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图审校与错误修改的数学定义及地图质量控制模型 被引量:2
1
作者 钟业勋 胡宝清 +1 位作者 边少锋 李厚朴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3-347,共5页
制图物体在制图者认知结构中的拓扑映射即制图主体的观念模型,它是客体的主体建构并以概念的形式表现。根据地图符号反映观念模型是否完整或有某种缺失,定义地图符号的正确或错误。错误修改定义为从错误地图符号到正确地图符号的变换。... 制图物体在制图者认知结构中的拓扑映射即制图主体的观念模型,它是客体的主体建构并以概念的形式表现。根据地图符号反映观念模型是否完整或有某种缺失,定义地图符号的正确或错误。错误修改定义为从错误地图符号到正确地图符号的变换。发现错误并标注出来是地图审校的本质特征。基于错误地图符号的有限性和可修改性,建立了传统和现代地图制图中地图质量的控制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图符号 观念模型 地图审校 错误修改 地图质量控制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实践观念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尚杰 常青 《理论学刊》 CSSCI 2000年第5期108-111,共4页
关键词 实践观念 对象 实践理念 观念模型 外部事物 实践客体 内在尺度 理论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念论 被引量:10
3
作者 季国清 《求是学刊》 1987年第3期28-34,共7页
关键词 逻辑必然 观念 集体表象 永久客体 观念模型 互渗律 柏拉图 题组 康德 原始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图审校和错误修改的定义及其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钟业勋 胡宝清 +1 位作者 边少锋 李厚朴 《海洋测绘》 CSCD 2015年第2期26-28,32,共4页
地物的性质和位置是地图表示的两个基本要素。制图者对地物的反映,即是制图者关于地物的观念模型和地图符号的超前表象。根据观念模型与地图符号的距离函数,定义地图符号的正确或错误。发现地图符号的错误并标注出来是地图审校的本质特... 地物的性质和位置是地图表示的两个基本要素。制图者对地物的反映,即是制图者关于地物的观念模型和地图符号的超前表象。根据观念模型与地图符号的距离函数,定义地图符号的正确或错误。发现地图符号的错误并标注出来是地图审校的本质特征。地图符号的修改定义为地图符号从错误到正确的变换。地图审校和错误修改是传统和现代地图制图中确保地图质量的通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图 地图符号 观念模型 地图审校 修改错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竟对话:“文化中国”的新时代思考 被引量:2
5
作者 孙振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8-42,共5页
李亦园先生自有的中国文化观,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中国文化三层次均衡观念的模型",这整个模型是一个和谐统一体,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致中和"。基于李亦园先生的模型,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从产生... 李亦园先生自有的中国文化观,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中国文化三层次均衡观念的模型",这整个模型是一个和谐统一体,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致中和"。基于李亦园先生的模型,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从产生文化凝聚力的视角出发,审视中国文化或中华文化问题,尝试建立一个新时代文化中国的观念模型。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其根本的价值精神当是"发展与和谐"。在这个模型中,观念形态的文化,指的是纯粹的精神文化;物化形态的文化,是物质化或客观化的观念性的文化;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体人格,是构建健康和谐社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中国 中国文化三层次均衡观念模型 新时代文化中国的观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的多维度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谢雨婧 韩惠丽 《教学与管理》 2023年第9期73-76,共4页
建模观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基于此课标,以“内容分布、问题情境、问题表述、建模过程要素呈现”四个维度为框架,对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的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并对我国初中数学教学... 建模观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基于此课标,以“内容分布、问题情境、问题表述、建模过程要素呈现”四个维度为框架,对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的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并对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建模 模型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教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创造性实践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润琦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50-54,共5页
当代实践在本质上是创造性实践。创造性实践是人类实践的高级形式,是以探索为动力、以创新为目标的实践。创造性实践是由一系列环节及其内在机制所构成的动态发展过程。从总体上说,这个发展过程是由实践目的的创造性向实践结果的创造... 当代实践在本质上是创造性实践。创造性实践是人类实践的高级形式,是以探索为动力、以创新为目标的实践。创造性实践是由一系列环节及其内在机制所构成的动态发展过程。从总体上说,这个发展过程是由实践目的的创造性向实践结果的创造性不断现实化、对象化的过程,也是由观念创新向实践创造不断递进深化的过程。创造性实践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直接而现实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性实践 探索 创新 重复性实践 发动机制 生成机制 评价机制 实践观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郑伟建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32-38,共7页
作者认为,非理性因素,一是指人的一种不自觉的认识能力,对于科学创造,文艺创作等有重要作用;二是指渗透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各个方面的一种精神力量,如意志、情感、习惯等。在实践活动中,非理性因素可以影响甚至支配理性因素,并... 作者认为,非理性因素,一是指人的一种不自觉的认识能力,对于科学创造,文艺创作等有重要作用;二是指渗透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各个方面的一种精神力量,如意志、情感、习惯等。在实践活动中,非理性因素可以影响甚至支配理性因素,并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实践活动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理性因素 实践活动 实践主体 信念 意志 直觉 观念模型 实践手段 认识能力 自激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正确发挥非理性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吴宁 《江淮论坛》 CSSCI 1997年第5期37-41,共5页
关键词 非理性因素 消极作用 人的全面发展 积极作用 非理性行为 理性和非理性 正确发挥 社会规律 理性思维 观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建模过程的课例研究--以“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海芳 莫宇锋 +1 位作者 何琳 孙可平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4-59,共6页
盐类水解是高中化学电解质溶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反应机理、规律与应用对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是电解质理论、离子反应及平衡理论的综合运用。通过聚焦盐类水解第1课时"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将盐类水解内容... 盐类水解是高中化学电解质溶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反应机理、规律与应用对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是电解质理论、离子反应及平衡理论的综合运用。通过聚焦盐类水解第1课时"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将盐类水解内容及其相关特性进行分析,辨析并建构盐类水解的观念模型,设计盐类水解模型建构的水平进阶教学模式。最后,通过强化模型建构的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对盐类水解知识体系的深层次理解,获得模型认知能力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模型建构 盐类水解 建模教学 水平进阶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教育规律的实现机制 被引量:14
11
作者 程少堂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8-31,2+32-36,共10页
教育规律的实现机制,既是教育基本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又是一个有重要实践意义的问题。迄今为止,还未见到教育理论界有人对此进行研究。教育规律是人们教育活动的规律,离开了教育实践主体有目的、有意识的参与,教育规律就... 教育规律的实现机制,既是教育基本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又是一个有重要实践意义的问题。迄今为止,还未见到教育理论界有人对此进行研究。教育规律是人们教育活动的规律,离开了教育实践主体有目的、有意识的参与,教育规律就不可能实现;同时,教育规律实现还必须有其客观的基础或前提。因此,教育规律的实现机制就是教育规律实现的客观条件(客观机制)和主体促进教育规律实现(主观机制)的有机统一。研究教育规律的实现机制从理论意义上说,在于能把教育规律的研究从客观的静态的列举,推进到微观的机制的把握,从而有利于对教育规律作全面而透彻的了解;从实践意义上说,有助于让人们了解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具体步骤,或是说有助于具体地指导人们如何按教育规律办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规律 教育实践活动 实现机制 观念模型 社会主体 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主体 非理性因素 教育科学理论 社会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思维的类型与殊型 被引量:2
12
作者 季国清 《求是学刊》 1986年第4期23-29,36,共8页
关键词 思维 符号型 外部一致性 模型 观念模型 客体 可拓集合 内部一致性 观念 客观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前认识:反映性与创造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被引量:1
13
作者 杜理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51-53,47,共4页
当我们从哲学认识论角度,反思超前认识这类最能体现现代人思维特征的认识现象时,最先能引人注意的莫过于它那明显区别于同步认识的特征。那么,超前认识与一般认识之间的异同何在?它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认识的反映性及其对实践... 当我们从哲学认识论角度,反思超前认识这类最能体现现代人思维特征的认识现象时,最先能引人注意的莫过于它那明显区别于同步认识的特征。那么,超前认识与一般认识之间的异同何在?它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认识的反映性及其对实践的依赖性是什么关系呢?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探索人类超前认识的固有本质。 一、超越性与创造性 作为人类认识的诸多表现形式之一,超前认识是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前认识 反映性 超越性 创造性特征 客体 现实性 人类认识 观念模型 现实实践 超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论与认识论的新综合──自然观引起的哲学观的变革
14
作者 季国清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11-16,共6页
关键词 本体论与认识论 时空拓扑 哲学观 自然观 观念模型 不变量 客观知识 参照系 可能世界 多连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文艺现象的简化处理——文艺学研究方法论中的一个问题
15
作者 陈宏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14-19,共6页
有人说:“对方法论的兴趣,是接近真理的热情表现。”这是不错的。但是探求真理需要热情,也需要冷静。我们在看到许多文艺问题迫切需要从方法论上来加以解决的同时,要看到方法论探索和新方法运用本身也会不断引出问题来,需要及时加以解... 有人说:“对方法论的兴趣,是接近真理的热情表现。”这是不错的。但是探求真理需要热情,也需要冷静。我们在看到许多文艺问题迫切需要从方法论上来加以解决的同时,要看到方法论探索和新方法运用本身也会不断引出问题来,需要及时加以解决。为了使我们文艺研究的方法顺利地走向完善和成熟,我想就目前运用新方法普遍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即文艺现象的简化处理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1 什么是“简化”?我们这里所讲的简化,是指人认识事物的一种手段。人对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直接的感知,掌握大量关于事物存在状态的感性材料。但事物存在的自然状态是纷繁复杂的,它们在运动中彼此混杂、融渗,相互干扰、掩蔽,给人变动不居、混沌莫辨的印象。为了透过表面的现象和假象把握其内在的结构、关系和本质,人在思维中就得作一番抽象处理,暂时剔除细枝末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化处理 文艺现象 文艺研究 研究方法论 简化手段 结构主义 定量分析 方法运用 观念模型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作为认识对象的实践
16
作者 张南 《人文杂志》 1987年第1期23-27,共5页
关于认识对象,我国哲学界过去一般都把它规定为“客观世界”或“外部世界”。近几年来,一些同志认为,“从现实的认识过程来说,只有进入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领域,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成为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现实对象的那部分外部世界,... 关于认识对象,我国哲学界过去一般都把它规定为“客观世界”或“外部世界”。近几年来,一些同志认为,“从现实的认识过程来说,只有进入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领域,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成为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现实对象的那部分外部世界,才是现实的客体”(《认识论辞典》,第36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对象 自在之物 外部世界 实践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 实践客体 观念模型 认识客体 感性世界 主体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创作的直接目的
17
作者 蒋茂礼 《文史哲》 1985年第6期36-42,共7页
艺术创作或艺术生产的目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美学在原则上已经解决了的。创作目的既包括作为创作活动直接结果的作品目标,即创作的直接目的,也包括作家艺术家追求的作品社会功用效果的价值目标,即创作的社会功益目的;创作目的... 艺术创作或艺术生产的目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美学在原则上已经解决了的。创作目的既包括作为创作活动直接结果的作品目标,即创作的直接目的,也包括作家艺术家追求的作品社会功用效果的价值目标,即创作的社会功益目的;创作目的就是创作的直接目的和社会功益目的的辩证结合与统一。本文仅就什么是创作的直接目的,它与一般实践活动目的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创作主体对目的活动的自党性水平问题作些初步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主体 实践活动 创作个性 艺术创作活动 艺术作品 作家艺术家 自觉意识 主体意识 心理反映 观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