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8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运行模式分布的平面交叉口汽车排放评估 被引量:7
1
作者 邱兆文 张广昕 郝艳召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6-90,共5页
为了高分辨率地评估微观交通区域汽车污染物的排放清单,引入了美国新一代交通排放模型MOVES,并分析了3种交通运行参数的敏感性;以典型平面信号交叉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及统计分析得到了反映汽车交叉口运行特征的运行模式分布;考虑交... 为了高分辨率地评估微观交通区域汽车污染物的排放清单,引入了美国新一代交通排放模型MOVES,并分析了3种交通运行参数的敏感性;以典型平面信号交叉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及统计分析得到了反映汽车交叉口运行特征的运行模式分布;考虑交叉口信号灯不同方向的配时权重,运用MOVES模型评估了典型平面交叉口的PM2.5和CO排放清单;最后模拟了压缩天然气(CNG)替代常规燃料后交叉口PM2.5、CO的量化减排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运行模式分布的排放评估更能反映交叉口汽车运行特征,计算结果更精确;CNG在公交车上推广后,案例中交叉口区域的PM2.5和CO排放清单分别降低66%和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平面交叉口 汽车排放评估 运行模式分布 MOVE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运行模式分布模型及排放测算 被引量:4
2
作者 胥耀方 于雷 宋国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548-3559,共12页
针对交通系统易于收集到的平均速度,以及排放模型计算所需的运行模式分布参数,建立基于平均速度的运行模式分布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优化.对比所建立模型、MOVES模型中的行驶周期所获取数据与真实数据之间的排放结果差异,发现... 针对交通系统易于收集到的平均速度,以及排放模型计算所需的运行模式分布参数,建立基于平均速度的运行模式分布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优化.对比所建立模型、MOVES模型中的行驶周期所获取数据与真实数据之间的排放结果差异,发现本模型有82.5%的区间平均排放率预测误差低于MOVES,本模型的最大误差为50.0%,而MOVES模型为304.2%.使用本模型评价了北京市限行前后污染物排放情况,发现限行后二环路高峰小时HC、CO、NO_x总体排放依次减少了9.58%、11.41%、0.49%.与真实值相比,预测值R^2方高于0.700,预测误差大幅度低于MOVES模型预测误差,并实现对交通策略下路网排放的动态评价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行模式分布 排放测算 平均速度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形槽波导中模式分布的研究
3
作者 马江镭 杨鸿生 陆钟祚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3年第6期128-130,共3页
<正> 圆形槽波导作为毫米波和亚毫米波传输线具有许多类似于矩形糟波导的特性.由于毫米波和亚毫米波段的高功率源——回旋管的输出窗是圆形截面,所以在大功率条件下,使用圆形槽波导更为理想.在以往对圆形槽波导的研究中,主要处理... <正> 圆形槽波导作为毫米波和亚毫米波传输线具有许多类似于矩形糟波导的特性.由于毫米波和亚毫米波段的高功率源——回旋管的输出窗是圆形截面,所以在大功率条件下,使用圆形槽波导更为理想.在以往对圆形槽波导的研究中,主要处理的是主模.已推导出了主模的特征方程,并根据该方程的解讨论了圆形槽波导的一些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形 槽波导 模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相干方式测量强耦合下的光纤偏振模式分布
4
作者 林娟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1998年第5期55-57,共3页
采用"白光干涉仪",用相干测量方法对强耦合下的光纤偏振模式进行测量,给出测量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并实际测量了两点强耦合下的光纤偏振态分布。
关键词 白光干涉仪 强耦合 光纤模式分布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填土荷载传递二项式分布模式的沟埋式涵洞竖向土压力
5
作者 孙珊珊 贾世文 +2 位作者 梁忠旭 刘墨林 张常光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01-1510,共10页
为描述沟埋式涵洞的竖向土压力分布规律,借鉴筒仓散体材料竖向应力的分析方法,对沟槽填土进行分区并判定土拱方向。基于填土荷载传递二项式分布模式建立沟埋式涵洞的竖向土压力公式,继而结合荷载传递系数与等沉面高度的确定,给出所得公... 为描述沟埋式涵洞的竖向土压力分布规律,借鉴筒仓散体材料竖向应力的分析方法,对沟槽填土进行分区并判定土拱方向。基于填土荷载传递二项式分布模式建立沟埋式涵洞的竖向土压力公式,继而结合荷载传递系数与等沉面高度的确定,给出所得公式的应用步骤,最后开展薄层厚度讨论、对比验证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得涵洞竖向土压力公式简单实用,无需复杂积分运算,合理反映了土拱效应、填土分区、荷载传递和等沉面的共同影响,可设定统一的最大薄层厚度,并得到理论公式、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正确性验证;涵顶竖向土压力随着沟槽宽度、填土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且沿水平面为非均布,但填土内摩擦角增加时,涵顶竖向土压力与荷载传递系数呈反向变化;同时,等沉面高度也不是常数,选择不同情况下的涵洞竖向土压力公式时需比较填土高度与等沉面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埋式涵洞 竖向土压力 二项式分布模式 土拱效应 荷载传递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构造变形区断控裂缝发育分布模式 被引量:1
6
作者 鞠玮 杨慧 +3 位作者 侯贵廷 宁卫科 李永康 梁孝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138,共9页
天然裂缝是油气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在复杂构造变形区,裂缝明显受断层影响控制,但其规律和模式尚不清晰。为此,本次研究以库车坳陷为例,通过现场地质观测、成像测井裂缝解译和理论分析,计算断控裂缝系数,揭示走滑断层、逆冲断层... 天然裂缝是油气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在复杂构造变形区,裂缝明显受断层影响控制,但其规律和模式尚不清晰。为此,本次研究以库车坳陷为例,通过现场地质观测、成像测井裂缝解译和理论分析,计算断控裂缝系数,揭示走滑断层、逆冲断层控制复杂构造变形区天然裂缝的规律,提出断控裂缝发育分布模式。结果表明:(1)逆冲断层对天然裂缝产状和发育程度均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裂缝密度与距断层距离呈现负指数关系,距断层由近及远可以划分为断层强控制裂缝带、断层弱控制裂缝带和区域裂缝带。(2)走滑断层包括调节走滑断层和逆冲走滑断层。调节走滑断层与地层走向近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发育断层控制裂缝带,其受断层规模影响显著;逆冲走滑断层与地层走向近平行或者小角度斜交,天然裂缝主要局限于断层带内,沿断层走向断裂带宽度发生变化。(3)定义断控裂缝系数(K),即断层强控制裂缝带宽度与断层断距(滑距)的比值,通过分析,库车坳陷逆冲断层K值为1.50~1.80,走滑断层K值为0.125~0.150。研究成果对复杂构造变形区油气勘探开发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发育分布模式 断控裂缝系数 走滑断层 复杂构造变形区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二叠纪礁滩体发育特征、分布模式及有利勘探区带 被引量:11
7
作者 冯许魁 杨雨 +8 位作者 朱亚东 崔永平 陈辉 巫芙蓉 臧殿光 倪华玲 吴育林 徐宝亮 郭海洋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8-294,共17页
围绕四川盆地二叠纪开江-梁平海槽的台缘礁滩相勘探已获得巨大成功,但近十年勘探进入瓶颈期。为进一步深化二叠纪礁滩认识、取得规模性勘探新突破,本文以钻测井、地震及地质资料为基础,系统开展了二叠纪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及礁滩分布规... 围绕四川盆地二叠纪开江-梁平海槽的台缘礁滩相勘探已获得巨大成功,但近十年勘探进入瓶颈期。为进一步深化二叠纪礁滩认识、取得规模性勘探新突破,本文以钻测井、地震及地质资料为基础,系统开展了二叠纪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及礁滩分布规律研究,明确了下一步礁滩勘探的有利区带。研究表明:(1)栖霞期台内滩受加里东末期阶梯状环形侵蚀地貌控制,其台内滩表现出早、中、晚三期环带状展布的特点,川北九龙山—龙岗地区、蜀南宜宾—内江地区栖二段晚期环形台内滩成藏条件优越,勘探程度低,是下一步的重要勘探方向;(2)茅二段沉积期是二叠纪沉积格局转换的关键时期,茅二下亚段沉积受加里东古隆残留地貌控制,台内滩仍呈环带状分布,至茅二上亚段古地貌受峨眉地幔柱隆升活动影响,有利相带转变为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展布特征,磨溪北斜坡地区茅二上亚段台缘滩是茅口组重要的接替领域;(3)长兴期台缘礁向开江-梁平海槽内迁移形成多排礁滩体,具有优越的源储配置条件,是二叠系新的潜在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二叠系 礁滩体 发育特征 分布模式 有利勘探区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深层盐下白垩系储集层氯盐分布模式及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罗丹婷 罗静兰 +4 位作者 邓超 年涛 韩剑发 程道解 袁龙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盐下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集层分布了一批高产、稳产的天然气藏群,其储集层为超深、高温、超压致密砂岩储集层,孔隙度越高,氯盐含量越高,储集层视电阻率越低,储集层中氯盐的分布严重影响流体识别,其对盐下致密砂岩...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盐下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集层分布了一批高产、稳产的天然气藏群,其储集层为超深、高温、超压致密砂岩储集层,孔隙度越高,氯盐含量越高,储集层视电阻率越低,储集层中氯盐的分布严重影响流体识别,其对盐下致密砂岩物性的影响较明显。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氯盐含量、常规测井曲线分析等,系统分析了库车坳陷盐下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集层氯盐的分布特征。根据氯盐含量、电阻率、氯盐来源等的差异,提出盐下储集层氯盐分布具有顶渗、侧渗和局部封存3种模式。顶渗模式与侧渗模式的电阻率仅受氯盐含量的影响,顶渗模式储集层氯盐含量呈垂向分带特征,随氯盐含量的降低,电阻率升高;侧渗模式储集层氯盐含量呈横向分带特征,电阻率自构造带边缘向中心表现出由高到低再升高的趋势;局部封存模式电阻率受应力和氯盐含量的共同影响,氯盐含量分布具有偶发性,电阻率变化幅度大。根据测井响应特征划分了各模式的分布段序列,顶渗模式自上而下发育盐层段、泥岩封隔段、饱和氯盐强影响段、未饱和氯盐强影响段、未饱和氯盐影响过渡段和氯盐未影响段;侧渗模式在顶渗模式基础上多发育过饱和氯盐影响段;局部封存模式从上到下划分为盐层段、泥岩封隔段、强挤压应力氯盐未影响段、氯盐应力混合影响段和氯盐应力未影响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深层 白垩系 盐下储集层 高温高压 氯盐含量 测井响应 氯盐分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细鳞鲑仔稚鱼分布模式及其栖息地环境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陶渝镇 王丽英 +3 位作者 黄青峰 邓楚可 陈凡刚 夏继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16-1723,共8页
为揭示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仔稚鱼分布模式及其环境驱动因子,从而推测产卵场并为该物种早期资源保护提供研究基础。研究选取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蒲峪河及其支流木拉石沟河作为研究样地,并设定100... 为揭示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仔稚鱼分布模式及其环境驱动因子,从而推测产卵场并为该物种早期资源保护提供研究基础。研究选取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蒲峪河及其支流木拉石沟河作为研究样地,并设定100个样点(2 m×2 m)作为详细抽样调查生境。研究发现:(1)分布在支流的仔稚鱼数量显著多于干流(P<0.05);(2)仔稚鱼种群数量随海拔变化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干流与支流的最适分布海拔分别是1460和1446 m;(3)仔稚鱼分布的环境驱动因子在干流与支流不尽相同,干流仔稚鱼数量与流速和青苔数量显著负相关(P<0.05)、与石蛾幼虫数量显著正相关(P<0.05),支流仔稚鱼数量与流速显著负相关(P<0.05)、与蝌蚪和石蛾幼虫数量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揭示了秦岭细鳞鲑仔稚鱼分布模式及其栖息地环境特征,并构建了栖息地各类环境驱动因子关系网络热图。研究结果可为秦岭细鳞鲑仔稚鱼种群调研与监测、栖息地适宜性评估、保护及生态修复提供必要且亟需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仔稚鱼分布模式 海拔 底质 产卵场 秦岭细鳞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铀水冶工艺对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的影响及其在核法证中的应用
10
作者 何欢 赵兴红 +2 位作者 姜小燕 赵立飞 李力力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39,共7页
从生产过程的角度研究了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在核法证溯源中的适用性。通过跟踪调查某传统铀水冶厂从铀矿石到重铀酸钠的生产过程,在低本底(<0.512 ng/mL)、低检出限(<0.007 5 ng/mL)的实验条件下,对铀矿石、澄清浸出液、萃余液和重... 从生产过程的角度研究了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在核法证溯源中的适用性。通过跟踪调查某传统铀水冶厂从铀矿石到重铀酸钠的生产过程,在低本底(<0.512 ng/mL)、低检出限(<0.007 5 ng/mL)的实验条件下,对铀矿石、澄清浸出液、萃余液和重铀酸钠样品进行了前处理后,采用TRU树脂分离稀土元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稀土元素的含量,并绘制了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图。结果表明,上述4种样品整体上都是轻稀土富集,Eu亏损明显,稀土元素分布总体呈右倾斜深谷状。这说明经历了传统铀水冶工艺的铀材料仍会基本保留铀矿石的稀土特征,稀土元素分布模式有助于查明铀材料的来源和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分布模式 核法证学 铀水冶工艺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浮力颗粒在三维螺旋形软管微流控芯片中的分布模式演化
11
作者 刘天勉 龚晓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21-621,共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螺旋微通道中颗粒的复杂横向迁移和分布模式,及其对微粒分选效率和准确性的影响,为无标记微粒分选技术的生物医学应用提供力学指导。方法开发了具有螺旋微管道的三维微流控系统,探索了在广泛的雷诺数和迪恩数范围内...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螺旋微通道中颗粒的复杂横向迁移和分布模式,及其对微粒分选效率和准确性的影响,为无标记微粒分选技术的生物医学应用提供力学指导。方法开发了具有螺旋微管道的三维微流控系统,探索了在广泛的雷诺数和迪恩数范围内充分发展流动下中性浮力颗粒的截面分布模式及其力学指导机制。结果首次在雷诺数1≤Re≤224,以及基于通道直径d无量纲化的螺旋直径D、颗粒直径ap,即80≤D/d≤320,0.06≤ap/d≤0.27条件下,发现了5种不同的颗粒分布模式及演化规律。分析了颗粒受力与分布模式的相关性,定义了特征参数惯性力比γ(特征惯性升力(FLc)与特征迪恩拖曳力(FDc)之比),明确了5种颗粒分布模式从拖曳力主导型向升力主导型的演化。发现在可聚焦的参数范围内迪恩数变化引起的聚焦效果与直径分辨率间的矛盾,即迪恩数的减小会增强具有较大直径偏差的颗粒的聚焦,但会减小准确区分不同直径颗粒的能力。结论这些发现揭示了在螺旋微通道中颗粒的横向迁移和演化机制,为提高无标记微粒分选的效率和准确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有助于推动疾病诊断、药物输送等领域的更多创新和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系统 微流控芯片 分布模式 生物医学应用 中性浮力 拖曳力 疾病诊断 药物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层分布模式及其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60
12
作者 王延章 林承焰 +2 位作者 温长云 吴忠新 青强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10,共5页
在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后期,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越来越明显。从夹层描述入手,结合梁家楼南区的实际情况,按照夹层的形态、分布位置、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对夹层类型进行了分类,描述出了上部凸形、上部凹形、上部板状、中部凸型、... 在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后期,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越来越明显。从夹层描述入手,结合梁家楼南区的实际情况,按照夹层的形态、分布位置、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对夹层类型进行了分类,描述出了上部凸形、上部凹形、上部板状、中部凸型、中部凹型、中部板型、下部凸型、下部凹型、下部板型、楔状、弧状11种夹层分布模式,并且分别阐述了其对剩余油的不同控制作用,提出了上部凸型夹层剩余油最富集,中部凹型夹层剩余油分布最差。从挖潜方法来看,上部夹层封堵的剩余油宜采用水平井和堵水技术来挖潜,中部夹层封堵的剩余油宜采用不稳定注水方法来挖潜,上部和下部夹层封堵的剩余油宜采用堵水结合补孔措施来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 剩余油 分布模式 提高采收率 梁家楼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致密油藏差异化含油控制因素及分布模式 被引量:14
13
作者 闫林 袁大伟 +3 位作者 陈福利 高阳 王少军 程福成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2-268,共7页
陆相致密油藏含油性表现出分布散、范围宽、差异大的特点,通过对比分析烃源岩、储集层和源储配置3方面差异化含油控制因素,揭示了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藏、准噶尔盆地芦草沟组致密油(页岩油)藏和松辽盆地扶余油层致密油藏差异化分布规... 陆相致密油藏含油性表现出分布散、范围宽、差异大的特点,通过对比分析烃源岩、储集层和源储配置3方面差异化含油控制因素,揭示了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藏、准噶尔盆地芦草沟组致密油(页岩油)藏和松辽盆地扶余油层致密油藏差异化分布规律;综合应用孔渗测试、岩心观察、测井解释、动态分析等手段,明确了陆相致密油(页岩油)藏具有岩性控制物性、物性决定含油性的总体规律,优势微相和成岩相的叠合区一般是致密油富集区,并依此建立了中国典型致密油(页岩油)藏差异化含油分布模式,指导了井位部署和水平井轨迹设计,取得了明显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 致密油 差异化含油 控制因素 分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区致密储层分布模式 被引量:30
14
作者 侯加根 唐颖 +2 位作者 刘钰铭 杨勇 王少飞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3期1-6,共6页
苏里格气田是我国典型的致密气储层发育区,对其储层沉积类型和成岩作用过程历来多有研究且存在争议。利用岩心实验及分析资料,研究了苏里格气田东区致密储层地质特征,从沉积和成岩2个方面阐述了储层物性差异,并指出强压实、铁方解石交... 苏里格气田是我国典型的致密气储层发育区,对其储层沉积类型和成岩作用过程历来多有研究且存在争议。利用岩心实验及分析资料,研究了苏里格气田东区致密储层地质特征,从沉积和成岩2个方面阐述了储层物性差异,并指出强压实、铁方解石交代和硅质胶结等作用是导致该区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因素。在分析沉积微相的基础上,明确了分流河道砂体是苏里格气田东区主要的优质储层,并建立了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单砂体的4种垂向组合模式和3种侧向接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分流河道 储层分布模式 二叠系 苏里格气田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沉积序列和分布模式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霞 林春明 +5 位作者 高抒 Robert W.Dalrymple 曲长伟 殷勇 李艳丽 周健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39-852,共14页
以最新钻取的SE2孔沉积物为重点研究对象,对晚第四纪以来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相进行了精细研究,重建了研究区地层结构和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强潮型钱塘江河口湾和下切河谷的沉积模式。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自下而上依... 以最新钻取的SE2孔沉积物为重点研究对象,对晚第四纪以来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相进行了精细研究,重建了研究区地层结构和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强潮型钱塘江河口湾和下切河谷的沉积模式。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河床、河漫滩、古河口湾、近岸浅海和现代河口湾5种沉积相类型,表现为一个较完整的Ⅰ型层序,其内部层序界面、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海侵和海退潮流侵蚀面、体系域内海侵面发育。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自海向陆可划分为海向段、近海段、近陆段和陆向段4段,各段沉积序列和海陆相互作用程度不同。在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中海陆过渡部位首次明确划分出了古河口湾相,并对其沉积特征和分布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其形成时间在9000 a BP左右,具有与现代河口湾不同的沉积特征,表现为中部为潮道砂体沉积,向陆渐变为受潮流影响的河流沉积,两侧被潮坪或盐沼沉积包围,沉积物在平面上自陆向海呈现粗—细—粗的分布模式。现代河口湾平面上自陆向海依次发育受潮流影响的河流沉积、粉砂质砂坎、潮道—潮流砂脊复合体和湾口泥质沉积区,沉积物呈现粗—细—粗—细的分布模式,与大多数河口湾常见的粗—细—粗的分布格局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沉积序列 分布模式 河口湾 下切河谷 钱塘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三种典型滩坝相的空间分布模式 被引量:22
16
作者 马立祥 邓宏文 +2 位作者 林会喜 冯兴雷 涂智杰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6-71,共6页
基于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和沾化凹陷重点区块沙二段和沙四段滩坝相的解剖研究成果,展示了陆相断陷盆地不同演化阶段滩坝相的3种空间分布模式:①断-坳期碟形洼陷细粒碎屑岩滩坝相分布模式,这种分布模式发育于车镇凹陷大王北洼... 基于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和沾化凹陷重点区块沙二段和沙四段滩坝相的解剖研究成果,展示了陆相断陷盆地不同演化阶段滩坝相的3种空间分布模式:①断-坳期碟形洼陷细粒碎屑岩滩坝相分布模式,这种分布模式发育于车镇凹陷大王北洼陷的沙二段,是一种浅水漫湖式细粒碎屑岩滩坝相沉积,可分为滩、坝主体、坝侧缘、坝间4种沉积微相;②断-坳期双断对称中隆型洼陷滩坝相分布模式,这种分布模式发育于沾化凹陷东部孤北洼陷的沙二段,受中部潜山隆起的控制作用明显,在中部潜山周缘的缓坡部位以碳酸盐岩滩坝相沉积为主,两侧为近似对称的、从岸边—中部依次发育粗粒扇三角洲相—中细粒碎屑岩滩坝相沉积;③断陷期单断非对称式水下中隆型洼陷滩坝相分布模式,这种分布模式发育于孤北洼陷桩西地区的沙四段,其东部次洼以粗粒扇三角洲和扇三角洲间为主,中部水下低隆起处及其周缘形成浅湖细粒碎屑岩滩坝相沉积,而在西部斜坡则以滩坝相沉积为主。这3种模式对于寻找以滩坝型为储层的岩性-地层圈闭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 济阳坳陷 演化阶段 滩坝相 空间分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城矿区煤层气井分层合采产能特征及分布模式 被引量:13
17
作者 赵俊龙 汤达祯 +3 位作者 林文姬 许浩 刘彦飞 王若仪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0-86,共7页
为全面评价和认识多层合采煤层气井的开发效果,基于韩城矿区不同层位组合方式下煤层气井产能特征,结合无因次产能阶段划分方法,建立了韩城矿区煤层气井开发组合产能分布模式。结果表明:韩城矿区煤层气井多表现为高产水、低产气特征,产... 为全面评价和认识多层合采煤层气井的开发效果,基于韩城矿区不同层位组合方式下煤层气井产能特征,结合无因次产能阶段划分方法,建立了韩城矿区煤层气井开发组合产能分布模式。结果表明:韩城矿区煤层气井多表现为高产水、低产气特征,产能效果亟待提高。无因次产气率在气井排水阶段结束时约为0.3,不稳定产气阶段结束时约为0.6,气井稳定产气阶段结束时约为0.8;产气高峰出现在稳定产气阶段,产水高峰出现在不稳定产气阶段。多层合采较单层排采效果好,双层合采较三层合采效果好,其中含有3号煤层与5、11号煤层的合采井(3+5、3+11、3+5+11)合采效果比只含有5、11号煤层的合采井(5+11)及含砂层合采井效果好。建议增加含有3号煤层合采井的比例以提高气井产能,井位部署及压裂时应避开断层,尤其注意监测裂缝是否沟通含水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合采 产能 分布模式 韩城矿区 煤层气 煤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生地球化学动力学与中国西南土壤中化学元素分布模式的驱动机制 被引量:56
18
作者 成杭新 彭敏 +16 位作者 赵传冬 韩伟 王惠艳 王乔林 杨帆 张富贵 王成文 刘飞 周亚龙 唐世琪 李括 杨柯 杨峥 成晓梦 陈子万 张华 莫春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9-191,共33页
地球表层是由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构成的互动和互馈的复杂系统,这些要素中化学元素的互动和互馈过程均可驱动化学元素分布模式的变化。本文以系统的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基础,讨论了中国西南地区土壤中常量元素、亲生物元... 地球表层是由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构成的互动和互馈的复杂系统,这些要素中化学元素的互动和互馈过程均可驱动化学元素分布模式的变化。本文以系统的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基础,讨论了中国西南地区土壤中常量元素、亲生物元素、卤族元素、重金属元素分布模式的驱动机制和互动过程。结果发现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地资源中化学元素的自然状况,表生地球化学动力学过程重塑了表层土壤中元素分布模式,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驱动了土地质量的演化趋势,强烈的人类活动(如矿业活动)破坏了元素分布的自然演化规律。表生地球化学动力学理论的提出将引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知识体系构建和土地资源地球化学综合调查技术的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生地球化学动力学 驱动机制 土壤中元素分布模式 中国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沙三段下亚段细粒沉积岩岩相特征及其分布模式 被引量:39
19
作者 刘惠民 孙善勇 +2 位作者 操应长 梁超 张春池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共10页
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衍射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对东营凹陷沙三段下亚段细粒沉积岩矿物组成、沉积构造和纹层类型及成因进行精细刻画,在此基础上建立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方案,并以樊页1井沙三段下亚段为例分析其岩相垂向演化... 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衍射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对东营凹陷沙三段下亚段细粒沉积岩矿物组成、沉积构造和纹层类型及成因进行精细刻画,在此基础上建立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方案,并以樊页1井沙三段下亚段为例分析其岩相垂向演化特征。东营凹陷沙三段下亚段细粒沉积岩具有矿物组成复杂多变、受底流微弱改造作用频繁及纹层类型丰富的特点。参考矿物组成和沉积构造,研究区发育11种岩相类型,其中平直纹层粘土岩相、夹层灰岩相、平直纹层灰岩相、不平直纹层灰岩相、平直纹层混合岩相、不平直纹层混合岩相和块状混合岩相是最为发育的7种岩相类型,不同岩相发育环境差异性明显。细粒沉积岩岩相分布模式受古水深和古气候综合控制,在气候干冷、深水还原环境下主要发育平直纹层粘土岩相;气候由干冷向暖湿转变时形成夹层灰岩相;在气候半暖湿的广阔深湖环境下发育平直纹层灰岩相;在气候最为暖湿时期,底流发育,形成不平直纹层灰岩相;随着水深减小,水体分层不稳定,加之气候逐渐干冷,形成平直纹层混合岩相,若底流发育,则形成不平直纹层混合岩相;在半氧化—半还原的浅湖环境下发育块状混合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沉积岩 岩相沉积环境 分布模式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类降水云雨滴谱分布模式 被引量:144
20
作者 陈宝君 李子华 +1 位作者 刘吉成 宫福久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06-512,共7页
利用沈阳1994年7~8月雨滴谱观测资料,进行积雨云、层状云和积层混合云M-P分布和Γ分布拟合分析,讨论了两种分布适用范围,给出了分布参数随雨强变化关系。
关键词 雨滴谱 M-P分布 Г分布 分布模式 降水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