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式物种斑马鱼在我国传统饮用酒类功效成分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1
作者 杨波 王司航 +3 位作者 张鑫 蔚慧欣 刘娜 张左兵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0-23,共4页
我国传统酒类历史悠久,但功效成分的研究工作还很不足。啮齿类动物是以往开展酒类功效研究的主要模型动物,但存在着明显缺陷。近年来不断有新的模型动物被开发应用于此类研究,以弥补啮齿类动物模型的不足,其中非常适用的当属模式物种斑... 我国传统酒类历史悠久,但功效成分的研究工作还很不足。啮齿类动物是以往开展酒类功效研究的主要模型动物,但存在着明显缺陷。近年来不断有新的模型动物被开发应用于此类研究,以弥补啮齿类动物模型的不足,其中非常适用的当属模式物种斑马鱼。该文介绍了斑马鱼具有保守的酒精代谢通路、非常适用于高通量筛选和分子机制解析的特性,总结了其在酒精对肝脏和神经系统影响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展望了斑马鱼在我国传统酒类功效成分的研究上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类 功效 模式物种 斑马鱼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南亚高山草甸弃耕演替过程中的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变化模式及相互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宋晓谕 张仁懿 +3 位作者 李新娥 袁建立 储诚进 王刚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共8页
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甘南亚高山草甸退耕时间为5,9,14,19,30年以及顶极群落样地的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亚高山草甸弃耕地演替过程中物... 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甘南亚高山草甸退耕时间为5,9,14,19,30年以及顶极群落样地的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亚高山草甸弃耕地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生产力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弃耕地演替过程中,随着演替时间的推移,植物物种多样性先升后降,呈单峰曲线;2)在演替的前期生产力迅速提高,在第19年时达到最高的183.77 g/m2,之后,生产力基本保持稳定;3)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呈正相关关系,在顶极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4)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物种-多度分布模式由生态位优先占领型逐渐转变为对数-正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草甸 弃耕地演替 物种多样性-生产力关系 物种-多度分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鸟类物种组合模式的稳定性——以珠海淇澳自然保护区红树林鸟类群落变化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叶锦玉 虞皓琦 +5 位作者 廖宝文 游奕来 刘新科 林寿明 杨道德 胡慧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5-276,共12页
动物群落的物种组合反映了群落构建的特点,具有多种相对固定的模式。验证植被变化前后动物群落物种的组合模式是否具有稳定性,是验证动物群落构建可重复性的重要依据,也可对动物群落的保护与修复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该研究开展了广东... 动物群落的物种组合反映了群落构建的特点,具有多种相对固定的模式。验证植被变化前后动物群落物种的组合模式是否具有稳定性,是验证动物群落构建可重复性的重要依据,也可对动物群落的保护与修复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该研究开展了广东珠海淇澳自然保护区内人工恢复红树林前后的2次鸟类调查(恢复前于2001年3月—12月,恢复后于2015年10月—2016年6月),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红树林恢复前后物种组成、种属结构关系、体长分布、区系、居留型和生态类型的差异显著性分析。同时,应用线性回归模型和乘幂模型分别对种-属数量和属含物种数频次分布进行拟合,用协方差分析判断红树林恢复前后模型的一致性。2次调查共记录到鸟类99种,分别为11目29科58属78种和12目33科57属80种,约24%的鸟类物种发生变化,棕扇尾莺(Cisticola juncidis)等4种在水边灌丛或空地上觅食的鸟类消失,而蓝矶鸫(Monticola solitaries)等3种在林间活动的鸟类,以及青脚滨鹬(Calidris temminckii)等3种在较深水域觅食的鸟类出现,这与红树林恢复后滩涂区面积减少,红树林区面积增加有关。但恢复前后的鸟类物种丰度仅相差2种,卡方检验表明红树林恢复前后总物种以及单次调查各季节物种的体长、区系、居留型和生态类型的频次分布均无显著差异;协方差分析表明恢复前后的种-属数量线性模型和属含物种数频次分布乘幂模型均具有一致性。因此得出结论:淇澳岛大规模种植红树林后,部分鸟类物种发生变化,但在物种组合模式上具稳定性,即鸟类群落在构建物种组合上具有可重复性。这在指导群落重建与恢复中判断动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及确定恢复对象等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组合模式 群落构建 鸟类群落 红树林 植被变化 淇澳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特有植物缙云卫矛的种群动态 被引量:4
4
作者 秦凤 邓洪平 +2 位作者 由永飞 周光林 万义耀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7-31,共5页
为监测缙云卫矛种群动态变化,对重庆市北碚板子沟、北温泉内、北温泉后山和鸡公山4个地点种群的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等进行了研究,并与以往的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各种群中间龄(4~11龄级)占比较大;2)板子沟种群幼苗(... 为监测缙云卫矛种群动态变化,对重庆市北碚板子沟、北温泉内、北温泉后山和鸡公山4个地点种群的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等进行了研究,并与以往的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各种群中间龄(4~11龄级)占比较大;2)板子沟种群幼苗(1~3龄级)较少,其余种群较丰富;3)板子沟种群呈现一定的衰亡趋势,其余种群年龄结构基本呈稳定型,但稳定性较差,相对稳定性鸡公山种群比2004年有所增强,北温泉后山种群则有所下降;4)种群死亡率并不呈现出特有规律和趋势,总体上幼龄植株和老龄(12龄级以后)植株死亡率较大,12、13龄不是最大生理寿命,最大生理寿命在18龄,北温泉内为12龄,北温泉后山为14龄,鸡公山为16龄;5)年龄结构组成不合理、种群小等为缙云卫矛濒危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缙云卫矛 特有及模式物种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境丧失对具有似Allee效应集合种群的影响及对策——以江苏盐城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陈玲玲 林振山 梁仁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506-4515,共10页
似Allee效应对物种续存是潜在的扰动因素,稀有物种更易受其影响,可能增加生存于破碎化栖息地中的珍稀物种的死亡风险;但似Allee效应对多物种集合种群续存的影响及其在珍稀物种保护中的应用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将似Allee效应引入集合种群... 似Allee效应对物种续存是潜在的扰动因素,稀有物种更易受其影响,可能增加生存于破碎化栖息地中的珍稀物种的死亡风险;但似Allee效应对多物种集合种群续存的影响及其在珍稀物种保护中的应用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将似Allee效应引入集合种群动力模式,建立了生境丧失下具有似Allee效应的n-珍稀物种的集合种群模式,并以江苏盐城滩涂湿地中的29种珍稀物种为研究实例。研究结果表明:(1)似Allee效应导致n-物种集合种群多度作长期变周期振荡,原本竞争共存物种可能无法继续共存,甚至灭绝。(2)似Allee效应增强对次强种及劣势种的生存极为不利,导致次强物种由强至弱灭绝,劣势物种由弱至强依次灭绝。(3)盐城天然湿地丧失29%后,11种劣势物种的集合种群由弱到强将最终依次灭绝,灭绝迟豫时间为304~890a,这些物种即Hanski所指的"活死者"。(4)适度增加栖息地面积是保护珍稀物种多样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盐城现存3200km2的天然湿地基础上适度增加1801~2064km2左右栖息地面积,可以有效保护29种濒危物种的多样性,同时应注意结合针对具体物种的保护措施来提高濒危物种多度。研究结果对物种多样性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丧失 似Allee效应 n-物种集合种群模式 栖息地增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学者陈士林课题组完成染色体水平灵芝基因组精细图谱
6
作者 于文静 《食药用菌》 2012年第4期225-225,共1页
新华网记者28日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获悉,我国学者陈士林课题组完成染色体水平灵芝基因组精细图谱,灵芝模式物种的确立将促进我国中药学研究与现代生物学研究的结合,标志中药研究正逐步走向生命科学的前沿。研究显示,灵芝基... 新华网记者28日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获悉,我国学者陈士林课题组完成染色体水平灵芝基因组精细图谱,灵芝模式物种的确立将促进我国中药学研究与现代生物学研究的结合,标志中药研究正逐步走向生命科学的前沿。研究显示,灵芝基因组大小约43.3 Mb,由13条染色体组成,编码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 陈士林 补气药 基因组 染色体组 模式物种 染色体 课题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石漠化区植被恢复及树种选择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建宇 《绿色科技》 2018年第4期18-24,共7页
指出了中国西南喀斯特区石漠化与北方区沙漠化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症结所在。贵州地处于我国西南山区石漠化区域的核心地段,石漠化区的植被恢复与治理成败与否直接影响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改善生存环境... 指出了中国西南喀斯特区石漠化与北方区沙漠化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症结所在。贵州地处于我国西南山区石漠化区域的核心地段,石漠化区的植被恢复与治理成败与否直接影响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改善生存环境的生态价值。基于前人研究基础,综述了石漠化成因及主要类型划分,结合已有植被恢复生态学理论,系统阐述了贵州石漠化区植被恢复研究现状,并揭示了影响植被恢复效果的重要关键因素。此外,专门针对树种选择技术研究展开了相关论述,总结了现有的主要恢复模式、关键物种配置模式,并分析了现存模式的优劣,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植被恢复 树种选择 物种配置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