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成都双流机场T2航站楼外部区域交通标志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毅超 马国忠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14年第3期75-79,共5页
综合交通枢纽外部区域交通标志的设计与设置将影响驾驶员对路径的选择,从而影响枢纽的运营效率。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对成都双流机场T2航站楼外部区域交通标志的有效性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影响T2航站楼外部区域的交通标志有效... 综合交通枢纽外部区域交通标志的设计与设置将影响驾驶员对路径的选择,从而影响枢纽的运营效率。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对成都双流机场T2航站楼外部区域交通标志的有效性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影响T2航站楼外部区域的交通标志有效性的最主要因素是标志信息准确性、标志连贯程度、标志设置和驾驶员遵从标志指示的服从度。T2航站楼外部区域的标志信息准确性和标志设置的问题较突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标志 有效性层次模型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电网暂态稳定分析的动态负荷模型及发电机参数等值 被引量:3
2
作者 田位平 唐文龙 赵云明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48-553,共6页
提出适用于西藏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的广义实用负荷模型,并给出等值同步发电机参数。利用线性前馈网络连接权与差分方程负荷模型系数的映射关系,对西藏特殊电力负荷的差分方程参数进行辨识,在线性前馈网络算法中提出为了避免在极值点... 提出适用于西藏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的广义实用负荷模型,并给出等值同步发电机参数。利用线性前馈网络连接权与差分方程负荷模型系数的映射关系,对西藏特殊电力负荷的差分方程参数进行辨识,在线性前馈网络算法中提出为了避免在极值点附近出现振荡现象,对初始权值搜索应满足的条件。比较了线性前馈网络和线性规划方法辨识差分方程的输出响应特性,表明线性前馈网络参数辨识的负荷模型内插能力优于线性规划方法,两种方法的外推能力基本一致。通过算例验证了用综合性质的差分等值动态负荷模型代替等值静态负荷和感应电动机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负荷模型 参数辨识 线性前馈网络 差分方程 模型有效性 西藏电力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煤矿废弃地自然资源价值识别与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肖泳 张越 李静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4-160,共7页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与煤炭资源的枯竭,露天废弃矿坑的二次开发利用成为资源型城市获得增量空间资源的新选择。基于科学的资源价值评价方法,提出了露天煤矿废弃地资源价值识别与定量评估的理想模型和技术方法路线,并以抚顺西露天矿各类资...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与煤炭资源的枯竭,露天废弃矿坑的二次开发利用成为资源型城市获得增量空间资源的新选择。基于科学的资源价值评价方法,提出了露天煤矿废弃地资源价值识别与定量评估的理想模型和技术方法路线,并以抚顺西露天矿各类资源的评估为案例,直观展示了西露天矿的自然资源情况。通过研究可知,西露天矿总价值约为24.4亿元,其中直接使用价值占99.57%。在各类价值中,第三产业价值超过了第一、二产业的价值,这也与目前西露天矿的生态修复及发展方向相匹配,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开发利用 价值识别 定量评估分析 理想模型 模型有效性 抚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聚类的雷达信号分选 被引量:15
4
作者 尹亮 潘继飞 姜秋喜 《火力与指挥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2-54,57,共4页
为克服传统信号分选算法的局限性,采用了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雷达脉冲信号分选方法。首先介绍了模糊聚类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步骤,利用熵权法对不同雷达信号特征参数增加了加权系数,其次建立了有效性评价模型来确定最佳聚类,并进行了信号分... 为克服传统信号分选算法的局限性,采用了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雷达脉冲信号分选方法。首先介绍了模糊聚类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步骤,利用熵权法对不同雷达信号特征参数增加了加权系数,其次建立了有效性评价模型来确定最佳聚类,并进行了信号分选仿真实验。利用该方法进行模糊聚类时无需设置阈值,仿真结果证明分选方法的正确性,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该方法能够处理多个雷达脉冲信号,是一种解决多脉冲信号分选问题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聚类 雷达信号分选 熵权 有效性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义加工中的具体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张钦 崔丽霞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34,共7页
语义加工中的具体性效应存在于各种实验任务中 ,但具体性与频率、语境之间的关系尚不明晰 ,对具体性效应的产生机制也一直存在分歧。解释具体性效应的三种主要理论是双重编码理论、语境有效性模型和表征丰富性理论 ,但它们中的任何一个... 语义加工中的具体性效应存在于各种实验任务中 ,但具体性与频率、语境之间的关系尚不明晰 ,对具体性效应的产生机制也一直存在分歧。解释具体性效应的三种主要理论是双重编码理论、语境有效性模型和表征丰富性理论 ,但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完美地解释具体性效应。今后的研究应在克服以往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尽可能应用新的方法与技术以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加工 具体性效应 双重编码理论 语境有效性模型 表征丰富性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结构反应的仿真分析
6
作者 刘宏波 刘书贤 《山西建筑》 2006年第5期4-5,共2页
建立了结构的空间力学模型,在SIMULINK环境下进行仿真分析,并取代常规动力反应时程分析方法,通过编制Wilson-θ时程分析程序与该模型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关键词 动力学模型 非线性 模型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OA-BP的快递需求预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梁彤玥 《中国储运》 2023年第2期96-97,共2页
文章将各种因素纳入快递需求预测指标体系中,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关联度显著指标,预测快递需求量。提出了一种基于鲸鱼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WOA-BP),并选取陕西省2003—2020年相关年度数据验证模型有效性。结果表明,WOA-BP模... 文章将各种因素纳入快递需求预测指标体系中,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关联度显著指标,预测快递需求量。提出了一种基于鲸鱼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WOA-BP),并选取陕西省2003—2020年相关年度数据验证模型有效性。结果表明,WOA-BP模型比传统BP神经网络有更好的预测效果。对快递基础设施配置、快递市场调整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递市场 BP神经网络 预测指标体系 灰色关联分析法 基础设施 BP模型 模型有效性 组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加权SVC的雷达信号分选新方法 被引量:5
8
作者 袁泽恒 田润澜 张旭洲 《现代防御技术》 2018年第3期86-92,共7页
目前基于多参数的雷达信号聚类分选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当雷达信号严重交叠时,存在正确率不高的问题,为此,在支持向量聚类和分层互耦的分选算法基础上,首先利用变精度粗糙集对标准化的雷达信号数据进行加权处理,然后通过分析聚类分... 目前基于多参数的雷达信号聚类分选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当雷达信号严重交叠时,存在正确率不高的问题,为此,在支持向量聚类和分层互耦的分选算法基础上,首先利用变精度粗糙集对标准化的雷达信号数据进行加权处理,然后通过分析聚类分选结果构建有效性评价模型,确定最佳的聚类分选参数。仿真表明,当雷达信号数据严重交叠时,相比原始方法,改进的方法正确率显著提高,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信号分选 支持向量聚类 变精度粗糙集 加权处理 有效性评价模型 聚类分选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识别中微量元素与我国七大片区产地稻米镉、砷的富集规律 被引量:5
9
作者 牟力言 刘春湘 +3 位作者 陈敏 秦莉 林大松 Batsaikhan Bayartungalag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165-2174,共10页
本研究在全国大尺度空间范围内,基于机器学习识别稻米镉(Cd)、砷(As)富集的重要影响因素,探究了中微量元素对稻米Cd、As超标的贡献率并构造了生物有效性模型。首先,通过决策树算法构造中微量元素判别Cd、As超标的预测模型,其预测精度分... 本研究在全国大尺度空间范围内,基于机器学习识别稻米镉(Cd)、砷(As)富集的重要影响因素,探究了中微量元素对稻米Cd、As超标的贡献率并构造了生物有效性模型。首先,通过决策树算法构造中微量元素判别Cd、As超标的预测模型,其预测精度分别为95.55%、97.55%,表明中微量元素是识别稻米Cd、As超标的重要指标;其次,利用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影响稻米Cd、As富集的主控因子,不同区域的主控因子表现出明显差异,其单一因子主要驱动的Cd富集在不同区域的差异表现为:华东片区pH的贡献占主导、华南片区的交换性钙(Ca)和东北片区的土壤有机质(SOM)分别占主要贡献,而有效铁(Fe)对As富集表现出特异性的区域贡献(如华东、华南和西南片区);最后,将各区域确定的主控因子引入构建土壤-稻米生物有效性模型,其中,Cd、As的生物有效性九因子模型在不同片区的决定系数最高,分别为0.680、0.664(P<0.05)。本研究为大尺度地域水平上稻米Cd、As重金属污染防控和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策树 随机森林 生物有效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