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提高最大能量法剩余静校正中模型道精度的方法 被引量:6
1
作者 吴波 潘树林 王荐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46-1149,1183,共5页
针对常规最大能量法剩余静校正中模型道精度低的问题,提出提高模型道精度的方法。使用子波畸变道预处理技术消除子波畸变严重的地震道对模型道的影响,提高模型道精度;使用自适应分权叠加算法,削弱子波与模型道相似程度较弱的地震道能量... 针对常规最大能量法剩余静校正中模型道精度低的问题,提出提高模型道精度的方法。使用子波畸变道预处理技术消除子波畸变严重的地震道对模型道的影响,提高模型道精度;使用自适应分权叠加算法,削弱子波与模型道相似程度较弱的地震道能量,进一步加强有效信号对模型道叠加的影响。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复杂地区低信噪比资料的静校正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能量法 子波畸变 模型道 预处理 自适应分权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频模型道的剩余静校正方法在长垣油田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赵忠华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4年第1期16-20,共5页
剩余静校正问题一直制约着地震资料分辨率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基于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低幅度构造解释、岩性油气藏描述及储层物性研究。目前长垣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在剩余油挖潜研究中对地震资料的品质要求极高,剩余静校正的精度问题... 剩余静校正问题一直制约着地震资料分辨率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基于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低幅度构造解释、岩性油气藏描述及储层物性研究。目前长垣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在剩余油挖潜研究中对地震资料的品质要求极高,剩余静校正的精度问题也越显突出。以长垣油田高密度工区地震资料处理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低频模型道的剩余静校正方法。该方法利用振幅属性对地震道进行处理,形成振幅包络道集并构建低频模型道。采用互相关法求出地震道与模型道间的时移量,在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剩余静校正的精度。该方法在长垣油田高密度地震资料采集区取得较好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静校正 振幅包络 低频模型道 地表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模型道剩余静校正 被引量:2
3
作者 曹聿明 李冬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A02期60-66,79,共8页
将模型道的建立与时差拾取合二而一作为一个优化过程处理,在优化模型道建立的同时,时差也拾取完毕。优化过程采用以时差为状态失量、叠加能量为目标函数,单采样间隔摄动直接寻优。为了拾取超过地震道视周期一半的较大时差,采用了目... 将模型道的建立与时差拾取合二而一作为一个优化过程处理,在优化模型道建立的同时,时差也拾取完毕。优化过程采用以时差为状态失量、叠加能量为目标函数,单采样间隔摄动直接寻优。为了拾取超过地震道视周期一半的较大时差,采用了目标函数局部凸域扩展的方法。另外,还设计了双时窗、双道集算法,增加时差拾取的冗余度,以提高校正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静校正 模型道 地震勘探 地震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调车作业约束的城市轨道交通回库列车股道运用多目标优化模型
4
作者 张增超 徐鹏 +3 位作者 辛丽平 范锐 李辰 吴泽霖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216,共5页
[目的]为改善调车作业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回库列车股道运用的影响,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检修效率,需在考虑调车作业约束的情况下对城市轨道交通回库列车股道运用进行优化。[方法]将转场列车视为回库列车,按调车入库时间分别编入早、... [目的]为改善调车作业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回库列车股道运用的影响,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检修效率,需在考虑调车作业约束的情况下对城市轨道交通回库列车股道运用进行优化。[方法]将转场列车视为回库列车,按调车入库时间分别编入早、晚回库计划中,以最少调车次数和最小检修走行距离为目标函数,考虑调车作业约束,基于改进灰狼算法开发了一种先对单个独立回库计划(早回库、晚回库)进行规划,再对所有回库计划通盘规划的列车股道运用多目标优化模型。以天津某地铁线路车辆段的回库列车股道运用方案为算例,验证所建立优化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及结论]通过所提模型求解得到的列车股道运用方案的走行距离比人工方案减小65.7%(其中早回库阶段减小25%,晚回库阶段减小77.7%),且列车调车次数为0。该模型能在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回库列车洗车、检修、次日发车等调车作业约束的基础上实现回库列车股道运用的最优化编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交通 回库列车 运用多目标优化模型 调车作业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特长隧道分车型动态诱导方法
5
作者 刘伟 包宇宁 +1 位作者 饶畅 李江蓉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07,共9页
为了实现城市特长隧道的交通安全与效率协同提升,提出考虑车型差异的城市特长隧道车道动态诱导模型。首先,基于隧道事故的空间分布特性,将城市特长隧道细分为多个区段,并明确车辆换道的诱导区域;然后,基于元胞自动机原理,以单向三车道... 为了实现城市特长隧道的交通安全与效率协同提升,提出考虑车型差异的城市特长隧道车道动态诱导模型。首先,基于隧道事故的空间分布特性,将城市特长隧道细分为多个区段,并明确车辆换道的诱导区域;然后,基于元胞自动机原理,以单向三车道隧道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NS模型优化的换道模型和车速诱导模型,以引导车辆在不同交通流条件下的车道选择和速度调整;最后,选取重庆双碑隧道作为实证对象,利用VISSIM软件的COM接口进行二次开发,构建仿真平台,对比分析诱导前后的交通冲突率、车速标准差、平均行程时间及平均车速等指标。结果显示:车道动态诱导实施后,交通冲突显著降低了20.9%,车速标准差最高缩减3.24 km/h,平均行程时间缩短3.7%~16.1%,平均车速提升5.1%~14.5%。尤其在高密度交通流情形下,动态诱导策略展现出更为显著的优化效果,且对小型车辆的改善更为突出,证实了所提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工程 城市特长隧 NS模型 模型 车速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预置钉道模型辅助下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矫形手术的疗效分析
6
作者 吴肖南 胡巍然 +4 位作者 马浩浩 高延征 施新革 王红强 廖文胜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1113-1119,共7页
目的:分析3D打印预置钉道模型辅助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矫形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8例腰骶部半椎体畸形患者,男3例,女5例,手术时年龄6~15岁,半椎体位于左侧4例,位于右侧4例;半椎体位于L2,3节段1... 目的:分析3D打印预置钉道模型辅助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矫形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8例腰骶部半椎体畸形患者,男3例,女5例,手术时年龄6~15岁,半椎体位于左侧4例,位于右侧4例;半椎体位于L2,3节段1例,L3,4节段2例,L4,5节段2例,L5S1节段3例;完全分节半椎体4例,不完全分节半椎体4例。将患者CT数据导入Mimics 21.0软件进行建模,随后将模型数据导入3-Matic软件,选择需要置钉的椎体模拟出最佳的螺钉置入角度及长度,打印模型进行术前规划及术中导引。所有患者均在3D打印预置钉道模型辅助下行矫形手术治疗,通过比较患者的影像学参数评价3D打印预置钉道模型辅助腰骶部半椎体矫形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主弯Cobb角、近端代偿弯Cobb角、C7中心至骶骨中垂线(C7plumb line-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以及置钉准确率、侧凸矫正率。结果:8例患者获随访,时间13~31个月;共置入椎弓根螺钉98枚,椎弓根螺钉置钉的等级A、B、C、D、E级螺钉的数目依次为38、46、10、4、0枚,以A、B级螺钉定义为螺钉位置良好,置钉准确率为85.7%(84/98)。8例患者主弯Cobb角术前21°~38°,术后1周5°~11°,术后1年7°~12°;近端代偿弯Cobb角术前16°~39°,术后1周7°~12°,术后1年7°~14°;矫正效果保持良好,无矫正丢失。冠状位平衡指标C7PL-CSVL术前20~35 mm,术后1周11~18 mm,术后1年10~16 mm,患者冠状面失衡情况有所改善。侧凸矫正率术后1周65.6%~84.2%,术后1年61.9%~81.6%。结论:在腰骶部半椎体截骨矫形术中使用3D打印预置钉道模型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局部畸形,是辅助腰骶部半椎体截骨矫形手术的一种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预置钉模型 腰骶部半椎体畸形 矫形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壁管道复杂坡口自动焊接运动控制模型设计
7
作者 项嘉辉 文浩钰 +1 位作者 简雨旗 王冬萌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553-559,共7页
针对提高厚壁管道焊接实际情况中复杂多变的复合型坡口的焊接精确性与稳定性,完成了复杂坡口自动焊接运动控制模型的设计,实现多轴焊接机器人更精确、稳定的自动焊接功能。模型通过坡口多层多道模型和多轴电机运动模型的整合,实现坡口... 针对提高厚壁管道焊接实际情况中复杂多变的复合型坡口的焊接精确性与稳定性,完成了复杂坡口自动焊接运动控制模型的设计,实现多轴焊接机器人更精确、稳定的自动焊接功能。模型通过坡口多层多道模型和多轴电机运动模型的整合,实现坡口的简化、层数道数的修正及通过数据处理得出控制器脉冲值与电机实际行程的关系,最终完成坡口的填充。且成型效果良好,无裂纹、气孔、夹渣等焊接缺陷,焊接质量较好,符合工业化的要求。该模型的建立解决了焊接中由人工视觉手动矫正焊枪位置的不精确和通过电流大小判断电弧相关信息存在噪声干扰大而不稳定的问题,为厚壁管道焊接中相对复杂的一类复合型坡口提供一套可行的理论依据,以提供更方便、精确的自动焊接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壁管焊接 复杂复合型坡口 多层多模型 电机运动模型 自动焊接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模型环道研究原油蜡沉积 被引量:4
8
作者 蔡均猛 张国忠 +3 位作者 张树文 张足斌 邢晓凯 刘刚 《管道技术与设备》 CAS 2003年第5期4-6,共3页
准确预测出含蜡原油管道中的蜡沉积对节约费用、管线设计以及确保管道安全输送有重要的意义。改造安装了模型环道蜡沉积测试装置。该装置上使用了 2个实验段 :测试段和参比段。通过 2个实验段两端压差的对比可确定出蜡沉积厚度。考虑了... 准确预测出含蜡原油管道中的蜡沉积对节约费用、管线设计以及确保管道安全输送有重要的意义。改造安装了模型环道蜡沉积测试装置。该装置上使用了 2个实验段 :测试段和参比段。通过 2个实验段两端压差的对比可确定出蜡沉积厚度。考虑了贴壁处油温下降及流场畸变对管段压差的影响 ,给出了确定蜡沉积厚度的压差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沉积 模型 实验 含蜡原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双前导车的跟驰与换道联合模型 被引量:7
9
作者 王昊 刘振全 +2 位作者 张志学 李烨 王炜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85-989,共5页
针对现有跟驰与换道模型没有同时考虑驾驶者决策过程中前瞻性的问题,在全速差跟驰模型及概率式换道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考虑双前导车的跟驰与换道联合模型,并给出了模型参数的辨识方法.应用美国NGSIM开源交通流数据库中美国I80高速... 针对现有跟驰与换道模型没有同时考虑驾驶者决策过程中前瞻性的问题,在全速差跟驰模型及概率式换道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考虑双前导车的跟驰与换道联合模型,并给出了模型参数的辨识方法.应用美国NGSIM开源交通流数据库中美国I80高速公路Emeryville路段的车辆行驶轨迹数据,分别采用轨迹标定法和极大似然法对所提模型中的跟驰模型和换道模型进行了参数标定,并参照NGSIM数据库中的交通环境设计了数值仿真实验.仿真实验结果显示,交通流平均速度、车速离散度与实测数据的误差均在5.0%左右,换道次数和换道率的误差均小于20%.所提出的模型能够准确描述多车道高速公路交通流的微观特性,适合用于模拟实际多车道高速公路交通流的动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流 跟驰模型 模型 双前导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型环道的蜡沉积实验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霞光 蔡均猛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EI CAS 2005年第2期64-66,共3页
利用模型环道进行了一系列蜡沉积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蜡沉积速率随时间逐渐减小;当壁温高于原油的析蜡点或低于凝点时,没有蜡沉积;相同油壁温差下,蜡沉积速率随油温的升高而减小;在相同油温下,蜡沉积速率随油壁温差的增大而增大,当壁面... 利用模型环道进行了一系列蜡沉积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蜡沉积速率随时间逐渐减小;当壁温高于原油的析蜡点或低于凝点时,没有蜡沉积;相同油壁温差下,蜡沉积速率随油温的升高而减小;在相同油温下,蜡沉积速率随油壁温差的增大而增大,当壁面温度较低时随油壁温差的增大而减小;蜡沉积速率不仅与原油的蜡含量有关,还与原油的粘度等物性有关;剪切弥散机理对蜡沉积的作用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蜡原油 蜡沉积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信道统计模型的改进与实现 被引量:6
11
作者 朱秋明 徐大专 +1 位作者 吕卫华 陈小敏 《应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69-573,共5页
证明了基于谐波信号叠加产生独立且具有部分U型多普勒功率谱的复高斯随机过程时各支路多普勒频率的约束条件.基于该条件提出一种最佳入射角的设计方案,将入射角分为随机和固定取值两部分,不但保证了相位的随机均匀分布,而且满足多普勒... 证明了基于谐波信号叠加产生独立且具有部分U型多普勒功率谱的复高斯随机过程时各支路多普勒频率的约束条件.基于该条件提出一种最佳入射角的设计方案,将入射角分为随机和固定取值两部分,不但保证了相位的随机均匀分布,而且满足多普勒频率的约束条件.利用改进的谐波信号叠加方法和等效离散时间模型实现了多径环境下航空信道小尺度衰落的统计建模.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仿真模型的多普勒功率谱和时延功率谱等统计参数均与参考模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信模型 小尺度衰落 谐波信号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换道模型的高速公路隧道出口与主线分流点最小净距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姚晶 王海君 +1 位作者 潘兵宏 王云泽 《中外公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8-302,共5页
通过对现有净距计算方法的讨论,提出了隧道出口与主线分流点最小净距的定义,并探究净距的组成部分。通过分析主线分流的构造形式、车道数对净距的影响,并基于明适应、标志视认、驾驶人的判断、换道和确认距离对净距的影响,根据换道模型... 通过对现有净距计算方法的讨论,提出了隧道出口与主线分流点最小净距的定义,并探究净距的组成部分。通过分析主线分流的构造形式、车道数对净距的影响,并基于明适应、标志视认、驾驶人的判断、换道和确认距离对净距的影响,根据换道模型建立了最不利情况下隧道出口与主线分流点的最小净距计算模型,提出了推荐值,并利用VISSIM对模型的合理性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设计速度和车道数的增加,隧道出口与主线分流点的最小净距均增大;设置大型车专用匝道对于减小隧道出口与主线分流点的最小净距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工程 出口 主线分流 净距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路协同下基于行车指引的改进STCA双车道换道模型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珣 马文哲 +2 位作者 赵征凡 张凯兵 王晓华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34-1142,共9页
为提供一种车路协同交通环境可采用的换道规则,提出了一种基于行车指引的改进STCA双车道换道模型STCA-M.首先,对车路协同交通环境中的车辆间关系进行分析,根据位置、速度、加速度等需交互的基本信息构造了威胁评价函数;其次,根据动态安... 为提供一种车路协同交通环境可采用的换道规则,提出了一种基于行车指引的改进STCA双车道换道模型STCA-M.首先,对车路协同交通环境中的车辆间关系进行分析,根据位置、速度、加速度等需交互的基本信息构造了威胁评价函数;其次,根据动态安全距离和路段实时拥堵状态建立双车道车辆行车指引函数,提供诱导车速和换道指引.最后,在数值分析中,分别与STCA、STCA-I、STCA-S模型以及混合双车道交通流模型在不同车辆密度下的平均速度、平均流量、换道频率以及时空斑图进行对比.结果表明,STCA-M模型的换道频率较STCA-S模型提高了约6.91%,最大平均流量较STCA-I和STCA-S模型分别提高了约21.21%和7.28%.车路协同下的协同换道模型STCA-M能够有效调节双车道路段微观交通对象的运动趋势,提高车辆换道和道路使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微观交通对象 车路协同 元胞自动机模型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意性换道模型的比较与选择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小宝 张宁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2006年第4期53-56,共4页
与跟驰行为相比,换道行为需要考虑的车辆更多,司机的决策过程更加复杂,也更难于描述,目前跟驰模型的研究已趋于成熟,而换道模型的研究则相对滞后.首先对应用较多的几种任意性换道模型进行简单综述,然后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比较,并给出了... 与跟驰行为相比,换道行为需要考虑的车辆更多,司机的决策过程更加复杂,也更难于描述,目前跟驰模型的研究已趋于成熟,而换道模型的研究则相对滞后.首先对应用较多的几种任意性换道模型进行简单综述,然后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比较,并给出了换道模型的选择原则,最后还对这一研究进行了展望.期望能对换道模型的选择、改进等相关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任意性换 选择标准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循环压缩系统涵道流动计算模型及模式转换倒流判据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宝杰 王若玉 +3 位作者 梁彩云 于贤君 王靖凯 安广丰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976-1984,共9页
为了研究双外涵变循环压缩系统的涵道流动匹配规律,发展了涵道流动的计算模型,对压缩系统模式转换过程中外涵道倒流问题的发生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了压缩系统的倒流判断准则,并基于简化计算模型和全三维计算结果对倒流判... 为了研究双外涵变循环压缩系统的涵道流动匹配规律,发展了涵道流动的计算模型,对压缩系统模式转换过程中外涵道倒流问题的发生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了压缩系统的倒流判断准则,并基于简化计算模型和全三维计算结果对倒流判据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一定的压缩系统匹配状态,存在一个决定涵道匹配状态的临界核心机驱动风扇级(Core Driven Fan Stage,CDFS)总压比,当CDFS的实际工作压比高于临界压比时,压缩系统第二外涵道将发生倒流,反之则系统不倒流。复杂涵道系统内的流动损失和堵塞等特性对临界CDFS总压比有显著影响,为了准确判断压缩系统的匹配状态,需要对其进行精确模化。基于简化模型得到的压缩系统倒流临界线可以推广至全三维状态,提出的倒流判断准则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循环发动机 压缩系统 模型 倒流 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胃肠道模型的建立及在硝苯地平缓释片人体吸收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何清 杨劲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5-91,共7页
以Excel 2003为平台,利用VBA程序建立数字胃肠道模型(DIM)。通过Ussing chamber大鼠肠吸收试验,研究不同肠段、不同pH、有无辅料存在条件下硝苯地平的吸收特性,获得DIM模型的输入层参数。再利用DIM模型预测硝苯地平缓释制剂人体的血药浓... 以Excel 2003为平台,利用VBA程序建立数字胃肠道模型(DIM)。通过Ussing chamber大鼠肠吸收试验,研究不同肠段、不同pH、有无辅料存在条件下硝苯地平的吸收特性,获得DIM模型的输入层参数。再利用DIM模型预测硝苯地平缓释制剂人体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并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找寻影响硝苯地平缓释制剂吸收的关键参数,为硝苯地平缓释制剂的处方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实验结果表明,硝苯地平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表观通透系数(Papp)均大于1.0×10-6cm/s。辅料能显著增高硝苯地平的Papp,而在大鼠同一肠段不同pH对硝苯地平的Pa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硝苯地平在大鼠各肠段吸收良好,未见明显吸收窗现象。DIM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吸收速率的变化对硝苯地平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影响不大,吸收速率不是硝苯地平吸收的限速步骤,溶出速率和小肠迁移时间才是影响硝苯地平吸收的关键因素。DIM模型可以为硝苯地平缓释制剂的处方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苯地平 数字胃肠模型 通透性系数 Ussing CHAMBER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观交通仿真的安全换道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世杰 宋竹 罗嘉庆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25-730,共6页
换道模型对车辆换道过程模拟的精确程度直接影响着微观交通仿真的精度。以往的微观交通仿真系统采用匀加速度的换道模型,无法模拟车辆实施换道动态调整纵向加速度的行为。该文分析了换道过程中车辆间的相互影响,将换道过程分为4个独立... 换道模型对车辆换道过程模拟的精确程度直接影响着微观交通仿真的精度。以往的微观交通仿真系统采用匀加速度的换道模型,无法模拟车辆实施换道动态调整纵向加速度的行为。该文分析了换道过程中车辆间的相互影响,将换道过程分为4个独立的阶段,并允许车辆在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纵向加速度。通过分析由环境参数导致的各阶段时间顺序的变化,提出了通用的安全换道模型,并给出换道自适应加速度的约束表达式。仿真结果显示,该模型能提高微观交通仿真系统的精度,并提供更准确的安全换道距离,换道成功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加速度自适应 模型 微观交通仿真 安全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型环道蜡沉积装置测试段流场温度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涛 蔡均猛 《管道技术与设备》 CAS 2004年第2期5-7,共3页
对模型环道蜡沉积装置测试段流场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 :因为测试段管外壁冷却水的作用 ,近壁处油温会下降 ,越靠近管壁 ,温度下降越多 ;测试段流场发生了畸变 ,近壁处流速减小 ,管中心附近流速增大 ;近壁处油温下降及流... 对模型环道蜡沉积装置测试段流场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 :因为测试段管外壁冷却水的作用 ,近壁处油温会下降 ,越靠近管壁 ,温度下降越多 ;测试段流场发生了畸变 ,近壁处流速减小 ,管中心附近流速增大 ;近壁处油温下降及流场畸变造成管段压降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蜡沉积 流场 温度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的车辆换道融合决策模型 被引量:24
19
作者 徐兵 刘潇 +2 位作者 汪子扬 刘飞虎 梁军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71-1181,共11页
车辆在执行换道行为时,由于受到较多环境因素影响,难以准确进行换道识别和预测.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进行特征变换的融合换道决策模型,以仿真驾驶员在高速公路上自由换道时的决策行为.采用主体车辆与目标车... 车辆在执行换道行为时,由于受到较多环境因素影响,难以准确进行换道识别和预测.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进行特征变换的融合换道决策模型,以仿真驾驶员在高速公路上自由换道时的决策行为.采用主体车辆与目标车道后车的碰撞时间tlag及车辆周围交通状态变量进行车辆换道行为的建模分析,在NGSIM数据集上对建立的融合换道决策模型进行参数标定和模型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融合换道决策模型以95.45%的预测准确率超越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GBDT等单一的换道决策模型,获得了最突出的表现.变量分析结果表明:新引入的换道决策变量tlag对车辆换道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提出的融合换道决策模型能够进一步减少因换道决策误判而导致的交通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 自由换行为 NGSIM数据集 决策模型 碰撞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安全及人为因素的高速公路换道模型设计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海峰 宋阿羚 刘守生 《新型工业化》 2014年第12期12-19,共8页
合理的超车换道模型设计是提高高速公路路段运载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基于安全因素及左右均可变道的条件下先后对经典的基于流体动力学的换道模型进行优化。在基于安全因素的优化过程中,通行能力饱和度在接近0.9左右仍能提高约3.36%;... 合理的超车换道模型设计是提高高速公路路段运载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基于安全因素及左右均可变道的条件下先后对经典的基于流体动力学的换道模型进行优化。在基于安全因素的优化过程中,通行能力饱和度在接近0.9左右仍能提高约3.36%;在引入左右均可换道规则后,通行能力饱和度进一步提高了2.54%。随后的基于统计的模型有效性检验表明两个优化的模型置信度达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通行能力饱和度 安全因素 假设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