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M4.0模式对中国区域土壤湿度的数值模拟及评估研究 被引量:42
1
作者 赖欣 文军 +5 位作者 岑思弦 宋海清 田辉 史小康 何媛 黄曦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9-512,共14页
本文利用普林斯顿大学全球大气强迫场资料,驱动公用陆面过程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0,CLM4.O)模拟了中国区域1961-2010年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将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Naional Cent... 本文利用普林斯顿大学全球大气强迫场资料,驱动公用陆面过程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0,CLM4.O)模拟了中国区域1961-2010年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将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Na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Reanalysis,NCEP)和高级微波扫描辐射计(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OS,AMSR-E)反演的土壤湿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LM4.0模拟结果可以反映出中国区域观测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和时空变化特征,但东北、江淮和河套三个地区模拟值相对于观测值在各层次均系统性偏大。模拟与NCEP再分析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与AMSR-E的反演值在35°N以北的分布也基本一致;从1961-2010年土壤湿度模拟结果分析得出,各层土壤湿度空间分布从西北向东南增加。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和内蒙古西部地区。东北平原、江淮地区和长江流域为高值区。土壤湿度数值总体上从浅层向深层增加。不同深度土壤湿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除新疆西部和东北部分地区外,土壤湿度在35°N以北以减少趋势为主,30°N以南的长江流域、华南及西南地区以增加为主。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CLM4.0模拟的夏季土壤湿度在不同程度上响应了降水的变化。中国典型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土壤湿度减小,湿润区增加。其中湿润区土壤湿度对降水的响应最为显著,其次是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M4 0模式 土壤湿度 数值模拟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C-AGCM-Chem0模式对20世纪对流层臭氧变化趋势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张芳 吴统文 +2 位作者 张洁 李书博 Wang Jun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8-171,共14页
利用IPCC第5阶段试验计划(CMIP5)整理提供的全球臭氧(O_3)分析资料和全球O_3和紫外线辐射数据中心(WOJDC)提供的O_3台站观测资料评估了国家气候中心最新发展的全球大气化学环流模式BCC-AGCM-Chem0对对流层大气O_3变化趋势的模拟能力。... 利用IPCC第5阶段试验计划(CMIP5)整理提供的全球臭氧(O_3)分析资料和全球O_3和紫外线辐射数据中心(WOJDC)提供的O_3台站观测资料评估了国家气候中心最新发展的全球大气化学环流模式BCC-AGCM-Chem0对对流层大气O_3变化趋势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BCC-AGCM—Chem0模式对对流层O_3的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具体表现在:(1)BCC-AGCM—Chem0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1871-1999年全球对流层不同高度O_3浓度逐渐升高的基本特征;(2)BCC—AGCM-Chem0模式对1871-1999全球对流层O_3柱浓度纬圈平均异常变化的模拟与CMIP5资料一致,北半球升高趋势明显大于南半球,且升高最大区域的中心位置和强度也与CMIP5资料一致;(3)BCC-AGCM—Chem0模式对1000~300 hPa整体O_3柱浓度变化趋势模拟较好,对O_3柱浓度快速上升的区域和上升速度的模拟都与CMIP5资料一致,但对低层O_3柱浓度升高模拟偏强,对高层O_3柱浓度变化模拟偏弱;(4)与台站观测资料对比,在对流层中低层模拟结果在亚洲Sapporo站和欧洲Hohenpeissenberg站与实际观测比较接近,并与CMIP5资料相似,均呈升高趋势。对流层中高层模式模拟的O_3浓度异常存在明显的周期变化,与台站观测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AGCM-Chem0模式 臭氧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功率圆波导TE0n-TE11模式变换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牛新建 李宏福 +1 位作者 喻胜 谢仲怜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11-914,共4页
 在模式耦合理论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波导轴线弯曲与波导半径渐变的圆波导模式变换,并对TE0n TE11模式变换器的几何结构进行了优化分析,采用不同的相位重匹配技术,得到了可靠的最优几何参量。以此数据设计的8mm回旋速调管TE01 TE11模...  在模式耦合理论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波导轴线弯曲与波导半径渐变的圆波导模式变换,并对TE0n TE11模式变换器的几何结构进行了优化分析,采用不同的相位重匹配技术,得到了可靠的最优几何参量。以此数据设计的8mm回旋速调管TE01 TE11模式变换器的转换效率可达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变换器 耦合波方程 相位重匹配 圆波导TE0n—TE11模式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勘单位“0-65432”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扬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6-139,143,共5页
通过分析当前地勘单位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管理体系、目标、层级、阶段、重点工作等几个方面提出了"0-65432"安全管理模式,同时针对该模式如何落实制定了对策措施,并通过实例说明了该安全管理模式的实际应用措施,对... 通过分析当前地勘单位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管理体系、目标、层级、阶段、重点工作等几个方面提出了"0-65432"安全管理模式,同时针对该模式如何落实制定了对策措施,并通过实例说明了该安全管理模式的实际应用措施,对提高地勘单位安全管理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65432”安全管理模式 地勘单位 安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RAPES-MESO模式的非静力三维变分同化方案性能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叶红 赖安伟 +1 位作者 林春泽 王明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89-706,共18页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中尺度业务模式GRAPES-MESO V3.0,以2009年6—8月为例,用T213模式12h预报场为大尺度模式背景场,进行了非静力GRAPES-3DVAR系统同化(3DVAR试验)与不同化(CNTL试验)探空资料的两组数值试验,并对降水、高度、温度、风场和...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中尺度业务模式GRAPES-MESO V3.0,以2009年6—8月为例,用T213模式12h预报场为大尺度模式背景场,进行了非静力GRAPES-3DVAR系统同化(3DVAR试验)与不同化(CNTL试验)探空资料的两组数值试验,并对降水、高度、温度、风场和相对湿度场进行了统计检验和典型个例分析,探讨了非静力三维变分同化系统的性能。结果表明:(1)除700hPa相对湿度场外,3DVAR试验850,700和500hPa初始温、压、湿和风场均方根误差均比CNTL试验有所增加,其中3DVAR试验对500hPa初始温、压和风场的负贡献最为显著。随着预报时间延长,3DVAR试验对500hPa风场预报的负贡献较为明显;(2)对整个模式积分区域平均状况而言,3DVAR试验对模式0~24h和12~36h降水预报中大多数降水量级的TS评分都小于CNTL试验;(3)CNTL试验对小雨、中雨的预报范围比较适中,对大雨、暴雨及大暴雨的预报范围均小于实况,且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大,预报范围较实况偏小的程度加剧;3DVAR试验则对各量级降水范围预报偏小的程度均大于CNTL试验,特别是中雨以上强度的降水;(4)CNTL试验较3DVAR试验能更好地模拟雨带的分布、演变特征和降水强度的变化;(5)CNTL试验较好地再现了长江中下游、华南、华北、东北、西南地区东部和华东平均降水率的逐日演变及峰值、谷值模拟,但强度普遍偏弱;3DVAR试验模拟的各区域日平均降水率的演变趋势与CNTL试验类似,但强度弱于CNTL试验,因而其与实况的差异进一步加大;(6)两个试验与观测均有较好的一致性,CNTL试验的一致性略好于3DVAR试验;对<1.5mm·d-1的降水,两个试验都倾向于过多地预报了降水量;对>1.5mm·d-1的降水,两个试验预报的都偏弱;对1.5mm·d-1以下的降水,两个试验的预报水平相当;对1.5mm·d-1以上的降水,CNTL试验的预报优于3DVAR试验;(7)对2009年6—8月逐日降水预报结果进行了考察,整体而言,CNTL试验能较好地预报出逐日雨带的位置,强度也与实况基本接近,对西风带低槽、台风、低涡、切变线和局地降水都有较好的表现。3DVAR试验对逐日雨带的预报大致与CNTL试验类似,但预报的降水强度普遍弱于CNTL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ES-3DVAR同化系统 GRAPES-MESO V3 0模式 预报效果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基于WRF+CLM区域气候模式(WRFC)的建立及初步试验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澄海 孙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26-1637,共12页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3.2和陆面模式CLM4.0进行耦合,探索建立了一个新的区域气候模型(WRFC),并在此基础上,对2001年气候特征的模拟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耦合模型WRFC能较好地再现2001年夏季中国降水和温度的时空分布特点,相对于NCEP大...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3.2和陆面模式CLM4.0进行耦合,探索建立了一个新的区域气候模型(WRFC),并在此基础上,对2001年气候特征的模拟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耦合模型WRFC能较好地再现2001年夏季中国降水和温度的时空分布特点,相对于NCEP大尺度环流特征,耦合模式可以更为细致地描述出中国夏季气候的关键环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3 2模式 CLM4 0模式 耦合模式 模拟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与陆面模式的耦合及其对东亚气候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曹富强 丹利 马柱国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22-336,共15页
将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Atmosphere–Vegetation Interaction Model)与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RIEMS2.0(Regional Integrated Environment Modeling System Version 2.0)耦合,利用耦合后的AVIM-RIEMS2.0模式在东亚区域选定典型年... 将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Atmosphere–Vegetation Interaction Model)与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RIEMS2.0(Regional Integrated Environment Modeling System Version 2.0)耦合,利用耦合后的AVIM-RIEMS2.0模式在东亚区域选定典型年份进行积分试验,通过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从整体上评估耦合模式对东亚区域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850 hPa风场、500 hPa位势高度、气温、降水以及地表热通量空间分布型和季节变化。双向耦合具有动态植被过程的AVIM模式后,RIEMS2.0模拟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850 hPa风场在冬季的中国东北、华北地区以及夏季的中国东部地区,模拟偏差都减小;500 hPa高度场模拟在中国北方地区改进明显,而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夏季并没表现出明显的改进趋势。耦合模式改进了RIEMS2.0模式冬季气温模拟偏低而夏季偏高的现象。从区域平均看,耦合模式改善了降水模拟偏多的现象,并使得潜热通量的模拟效果有明显的改进,对感热通量模拟在大部分地区也有改进。总的来看,AVIM-RIEMS2.0耦合模式对中国北方地区模拟改进较为明显,而对中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华南地区没有明显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IM RIEMS2 0耦合模式 东亚区域 季节变化 陆气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宽频带背腔式四臂螺旋模微带天线 被引量:2
8
作者 张锋 纪奕才 方广有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72-476,共5页
设计了一种工作于模式0、垂直极化、宽频带背腔式四臂螺旋模微带天线。调整天线反射腔的深度和直径,能够获得良好的阻抗特性和辐射特性。实测的天线电压驻波比低于2.6,工作带宽大于76.9%,天线方向图对称性较好,与仿真结果较为吻合。
关键词 螺旋模微带天线 背腔 模式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耦超声激发板波的COMSOL模拟 被引量:3
9
作者 张东波 赵金峰 潘永东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29-133,共5页
空耦超声检测为非接触式无损检测,无需耦合剂,检测操作避免人为因素,可应用于较复杂的检测环境.针对空耦超声激发板的声传播,利用传递矩阵法计算得到其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随入射角和频厚积变化的规律.基于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在不同入射... 空耦超声检测为非接触式无损检测,无需耦合剂,检测操作避免人为因素,可应用于较复杂的检测环境.针对空耦超声激发板的声传播,利用传递矩阵法计算得到其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随入射角和频厚积变化的规律.基于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在不同入射角和频厚积下的分布,选择S0板波模式进行声波激发,利用在COMSOL计算区域边界添加无限单元消除声波在边界处反射,得到了板波的反射和透射声场,并观察到板波在结构中反射和透射的实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耦 S0模式板波 反射声场 透射声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桃不同品种需冷量的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杨义伶 高洁 +3 位作者 曲雪艳 辜青青 刘善军 徐小彪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5-76,共2页
以早鲜、金丰、素香、魁蜜等4个中华猕猴桃品种,米良1号、沪美1号、徐香、金魁等4个美味猕猴桃品种,共8个栽培品种为试材,取休眠枝于4℃处理不同时间后进行室内水培,利用0~7.2℃有效低温量评价模式测定需冷量。结果表明:8个品种中以早... 以早鲜、金丰、素香、魁蜜等4个中华猕猴桃品种,米良1号、沪美1号、徐香、金魁等4个美味猕猴桃品种,共8个栽培品种为试材,取休眠枝于4℃处理不同时间后进行室内水培,利用0~7.2℃有效低温量评价模式测定需冷量。结果表明:8个品种中以早鲜需冷量最低,为552小时;金丰、素香、魁蜜、米良1号、沪美1号和徐香分别为600、696、744、744、792和888小时;金魁超过试验设定最大值(936小时)。美味猕猴桃的总体需冷量水平高于中华猕猴桃。原产地纬度在北纬30°以上的金魁、徐香和沪美1号需冷量较大;原产地纬度在北纬30°以下的早鲜、金丰、素香、魁蜜和米良1号需冷量较小。据此推测,需冷量可作为猕猴桃种群和生态群划分的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需冷量 0~7.2℃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