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西地壳隆升的伸展构造模式 被引量:40
1
作者 燕守勋 王桂梁 +1 位作者 邵震杰 孟宪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11,共11页
伸展链锁断层系,形成了鲁西的主导构造格局,即“块断”构造。它是由中、新生代两次伸展运动形成的。伸展运动与幔源岩浆活动有着密切的成生联系。两次伸展运动经历过程是:先是上地壳拉开,形成断裂;其后是因处在伸展断层下盘的泰山—鲁... 伸展链锁断层系,形成了鲁西的主导构造格局,即“块断”构造。它是由中、新生代两次伸展运动形成的。伸展运动与幔源岩浆活动有着密切的成生联系。两次伸展运动经历过程是:先是上地壳拉开,形成断裂;其后是因处在伸展断层下盘的泰山—鲁山—沂山断块的上隆,从而启动泰山—鲁山—沂山以北,沿早前寒武纪与古生界不整合界面发生的浅层次的滑脱运动;在深层次滑脱层上部的“分叉”断层以“接力式”传递伸展。浅层次滑脱向北运动,深层次滑脱向南运动,泰山—鲁山—沂山断块成为南、北滑脱断层的共同下盘,它因上部物质拉开卸载而均衡回弹上隆,深层次滑脱面下的中地壳硅—铝质岩向回弹上隆体下的虚脱空间中汇聚加厚,在地堑系下部减薄;回弹上隆体下硅—铝质加积体冷却,将地堑系封住,然后壳幔物质均衡调整,软流圈发生对流运动。伸展运动的结果,形成了以泰山—鲁山—沂山为核心的鲁中块隆,它至今耸立于周围以平原地貌为标志的地堑系之间,隆起的高点,就是当今的泰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 地壳隆升 伸展构造模式 壳幔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斑岩铜钼金成矿带的构造模式 被引量:99
2
作者 侯增谦 钟大赉 邓万明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14,共14页
在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形成的青藏高原东缘,伴随着高钾富碱斑岩的浅成侵位,发育“成对”出现的、受大规模走滑断裂控制的新生代陆内斑岩铜钼金成矿带,其中西带为江达—芒康—祥云铜钼金成矿带,东带为中甸—盐源—姚安斑岩铜金铅银成矿带... 在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形成的青藏高原东缘,伴随着高钾富碱斑岩的浅成侵位,发育“成对”出现的、受大规模走滑断裂控制的新生代陆内斑岩铜钼金成矿带,其中西带为江达—芒康—祥云铜钼金成矿带,东带为中甸—盐源—姚安斑岩铜金铅银成矿带。含矿斑岩岩石类型为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二长斑岩和少量正长斑岩,以较高的SiO2(>63%)和较低的Y(<20×10-6)区别于非含矿斑岩,并具有似埃达克岩(adakite-like)岩浆亲合性。富碱斑岩相对富集LILE(K、Rb、Ba)、亏损HFSE(Nb、Ta、Ti、P),Nb/Y比值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REE分馏强烈但不出现明显的负Eu异常,反映岩浆源区曾经历过古俯冲洋壳板片流体的交代富集作用和软流圈小股熔融体的注入。含矿的似埃达克斑岩可能源于玄武质下地壳,后者经历高压(>40km)下角闪岩-榴辉岩相变质和板片流体交代,并作为下地壳角闪岩包体在富碱斑岩中出现;不含矿的正长斑岩可能起源于含水的金云母橄榄岩富集地幔。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系统反映,该源区遭受了更强烈的板片流体交代和软流圈物质混染。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表明,50Ma以来的扬子大陆板片向西俯冲,并与印度大陆俯冲板片对挤,诱发了软流圈上涌热蚀及其熔融体的底侵注入,引起了壳幔过渡带的部分熔融。似埃达克斑岩岩浆以相对富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矿床 铜钼金成矿带 构造模式 青藏高原东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潭口地区构造模式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8
3
作者 刘云生 罗劲 +3 位作者 李铭华 郭丽彬 袁娟梅 张亮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4-89,共6页
潭口地区属于极具盐湖盆地特色的一个大型盐隆构造,其结构构造十分复杂。近年来通过对潭口地区结构构造及演化开展再认识,认为潭口地区具有盐湖特色的S形嵌入构造。结合已有钻探资料与油气发现,首次明确提出潭口凸起同沉积断层带下降盘... 潭口地区属于极具盐湖盆地特色的一个大型盐隆构造,其结构构造十分复杂。近年来通过对潭口地区结构构造及演化开展再认识,认为潭口地区具有盐湖特色的S形嵌入构造。结合已有钻探资料与油气发现,首次明确提出潭口凸起同沉积断层带下降盘发育多期坡折扇体,同时指出该区存在4类重点勘探目标,即潭口凸起周缘构造油藏勘探目标,潭口凸起东、西部滩坝岩性油藏、水下分流河道构造—岩性油藏勘探目标,潭口凸起南部同沉积断层带下降盘坡折岩性油藏及嵌入型构造油藏勘探目标,高断阶带新沟嘴组、白垩系它源油藏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潭口地区 潜江盐湖 构造模式 成藏条件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北段构造模式及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13
4
作者 邓绍强 胡明 +1 位作者 颜其彬 肖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4-188,共5页
通过对龙门山北段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以青川—茂汶,北川—映秀和马角坝—灌县断裂为界,将龙门山北段分为后山带、前山带和山前带。结合地表地质的观察和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将龙门山北段地区地腹构造划分为3个构造单元,即地表及浅层推... 通过对龙门山北段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以青川—茂汶,北川—映秀和马角坝—灌县断裂为界,将龙门山北段分为后山带、前山带和山前带。结合地表地质的观察和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将龙门山北段地区地腹构造划分为3个构造单元,即地表及浅层推覆构造单元、地腹叠瓦式构造单元以及山前单斜构造单元。根据野外调查分析结合区域钻井资料认为龙门山北段地区纵向发育多套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推覆构造运动一方面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动力和富集圈闭;同时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加破坏了早期形成的油气藏。综合龙门山北段地区构造运动、油气生储盖条件等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认为,纵向上地腹二叠系叠瓦构造单元为油气聚集有利区带,而平面上山前的隐伏前锋带是未来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分带 构造模式 推覆运动 勘探方向 龙门山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纸图案的构造模式分析和数字化建模 被引量:7
5
作者 陈佳舟 胡文文 +2 位作者 缪永伟 陈敏燕 彭群生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65-1475,共11页
为了更好地对剪纸图案进行编辑、重用和个性化设计,提出一种剪纸图案的构造模式分析和数字化建模方法.首先对剪纸图像进行矢量化,获得各个独立形状的剪纸图案;然后采用改进的形状上下文方法对它们进行相似性聚类;最后检测和识别相似图... 为了更好地对剪纸图案进行编辑、重用和个性化设计,提出一种剪纸图案的构造模式分析和数字化建模方法.首先对剪纸图像进行矢量化,获得各个独立形状的剪纸图案;然后采用改进的形状上下文方法对它们进行相似性聚类;最后检测和识别相似图案的空间分布模式,将输入剪纸图像转化为一个由元素层、相似层、纹样层、根结点组成的树状层次结构.文中提出的建模方法凸显了剪纸图案重复有序和模式化的构造特点,能够支持快速的几何连通性判断.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大大降低个性化剪纸设计的难度,提高剪纸图案的编辑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纸图案 形状匹配 层次结构 空间构造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高陡构造带构造模式分类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丽华 范明祥 徐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88-90,共3页
关键词 川东地区 高陡构造 构造模式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模式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正乐 马寅生 +8 位作者 王小凤 吴铁生 武红岭 殷秀兰 陈宣华 霍光辉 王庆丰 郑治宇 兰秀峰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83-89,共7页
辽河盆地新生代火山岩的分布规律和岩石学特征表明:辽河盆地新生代的构造环境为大陆裂谷。地壳深部资料显示出辽河地区存在上地幔隆起,它控制了浅部构造的发育。而辽河盆地新生代断裂构造组合,反演出辽河盆地新生代4期的构造应力作... 辽河盆地新生代火山岩的分布规律和岩石学特征表明:辽河盆地新生代的构造环境为大陆裂谷。地壳深部资料显示出辽河地区存在上地幔隆起,它控制了浅部构造的发育。而辽河盆地新生代断裂构造组合,反演出辽河盆地新生代4期的构造应力作用方式。为此,笔者将造山和成盆作用纳入统一的动力学机制,提出了辽河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动力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盆地 新生代 构造演化模式 火山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造山带构造演化模式的建立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月 周瑶琪 +1 位作者 颜世永 杨恒书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15,20,共5页
龙门山造山带是扬子板块的西延部分,主要受到3条断裂的控制,分别是汶川-茂汶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在扬子板块与松潘-阿坝地块的挤压下,龙门山于印支晚期开始褶皱隆升造山,在造山的过程中控制造山带的3条主要断层由正断... 龙门山造山带是扬子板块的西延部分,主要受到3条断裂的控制,分别是汶川-茂汶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在扬子板块与松潘-阿坝地块的挤压下,龙门山于印支晚期开始褶皱隆升造山,在造山的过程中控制造山带的3条主要断层由正断层转换成为逆断层。综合前人的观点,通过野外基础地质调查并利用平衡剖面法恢复了龙门山的造山过程,并建立了造山带构造演化模式。结果表明,龙门山在造山初期主要是受到北西方向力的作用;晚三叠世末期主要受到由于东南方向太平洋板块的挤压而迫使扬子板块挤压的应力作用;燕山期龙门山造山带继承了印支期的逆冲推覆构造作用继续上升;喜玛拉雅期推覆构造进一步发展,在推覆构造活动加剧的同时,由于重力作用,使被推到高处的不稳定岩体大量下滑,形成滑覆体和推覆体叠加的构造格局,最终演化为现今的构造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造山带 逆冲 推覆 构造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构造-沉积模式与碳酸盐岩裂缝储层预测 被引量:52
9
作者 魏国齐 贾承造 +3 位作者 宋惠珍 施央申 卢华复 李亚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08-413,共6页
奥陶系碳酸盐岩是塔中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本文在讨论塔中地区奥陶纪区域构造背景和奥陶系岩性段划分的基础上 ,建立了塔中地区奥陶系构造 -沉积模式 ,并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塔中地区有利碳酸盐岩裂缝储层发育区进行了预... 奥陶系碳酸盐岩是塔中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本文在讨论塔中地区奥陶纪区域构造背景和奥陶系岩性段划分的基础上 ,建立了塔中地区奥陶系构造 -沉积模式 ,并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塔中地区有利碳酸盐岩裂缝储层发育区进行了预测 ,以期指导塔中地区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构造-沉积模式 碳酸盐岩裂缝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秦岭石英脉型金矿床的构造叠加晕模式 被引量:26
10
作者 李惠 张国义 +6 位作者 王支农 张文华 陈军胜 高延龙 贺永利 赵宗勤 王志远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1-54,共4页
文章总结了小秦岭的文峪、秦岭和东桐峪 3个特大型典型石英脉型金矿床的构造叠加晕共性 ,建立了小秦岭石英脉型金矿床的构造叠加晕的理想模式 ,确定了矿区深部盲矿预测标志 ,并取得了好的找矿效果。
关键词 金矿床 构造叠加晕模式 盲矿预测 小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对龙门山地区构造变形模式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4
11
作者 胡幸平 崔效锋 +1 位作者 宁杰远 陈连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561-2574,共14页
本文采用理论震源机制解的分析方法,以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为约束,探讨龙门山地区构造变形模式及其与汶川地震序列的关系.通过有限元模拟,计算了龙门山地区不同构造变形模式下的构造应力场,得到了理论震源机制解,并与汶川地震序列实... 本文采用理论震源机制解的分析方法,以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为约束,探讨龙门山地区构造变形模式及其与汶川地震序列的关系.通过有限元模拟,计算了龙门山地区不同构造变形模式下的构造应力场,得到了理论震源机制解,并与汶川地震序列实际震源机制解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了该区构造变形模式对汶川地震序列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龙门山地区,青藏高原内深部构造变形快于地表的构造变形模式下,区域构造应力场对应的理论震源机制解与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的相符程度较高.这种一致性可能表明:(1)青藏高原内部深部构造变形快于地表,是龙门山地区比较合理的构造模式;(2)构造应力场是影响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的重要力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解 构造变形模式 理论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志留系底部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构造-环境模式 被引量:58
12
作者 王清晨 严德天 李双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9-297,434,共10页
我们对宜昌王家湾和张家界三家馆两个剖面的上奥陶统—下志留统剖面的有机碳丰度、有机碳同位素、以及磷和硫元素进行了测定,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了有机质生产、聚集、保存的有利条件。研究表明,对于下志留统烃源岩而言,对有机质生... 我们对宜昌王家湾和张家界三家馆两个剖面的上奥陶统—下志留统剖面的有机碳丰度、有机碳同位素、以及磷和硫元素进行了测定,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了有机质生产、聚集、保存的有利条件。研究表明,对于下志留统烃源岩而言,对有机质生产的主要贡献来自光合作用,所生成的有机质聚集在陆缘洼地型活动大陆边缘的分隔性盆地中,其有利保存的缺氧条件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区域性的缺氧有关。我们认为,扬子克拉通的志留系底部烃源岩与北非的"hotshale"一样,有很大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龙马溪组 扬子克拉通 冈瓦纳 构造-环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冲双重构造形成的新模式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长厚 宋鸿林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7,共7页
根据天然产出的逆冲双重构造基本特征,指出了Boyer-Elliott关于双重构造形成的理论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双重构造形成的锥形楔模式,并讨论了该模式对研究双重构造及编制双重构造发育区平衡剖面的意义。
关键词 冲断带 双重构造 构造模式 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新生代海底扩张的构造演化模式:来自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数据的新认识 被引量:63
14
作者 李家彪 丁巍伟 +2 位作者 高金耀 吴自银 张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004-3015,共12页
根据高分辨率重、磁测网数据的分析,结合多波束海底地貌的构造解释,南海海盆新生代经历了两期不同动力特征的海底扩张,25 Ma的沉积-构造事件是其重要分界.早期扩张从约33.5 Ma开始至25 Ma停止,在东部海盆南、北两侧和西北海盆形成了具有... 根据高分辨率重、磁测网数据的分析,结合多波束海底地貌的构造解释,南海海盆新生代经历了两期不同动力特征的海底扩张,25 Ma的沉积-构造事件是其重要分界.早期扩张从约33.5 Ma开始至25 Ma停止,在东部海盆南、北两侧和西北海盆形成了具有近E-W向或NEE向磁条带的老洋壳,是近NNW-SSE向扩张的产物;晚期扩张从25 Ma开始至16.5 Ma结束,在东部海盆中央区和西南海盆形成了具有NE向磁条带的新洋壳,是NW-SE向扩张的产物.南海海盆分区特点明显,南北分区,东西分段.从南到北可进一步分为3个亚区,南、北亚区由早期扩张产生,而晚期扩张的中央亚区从东到西又可进一步分为6个洋段,中间均由NNW或NW向断裂分割,是扩张中脊分段性的表现.南海晚期扩张具有渐进式扩张的特点,虽然它们均于磁条带异常C5c停止扩张,但开始扩张的时间从东部的C6c(23.5 Ma),到中部的C6b(22.8 Ma),一直变新到西部的C5e(18.5 Ma).东部海盆与西南海盆之间的NNW向断裂是分割两海盆的边界断裂,不仅切割了磁条带异常,控制了两海盆不同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而且还使扩张中脊左行平移约95km,造成扩张中心和磁条带不连续.南海海盆扩张期间,其东部没有菲律宾群岛封闭,当时是一个面向大洋的港湾,与亚丁湾洋盆可以对比,是洋中脊向大陆边缘入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海盆 渐进式扩张 构造演化模式 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活动模式变化对b值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顺云 刘力强 +1 位作者 马胜利 马瑾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7-323,共7页
借助新型声发射观测系统,对两种构造活动模式转变对b值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第一个实验通过改变加载方向使构造活动模式从挤压型雁列变为拉张型雁列,得出前一阶段b值比后一阶段要高;第二个实验通过持续加载使拉张型雁列变为拐折断... 借助新型声发射观测系统,对两种构造活动模式转变对b值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第一个实验通过改变加载方向使构造活动模式从挤压型雁列变为拉张型雁列,得出前一阶段b值比后一阶段要高;第二个实验通过持续加载使拉张型雁列变为拐折断层,与第一个实验类似,前一阶段b值比后一阶段要高.说明b值可能蕴含有构造活动模式的某些特征,有可能成为分析区域构造活动模式的一种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b值 构造活动模式 雁列断层 拐折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辽河盆地外围深部构造特征及中生代构造演化模式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东坡 薛林福 +1 位作者 许敏 刘立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369-374,共6页
深部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表明,辽西地区与松辽南部地区在莫霍面起伏、岩石圈厚度、壳内高导层深度和分布形式及岩石圈的有效弹性厚度方面均存在着重大差异,这种差异是造成辽西盆岭区与松辽盆地中生代构造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软流... 深部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表明,辽西地区与松辽南部地区在莫霍面起伏、岩石圈厚度、壳内高导层深度和分布形式及岩石圈的有效弹性厚度方面均存在着重大差异,这种差异是造成辽西盆岭区与松辽盆地中生代构造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软流圈顶面深度和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决定了盆地类型,壳内高导层分布控制着盆地构造样式。辽西盆岭区和松辽盆地南部构造模式的差异可以解释二者之间构造演化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深部构造 中生代 构造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三阶段构造成矿模式——以广东河台金矿床为例 被引量:15
17
作者 汪劲草 李帅 +6 位作者 余何 王斯亮 汤静如 熊彬 王旭阳 王方里 李腾达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29,共10页
基于对粤西河台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构造解析,本文提出了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成矿的一种新构造模式,即:在大型韧性剪切带运动指向的前锋,当扩展弱化而出现分支糜棱岩带时,就会在韧性剪切带中出现由强变形带包绕的构造透镜体弱变形域。由于... 基于对粤西河台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构造解析,本文提出了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成矿的一种新构造模式,即:在大型韧性剪切带运动指向的前锋,当扩展弱化而出现分支糜棱岩带时,就会在韧性剪切带中出现由强变形带包绕的构造透镜体弱变形域。由于透镜体域中央岩石处于脆性环境,在变形分解过程中,强变形带中含金流体会通过岩石中的微破裂渗透到相对低压的弱变形构造透镜体域中央,并通过构造泵吸机制在其中产生周期性的液压致裂与裂开‒愈合,这为在韧性剪切阶段活动的金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沉淀场所。上述构造机制很好地解释了河台金矿床中透镜状特富矿体的成因。河台含金韧性剪切带在韧性、韧‒脆性及脆性阶段在同位空间并列与叠加了不同类型金矿体,从早到晚分别形成细脉‒浸染型、石英脉型与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体。河台韧性剪切带群为粤西深层次逆冲推覆构造前缘陡坡带的分支糜棱岩带,其韧性剪切阶段为左旋平‒逆剪切,韧‒脆性与脆性阶段转变为右旋平‒逆剪切,并依此讨论了金矿体的侧伏规律及隐伏矿体的预测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 构造透镜体 弱变形域成矿 构造成矿模式 河台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准噶尔盆地哈拉阿拉特山冲断带构造及找油意义》一文构造模式的疑问及讨论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玉宾 朱凤云 汪誉新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0-122,共3页
在《准噶尔盆地哈拉阿拉特山冲断带构造及找油意义》一文中,用于支持其构造模式成立的和什托洛盖盆地的三叠系和二叠系具有很大的推测成分,与实际地质资料差别大。此外,文中提出的"哈拉阿拉特山冲断带的活动时间起始于三叠纪末,并... 在《准噶尔盆地哈拉阿拉特山冲断带构造及找油意义》一文中,用于支持其构造模式成立的和什托洛盖盆地的三叠系和二叠系具有很大的推测成分,与实际地质资料差别大。此外,文中提出的"哈拉阿拉特山冲断带的活动时间起始于三叠纪末,并在侏罗纪末发生继承性活动,白垩纪之后,冲断活动已经基本停止",笔者认为,至少可以说,该冲断带模式中的下构造层最强烈的变形时间应当主要是发生在新生代以来,新构造运动强烈改造了历次前期的构造活动证据,造成前期构造恢复工作的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西北缘 哈拉阿拉特山 构造模式 构造 冲断带 剥蚀不整合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玛吐冲断构造模式的建立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晓智 向书政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82-87,147,共7页
立足于山地地震资料,结合钻井、重磁力资料,建立了霍玛吐冲断构造解释模式。霍玛吐冲断构造,先褶后断;在老第三纪地层内形成冲断滑脱,致使深浅层构造不一致,构造高点南移。由于霍玛吐构造带属新生代构造,形成较晚,对油气的运移... 立足于山地地震资料,结合钻井、重磁力资料,建立了霍玛吐冲断构造解释模式。霍玛吐冲断构造,先褶后断;在老第三纪地层内形成冲断滑脱,致使深浅层构造不一致,构造高点南移。由于霍玛吐构造带属新生代构造,形成较晚,对油气的运移与聚集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断构造 构造模式 演化 霍玛吐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脱构造的解柝流程与模式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桂梁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7-22,共6页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滑脱构造的解析内容,并提出了滑脱构造研究的解析流程。
关键词 滑脱构造 解析流程 构造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