了线性振动系统的复模态特征参数退化为实模态特征参数的过渡方式;其次,基于实模态理论与复模态理论的统一性要求,规定了复特征向量的正规化条件;然后,建立了复特征向量空间中的展开定理的表达式,并证明了其与实特征向量空... 本文首先推证了线性振动系统的复模态特征参数退化为实模态特征参数的过渡方式;其次,基于实模态理论与复模态理论的统一性要求,规定了复特征向量的正规化条件;然后,建立了复特征向量空间中的展开定理的表达式,并证明了其与实特征向量空问中的展开定理的表达式的统一性;最后,阐述了目前对复模态振动现象的特点的一些基本认识,并对复模态振动系统的共振慨念的近似定义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振动 模态理论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回路扩张状态观测的加筋壁板结构多模态振动控制
4
作者 李生权 裘进浩 季宏丽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7-32,84,共7页
针对加筋壁板结构的多模态主动振动控制中存在输出叠加和控制输入耦合的问题,结合多回路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multi-LESO)和线性PD反馈控制律,设计一种不依赖结构数学模型的多模态线性自抗扰复合振动主动控制策略。首先,将其它模态的输... 针对加筋壁板结构的多模态主动振动控制中存在输出叠加和控制输入耦合的问题,结合多回路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multi-LESO)和线性PD反馈控制律,设计一种不依赖结构数学模型的多模态线性自抗扰复合振动主动控制策略。首先,将其它模态的输出叠加和控制输入耦合看成是广义干扰,每个独立回路的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能够估计出这种广义干扰,再通过前馈补偿的方式抵消这种影响;然后分别独立设计每个独立模态的线性PD控制器。最后,基于dSPACE实时仿真系统,建立了四面固支压电加筋壁板结构的主动振动控制试验平台,进行了几种激励情况下的多模态线性自抗扰振动控制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不仅能够有效的抑制加筋壁板结构由于前两阶共振频率引起的振动,而且具有良好的抑制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整个结构波动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筋壁板结构 模态主动振动控制 线性自抗扰控制器 多回路扩张状态观测器 压电元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壁弹性圆柱多模态涡激振动响应及尾流模式
5
作者 杜牧远 张志猛 +1 位作者 及春宁 黄韬霖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7-36,共10页
采用基于嵌入式迭代的浸入边界法对雷诺数Re=300下两端铰接近壁弹性圆柱的涡激振动进行了三维直接数值模拟研究。圆柱的长细比L/D=25,间隙比G/D为0.6~1.6,分别对应圆柱完全被边界层覆盖、半浸没于边界层以及完全处于边界层之外。研究发... 采用基于嵌入式迭代的浸入边界法对雷诺数Re=300下两端铰接近壁弹性圆柱的涡激振动进行了三维直接数值模拟研究。圆柱的长细比L/D=25,间隙比G/D为0.6~1.6,分别对应圆柱完全被边界层覆盖、半浸没于边界层以及完全处于边界层之外。研究发现:在单模态振动情况下,G/D=0.6和G/D=1.1时近壁弹性圆柱的振动和升、阻力系数均表现为单一频率主导,在G/D=1.6时固有频率附近出现双频分量。多模态下,由于多阶振型的激发和叠加,圆柱振幅和升、阻力系数均表现出行波的时空分布特性。壁面边界层的向上卷起并与圆柱上侧脱涡的融合以及边界层对下侧脱涡的抑制是造成圆柱上下两侧脱涡不对称的主要原因。随着间隙比的增加,脱涡抑制的作用减弱,尾流表现为“1S”,弱“2S”和“2S”的脱涡模式。多模态振动及其升、阻力的频谱具有多频特性,并且顺流向和横流向的振动响应是解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激振动 弹性圆柱 近壁面效应 模态振动 间隙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电网设施振动模态的运动放大提取方法
6
作者 张可 童旸 +3 位作者 黄文礼 胡尚 陶庭叶 戴菊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4-138,151,共6页
在电力系统的安全运检中,电力基础设施的模态健康监测至关重要,而机器视觉方法因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灵活可靠等优势逐渐成为结构健康监测的重要手段。针对常用的机器视觉运动放大方法中所存在的频率通带经验设置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 在电力系统的安全运检中,电力基础设施的模态健康监测至关重要,而机器视觉方法因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灵活可靠等优势逐渐成为结构健康监测的重要手段。针对常用的机器视觉运动放大方法中所存在的频率通带经验设置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盲源复杂度追踪算法的振动模态提取方法,实现对微小运动信号的自主提取;为解决监测视频图像中存在的偏移、模糊等问题,提出了利用图像均值减损对比度归一系数矩阵作为图像模糊评价指标,实现对模糊图像的实时、准确剔除;与电网架空电缆桥架上所布设的加速度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本文方法提取的桥架振动模态与加速度计保持一致,且振动频率绝对误差在0.2 Hz以内,表明本文方法能够实现电网设施微小运动信号的实时、高精度的自主提取,从而可为电网自动化安全运检提供准确的结构模态监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视觉 运动放大 主成分分析 电网设施 振动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振动模态的复合绝缘子酥朽检测与诊断方法
7
作者 刘志超 郑书生 +1 位作者 陈闽江 关安旭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20,共11页
首先对芯棒酥朽试样的理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研究芯棒酥朽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然后利用仿真对复合绝缘子芯棒的振动模态进行分析,研究特征频率与酥朽程度的关系,最后针对酥朽复合绝缘子提出了一种振动激励检测方法,并对存在不同程度酥朽... 首先对芯棒酥朽试样的理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研究芯棒酥朽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然后利用仿真对复合绝缘子芯棒的振动模态进行分析,研究特征频率与酥朽程度的关系,最后针对酥朽复合绝缘子提出了一种振动激励检测方法,并对存在不同程度酥朽缺陷的110 kV复合绝缘子芯棒的振动模态特征频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芯棒中环氧树脂的完全降解以及玻璃纤维的水解、粉化使酥朽区域丧失力学性能,导致芯棒整体刚度、抗拉伸性能、抗形变性能降低;与完好芯棒相比,酥朽芯棒3~5阶振动模态的特征频率降低了2.8%~14.3%,高阶振动模态的特征频率降幅更明显,降幅随酥朽程度增大而增大。基于振动模态的酥朽检测方法可以对复合绝缘子的酥朽程度进行诊断,同时可以反映其力学性能变化,适用于复合绝缘子酥朽的无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绝缘子 酥朽检测 力学性能 振动模态 特征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振动模态灵敏度分析的改进子空间迭代法
8
作者 曹鸿飞 朋茜 杨秋伟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61-169,190,共10页
振动模态(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灵敏度分析在结构振动控制、优化设计和损伤识别中被广泛应用。目前主流的模态灵敏度分析方法是模态叠加法、Nelson方法以及它们的改进算法。但这些算法应用于大规模工程结构的模态灵敏度分析时,普遍存在... 振动模态(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灵敏度分析在结构振动控制、优化设计和损伤识别中被广泛应用。目前主流的模态灵敏度分析方法是模态叠加法、Nelson方法以及它们的改进算法。但这些算法应用于大规模工程结构的模态灵敏度分析时,普遍存在着计算效率不高的缺陷。为了节省计算成本,提出一种结构振动模态灵敏度分析的改进子空间迭代方法。首先,通过差分运算,把模态灵敏度的计算问题转化为结构发生微小修改后的模态特征对计算问题;然后,提出一种近似柔度计算公式,用于快速估算结构修改后刚度矩阵的逆矩阵,并将其应用于子空间迭代法的过程中,以迅速获得结构微小修改后的模态特征对,据此便可快速计算出相应的模态灵敏度。以两个结构模型为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计算精度与现有的模态灵敏度算法基本相同,但计算时间大幅度减少了,显示出了这种新方法的计算效率显著优于现有方法,更加适合于分析大型结构的振动模态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模态 灵敏度分析 子空间迭代法 近似柔度 计算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梯度场三维重建的压电片振动模态激光测量
9
作者 徐水洋 汪群慧 +1 位作者 梁宝瑞 李天昕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36,53,共12页
模态测量始终是振动控制的首要任务。在对压电器件振动模态研究中,采用了一种基于光学偏转法的模态测量技术。该技术利用激光的高准直性,通过压电振子反射激光并在光屏上成像来捕获偏转角度。精确控制位移平台和摄像头,高效地获取不同... 模态测量始终是振动控制的首要任务。在对压电器件振动模态研究中,采用了一种基于光学偏转法的模态测量技术。该技术利用激光的高准直性,通过压电振子反射激光并在光屏上成像来捕获偏转角度。精确控制位移平台和摄像头,高效地获取不同位置的反射光点轨迹。通过图像识别算法处理提取表面各点的梯度信息,并应用梯度数值积分、G2S算法对曲面进行重构。与激光多普勒测振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研究得到模态振型和位移与理论模型以及现行测量方法高度一致,证实了该测量方法的有效性。该研究扩展了激光测角技术在振动测量领域的应用,并为测振技术从点位移到面形变的精确测量和曲面重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器件 振动模态测量 激光测角法 梯度场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解析模态分析和输入整形的机器人末端振动实时抑制方法
10
作者 何成刚 汪晓鑫 +3 位作者 李自立 高萌 刘吉华 邓文彬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7-338,共12页
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连续工作过程中,由于运动状态突变及关节柔性会引起机器人末端振动。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解析模态分析(AMA)和输入整形的工业机器人末端振动实时抑振方法。首先,结合机器人控制方案,建立了考虑机器人关节柔... 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连续工作过程中,由于运动状态突变及关节柔性会引起机器人末端振动。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解析模态分析(AMA)和输入整形的工业机器人末端振动实时抑振方法。首先,结合机器人控制方案,建立了考虑机器人关节柔性的闭环动力学方程,并采用泰勒级数展开法推导出了机器人的线性化模态参数解析表达式,有效解析了机器人在振动状态下的模态参数;然后,依据机器人末端残余振动特性,采用级联法设计了双模态零振动微分(ZVD-ZVD)输入整形器,并提出了一种结合AMA和输入整形器的时变双模态抑振方法;最后,在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实验平台上,对AMA方法计算所得的解析模态参数与机器人实测模态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进行了机器人的末端残余振动抑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所采用的AMA方法对固有频率的最大计算误差仅为5.18%,对阻尼比的最大计算误差为0.0122,证明了AMA方法在时变双模态输入整形抑振方案中的有效性;利用时变双模态输入整形抑振方法,将机器人的三处末端残余振动的最大振幅分别降低至整形前的17.3933%、11.6716%和12.1311%,同时减少了非时变输入整形抑振方案的过量延时(由不准确的模态参数而导致),在整体性能上优于传统的非时变双模态输入整形抑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振动 机器人末端执行器 残余振动 解析模态分析 输入整形 时变双模态抑振方法 模态振动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液体容器内液位测量的金属薄壁梁振动模态仿真研究
11
作者 毕俊召 刘碧伟 罗伟忠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0-56,共7页
为实现用于液体容器内液位测量的金属薄壁梁振动模态的准确模拟,构建金属薄壁梁的有限元圆梁模型。该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对金属薄壁梁纵向振动模型的特征频率进行分析,从而对金属薄壁梁暴露于外部刺激时所产生的纵向振动进行准确模拟。在... 为实现用于液体容器内液位测量的金属薄壁梁振动模态的准确模拟,构建金属薄壁梁的有限元圆梁模型。该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对金属薄壁梁纵向振动模型的特征频率进行分析,从而对金属薄壁梁暴露于外部刺激时所产生的纵向振动进行准确模拟。在所开展研究中,对薄壁梁采用圆梁分布质量模型,分析模型的前4种振动模态的特征频率。为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将该模型对金属薄壁梁前4种纵向振动模态的模拟结果与理论模型结果、实际金属薄壁梁试验结果及其他两种仿真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所构建圆梁模型对金属薄壁梁纵向振动模态的模拟结果与理论、试验分析结果高度一致,且模拟结果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薄壁梁 纵向振动模态 圆梁模型 有限元仿真 液体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anus-Helmholtz换能器与Janus-Hammer Bell换能器的振动模态研究
12
作者 陈宝库 葛晓辉 李俊宝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90,共9页
Janus-Helmholtz(JH)换能器和Janus-Hammer Bell(JHB)换能器外观结构类似,但两者振动模态不同。为明确二者振动模态的不同,分析了其结构参数对振动模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参数确定的条件下,JH换能器中圆环壳轴向长度L与圆环壳内侧... Janus-Helmholtz(JH)换能器和Janus-Hammer Bell(JHB)换能器外观结构类似,但两者振动模态不同。为明确二者振动模态的不同,分析了其结构参数对振动模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参数确定的条件下,JH换能器中圆环壳轴向长度L与圆环壳内侧半径a的关系应满足2<L/a<5.7,JHB换能器对应圆环壳长径比L/a的取值范围为0.1<L/a<0.3。利用有限元方法并设置特殊边界条件分析了JH换能器与JHB换能器谐振峰对应的振动模态,发现JH换能器中较低频振动模态为Janus纵振模态,高频振动模态为液腔谐振模态;JHB换能器中较低频振动模态为Janus纵振模态,较高频振动模态为圆环呼吸模态。进一步对比了JH换能器和JHB换能器的径向与轴向发送电压响应,发现JH换能器可以实现更宽的工作带宽和更高的发送电压响应;JHB换能器工作带宽较窄,但径向方向发射电压响应起伏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nus-Helmholtz换能器 Janus-Hammer Bell换能器 圆环壳 振动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涡喷发动机中介机匣振动模态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孙扬 刘振德 +2 位作者 郑严 洪杰 郭宝亭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86-488,共3页
用多点激振单点拾振的脉冲激励试验模态测试方法 ,对某涡喷发动机中介机匣的振动特性进行了模态分析 ,对比了模型机中介机匣与改型机中介机匣的振动模态 ,试验结果表明模型机中介机匣在结构设计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其结果为某涡喷发动机... 用多点激振单点拾振的脉冲激励试验模态测试方法 ,对某涡喷发动机中介机匣的振动特性进行了模态分析 ,对比了模型机中介机匣与改型机中介机匣的振动模态 ,试验结果表明模型机中介机匣在结构设计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其结果为某涡喷发动机结构设计、振动故障分析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喷气发动机 中介机匣 振动模态分析 模态振动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电层合简支板的多模态最优模糊主动振动控制 被引量:3
14
作者 贺容波 郑世杰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7-82,116,共7页
以配置两对光致伸缩驱动器的简支板为控制对象,提出了最优控制与模糊控制相结合的最优模糊主动控制算法。考虑到光致伸缩驱动器的非线性驱动特性,首先由最优控制获得光电层合简支板多模态振动的期望控制量,再通过模糊控制器使光致伸缩... 以配置两对光致伸缩驱动器的简支板为控制对象,提出了最优控制与模糊控制相结合的最优模糊主动控制算法。考虑到光致伸缩驱动器的非线性驱动特性,首先由最优控制获得光电层合简支板多模态振动的期望控制量,再通过模糊控制器使光致伸缩驱动器光致应变逼近该控制量,从而实现对简支板的多模态振动控制。在最优模糊控制器设计过程中,模糊控制的设计与最优控制设计是相互独立的。仿真结果表明,最优模糊控制能够有效实现光电层合简支板的多模态振动抑制,控制效果明显优于直接最优状态反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致伸缩驱动器 简支板 模态振动 模糊控制 最优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面内振动的内嵌式环形超声电机结构设计
15
作者 李争 高帅 +1 位作者 高世豪 孙鹤旭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27-139,共13页
夹心式结构超声电机相比于贴片式超声电机有着振动特性好、结构紧凑、环境适应性强、疲劳寿命高等优点,越来越受到超声电机设计的关注。为了充分利用夹心式结构的振动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面内振动的内嵌式环形超声电机。该超声电机通过... 夹心式结构超声电机相比于贴片式超声电机有着振动特性好、结构紧凑、环境适应性强、疲劳寿命高等优点,越来越受到超声电机设计的关注。为了充分利用夹心式结构的振动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面内振动的内嵌式环形超声电机。该超声电机通过环形定子上产生的行波,定子内、外驱动齿可以双面驱动所设计的柔性转子,柔性转子可实现定、转子间的预压力补偿,更加贴合定子,使定、转子间接触方式变为柱面接触;改变输入两相电压信号的相位可实现电机转向,同时该超声电机通过改变固定方式可实现两种不同的输出方式。首先介绍了该超声电机的整体结构,工作原理,结构尺寸设计;之后分析了定子各结构参数对特征频率的影响,实现了定子工作频段内的干扰模态分离,对环形定子整体进行了仿真分析,包括模态分析、谐响应分析以及振动特性分析;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所提出超声电机环形定子设计的可行性和工作原理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内振动模态 双面驱动 内嵌压电片 行波旋转超声电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湍流脉动激励下板结构辐射噪声的多模态压电分流振动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黎丰 郑智伟 +1 位作者 黄修长 华宏星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208-2216,共9页
湍流脉动压力所引起的水动力噪声是高速航行水航行体的主要噪声源。针对湍流脉动压力激励下声纳平台结构的多模态振动控制问题,提出基于负电容压电分流被动控制方法的控制策略。采用四边简支流体加载平板结构模拟平台结构,湍流脉动压力... 湍流脉动压力所引起的水动力噪声是高速航行水航行体的主要噪声源。针对湍流脉动压力激励下声纳平台结构的多模态振动控制问题,提出基于负电容压电分流被动控制方法的控制策略。采用四边简支流体加载平板结构模拟平台结构,湍流脉动压力模型使用Corcos模型。根据Hamilton变分原理建立流体-平板-多个压电分流电路系统的机电耦合动力学方程,以系统动能功率谱密度和辐射声功率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了不同来流速度下系统响应规律及不同压电分流电路的被动控制效果,针对不同控制目标确定了基于负电容-连通电路(CRLC)和负电容-电感-电阻并联电路(RLC)的控制策略。研究表明:负电容压电分流电路对不同来流速度下湍流脉动压力引起的简支板多模态振动有较强的控制效果;针对平板结构振动控制时,不考虑压电片数量限制时RLC电路控制效果较好;针对低频辐射声功率控制时,CRLC可使用单压电片达到控制效果,有效降低了水下航行体的水动力噪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边界层 压电分流电路 模态振动控制 负电容 声呐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界面接触的磁悬浮转子高阶模态自激振动抑制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艺宇 周瑾 +2 位作者 周扬 徐园平 张一博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29-40,共12页
在磁悬浮叶轮机械中,叶轮与转子装配界面的接触引入了附加接触刚度,减弱了转子系统模态阻尼,并降低磁悬浮轴承转子系统的性能及稳定性,激发出转子高频模态振动。目前关于磁悬浮轴承系统中接触界面引起的转子高频模态振动的研究相对较少... 在磁悬浮叶轮机械中,叶轮与转子装配界面的接触引入了附加接触刚度,减弱了转子系统模态阻尼,并降低磁悬浮轴承转子系统的性能及稳定性,激发出转子高频模态振动。目前关于磁悬浮轴承系统中接触界面引起的转子高频模态振动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传统PID控制器无法有效抑制此类振动。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基于柔性转子的H∞鲁棒控制器。首先对考虑界面接触的磁悬浮轴承转子系统进行动力学分析,探究其模态振动特性。之后对磁悬浮轴承转子系统进行扫频试验得到频响曲线,在传统磁悬浮轴承刚性转子系统建模的基础上,基于柔性转子模态理论将转子传递函数模型进行重构,并基于此模型对转子系统扫频曲线进行拟合,得到转子系统的高阶模态参数,最终建立考虑高阶模态特性的被控对象模型,设计H∞鲁棒控制器。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柔性转子模型的鲁棒控制器可以对接触界面引起的转子高频模态振动进行有效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悬浮轴承 鲁棒控制 模态振动 接触刚度 转子接触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电机振动模态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60
18
作者 莫岳平 胡敏强 +3 位作者 徐志科 金龙 顾菊平 王心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92-96,共5页
振动模态分析是超声波电机优化设计的重要步骤。该文描述了超声波电机振动模态分析数学模型。以直径为100 mm的环形行波型超声波电机为例,给出了电机振动模态ANSYS有限元分析结果,特别阐述了最优振动模态的选择。并对制作的电机进行了... 振动模态分析是超声波电机优化设计的重要步骤。该文描述了超声波电机振动模态分析数学模型。以直径为100 mm的环形行波型超声波电机为例,给出了电机振动模态ANSYS有限元分析结果,特别阐述了最优振动模态的选择。并对制作的电机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电机 振动模态 有限元分析 数学模型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向接触刚度对装配体振动模态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艾延廷 翟学 +1 位作者 王志 乔永利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1-174,共4页
在对装配体进行模态分析时,装配体接触面间的法向接触刚度对计算结果具有很大影响,但在实际中由于处理困难却往往被忽略。基于有限元建模方法分析了装配体接触面法向接触刚度对装配体振动模态的影响。首先,根据接触力学理论推导了法向... 在对装配体进行模态分析时,装配体接触面间的法向接触刚度对计算结果具有很大影响,但在实际中由于处理困难却往往被忽略。基于有限元建模方法分析了装配体接触面法向接触刚度对装配体振动模态的影响。首先,根据接触力学理论推导了法向接触刚度与接触表面粗糙度和接触应力之间的关系;然后,探讨了通过改变层单元弹性模量来模拟法向接触刚度的有限元建模方法;最后,通过算例分析了考虑与不考虑接触刚度时振动模态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法向接触刚度的有限元等效模型计算结果与解析解非常接近,不考虑接触刚度的整体模型计算结果与解析解相差较大,一般超过了10%以上,且频率越低差异越大,另外振型也有明显差异。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可用于研究法向接触刚度对装配体振动模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体 粗糙度 接触刚度 振动模态 层单元 等效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模态与超声波电机性能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莫岳平 胡敏强 +4 位作者 金龙 顾菊平 石斌 王心坚 徐志科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11,共5页
振动模态选择是超声波电机设计的重要环节 ,也是影响电机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超声波电机振动模态形式及其选择的原则。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了所设计电机的振动模态和共振频率 ;用阻抗特性分析仪测量了不同模态对应的共振频率 ... 振动模态选择是超声波电机设计的重要环节 ,也是影响电机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超声波电机振动模态形式及其选择的原则。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了所设计电机的振动模态和共振频率 ;用阻抗特性分析仪测量了不同模态对应的共振频率 ,其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电机 振动模态 输出特性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