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电机模型前馈PD同步控制
1
作者 贺帅宇 吴从义 +1 位作者 张涛 胡军华 《探测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0-154,共5页
双电机同步运行过程中各独立电机的运动控制不仅对各自的速度与位移误差产生作用,也会影响双电机之间的同步误差,从而使得高精度同步运动控制面临挑战。为此,基于伺服电机电流-旋转角速度动力学模型设计了PD反馈控制参数和基于目标速度... 双电机同步运行过程中各独立电机的运动控制不仅对各自的速度与位移误差产生作用,也会影响双电机之间的同步误差,从而使得高精度同步运动控制面临挑战。为此,基于伺服电机电流-旋转角速度动力学模型设计了PD反馈控制参数和基于目标速度的前馈补偿,并结合闭环特征根方程调整优化了PD反馈控制参数,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前馈的PD控制方法用于双电机的同步运动控制。通过与传统的补偿PD控制进行仿真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方法位置同步精度与传统PD控制相比提升了约50.85%,同步控制响应速度提升了约45.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电机 模型前馈 PD控制 同步运动控制 同步精度 同步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前馈的双有源桥变换器优化控制
2
作者 韩栋梁 刘彬 +1 位作者 葛磊 王学军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86-1392,共7页
双有源桥直流变换器功能上是一个有效可靠的电压源,在输出负载变化的情况下提供快速的动态响应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提升变换器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提出一种基于模型前馈的优化控制策略。首先,推导了变换器的降阶平均模型并对模型的精度... 双有源桥直流变换器功能上是一个有效可靠的电压源,在输出负载变化的情况下提供快速的动态响应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提升变换器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提出一种基于模型前馈的优化控制策略。首先,推导了变换器的降阶平均模型并对模型的精度进行了验证;其次,通过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及传递函数分析了控制器参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然后,采用模型前馈与反馈的控制方法对系统的动态性能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基于模型前馈的控制策略能有效提升负载变化时的动态响应速度;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有源桥变换器 模型前馈 动态性能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控制系统模型前馈高响应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磊 郝双晖 +1 位作者 宋宝玉 郝明晖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56-1061,共6页
为提高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基于控制系统模型提出前馈控制结构.该种前馈结构可以保证指令输入到指令输出与扰动输入到指令输出完全独立,充分考虑了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保证了控制系统的响应跟踪能力与扰动抑制能力的最优化.实验结... 为提高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基于控制系统模型提出前馈控制结构.该种前馈结构可以保证指令输入到指令输出与扰动输入到指令输出完全独立,充分考虑了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保证了控制系统的响应跟踪能力与扰动抑制能力的最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种新型前馈系统相比于传统的基于低通滤波的前馈系统具有更好的速度及电流指令跟踪能力,消除了低通滤波前馈对指令滤波造成的失真,该方法大幅提高了控制系统的速度跟踪响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高响应 高精度 基于系统模型前馈 低通滤波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前馈的双有源全桥DC-DC变换器电流应力优化方法 被引量:28
4
作者 安峰 杨柯欣 +2 位作者 王嵩 罗书聪 冯晓云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2946-2956,共11页
为了减小双有源全桥DC-DC变换器的电流应力,提高变换器的效率,同时显著增强变换器的动态性能,本文在双重相移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模型前馈的电流应力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变换器输出电压的离散模型并引入前馈控制,同时结合电... 为了减小双有源全桥DC-DC变换器的电流应力,提高变换器的效率,同时显著增强变换器的动态性能,本文在双重相移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模型前馈的电流应力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变换器输出电压的离散模型并引入前馈控制,同时结合电流应力优化计算,可以实现变换器效率优化并显著地提高其对于负载突变和输入电压突变的响应能力。同时,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变换器的起动特性,使得输出电压在无明显超调的情况下直接达到给定电压值。最后,搭建了以TMS320F28335为核心控制器的基于SiC MOSFET的双有源全桥DC-DC变换器小功率实验样机,以传统的单重相移电压闭环控制方法和双重相移电流应力优化控制为参考,对所提出的基于模型前馈的电流应力优化方法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有源全桥DC-DC变换器 双重相移控制 模型前馈 效率 动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流变阻尼器无模型前馈/反馈复合控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小龙 吕海峰 +1 位作者 黄晋英 刘广璞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73-878,共6页
为了实现磁流变(MR)阻尼器高可靠性和高精度的阻尼力跟踪控制,克服基于逆向动力学模型的前馈控制易受模型误差和外界干扰影响的问题,提出结构简单、实现容易的无模型前馈/反馈复合控制(MFFFFBC)方法.利用磁流变液减振器阻尼力连续可调... 为了实现磁流变(MR)阻尼器高可靠性和高精度的阻尼力跟踪控制,克服基于逆向动力学模型的前馈控制易受模型误差和外界干扰影响的问题,提出结构简单、实现容易的无模型前馈/反馈复合控制(MFFFFBC)方法.利用磁流变液减振器阻尼力连续可调的特点,将磁流变阻尼器控制器前一时刻的控制量进行采样保持作为前馈控制器,以避免建立复杂的磁流变阻尼器逆向动力学模型.利用期望阻尼力与实际阻尼力之间的跟踪误差信号构建反馈控制器对前馈控制量进行实时修正,利用饱和函数对控制电压进行限幅,以避免控制电压高频振荡.试验结果表明,在MFFFFBC控制下输出电压连续光滑变化,与经典的基于Heaviside阶跃函数的控制相比,采用本研究所提出的控制策略,黏性阻尼力和摩擦阻尼力的跟踪误差分别减小了21.98%和26.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变阻尼器 动力学模型 阻尼力跟踪 模型前馈/反馈控制(MFFFFBC) 半主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D—PLS模型预测前馈的垃圾焚烧锅炉脱酸自动控制策略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志东 陈达 +7 位作者 刘学迅 张燕星 易刚 叶育生 刘岸青 李文鹏 王领 姚顺春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28,49,共7页
针对垃圾焚烧锅炉半干法脱酸系统自动控制投运率低、控制效果差的问题,在分析脱酸系统运行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以PID控制和模型预测前馈相结合的HCl-SO_(2)协同控制策略。采用以HCl排放浓度作为主要控制目标,SO_(2)排放浓度作为次... 针对垃圾焚烧锅炉半干法脱酸系统自动控制投运率低、控制效果差的问题,在分析脱酸系统运行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以PID控制和模型预测前馈相结合的HCl-SO_(2)协同控制策略。采用以HCl排放浓度作为主要控制目标,SO_(2)排放浓度作为次要目标的串级PID协同控制策略。在串级PID控制的基础上,基于时间差分偏最小二乘法(TD—PLS)建立HCl排放浓度预测模型作为控制前馈。该控制策略应用于某500 t/d垃圾焚烧机组脱酸系统,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脱酸控制投入前,HCl排放浓度波动变化较大,小时排放均值范围20~40 mg/m^(3),小时排放均值浓度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5.95%。脱酸自动控制投入后,HCl小时排放均值范围在25~30 mg/m^(3),小时排放均值浓度RSD为6.22%。在协同控制作用下,HCl小时排放均值波动显著减小,单位锅炉蒸发量的石灰浆液消耗量由0.034 m^(3)/t降低到0.027 m^(3)/t,相比投运前降低了21%,在保证出口HCl和SO_(2)浓度符合标准的情况下,提高了脱酸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焚烧锅炉 半干法脱酸 自动控制 关键变量模型前馈 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有语义的连结主义模型模糊分层前馈网模型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平 危辉 何新贵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9,共7页
符号主义和连结主义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两个主要流派。近年来,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兴趣。此文提出一种有语义的连结主义推理模型-分层前馈模型FNRM,及其世界抽象。描述了它的推理过程和学习过程。最后讨论进一步研究... 符号主义和连结主义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两个主要流派。近年来,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兴趣。此文提出一种有语义的连结主义推理模型-分层前馈模型FNRM,及其世界抽象。描述了它的推理过程和学习过程。最后讨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连结主义模型 分层前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的车用柴油机轨压控制器设计及试验验证 被引量:7
8
作者 凌健 谢辉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21-928,共8页
针对现代车用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系统在全工况范围内连续瞬态过程的轨压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的轨压控制器.通过对高压共轨燃油系统轨压变化基本原理的分析,设计了一种基于模型的轨压前馈控制算法,并基于发动机转速和轨压偏差设... 针对现代车用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系统在全工况范围内连续瞬态过程的轨压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的轨压控制器.通过对高压共轨燃油系统轨压变化基本原理的分析,设计了一种基于模型的轨压前馈控制算法,并基于发动机转速和轨压偏差设计了轨压分段PID反馈控制算法.利用ETAS公司ASCET软件实现了该轨压控制器,在与自主高压共轨柴油机ECU进行集成后,开展了发动机台架和整车道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轨压控制器在稳态过程可将轨压控制在±1.5,MPa波动范围之内,在连续瞬态过程可将轨压控制在±3.5,MPa波动范围之内,具备快速响应性、动态跟踪、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功能,满足全工况范围内轨压控制要求,为工程实际用轨压控制器设计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高压共轨 轨压控制 模型前馈 分段P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烟气脱硫塔顶温度前馈-反馈模糊控制策略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春生 徐艳阳 +1 位作者 曹卫华 吴敏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039-3045,共7页
针对烧结烟气脱硫过程存在入口烟气温度波动问题,提出一种前馈-反馈模糊控制策略。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建立多元线性回归喷水量前馈计算模型,获得喷水量的设定值;采用模糊控制算法,根据实时工况对喷水量进行补偿。研究结果表明:喷水量前馈... 针对烧结烟气脱硫过程存在入口烟气温度波动问题,提出一种前馈-反馈模糊控制策略。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建立多元线性回归喷水量前馈计算模型,获得喷水量的设定值;采用模糊控制算法,根据实时工况对喷水量进行补偿。研究结果表明:喷水量前馈计算模型能有效抑制入口烟气波动影响,模糊控制器实现对塔顶温度的稳定跟踪控制。应用前后的工业效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有效改善塔顶温度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烟气脱硫 塔顶温度 前馈计算模型 模糊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馈与前馈的二自由度电液振动台复合控制 被引量:8
10
作者 芮光超 侯冬冬 沈刚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1-27,共7页
为提高电液位置伺服系统控制精度,以电液振动台为控制对象,针对电液伺服系统液压固有频率较低、阻尼比较小等特点,提出一种三状态反馈控制与前馈逆模型控制相结合的二自由度复合控制策略。利用加速度反馈和速度反馈分别提高位置闭环系... 为提高电液位置伺服系统控制精度,以电液振动台为控制对象,针对电液伺服系统液压固有频率较低、阻尼比较小等特点,提出一种三状态反馈控制与前馈逆模型控制相结合的二自由度复合控制策略。利用加速度反馈和速度反馈分别提高位置闭环系统的液压动力机构的阻尼比和液压固有频率,以保证系统在稳定条件下拓展系统工作频率范围;前馈逆模型控制能够改善实验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进一步拓展系统频宽,提高电液振动台波形复现精度。实验结果验证了提出的二自由度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液位置伺服系统 三状态反馈 前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柔性放大机构的动力学前馈复合控制方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海涛 赖磊捷 《电光与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8-111,共4页
纳米级精度微位移驱动与控制通常使用压电陶瓷驱动器驱动柔性机构来实现。但是压电陶瓷驱动器行程较小,需要使用柔性放大机构对其位移进行放大,并且压电陶瓷驱动器存在蠕变和迟滞等非线性特性,而这些非线性特性极大影响了其输出位移经... 纳米级精度微位移驱动与控制通常使用压电陶瓷驱动器驱动柔性机构来实现。但是压电陶瓷驱动器行程较小,需要使用柔性放大机构对其位移进行放大,并且压电陶瓷驱动器存在蠕变和迟滞等非线性特性,而这些非线性特性极大影响了其输出位移经放大机构放大后的运动精度。针对以上两点,将传统桥式机构的4条桥臂用Scott-Russell机构代替,设计了一种新型柔性放大机构。同时,采用基于动力学逆模型前馈控制与PID反馈控制相结合的复合控制策略,提升放大机构的控制带宽和运动精度。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控制策略在1 Hz输入频率下的均方根跟踪误差相较传统PID反馈控制降低了33%,在10 Hz下降低了73%,说明了基于动力学逆模型前馈控制同PID反馈控制相结合的复合控制能够大幅度提高放大机构的跟踪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陶瓷驱动器 柔性放大机构 模型前馈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构对漫湾径流预报精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程春田 孙英广 林剑艺 《水电能源科学》 2005年第2期4-6,共3页
以云南省漫湾水电站历史径流状况为研究对象,运用三层前馈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对径流进行中长期预报。为解决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结构难以确定的问题,尝试在预报过程中通过改变该网络模型的结构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找到适合该径... 以云南省漫湾水电站历史径流状况为研究对象,运用三层前馈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对径流进行中长期预报。为解决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结构难以确定的问题,尝试在预报过程中通过改变该网络模型的结构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找到适合该径流序列的最佳神经网络模型结构。实际应用表明,使用该结构的模型在实际预报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中长期预报 人工神经网络 前馈反向传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平衡前馈序列的分析
13
作者 郑浩然 金晨辉 史建红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3-196,共4页
该文指出《一类平衡前馈序列的构造与性质》一文构造的密码系统模型事实上是一个前馈函数为广半Bent函数的滤波-组合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 流密码 前馈模型 WALSH谱 广半Bent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混合料自适应前馈加水控制算法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小明 吴岳明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0-24,共5页
在烧结混合工艺中,前馈控制加水效果对稳定烧结混合料水分和烧结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前馈参数自适应算法,该算法模型根据混合工艺过程的滞后性和各个物料流量、配比以及各物料的粒度、亲疏水性、含水量、蒸发量、化学... 在烧结混合工艺中,前馈控制加水效果对稳定烧结混合料水分和烧结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前馈参数自适应算法,该算法模型根据混合工艺过程的滞后性和各个物料流量、配比以及各物料的粒度、亲疏水性、含水量、蒸发量、化学反应等因素的慢时变性,将水分设定值与混合后的水分测量值的差值作为模型的输入,进行前馈控制模型参数的自适应计算及修改,从而使得混合料前馈控制模型参数自动跟踪工况和物料的变化;并利用烧结机生产线的历史运行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历史操作记录数据,采用新的控制算法模拟所得的水分平均值、标准差以及极差计算值均更优。本文所述算法可为前馈加水控制提供一种新的更优的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混合料 水分控制 前馈模型参数 自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群差异对多维度声品质评价的影响
15
作者 吴启斌 王国盛 +1 位作者 赵向阳 刘宇珂 《声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2-260,共9页
为建立基于多维度的某国产运动型多用途汽车车内声品质评价模型,首先,采集车内驾驶员处的稳态和非稳态噪声样本信号,组织噪声评价的评审团,并通过调研确定评审员用户画像,将声品质分为舒适感和运动感两个维度,采用等级评分法进行不同维... 为建立基于多维度的某国产运动型多用途汽车车内声品质评价模型,首先,采集车内驾驶员处的稳态和非稳态噪声样本信号,组织噪声评价的评审团,并通过调研确定评审员用户画像,将声品质分为舒适感和运动感两个维度,采用等级评分法进行不同维度下的声品质主观评价;然后,基于Matlab计算出样本信号的声品质客观参量,并与主观评价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与舒适感和运动感相关性强的参数;最后,将样本信号分为训练样本和验证样本,并将训练样本的客观参量和主观评价得分作为声品质客观评价模型的输入和输出参数,基于Matlab Simulink建立遗传算法-前馈型(genetic algorithm-back propagation,GA-BP)神经网络评价数学模型。经过验证样本的检验,GA-BP模型对于两个维度的声品质评价误差最小,预测误差平均值分别为3.63%和3.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品质 多维度 用户画像 遗传算法-前馈型神经网络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储量渗透率预测的高效梯度提升决策模型 被引量:2
16
作者 谷宇峰 张道勇 +3 位作者 阮金凤 王琴 张晨朔 张臣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6期11064-11074,共11页
渗透率预测本质上属于拟合问题,因此可用拟合模型进行解决。机器学习模型是解决拟合问题的利器,其中LightGBM(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表现出色,为此选用该模型进行预测。然而,LightGBM预测性能受自变量的数量和性质影响较大,... 渗透率预测本质上属于拟合问题,因此可用拟合模型进行解决。机器学习模型是解决拟合问题的利器,其中LightGBM(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表现出色,为此选用该模型进行预测。然而,LightGBM预测性能受自变量的数量和性质影响较大,同时较多超参数的使用使其预测状态难以最优,为此采用MIV(mean impact value)算法和CD(coordinate descent)算法对模型进行改进。为验证提出模型的预测性能,以姬塬油田西部长8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例进行研究。设计了三个实验分别对提出模型进行性能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发现MIV和CD的使用能提高LightGBM的预测性能,同时提出模型在预测上较常规混合机器学习模型表现更为高效。实验结果证明提出模型可在纯数据驱动下高效地预测渗透率,较经典物理模型更具有适用性和推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率预测 机器学习模型 拟合分析 高效梯度提升决策模型 均值权重筛选算法 坐标下降算法 前馈神经网络模型 支持向量拟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扰动观测的智能驾驶主动抗扰纵向车速控制算法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家宁 陈韬 +3 位作者 谢辉 张国辉 阮迪望 闫龙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20年第1期86-93,共8页
为了减少智能驾驶车辆的纵向车速控制的时滞,提高主动抗扰性,提出一种基于扰动观测的纵向车速控制算法,并进行了实车验证。模型中,采用前馈控制模块,并提前输出控制量,来提高车速跟随的响应性;以主动抗扰控制(ADRC)模块作为反馈环节,采... 为了减少智能驾驶车辆的纵向车速控制的时滞,提高主动抗扰性,提出一种基于扰动观测的纵向车速控制算法,并进行了实车验证。模型中,采用前馈控制模块,并提前输出控制量,来提高车速跟随的响应性;以主动抗扰控制(ADRC)模块作为反馈环节,采用扩张状态观测器(ESO)在线估计内外部扰动,并在控制端进行补偿,实现了对车速的精确闭环控制。在弯道、环岛等路况下进行了实车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在5 s内控制车速从怠速快速跟踪到目标车速,总体平均误差为0.17 km/h。因而,该算法较传统的比例积分微分(PID)有更好的响应性、控制精度和抗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驾驶车辆 纵向车速控制 主动抗扰控制(ADRC) 模型前馈 扩张状态观测器(ESO) 实车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ABC算法的关节机器人动力学参数辨识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柏 管亚宇 +2 位作者 吴洪涛 谢本华 丁亚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36-743,共8页
实验辨识机器人动力学参数是获取基于模型的控制器参数的主要方式。针对一般方法仅能辨识线性动力学模型从而辨识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采用人工蜂群(Artificial bee colony,ABC)算法辨识机器人动力学模型。通过Newton-Euler法建立关节型... 实验辨识机器人动力学参数是获取基于模型的控制器参数的主要方式。针对一般方法仅能辨识线性动力学模型从而辨识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采用人工蜂群(Artificial bee colony,ABC)算法辨识机器人动力学模型。通过Newton-Euler法建立关节型机器人的刚体动力学模型,并用低速动态特性更佳的非线性摩擦模型描述关节间摩擦特性,代替传统的库仑-黏性摩擦模型。优化辨识实验所用的激励轨迹,采集实验数据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后,采用ABC算法辨识机器人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ABC算法能够精确辨识动力学参数,基于辨识结果的预测力矩抑制了误差峰值的出现。应用辨识结果设计基于模型的前馈控制器,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模型的控制器能够提高轨迹跟踪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数辨识 基于模型前馈控制 人工蜂群算法 非线性摩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P神经网络预测河湾最大冲刷深度 被引量:6
19
作者 凌建明 崔伯恩 +1 位作者 赵鸿铎 林小平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040-1044,共5页
影响河湾凹岸最大冲刷深度的因素众多,而且这些因素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实现河湾最大冲刷深度预测的实质是建立一个非线性映射.实现这种映射的传统途径是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采用量纲分析和多元回归的方式建立经验公式.根据BP(前馈)神经... 影响河湾凹岸最大冲刷深度的因素众多,而且这些因素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实现河湾最大冲刷深度预测的实质是建立一个非线性映射.实现这种映射的传统途径是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采用量纲分析和多元回归的方式建立经验公式.根据BP(前馈)神经网络模型能逼近任何闭区间的连续函数的性质,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尝试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河湾冲刷深度进行预测,并与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BP神经网络能够更为准确地对河湾最大冲刷深度做出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湾冲刷 神经网络 BP(前馈)模型 冲刷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电网条件下提升LCL型逆变器稳定性的控制策略 被引量:10
20
作者 郑勇 唐莎莎 +1 位作者 张丽 杨佳霖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1-81,共11页
弱电网条件下,由于逆变器并网阻抗与电网阻抗之间不匹配程度增加,导致并网逆变器可能失稳。为提高逆变器的稳定性,提出一种可提高系统相角裕度的新型控制方式。根据逆变器的分层控制结构,分别在控制层的电流内环引入带有延时补偿的有限... 弱电网条件下,由于逆变器并网阻抗与电网阻抗之间不匹配程度增加,导致并网逆变器可能失稳。为提高逆变器的稳定性,提出一种可提高系统相角裕度的新型控制方式。根据逆变器的分层控制结构,分别在控制层的电流内环引入带有延时补偿的有限集模型预测控制,在电压外环引入逆模型前馈控制,通过这2种控制的引入降低了系统控制环路的阶数,提高逆变器输出阻抗的相角裕度和并网逆变器的稳定性。最后,通过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中搭建LCL型逆变器的仿真模型,对比不同控制策略下并网逆变器的输出波形,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电网 稳定性 有限集模型预测 模型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