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区域公差约束的叶片模型配准方法 被引量:14
1
作者 敬石开 程云勇 +1 位作者 张定华 杨海成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83-886,共4页
针对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几何形状检测中的模型配准定位问题,依据叶片型面区域公差设计的特点,提出一种区域公差约束的叶片模型配准方法,尽可能把模型配准控制点集约束在公差带以内。在迭代最近点配准方法的目标函数的基础上,附加区域公... 针对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几何形状检测中的模型配准定位问题,依据叶片型面区域公差设计的特点,提出一种区域公差约束的叶片模型配准方法,尽可能把模型配准控制点集约束在公差带以内。在迭代最近点配准方法的目标函数的基础上,附加区域公差约束条件,建立区域公差约束的叶片模型配准目标函数,并给出了基于遗传算法叶片模型约束配准求解方法。使用叶片的仿真与实测数据进行了模型配准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显著减少配准控制点集的超差点数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模型配准 区域公差 遗传算法 计算机辅助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廓度公差约束的叶片模型配准方法 被引量:8
2
作者 吕北生 程云勇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831-1836,共6页
针对公差非均匀分布的发动机叶片叶型检测评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轮廓度公差约束的叶片模型配准方法。根据叶片轮廓度公差定义,给出一种基于中弧线的叶片轮廓度公差模型生成方法。建立了轮廓度公差约束的叶型截面配准数学模型,并给出了基... 针对公差非均匀分布的发动机叶片叶型检测评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轮廓度公差约束的叶片模型配准方法。根据叶片轮廓度公差定义,给出一种基于中弧线的叶片轮廓度公差模型生成方法。建立了轮廓度公差约束的叶型截面配准数学模型,并给出了基于Nelder-Mead单纯形法的叶型截面带约束配准求解过程。采用仿真数据及实际叶片的三坐标测量数据与理论模型,对所讨论的模型配准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Nelder-Mead单纯型法可用于薄壁叶片模型的带约束配准求解;与最佳贴合配准相比,公差带约束配准方法可减少测量数据点集的超差点数目,为叶片检测评估提供更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叶片 公差带 模型配准 约束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量数据和区域精度加权的模型配准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谭高山 刘胜兰 张丽艳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54-358,378,共6页
模型配准广泛应用于零件加工定位及精度检测。使用光学扫描技术获得的三维点云数据疏密程度与曲面的曲率有关,每个测量点所代表的测量面积不同,因此在模型配准时每个测量点应具有不同作用。另外,由于设计要求和制造工艺等的影响,零件表... 模型配准广泛应用于零件加工定位及精度检测。使用光学扫描技术获得的三维点云数据疏密程度与曲面的曲率有关,每个测量点所代表的测量面积不同,因此在模型配准时每个测量点应具有不同作用。另外,由于设计要求和制造工艺等的影响,零件表面各区域的精度存在差异,故配准时要考虑这种区域精度差异以保证高精度区域的配准效果。提出一种基于测量数据疏密和区域精度的加权模型配准算法,通过复合权因子控制不同数据在配准中的作用,得到更加符合工程实况的配准结果。仿真和实测数据实验结果证明,对精度存在差异和曲率变化较大的曲面所提配准算法比最近点迭代算法更加实用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配准 几何精度 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ICP算法在三维模型配准中的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军 张瑶 黄亮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3-162,共10页
针对整体与部分3D模型间的配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最优阈值的迭代最近点(iterative closest point,ICP)算法。首先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将模型进行初始配准,并使用三维缩放变换调整模型的大小;然后采用KD-tree进行最近邻搜索以提高... 针对整体与部分3D模型间的配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最优阈值的迭代最近点(iterative closest point,ICP)算法。首先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将模型进行初始配准,并使用三维缩放变换调整模型的大小;然后采用KD-tree进行最近邻搜索以提高对应点的查找速度,计算在不同的阈值下对两模型执行ICP算法的配准误差,并记录误差最小时所对应的阈值Kbest;再以Kbest为阈值重新对两模型执行ICP算法,将目标模型和源模型配准;最后执行三维目标重合度检测算法,根据重合度再进行最后的反转调整。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ICP算法既能配准整体与部分模型,也适用于两个完整模型间的配准,提高了ICP算法的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配准 主成分分析法 迭代最近点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检测特征引导的飞机零件模型配准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磊 黄翔 曾琪 《航空制造技术》 2017年第11期70-74,共5页
模型配准是飞机零件数字化检测的关键。提出一种检测特征引导的模型配准方法,分析零件检测中的配准问题,建立模型配准的数学模型,根据零件检测特征点的选取策略以及模型配准的可靠性分析,预先规划出CAD模型上的目标匹配点集,采用基于奇... 模型配准是飞机零件数字化检测的关键。提出一种检测特征引导的模型配准方法,分析零件检测中的配准问题,建立模型配准的数学模型,根据零件检测特征点的选取策略以及模型配准的可靠性分析,预先规划出CAD模型上的目标匹配点集,采用基于奇异值分解的最近点迭代(SVD-ICP)算法实现精确配准。试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提高了配准效率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测特征 选取策略 可靠性分析 模型配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权微粒群算法在模型配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晶 林大钧 《工程图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9-62,共4页
微粒群算法目前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根据微粒群算法收敛较快的权值范围,建立加权函数,将其运用到速度进化过程中,并在进化过程中分群优化,使得改进的微粒群算法在迭代初期具有较好的全局收敛能力,在迭代后期具有较好的局... 微粒群算法目前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根据微粒群算法收敛较快的权值范围,建立加权函数,将其运用到速度进化过程中,并在进化过程中分群优化,使得改进的微粒群算法在迭代初期具有较好的全局收敛能力,在迭代后期具有较好的局部收敛能力,从而可以实现维护全局和局部搜索能力的平衡。将该算法运用于散乱点云与三维CAD模型的配准问题中,并与基本微粒群算法进行对比,具有更好的配准结果,迭代收敛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 加权微粒群算法 模型配准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Laplace网格变形的三维模型配准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军 张瑶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02-1708,共7页
针对非刚性变形的模型间的配准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骨架子空间变形技术和Laplace网格变形的配准方法。对源模型和目标模型执行迭代最近点算法使两模型姿态相同的部分对齐;采用骨架子空间变形技术计算Laplace网格变形所需要的控制点;通... 针对非刚性变形的模型间的配准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骨架子空间变形技术和Laplace网格变形的配准方法。对源模型和目标模型执行迭代最近点算法使两模型姿态相同的部分对齐;采用骨架子空间变形技术计算Laplace网格变形所需要的控制点;通过执行Laplace网格变形对源模型进行非刚性变形并使其与目标模型完全对齐,实现配准。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可以实现较大尺度变形的模型间的配准,不仅适用于两个姿态不同的完整模型,也适用于姿态不同的整体与部分模型间的配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配准 ICP算法 Laplace-Beltrami算子 骨架子空间变形 Laplace网格变形 非刚性 完整模型 部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形状描述的模型配准方法
8
作者 刘学术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492-3494,共3页
针对模型配准中需要预配准操作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几何形状描述的模型配准方法。首先利用一种基于距离场的几何形状描述方法从预配准模型中获取特征点并建立对应关系,即构造预配准模型间的特征点对;之后,以特征点对为基础计算模型配... 针对模型配准中需要预配准操作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几何形状描述的模型配准方法。首先利用一种基于距离场的几何形状描述方法从预配准模型中获取特征点并建立对应关系,即构造预配准模型间的特征点对;之后,以特征点对为基础计算模型配准所需的转换矩阵以实现对模型的一步精确配准。实例表明该方法在不需要对模型进行预配准操作的情况下可实现模型的精确配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点 形状描述 模型配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层策略的三维非刚性模型配准算法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旭鹏 雷航 +1 位作者 刘燕 桑楠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381-2385,共5页
在三维非刚性模型分析中,通常需要对不同姿态下的模型进行配准。针对传统配准算法存在复杂度高、计算量大、精确度低等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分层策略的三维非刚性模型配准算法。首先,定义热核签名函数为模型的标量域,使用同源聚类算法... 在三维非刚性模型分析中,通常需要对不同姿态下的模型进行配准。针对传统配准算法存在复杂度高、计算量大、精确度低等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分层策略的三维非刚性模型配准算法。首先,定义热核签名函数为模型的标量域,使用同源聚类算法提取模型的特征点和特征区域,进而提出三维几何模型的树形表示方法:它的根节点为三维几何模型,内部节点为模型的特征区域,叶节点为包含在相应区域的特征点。然后,根据三维几何模型的树形表示提出模型的分层配准算法。在SHREC 2010模型配准数据集上对比分析了分层配准算法、推广的多维尺度变换算法(GMDS)和博弈论方法在等距变换、孔洞、小孔洞、尺度变换、局部尺度变换、重采样、噪声、散粒噪声以及拓扑变换等情况下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以上三维几何模型数据受干扰的情况下,分层配准算法的准确性明显优于GMDS方法和博弈论方法,同时具有较低的计算复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非刚性模型 等距变换 模型配准 特征区域 特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VD-ICP算法配准CT切片重构模型与CAD模型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晶 张定华 +1 位作者 毛海鹏 赵歆波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4期195-196,204,共3页
利用三维CT设备对工业产品进行无损检测时,由于存在定位偏差问题,CT切片重构模型和CAD理论模型会存在微小的偏差,因此需要将这二者进行匹配。文章首先从重构模型的表面任选一部分点作为初始点集,通过SVD-ICP算法求取最近邻点集,反复迭... 利用三维CT设备对工业产品进行无损检测时,由于存在定位偏差问题,CT切片重构模型和CAD理论模型会存在微小的偏差,因此需要将这二者进行匹配。文章首先从重构模型的表面任选一部分点作为初始点集,通过SVD-ICP算法求取最近邻点集,反复迭代直至达到迭代停止条件。这样可以确定出最优旋转矩阵和平移向量,从而将两个模型匹配起来。在求取最近邻点的过程中利用线性八叉树加快速度。仿真实验表明:利用该方法匹配两个模型可以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VD-ICP CT切片 模型配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涡轮叶片CAD模型与CT切片模型的配准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晶 张定华 +1 位作者 毛海鹏 曹华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1-64,共4页
针对利用三维CT设备对空心涡轮叶片进行无损检测时存在的定位偏差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数字样品的图像模型匹配方法,这对于充分利用有关叶片的先验知识,建立叶片无损检测专家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方法首先通过图像模型的一阶矩,进... 针对利用三维CT设备对空心涡轮叶片进行无损检测时存在的定位偏差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数字样品的图像模型匹配方法,这对于充分利用有关叶片的先验知识,建立叶片无损检测专家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方法首先通过图像模型的一阶矩,进行灰度重心匹配;然后将叶片的图像模型与其CAD理论模型之间的残差平方和定义为优化目标函数,采用黄金分割方法搜索其极小值;同时利用叶片上预先指定的结构特征,求出空间变换的位置匹配参数和角度匹配参数,最后根据匹配参数精确地建立起从叶片CT切片模型到其CAD理论模型的空间变换。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依赖于初始参数的选取,可达到满意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CT 切片图像 模型配准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配准模型仿真的锥束CT射束硬化校正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魁东 张定华 王凯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64-1167,共4页
根据锥束CT射束硬化机理,提出一种实际扫描与仿真投影相结合的锥束CT射束硬化校正新方法。该方法从实际重建的零件序列切片图像中提取轮廓点集,然后采用初始-精确两步配准算法配准测量点集和CAD模型,并对配准后的CAD模型进行投影仿真,... 根据锥束CT射束硬化机理,提出一种实际扫描与仿真投影相结合的锥束CT射束硬化校正新方法。该方法从实际重建的零件序列切片图像中提取轮廓点集,然后采用初始-精确两步配准算法配准测量点集和CAD模型,并对配准后的CAD模型进行投影仿真,得到射线在各成像点上穿越零件的长度,最后采用新的指数函数拟合长度-灰度曲线并据此校正射束硬化伪影。仿真与实际校正结果均表明,该方法可基本消除射束硬化伪影且简单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束硬化 锥束CT 模型配准 投影仿真 伪影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型时间配准的雷达融合跟踪 被引量:2
13
作者 曾宪伟 方洋旺 +2 位作者 王洪强 王骏烈 王峰 《数据采集与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40-843,共4页
针对不同数据率的雷达融合问题,提出了一种多模型时间配准算法,同时将基于最佳线形无偏估计(BLUE)准则的量测转换算法和交互式多模型(IMM)的滤波方法结合起来,将它们运用在雷达的融合跟踪中。通过仿真跟踪一个机动目标,验证了算法的有... 针对不同数据率的雷达融合问题,提出了一种多模型时间配准算法,同时将基于最佳线形无偏估计(BLUE)准则的量测转换算法和交互式多模型(IMM)的滤波方法结合起来,将它们运用在雷达的融合跟踪中。通过仿真跟踪一个机动目标,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当雷达采样周期比为4时,单模型配准和多模型配准误差相差不多,相应的融合误差相当;当雷达采样周期比为8时,多模型配准误差较单模型配准误差明显较小,相应的融合误差减小,融合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时间 雷达融合跟踪 自动信息理论 BLUE 交互式多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模型的机载武器运动参数精确测量方法
14
作者 胡丙华 晏晖 何红丽 《应用光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3-669,共7页
针对飞行试验中机载武器投射试验测试需求、测试条件与现有弹体运动参数测量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模型的弹体运动参数精确测量方法。首先,简要论述了基于三维模型的弹体运动参数精确测量的方法原理和系统构成。其次,详细论述... 针对飞行试验中机载武器投射试验测试需求、测试条件与现有弹体运动参数测量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模型的弹体运动参数精确测量方法。首先,简要论述了基于三维模型的弹体运动参数精确测量的方法原理和系统构成。其次,详细论述了弹体高精度几何与纹理建模、弹体三维模型与动态序列影像的自动配准,以及自动寻点、转点跟踪与高精度位姿解算等方法。最后,构建了地面试验验证系统,进行了静态测量数据准确性和动态测量数据有效可靠性的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有效提升了测量精度与可靠性,实现了基于弹体模型运动过程的三维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武器 飞行试验 三维模型 几何与纹理建模 模型与影像 位姿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耳廓模板修复光学扫描缺损模型的方法研究
15
作者 林智源 王业维 +2 位作者 余光正 李哲林 张鑫 《图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9-898,共10页
人体耳廓的三维模型在人体工程学和数值模拟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可通过光学扫描成像等方法快速建模,但耳甲腔等局部凹陷结构无法将反射光线反馈给扫描设备,从而形成扫描盲区。传统方法是通过逆向工程软件依据盲区周围三角网格的曲率信... 人体耳廓的三维模型在人体工程学和数值模拟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可通过光学扫描成像等方法快速建模,但耳甲腔等局部凹陷结构无法将反射光线反馈给扫描设备,从而形成扫描盲区。传统方法是通过逆向工程软件依据盲区周围三角网格的曲率信息进行修补,但精度较低且效率不高。为提升耳廓模型精度,将耳印材料注入耳甲腔,然后扫描耳印模型以获得精确的耳甲腔凹陷结构,并将其与耳廓扫描模型的重合部位进行手动对齐和全局对齐,从而拼接得到较为精确且完整模型,该方法获得的耳廓模型精确但整个过程相对复杂耗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三维耳廓模板修复光学扫描缺损模型的方法。首先基于精确扫描和拼接建立的35名成年受试者的耳廓模型构建统计形状模型库,根据其相关性特征生成三维耳廓模板;然后采用改进后的MeshMonk程序,通过刚性配准和非刚性配准至5位新受试者的缺损模型,从而生成完整模型;最后采用偏差距离均方根值,对比分析5位受试者的修补完整模型、生成完整模型和精确完整模型之间的图形偏差。结果表明,生成完整模型与精确完整模型的均方根均值为(0.37±0.01) mm,在可接受阈值0.50 mm范围内。而在点云距离大于0.50 mm之外,生成完整模型与精确完整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均值为(0.93±0.12) mm,明显小于修补完整模型与精确完整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均值(2.87±0.49) mm (提高约68%)。可见,该方法相较于逆向工程软件修补法具有明显的精度优势,且方法简洁、高效,可用于完整耳廓甚至头部的三维扫描建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扫描 缺损模型 三维耳廓模板 模型配准 精度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椭圆匹配法在空心涡轮叶片3D配准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晶 张定华 毛海鹏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1-283,289,共4页
在三维CT设备对空心涡轮叶片进行无损检测时会存在定位偏差问题 ,三维数字样品图像模型的配准是关键的一步。本文首先对CT切片图像提取轮廓点 ,然后借助转动惯量计算惯量椭圆并进一步对惯量椭圆匹配以获得所需的几何变换的参数 ,从而实... 在三维CT设备对空心涡轮叶片进行无损检测时会存在定位偏差问题 ,三维数字样品图像模型的配准是关键的一步。本文首先对CT切片图像提取轮廓点 ,然后借助转动惯量计算惯量椭圆并进一步对惯量椭圆匹配以获得所需的几何变换的参数 ,从而实现CT图像与理论模型之间的配准。仿真结果表明 :此方法用于空心涡轮叶片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CT 切片图像 模型配准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参数配准模型的脑核磁影像分割算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万 刘刚 +1 位作者 朱凯 廖恒旭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202-2209,共8页
配准技术在基于多图谱的分割方法中能有效地将医学图谱的先验知识融入分割过程,再结合以高效的标记融合算法,最终实现精确地自动分割.针对图谱配准的较大误差及其对标记融合的重要影响,本文建立了一种新的概率图模型框架并以此提出了基... 配准技术在基于多图谱的分割方法中能有效地将医学图谱的先验知识融入分割过程,再结合以高效的标记融合算法,最终实现精确地自动分割.针对图谱配准的较大误差及其对标记融合的重要影响,本文建立了一种新的概率图模型框架并以此提出了基于多参数配准模型的分割算法,将此方法与高效的标记融合算法相结合,可以提高目标图像中特定组织区域的分割精度,更使其在少量图谱分割的情形下具有重要应用.首先,使用多种配准参数对所有目标图像进行配准;然后,分别采用不同的算法对配准图像进行灰度融合和标记融合,实现训练图像的重构过程;最后,利用高效的标记融合算法对重构后的图像进行融合得到最终精确的分割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均优于本文其他分割算法,能够有效提升脑部组织分割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分割 图像 标记融合 多参数模型 脑核磁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AGMM配准的尺度自适应目标跟踪方法
18
作者 张立朝 毕笃彦 +2 位作者 杨源 余旺盛 覃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5-182,共8页
针对视觉目标跟踪中目标尺度发生变化时容易发生跟踪失败的问题,提出基于不对称高斯混合模型配准的尺度自适应目标跟踪方法.不对称高斯混合模型配准把上一帧和当前帧图像的特征点集分别作为高斯混合模型高斯重心和数据点,并将特征信息... 针对视觉目标跟踪中目标尺度发生变化时容易发生跟踪失败的问题,提出基于不对称高斯混合模型配准的尺度自适应目标跟踪方法.不对称高斯混合模型配准把上一帧和当前帧图像的特征点集分别作为高斯混合模型高斯重心和数据点,并将特征信息与空间信息相融合;通过比较数据点与高斯混合模型高斯重心之间的相似程度,对两帧图像之间的点集进行配准,得到当前帧中可靠的特征点;点集的离散程度充分反映了目标尺度大小,通过仿射变换计算图像离散度比例变化,可以准确地估计出当前帧目标框的位置和尺度.实验表明,该算法对目标尺度变化具有较强的自适应性,并且在发生光照变化、复杂背景时,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跟踪 尺度自适应 不对称高斯混合模型配准 仿射变换 特征点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边缘对应的三维颅骨自动非刚性配准方法 被引量:3
19
作者 热孜万古丽.夏米西丁 耿国华 +5 位作者 古丽松.那斯尔丁 邓擎琼 迪丽努尔.克依木 祖丽皮亚.买买提明 赵万荣 郑磊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196-3200,3206,共6页
针对三维颅骨模型在初始姿态相差较大以及存在较多缺失情况下自动配准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边缘对应的三维颅骨非刚性自动配准方法。首先对待配准三维颅骨进行边缘提取,获得所有孔洞的边缘;然后根据边缘长度以及边缘间最短距离自动... 针对三维颅骨模型在初始姿态相差较大以及存在较多缺失情况下自动配准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边缘对应的三维颅骨非刚性自动配准方法。首先对待配准三维颅骨进行边缘提取,获得所有孔洞的边缘;然后根据边缘长度以及边缘间最短距离自动识别边缘类型,建立待配准颅骨和参考颅骨在边缘上的对应;之后对待配准颅骨的初始位置和姿态进行调整,实现粗配准;最后通过两次一致点漂移(CPD)算法逐步实现两个颅骨从边缘区域至所有区域的精确配准。实验结果表明,与常用的基于迭代最近点(ICP)和薄板样条函数(TPS)相结合的三维颅骨自动配准方法相比,该方法对姿态、位置、分辨率以及缺损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并且配准效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模型配准 三维颅骨 边缘识别 一致点漂移 姿态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合金大型管件自适应加工工艺模型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罗子彦 秦现生 +2 位作者 王战玺 刘维伟 李树禄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1-808,共8页
航天发动机中许多大型管路构件由高温合金制成,对高温合金曲面构件进行精密机械加工是实现航天发动机燃气管路系统减质的重要途径。然而,这类零件常采用热锻工艺加工毛坯,该工艺加工后的构件具有变形大、难切削的特点,二者共同作用加剧... 航天发动机中许多大型管路构件由高温合金制成,对高温合金曲面构件进行精密机械加工是实现航天发动机燃气管路系统减质的重要途径。然而,这类零件常采用热锻工艺加工毛坯,该工艺加工后的构件具有变形大、难切削的特点,二者共同作用加剧了机械加工的复杂度。国内外学者在自适应加工理论、曲面路径规划算法、模型重构方法等方面开展了理论与试验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目前,对于高温合金自适应加工变形分析与误差补偿理论解析方法尚不明确,精确物理模型重构技术尚不成熟,工程应用尚未普及。为此,针对锻压成形后的高温合金管件毛坯机械加工领域,提出一种基于模型设计基准的快速配准方法和基于内曲面的精确配准算法、结合曲面数字化测量技术,完成大型管路构件自适应加工工艺模型重构,并通过加工试验验证技术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加工 有限元分析 模型重构 模型配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