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地形下地面观测资料同化I.模式地形与观测站地形高度差异对地面资料同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6
1
作者 徐枝芳 龚建东 +1 位作者 王建捷 李泽椿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2-232,共11页
中国地形复杂,模式地形与实际观测地形存在一定高度差异,因此设计合理的复杂地形下地面观测资料的同化方案有利于使我国目前仅用作探测手段的地面观测资料(常规地面观测站和地面自动站)在中尺度数值模式中得到充分利用。作者在MM5_3DVA... 中国地形复杂,模式地形与实际观测地形存在一定高度差异,因此设计合理的复杂地形下地面观测资料的同化方案有利于使我国目前仅用作探测手段的地面观测资料(常规地面观测站和地面自动站)在中尺度数值模式中得到充分利用。作者在MM5_3DVAR同化系统中利用近地层相似理论将地面观测资料进行直接三维变分同化分析,并对地面资料同化方案设计中是否需要考虑模式与实际观测站地形高度差异进行探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近地层相似理论将地面观测资料同化到数值模式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并且地面观测资料(温度、湿度、风场、地面气压)中各物理量同化到数值模式都能影响24小时降水数值结果,但各物理量起的作用大小不一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温度,其次为湿度;地面观测资料同化方案设计有必要考虑模式地形与实际观测站地形高度差异,适当考虑这种高度差异能取得较好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观测资料 同化分析 近地层相似理论 模式地形与观测站地形高度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A-TRAMS模式地形高度偏差的地面气温误差订正方法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倪悦 冯业荣 +1 位作者 黄燕燕 潘宁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采用一元线性方法建立南海台风模式CMA-TRAMS地形高度偏差和地面气温预报误差的回归关系,分别开展不分级、高度偏差分级和地面气温误差分级的三种订正方法的研究,并进行订正效果评估。结果表明,模式地面气温预报误差与地形高度偏差总体... 采用一元线性方法建立南海台风模式CMA-TRAMS地形高度偏差和地面气温预报误差的回归关系,分别开展不分级、高度偏差分级和地面气温误差分级的三种订正方法的研究,并进行订正效果评估。结果表明,模式地面气温预报误差与地形高度偏差总体呈负的线性相关关系,地面气温预报绝对误差随地形高度偏差绝对值增大而增大(对模式地形高度偏低站点尤为明显),但不同时刻地面气温预报误差特征表现不同,模式对地形高度偏高(即模式地形高于测站高度)和地形高度偏差小于50m的站点,06时地面气温(世界时,下同)预报总体偏低,对地形高度偏低大于50m的站点(即模式地形低于测站高度),06时地面气温预报总体偏高;而无论站点地形高度偏差如何,模式对18时地面气温预报总体偏高。三种订正方法中地面气温误差分级法能有效地减小地面气温预报误差,该方法订正后的分析场准确率可达96%~99%,12~48小时时效预报场准确率总体可提升至90%以上,该方法具有回归关系稳定、效果显著、适用性广、简单易行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台风模式CMA-TRAMS 模式地形高度偏差 地面气温 误差分级订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FS模式地形高度偏差对地面2m气温预报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智协飞 吴佩 +2 位作者 俞剑蔚 慕建利 赵倩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52-659,共8页
利用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全球预报系统(GFS,Global Forecasting System)1~5 d的2 m气温预报资料,以及同期中国地面气象站2 m气温观测资料,研究模式地形高度偏差对地面2 m气温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大模式地形高度偏差可严重影响2 ... 利用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全球预报系统(GFS,Global Forecasting System)1~5 d的2 m气温预报资料,以及同期中国地面气象站2 m气温观测资料,研究模式地形高度偏差对地面2 m气温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大模式地形高度偏差可严重影响2 m气温模式预报性能,导致较大预报误差。随着模式预报时效延长,2 m气温预报均方根误差也略有增加。比较模式地形高度偏差和预报时效对于模式预报性能的影响,发现模式地形高度偏差对于模式预报效果的影响更加显著。两种地形订正方案,即不做温度垂直订正的线性回归以及对温度进行垂直订正的线性回归都能显著减小2 m气温模式预报的误差,后者的订正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FS 2m气温 模式地形高度偏差 垂直订正 预报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高度地形追随坐标在GRAPES区域模式中的实现:理想试验与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旭 黄伟 陈葆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1-340,共10页
将一种新的高度地形追随坐标(Klemp坐标)引入了GRAPES区域模式,并与传统追随坐标(Gal-Chen坐标)和平缓地形追随坐标(SLEVE,Smooth Level Vertical coordinate)进行了比较。对不同坐标下气压梯度力的计算误差通过理想静止大气试验进行了... 将一种新的高度地形追随坐标(Klemp坐标)引入了GRAPES区域模式,并与传统追随坐标(Gal-Chen坐标)和平缓地形追随坐标(SLEVE,Smooth Level Vertical coordinate)进行了比较。对不同坐标下气压梯度力的计算误差通过理想静止大气试验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与Gal-Chen坐标和SLEVE坐标相比,Klemp坐标有效地减小了气压梯度力的计算误差。理想重力波模拟试验表明,Klemp坐标下对重力波的模拟相比其他两种坐标也更接近于解析解。模式进一步采用了Mahrer气压梯度计算方案减少了计算误差,并提高了模式的精度和稳定性。实际个例试验与理想试验的结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地形追随坐标 GRAPES模式 气压梯度力 静止大气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数值预报模式中高度地形追随坐标的设计研究:理论分析与理想试验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超 陈德辉 李兴良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47-1259,共13页
采用一种统一的地形追随坐标的形式,对Gal-Chen&Somerville(简称Gal.C.S坐标)、平缓坐标(smoothed levelverti calcoordinate,简称SLEVE坐标)等几种典型的高度地形追随坐标进行了气压梯度力计算误差影响和二维质量平流试验的理论分... 采用一种统一的地形追随坐标的形式,对Gal-Chen&Somerville(简称Gal.C.S坐标)、平缓坐标(smoothed levelverti calcoordinate,简称SLEVE坐标)等几种典型的高度地形追随坐标进行了气压梯度力计算误差影响和二维质量平流试验的理论分析,并与一种新提出的高度地形追随坐标——三角函数平缓坐标(简称COS坐标)进行比较。气压梯度力计算误差分析结果显示,与Gal.C.S坐标相比,单尺度平缓坐标(简称SLEVE1坐标)、双尺度平缓坐标(简称SLEVE2坐标)和COS坐标在减小气压梯度力计算误差上有不同程度的改进,SLEVE2坐标和COS坐标比其他两种坐标更具优势,衰减系数b和坐标转换的雅可比项对减小误差起决定性作用。二维质量平流试验也有类似的结果,与无地形的参考试验结果相比,COS坐标的质量输送计算误差最小,且经优化的COS坐标的质量输送计算误差几乎和参考计算误差完全重合,在4种坐标中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数值预报模式 高度地形追随坐标 气压梯度力计算误差 二维质量平流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随同化系统中用云导风修正模式地形的试验 被引量:6
6
作者 何芬 沈桐立 +2 位作者 贺哲 赖绍钧 马镜娴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00-308,共9页
以2002年7月23日的天气过程为例,利用中尺度模式MM5伴随模式同化系统,进行了修正模式地形高度的试验研究。结果发现,MM5伴随模式同化系统可以对地形进行修正,并得到与资料更为协调一致的地形高度。另外,利用非常规云导风资料能够比仅使... 以2002年7月23日的天气过程为例,利用中尺度模式MM5伴随模式同化系统,进行了修正模式地形高度的试验研究。结果发现,MM5伴随模式同化系统可以对地形进行修正,并得到与资料更为协调一致的地形高度。另外,利用非常规云导风资料能够比仅使用常规资料更有效地修正模式地形高度。将修正后的地形场作为模式地形,所得的预报结果比未经修正的地形有所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5 伴随模式同化系统 地形高度 云导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超长梅雨期间新安江流域多模式降水预报评估
7
作者 王丹 余贞寿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81-594,共14页
数值模式精细化的降水预报对流域的防汛防洪工作有重要的支撑作用。2020年梅汛期间,持续强降水导致新安江水库发生建成以来最大洪水事件且首次全面开闸泄洪。文章基于站点观测降水资料,评估4个全球模式和4个区域模式对新安江流域降水和... 数值模式精细化的降水预报对流域的防汛防洪工作有重要的支撑作用。2020年梅汛期间,持续强降水导致新安江水库发生建成以来最大洪水事件且首次全面开闸泄洪。文章基于站点观测降水资料,评估4个全球模式和4个区域模式对新安江流域降水和面雨量的预报性能,并重点关注模式对流域降水的极端性和累积效应的预报能力,以了解当下业务预报模式能否满足水库泄洪预报服务的需求,此外,还分析了地形高度对各模式降水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1)全球模式普遍低估降水,且对极端降水的预报能力弱于区域模式;区域模式对降水预报则多表现为偏高估计,单模式间的离散度较大,多模式预报的集合平均表现更佳。(2)区域模式对暴雨至大暴雨量级的降水预报表现较好,但对其落区和发生时间上存在一定偏差。(3)相较于模式单日降水的预报评估,综合考虑模式预报降水的累积效应和极端性对水库泄洪预报更具指示意义。(4)地形高度对各模式预报暴雨及以上量级的极端降水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区域模式随地形增高预报优势逐渐明显,尤其是浙江省中尺度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和浙江省快速更新同化预报系统,TS评分由不足0.10提高到0.15左右;而全球模式对暴雨及以上量级的预报能力下降,中雨及以下量级的降水受地形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流域 梅雨期降水 模式 地形高度 检验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福建沿海的0010号“碧利斯”台风暴雨的地形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31
8
作者 吴启树 沈桐立 李双锦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6-242,共7页
采用MM5模式,以2000年10号(0010)台风“碧利斯”为个例,选取台风登陆前后时段,采用不同地形高度来模拟该时段台风暴雨过程.试验结果表明福建东部沿海的特殊地形对登陆福建中部沿海的台风暴雨有着明显的增幅作用.用3个不同区域每隔3h面... 采用MM5模式,以2000年10号(0010)台风“碧利斯”为个例,选取台风登陆前后时段,采用不同地形高度来模拟该时段台风暴雨过程.试验结果表明福建东部沿海的特殊地形对登陆福建中部沿海的台风暴雨有着明显的增幅作用.用3个不同区域每隔3h面雨量作比较,并通过对不同方案的垂直风速及不同时段的水平流场进行分析,可见其地形对台风暴雨的最大增幅作用发生在山脉迎风坡的地形坡度与气流正交速度乘积最大的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敏感性试验 福建沿海 增幅作用 MM5模式 2000年 台风登陆 特殊地形 东部沿海 试验结果 暴雨过程 地形高度 地形坡度 时段 面雨量 迎风坡 风速 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哀牢山复杂地形对一次夏季强降水影响的模拟 被引量:2
9
作者 周晓宇 周泓 +2 位作者 段玮 孙绩华 杨轲然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33-546,共14页
采用WRF模式模拟了云南省哀牢山区域2020年6月13~14日一次降水过程。通过不同高度的地形敏感性试验对比分析,讨论了哀牢山地形对强降水时空分布的影响及可能的物理机制。研究结果发现:1)不同高度的地形敏感性试验表明,地形高度对低涡切... 采用WRF模式模拟了云南省哀牢山区域2020年6月13~14日一次降水过程。通过不同高度的地形敏感性试验对比分析,讨论了哀牢山地形对强降水时空分布的影响及可能的物理机制。研究结果发现:1)不同高度的地形敏感性试验表明,地形高度对低涡切变线的位置有影响。2)地形升高后,中低层的假相当位温线更密集且梯度较大,水汽与不稳定能量迅速堆积,伴随的强上升运动可能会提前触发强对流天气;地形高度降低后,则假相当位温线平直且疏散;哀牢山局地抬升作用与不稳定能量较小,且不足以触发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3)在WSM6微物理方案下,地形高度的变化亦对云微物理过程有明显的影响。地形升高后强迫抬升作用加强,使中高层的冰晶与雪混合物在空中停留的时间更长而扩展范围逐步增大;从而产生次级环流的下沉气流,中低层云水和雨滴碰并增强,造成云水混合比减小而雨水混合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地形 地形高度 强降水 敏感性试验 WRF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地形资料的地形复杂区气象场模拟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晓丽 梁爽 +2 位作者 滕宇 毛健 陈莉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2-68,共7页
为研究WRF模式最新默认地形资料对模式模拟气象场性能的影响,基于GMTED2010数据和高精度地形资料SRTM数据分别对南疆和天山山脉地区进行WRF模拟,并将模拟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①2种数据在地形插值后的高程特征基本一致,除2 m气压在复... 为研究WRF模式最新默认地形资料对模式模拟气象场性能的影响,基于GMTED2010数据和高精度地形资料SRTM数据分别对南疆和天山山脉地区进行WRF模拟,并将模拟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①2种数据在地形插值后的高程特征基本一致,除2 m气压在复杂地形区存在较明显差异外,2种数据对于2 m气温、2 m相对湿度、2 m露点温度和10 m风速的模式模拟效果相似;②2种地形资料对于高空气象场的模拟同样表现出非常接近的结果.由此可知,2种数据的精度差异对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较小,GMTED2010数据对WRF模式模拟的可靠性较高,无需利用SRTM数据进行更新替换.气压对地形高度的敏感性较大且其模拟值与观测值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说明复杂区域的地形插值误差是影响模拟精度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地形数据 地形高度 模拟评价 气象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观测资料同化初步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徐枝芳 龚建东 +1 位作者 王建捷 李泽椿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8期1-10,共10页
通过对比分析当前两种地面观测资料同化方案(Ruggiero方案和郭永润方案),对其优缺点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同化方案同化地面观测资料后都是从模式低层到高层对分析场产生影响,中低层高度影响比较大,高层影响较小,并且对24 h... 通过对比分析当前两种地面观测资料同化方案(Ruggiero方案和郭永润方案),对其优缺点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同化方案同化地面观测资料后都是从模式低层到高层对分析场产生影响,中低层高度影响比较大,高层影响较小,并且对24 h模拟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Ruggiero方案考虑了模式地形与观测站地形高度差异,但资料剔除较多,且模式分辨率越高,资料剔除对分析场的影响越明显。郭永润方案不考虑模式地形与观测站地形高度差异,假定所有地面观测资料位于模式面,因此无论模式分辨率如何,资料都能得到充分利用,但模式地形与实际观测站地形高度差异大小在地面观测资料同化分析中的影响不可忽略,因此郭永润方案有待改进,适当考虑这两种地形高度差异时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观测资料 同化分析 模式地形与观测站地形高度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静力中尺度高分辨率模式模拟中的垂直坐标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兴良 陈德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1-172,共12页
近几年来,随着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甚高分辨率的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业务应用已成为可能,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模式技术的新问题也随之提了出来,垂直坐标系的影响就是其中之一。文中借助于美国新一代数值预报模式WRF(WeatherReseacha... 近几年来,随着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甚高分辨率的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业务应用已成为可能,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模式技术的新问题也随之提了出来,垂直坐标系的影响就是其中之一。文中借助于美国新一代数值预报模式WRF(WeatherReseachandForecast),比较了非静力中尺度模式高分辨率模拟应用的垂直坐标影响问题。研究表明,当选用几何高度(z)和气压(p)来构造地形追随坐标时,低层两坐标引起的误差基本一样,中高层高度地形追随坐标引起的误差小于气压地形追随坐标;而且分辨率越高差异愈大。高分辨率模拟结果也表明,这种差异趋势是存在的;此外,本文对天气过程的预报要素场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 模式模拟 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 非静力中尺度模式 计算机技术 甚高分辨率 业务应用 模拟应用 模拟结果 天气过程 坐标系 and 坐标时 地形 要素场 相关 气压 高度 误差 标引 低层 高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六层亚洲有限区域模式及对一次西南涡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3
作者 郑庆林 邢久星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2-23,共12页
本文介绍的六层亚洲有限区域模式包含了地形作用和地面摩擦、动量、热量和水汽的水平和垂直方向扩散过程(其中包括了下垫面感热作用)、水汽凝结潜热、云和辐射作用以及积云对流等物理过程。并运用新的有效的计算气压梯度力的方法。为减... 本文介绍的六层亚洲有限区域模式包含了地形作用和地面摩擦、动量、热量和水汽的水平和垂直方向扩散过程(其中包括了下垫面感热作用)、水汽凝结潜热、云和辐射作用以及积云对流等物理过程。并运用新的有效的计算气压梯度力的方法。为减少青藏高原引起的σ面上的初值(由 p 面到σ面)的插值误差,用了初始时刻的迭代插值方法。另外,利用上述模式,以1981年7月11日12时客观分析为初始场,对青藏高原背风坡地区的西南涡形成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较成功地研究了青藏高原动力作用对西南涡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影响,模式还较成功地模拟出在西南涡形成过程中在我国西南地区低层西南风急流的迅速形成和维持过程。如果降低模式地形高度(如将青藏高原降至3000m 以下),地形的坡度也变小了,西南涡的模拟就不能成功。本模式所用的新的气压梯度力的计算方法,使预报效果得到了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区域模式 气压梯度力 数值模拟试验 凝结潜热 地形作用 相对涡度 地形高度 初始场 低涡 初值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防沙治沙三种造林模式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灵智 高建平 《内蒙古林业》 2008年第1期26-26,共1页
一、严重风蚀沙地窄林带小网格式灌木防护林模式 1、立地条件 地形地貌:固定和半固定沙地或有明显沙化趋势的风蚀沙地。 海拔高度:1000-1400米。 气候:干旱、半干旱。 年均降水量:300毫米以下。
关键词 内蒙古地区 造林模式 防沙治沙 固定沙地 立地条件 地形地貌 海拔高度 半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沿海“7.26”飑线大风过程诊断模拟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庆涛 李泽宇 +1 位作者 李超 史达伟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25,共9页
利用加密自动观测资料、EAR50.25°×0.25°再分析资料、常州和盐城SA天气雷达资料等和基于三维变分技术(3DVAR)的多雷达风场反演技术,并利用WRF数值模式,对2022年7月26日发生在江苏的一次大范围飑线大风过程进行了分析。... 利用加密自动观测资料、EAR50.25°×0.25°再分析资料、常州和盐城SA天气雷达资料等和基于三维变分技术(3DVAR)的多雷达风场反演技术,并利用WRF数值模式,对2022年7月26日发生在江苏的一次大范围飑线大风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次飑线大风过程中,高空出流区辐散、低层低涡切变辐合,上干冷下暖湿的环境并且配合低空西南急流源源不断输送水汽,为对流的触发和组织化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水汽条件;飑线入海前,不稳定能量、垂直风切变、垂直上升和水汽条件均较好,而飑线入海后,众物理量配置较差,这与飑线在陆上的组织化发展、强度维持及入海后强度减弱的变化对应较好;飑线入海后,底层后侧入流减弱,使得干空气减少,不利于飑线维持,导致海上大风强度减弱。同时,纬向海陆热力差异变小使得海风的强度也逐渐减小,导致风场辐合效果变差,这可能是飑线系统入海减弱和其引发的海上大风风力变弱的原因之一,数值试验成功模拟了减小纬向热力差异会引发飑线对流系统的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WRF模式 纬向热力差异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气压同化递进式OMB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佩廷 徐枝芳 +2 位作者 朱克云 王婧 李泽椿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38-1151,共14页
文章首先通过波谱分析对夏季(2013年6—8月)五个重点区域6 h一次地面气压观测场和T639分析场进行周期和振幅特征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递进式OMB(observation-minus-background)质量控制方法对我国及周边地区地面气压进行了质量控制... 文章首先通过波谱分析对夏季(2013年6—8月)五个重点区域6 h一次地面气压观测场和T639分析场进行周期和振幅特征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递进式OMB(observation-minus-background)质量控制方法对我国及周边地区地面气压进行了质量控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模式与观测地形高度差异较大区域,必须通过压高等方法进行订正背景场资料才能较为准确地描述观测周期振幅特征,采用压高与双权重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有效订正模式与观测之间的偏差,为地面气压的质量控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递进式OMB质量控制方法使得观测增量接近正态分布,相对OMB方法更有效识别离群资料,更能保障质量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分析 地形高度差异 背景场订正 质量控制 递进式OMB 地面气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冬季浙北入海雷暴天气诊断模拟分析
17
作者 马晨 李超 +3 位作者 陈宇霄 刘安宁 刘英明 蒋义芳 《海洋预报》 2025年第4期85-93,共9页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观测和区域自动站资料、探空资料、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0.25°×0.25°)以及WRF-ARW数值模式,对2019年2月26日发生在浙北沿海的一次冬季雷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雷暴过...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观测和区域自动站资料、探空资料、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0.25°×0.25°)以及WRF-ARW数值模式,对2019年2月26日发生在浙北沿海的一次冬季雷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雷暴过程受地面的冷高压和中低层的暖湿气流共同影响,近地面层有明显的冷垫,层结较为稳定,以下沉运动为主;而中低层存在逆温层结,有较好的动力和水汽条件,以上升运动为主;此次雷暴过程是从边界层顶发展维持的,是一次高架雷暴;中低层的逆温层为此次高架雷暴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温度层结条件。模式能够较好地重现本次冬季高架雷暴的发生—发展—入海减弱—消亡的过程。敏感试验表明:高架雷暴入海后,浙东海面的地形有利于雷暴回波的维持。更高的海面温度使得低层大气更加不稳定,破坏了逆温层结,使得高架雷暴入海后难以维持,这可能是此次冬季高架雷暴入海减弱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WRF-ARW模式 热力差异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