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载货车驾驶室的静力模态刚度灵敏度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宇东 张俊兴 +3 位作者 裴春艳 陈塑寰 雷钧 杜金秋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05-708,共4页
驾驶室与车架在整车安装的环境下具有复杂耦合关系,针对这一复杂的优化问题,引进了静力模态刚度概念,定义了静力模态刚度灵敏度,推导了计算静力模态刚度灵敏度的方法.该方法已应用在整车安装环境下驾驶室的设计分析.在分析中,采用了整... 驾驶室与车架在整车安装的环境下具有复杂耦合关系,针对这一复杂的优化问题,引进了静力模态刚度概念,定义了静力模态刚度灵敏度,推导了计算静力模态刚度灵敏度的方法.该方法已应用在整车安装环境下驾驶室的设计分析.在分析中,采用了整车有限元模型,将驾驶室分为15个超单元.结果表明所得的静力模态刚度灵敏度可以用来改进驾驶室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货车 静力模态刚度 灵敏度 驾驶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状态下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的模态挠度和模态刚度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亓兴军 孙绪法 +1 位作者 周广利 王珊珊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227-236,262,共11页
为快速检测评估不同损伤状态现役混凝土桥梁的承载能力,以某实际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拆除的16 m跨径预应力混凝土单片简支空心板梁为研究对象,将模态测试技术和静力加卸载试验相结合,探讨实测模态挠度和模态刚度在实际工程中评估现役... 为快速检测评估不同损伤状态现役混凝土桥梁的承载能力,以某实际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拆除的16 m跨径预应力混凝土单片简支空心板梁为研究对象,将模态测试技术和静力加卸载试验相结合,探讨实测模态挠度和模态刚度在实际工程中评估现役桥梁承载力的适用性和准确性。设计简支试验梁14个不同损伤程度的静载试验加卸载工况和环境激励模态测试工况,实测简支试验梁的静载挠度和各损伤程度梁体的试验模态参数,预测简支梁在逐级静力荷载下的模态挠度,对比分析不同损伤工况试验梁的荷载-位移曲线切线刚度和模态刚度。结果表明,开裂前试验梁的实测加卸载静挠度与荷载大致成线性关系,开裂后随着梁体损伤程度加重,荷载-位移曲线的线弹性阶段逐渐缩小,非线性阶段逐渐增大,表现出明显的刚度退化趋势。当试验梁处于开裂前较轻损伤状态和开裂后初始加载阶段的较大损伤状态时,实测前两阶振型预测的模态挠度与静载挠度的相对误差基本上不超过10%,模态刚度与静载试验荷载-位移曲线初始刚度的相对误差基本在10%以内,损伤程度低于较大损伤的试验梁模态刚度近似等于梁体的初始切线刚度。开裂前较轻损伤简支梁的模态刚度与设计弯矩切线刚度的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说明结构实测模态刚度能够比较准确地评价曾经承受4倍设计荷载而较大受损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的初始刚度状态,也能够准确评价曾经承受2倍设计荷载而较轻损伤未开裂简支梁桥的设计结构刚度。这对实测模态挠度和模态刚度的工程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指导意义,而且扩展了模态测试在桥梁健康状况技术评价中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状态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 模态挠度 模态刚度 荷载-位移曲线切线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界面滑移效应的组合梁自振频率计算的修正折减刚度法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书兵 王景全 +1 位作者 李明 颜晓伟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1-49,共9页
为建立考虑界面滑移效应的组合梁自振频率实用计算方法,将静力折减刚度法与基于Euler梁模型的理论解析结果进行对比,揭示了静力折减刚度法计算组合梁自振频率的局限性。提出了组合梁自振频率计算的修正折减刚度法,拓展了静力折减刚度在... 为建立考虑界面滑移效应的组合梁自振频率实用计算方法,将静力折减刚度法与基于Euler梁模型的理论解析结果进行对比,揭示了静力折减刚度法计算组合梁自振频率的局限性。提出了组合梁自振频率计算的修正折减刚度法,拓展了静力折减刚度在动力计算中的适用范围,且有效统一了考虑滑移效应的组合梁静、动力分析中刚度的计算。基于4根跨度3.8m的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模态试验结果,对修正折减刚度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相比于静力折减刚度法,修正折减刚度法在组合梁自振频率计算中的适用范围更广,且计算精度更高;修正折减刚度法的计算精度与解析公式较为接近,且该方法是通过对广为接受的静力折减刚度法进行修正而得到,相比于解析方法更易被工程设计人员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混凝土组合梁 界面滑移效应 自振频率计算 模态等效刚度 静力折减刚度 修正折减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态试验的连接结构状态表征参数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肖世富 刘信恩 杜强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0-63,共4页
有效辨识螺栓连接结构的连接状态,是确保结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传统的基于模态参数辨识结构连接状态变化的方法效果不太理想,从模态理论出发,在基准模态空间中构造了相对模态复/实连接刚度两类特征参数表征结构的连接状态,并采用... 有效辨识螺栓连接结构的连接状态,是确保结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传统的基于模态参数辨识结构连接状态变化的方法效果不太理想,从模态理论出发,在基准模态空间中构造了相对模态复/实连接刚度两类特征参数表征结构的连接状态,并采用不同拧紧力矩下的螺栓连接梁模态试验对构造的表征参数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所构造的表征参数比固有频率对连接状态变化具有更好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接状态辨识 模态试验 相对模态连接刚度 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二维转台结构设计及刚度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秦涛 郭骏立 +3 位作者 张美丽 韩培仙 王进 亓波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90-298,共9页
星载二维转台是激光通信指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星载设备性能的关键部件之一,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正确的刚度分析,并通过对比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验证设计分析的正确性。首先,介绍了星载二维转台结构形式,基于Isight... 星载二维转台是激光通信指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星载设备性能的关键部件之一,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正确的刚度分析,并通过对比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验证设计分析的正确性。首先,介绍了星载二维转台结构形式,基于Isight集成优化方法对比分析了摆镜组件的两种结构形式,并对U形架和轴系结构进行了刚度设计;然后,对二维转台进行有限元建模并重点介绍了轴承的弹簧单元等效建模方式;最后,对星载二维转台进行了刚度分析和试验验证,二维转台在X、Y、Z三个方向上仿真计算的固有频率与试验结果误差在6%以内,表明等效弹簧单元能准确模拟轴承结合部的力学特性。通过对星载二维转台的力学试验验证表明,在保证了二维转台的质量约束和刚度要求下,各部分组成部件结构刚度设计和刚度分析合理,二维转台抗力学性能满足激光通信的任务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二维转台 结构设计 刚度设计及模态分析 力学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微机械陀螺仪频率调谐控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6
6
作者 曹慧亮 张英杰 +3 位作者 闫捷 李宏生 申冲 刘俊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93-798,共6页
硅微机械陀螺结构的驱动和检测模态谐振频率差(Δf)是决定其结构机械灵敏度的主要因素,当Δf≈0时,陀螺结构处于频率调谐状态,此时陀螺的机械灵敏度达到最大峰值且噪声和分辨率等指标可得到有效提高。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交信号和驱动位移... 硅微机械陀螺结构的驱动和检测模态谐振频率差(Δf)是决定其结构机械灵敏度的主要因素,当Δf≈0时,陀螺结构处于频率调谐状态,此时陀螺的机械灵敏度达到最大峰值且噪声和分辨率等指标可得到有效提高。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交信号和驱动位移相位差的鉴相控制方法,以判断陀螺结构是否处于频率调谐状态,并通过调节检测模态刚度达到频率调谐目的。首先,介绍了陀螺结构检测模态谐振频率调节的原理,并结合结构参数量化分析了频率调节范围。其次,分析了鉴相控制方法,并在其基础上设计了频率调谐控制系统,建立了整机系统模型,并对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最后,结合整机模型进行了仿真,采用所提出的方法可实现(Δf)的快速、稳定、自主调节,系统的标度因数指标调谐前后分别为13.1 m V/(°/s)和220.6 m V/(°/s),大大提高了结构的机械灵敏度,验证了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微机械陀螺仪 模态频率调谐 鉴相 模型仿真 模态刚度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楼层能量反应的振型非耦合简化表达 被引量:1
7
作者 常磊 叶献国 蒋庆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27-1530,共4页
为了深入了解地震作用下结构内部能量反应特征,文章利用振型分解理论,针对剪切层模型结构,研究楼层弹性能量反应的简化计算方法;提出了刚度模态矩阵的概念,并给出了振型分解下楼层弹性能量反应的表达式;结合振型正交性,提出了楼层弹性... 为了深入了解地震作用下结构内部能量反应特征,文章利用振型分解理论,针对剪切层模型结构,研究楼层弹性能量反应的简化计算方法;提出了刚度模态矩阵的概念,并给出了振型分解下楼层弹性能量反应的表达式;结合振型正交性,提出了楼层弹性能量反应的振型非耦合简化表达式。算例表明,考虑能量简化表达式后,总能量反应误差降低了数个数量级;简化式忽略了各自由度上各振型贡献间耦合做功,计算能量反应具有低的计算复杂度,适合频率分布稀疏的剪切型建筑结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反应 能量分解 振型分解 刚度模态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ause and treatment of rail corrugation for metro 被引量:4
8
作者 TANG Xue-yang CAI Xiao-pei +3 位作者 PENG Hua MA Chao-zhi CHANG Wen-hao YAO Yu-fe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3925-3938,共14页
The cause and treatment of rail corrugation for the metro have always been a popular and challenging issue. In this work, the field measurements were carried out on rail corrugation, track stiffness, and the track dyn... The cause and treatment of rail corrugation for the metro have always been a popular and challenging issue. In this work, the field measurements were carried out on rail corrugation, track stiffness, and the track dynamic response. 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 of rail corrugation. The constraints on rail vibration from two wheelsets and adjacent wheel-rail interactions wer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model. According to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results, the suppression measure for rail corrugation was proposed and the suppression mechanism was discuss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cause of rail corrugation is related to vertical and lateral vibration of the rails outside the two wheelsets at around 380 Hz. The increased stiffness of the fasteners reduces the vibration energy of the rail and the wheel-rail force. However, simply increasing the stiffness of the fasteners may not be effective in the suppression of rail corrugation. If necessary, the rails need to be grinded to reduce the roughness to a certain level, so that increasing the fastener stiffness can effectively suppress the rail corru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l corrugation modal analysis field measurement fastener stiffness finite element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w type of groove used to improve friction in roll forging
9
作者 贾智 周杰 姬金金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2期493-499,共7页
A FEM model for a failed industrial example of roll forging wa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s of the mismatch of size and shape of two spring board.To demonstrate the formulation of these defects,th... A FEM model for a failed industrial example of roll forging wa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s of the mismatch of size and shape of two spring board.To demonstrate the formulation of these defects,the bites condition and contact status between rectangular groove and workpiece during roll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spring boards were analyzed.Then,a new oval-diamond groove combining oval groove and diamond groove was presented to eliminate these defects.By analyzing field variables under the same deformation degree,the larger friction can be obtained on the contact surface of workpiece and the oval-diamond groove.The physical experiment validates that the oval-diamond groove can eliminate these defects effectively,and the size of part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design requir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ll forging spring board oval-diamond groove rectangular groove automobile front axl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