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成形模具表面激光强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秀凤 吕晓东 +1 位作者 陈光南 胡世光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1-43,共3页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建立在成形模具表面激光强化中预测材料表面最高温度、强化效果的 BP网络模型。借助于 MATL AB仿真软件中的神经网络工具箱作为开发平台 ,将试验样本数据和经过试验验证的数值计算结果作为补充的样本数据用于...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建立在成形模具表面激光强化中预测材料表面最高温度、强化效果的 BP网络模型。借助于 MATL AB仿真软件中的神经网络工具箱作为开发平台 ,将试验样本数据和经过试验验证的数值计算结果作为补充的样本数据用于 BP网络的训练 ,利用训练好的 BP网络对非线性的样本数据规律进行拟合 ,实现激光加工工艺参数的优化 ,为实际生产和加工提供有效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成形模具表面激光强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上限法和主应力法确定模具表面压力分布 被引量:1
2
作者 林治平 林农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4期23-30,共8页
提出一种基于利用上限法确定金属流动和变形区,然后根据主应力法原理计算接触面压力分布的方法。阐述该法的基本原理,并用它计算杯形件反挤时凸凹模表面压力分布等一些实例。经验证表明,该法能满足工程应用精度的要求,而且能给出模... 提出一种基于利用上限法确定金属流动和变形区,然后根据主应力法原理计算接触面压力分布的方法。阐述该法的基本原理,并用它计算杯形件反挤时凸凹模表面压力分布等一些实例。经验证表明,该法能满足工程应用精度的要求,而且能给出模面压力分布的解析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限法 主应力法 模具表面 压力分布 锻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加热滚塑工艺的模具表面和模内温度的仿真计算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学军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3-61,共9页
基于static bed模型为电加热的滚塑工艺在加热阶段建立了一个传热模型,通过FLUENT软件对3种情形下模具的表面温度和模内温度进行了仿真计算,并将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首先假设加热功率在整个加热阶段是大小恒定的,然后在改进... 基于static bed模型为电加热的滚塑工艺在加热阶段建立了一个传热模型,通过FLUENT软件对3种情形下模具的表面温度和模内温度进行了仿真计算,并将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首先假设加热功率在整个加热阶段是大小恒定的,然后在改进模型中通过在模具的外表面分别设置升温段和保温段的内热源强度来模拟加热功率的变化。同时认为在粉料开始熔融之前模内温度等于模内粉料和空气的质量平均温度,在此之后等于模内空气的温度。结果表明改进模型对模具表面温度的仿真精度高于对模内温度的仿真精度。对于厚度不超过10 mm的氢气瓶,在整个加热阶段模具表面和模内的仿真温度与实测温度的均方根相对误差都在10%以内。而对于12 mm厚的氢气瓶,这两个均方根相对误差分别为5.1%和14.1%。另外由仿真结果还得到了在3种情形下塑料层中的液相百分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加热 滚塑工艺 传热模型 模具表面和模内温度 FLUENT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具表面形态演化对冲压件表面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照日格图 侯英岢 +1 位作者 赵亦希 于忠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82-785,共4页
实验研究了高强度钢板成形过程中模具表面形态的演化规律及其对冲压件表面损伤的影响.高强钢冲压件采用带拉深筋的盒形件拉深工艺完成,使用Ry值评价模具表面粗糙度和零件表面损伤,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零件表面损伤微观形貌.结果表明:随... 实验研究了高强度钢板成形过程中模具表面形态的演化规律及其对冲压件表面损伤的影响.高强钢冲压件采用带拉深筋的盒形件拉深工艺完成,使用Ry值评价模具表面粗糙度和零件表面损伤,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零件表面损伤微观形貌.结果表明:随着盒形件拉深次数的增加,模具表面的Ry值不断增加,且只有在凹模圆角处发生增长,模具法兰的Ry值没有明显变化,同时冲压件表面损伤不断加剧,表面损伤萌生位置发生在盒形件圆角处;另外,模具硬度越小,模具表面Ry值增长速度越快,冲压件越容易产生表面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损伤 冲压成形 模具表面形态 高强度钢板 模具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作模具表面裂纹局部激光仿生阻断实验研究
5
作者 邸铁男 刘立君 +2 位作者 贾志欣 李继强 周宏 《精密成形工程》 2012年第3期1-4,9,共5页
针对企业热作模具寿命短的现象,分析了热作模具表面热疲劳裂纹是影响其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研究植物叶片抗开裂生物原型结构基础上,创造性应用了模具表面裂纹局部激光仿生阻断技术,有别于传统的模具表面整体激光强化,利用激光在模具... 针对企业热作模具寿命短的现象,分析了热作模具表面热疲劳裂纹是影响其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研究植物叶片抗开裂生物原型结构基础上,创造性应用了模具表面裂纹局部激光仿生阻断技术,有别于传统的模具表面整体激光强化,利用激光在模具表面局部熔凝模拟植物叶脉,阻断模具表面裂纹的发展,仿生强化后模具寿命提高1~1.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具表面裂纹 激光熔凝 局部仿生阻断 植物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可为教授谈复杂型腔工模具表面硬质薄膜技术及研究体会
6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2007年第1期51-52,共2页
徐可为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完成了《复杂型腔工模具硬质薄膜材料制备成套设备及关键工艺技术》的研究,该项目荣获200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促进我国表面工程技术创新并宣传推广此成果,本刊记者于2007年元月2613对徐可为教授进行了... 徐可为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完成了《复杂型腔工模具硬质薄膜材料制备成套设备及关键工艺技术》的研究,该项目荣获200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促进我国表面工程技术创新并宣传推广此成果,本刊记者于2007年元月2613对徐可为教授进行了专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技术 复杂型腔 硬质薄膜 模具表面 关键工艺 成套设备 材料制备 技术发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控线切割技术在粉末冶金模具设计中的应用——评《粉末冶金模具设计手册(第3版)》 被引量:1
7
作者 律同树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67,共1页
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粉末冶金技术的应用愈发广泛,随着日益增长的高精度和高效能需求,传统模具加工方法很难满足需求。数控线切割技术是利用细金属丝进行电解产生的高温来切割金属材料的加工方法,更为精密,能在应对复杂模具加工需求... 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粉末冶金技术的应用愈发广泛,随着日益增长的高精度和高效能需求,传统模具加工方法很难满足需求。数控线切割技术是利用细金属丝进行电解产生的高温来切割金属材料的加工方法,更为精密,能在应对复杂模具加工需求的同时有效提高模具的加工精度,改进模具表面质量并缩短模具生产周期,可以解决复杂形状零件生产难题。本文参考由印红羽、张华诚编写的《粉末冶金模具设计手册(第3版)》一书,探讨数控线切割技术在粉末冶金模具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分析其技术特点、优势及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线切割 模具生产 粉末冶金模具 复杂模具 模具表面 金属材料 加工精度 模具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13钢模具型腔表面堆焊工艺参数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李坤淑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211-212,215,共3页
在基于小电流短弧焊的前提下,采用手工电弧焊在H13钢模具型腔表面堆焊4到6 mm厚度的高硬度耐磨层,研究了堆焊速度对H13钢模具型腔表面堆焊层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堆焊速度的增加,热影响区产生相变;试验获得了合理的堆焊工艺参数。工艺... 在基于小电流短弧焊的前提下,采用手工电弧焊在H13钢模具型腔表面堆焊4到6 mm厚度的高硬度耐磨层,研究了堆焊速度对H13钢模具型腔表面堆焊层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堆焊速度的增加,热影响区产生相变;试验获得了合理的堆焊工艺参数。工艺研究的结果投入生产后证明:模具的寿命提高了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13钢模具型腔表面 堆焊工艺参数 模具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火花加工变质层对模具成形表面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南欢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2006年第8期75-78,共4页
电火花加工是模具制造的主要加工手段之一,其物理本质决定了用该手段加工的模具成形表面存在表面变质层。分析表面变质层的形成机理、变质层对模具质量和寿命的影响,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 电火花加工 模具成形表面 变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轿车用皮纹后饰条注塑参数优化及试验验证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可 邹华杰 +1 位作者 钱子龙 李兵兵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80,共4页
以某型号轿车皮纹后饰条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制品上特征点A为翘曲观测点,在扣接特征处沿料流前进方向增设了“溢料回路”。选取模具表面温度、注塑温度、注射压力、保压压力,为研究对象,构建4因素4水平L16正交试验。对16组数据进行了极差... 以某型号轿车皮纹后饰条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制品上特征点A为翘曲观测点,在扣接特征处沿料流前进方向增设了“溢料回路”。选取模具表面温度、注塑温度、注射压力、保压压力,为研究对象,构建4因素4水平L16正交试验。对16组数据进行了极差分析,获得了响应最灵敏的因素及水平,得到了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在最优参数组合下,A点处所有效应下翘曲量为5 mm,较第10组参数下的翘曲量,降低了30%。对最优参数进行了试验验证,主要注塑参数为模具表面温度128℃、注塑温度330℃、注射压力48 MPa、保压压力为注射压力的95%。成型后制品外观面光泽均匀,没有出现银纹、拉丝、发白等注塑缺陷,特征点A,与制品整体平滑过渡,满足了试验预期,制品成型后满足使用要求,验证了Moldflow 2023模流分析软件的准确性及极差分析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具表面温度 注塑温度 注射压力 保压压力 正交试验 极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用前保险杠注塑参数田口试验及试验验证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可 邹华杰 +1 位作者 钱子龙 李兵兵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96,共7页
为了获得低翘曲量的汽车用前保险杠制品,对制品浇口充填方案进行可行性验证。经验证,聚合物链不会断裂,材料不会降解,优化后浇口成型方案合理。选取熔体温度(H)、注射压力(I)、模具表面温度(J)、“辅助流道”直径(K)、浇口宽度(L)、冷... 为了获得低翘曲量的汽车用前保险杠制品,对制品浇口充填方案进行可行性验证。经验证,聚合物链不会断裂,材料不会降解,优化后浇口成型方案合理。选取熔体温度(H)、注射压力(I)、模具表面温度(J)、“辅助流道”直径(K)、浇口宽度(L)、冷却时间(M),为研究对象,构建6因素5水平25次田口试验,当H为225℃,I为60 MPa,J为75℃,K为10 mm,L为20 mm,M为40 s(第6组工艺参数)时,最大翘曲量(20.10 mm)最小。通过极差分析,获得各因素各水平与最大翘曲量的关联,熔体温度、注射压力、“辅助流道”直径,对最大翘曲量的影响起到决定性作用;冷却时间,对最大翘曲量的影响作用不大;浇口宽度及模具表面温度,对最大翘曲量的影响最弱。在H为225℃,I为60 MPa,J为75℃,K为12 mm,L为32 mm,M为30 s参数下最大翘曲量较第6组工艺参数下的最大翘曲量,降低了30.3%。经试验验证,成型后的制品表面光泽均匀,没有出现烧焦、困气、熔接痕等缺陷,成型状态优良,保险杠两端与模具贴合良好,没有发现翘曲现象,验证了工艺参数的准确性,佐证了Moldflow 2024模流数值软件分析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保险杠 熔体温度 注射压力 模具表面温度 “辅助流道”直径 浇口宽度 冷却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初探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明光 姜山 吴会杰 《南方农机》 2019年第15期149-150,共2页
《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核心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承上启下的基础课程,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当前学生的知识结构,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经验,对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学习内容、课程改革等方... 《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核心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承上启下的基础课程,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当前学生的知识结构,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经验,对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学习内容、课程改革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 教学方式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料制件设计与模具型腔表面加工工艺
13
作者 张志鸣 《电加工与模具》 2000年第3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塑料制件设计 模具型腔表面加工工艺 塑料模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何内蕴量对拉伸模具工作面力学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王兴波 石金龙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0-115,共6页
曲率、度规不变量、凸凹性等几何内蕴量的不均匀分布直接影响模具的力学性能。本文研究了曲率与变形能、曲率与摩擦耗损功、度规不变量与热辐射、凸凹分布与辐射热通量等几何内蕴量与力学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复杂曲面表面高斯曲率... 曲率、度规不变量、凸凹性等几何内蕴量的不均匀分布直接影响模具的力学性能。本文研究了曲率与变形能、曲率与摩擦耗损功、度规不变量与热辐射、凸凹分布与辐射热通量等几何内蕴量与力学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复杂曲面表面高斯曲率的不连续分布将导致表面的变形能、摩擦耗损功出现相应的不连续分布;型面上沿拉伸方向截面线的法曲率越小,摩擦耗损功越大;型面上的热通量会随着拐点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这些结果为模具表面优化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具 几何造型 力学性能 优化设计 拉伸模具 内蕴 几何 工作面 高斯曲率 模具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具自由曲面的超声磁粒复合研磨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芦亚萍 张军强 +1 位作者 马季 王龙山 《电加工与模具》 2007年第3期59-62,共4页
从超声磁粒复合研磨机理出发,在分析该新型研磨技术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主要影响参数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现有数控铣床和模具型面精加工数控代码,通过软件和数据库技术实现超声磁粒复合研磨控制的新方法。使用Access数据库实现加工参数... 从超声磁粒复合研磨机理出发,在分析该新型研磨技术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主要影响参数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现有数控铣床和模具型面精加工数控代码,通过软件和数据库技术实现超声磁粒复合研磨控制的新方法。使用Access数据库实现加工参数的管理。实验证明,该系统可实现模具自由表面超声磁粒复合研磨自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磁粒复合研磨 控制 串行通信 数据库 多线程 模具自由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冰清洗模具技术
16
作者 刘际泽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7-127,共1页
自1980年以来,欧洲国家主要采用喷射技术清除塑料模具、螺杆等表面残留物料、焦烧物质等。清除时使用的喷射介质对环境、操作人员产生污染。日本カフタ公司针对上述问题,采用特殊干冰介质清除模具表面残留物料,清除操作后,由于干冰... 自1980年以来,欧洲国家主要采用喷射技术清除塑料模具、螺杆等表面残留物料、焦烧物质等。清除时使用的喷射介质对环境、操作人员产生污染。日本カフタ公司针对上述问题,采用特殊干冰介质清除模具表面残留物料,清除操作后,由于干冰介质升华而不会对环境、操作人员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冰清洗 模具技术 喷射技术 操作人员 模具表面 塑料模具 欧洲国家 清除操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硬质薄膜材料制备技术获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7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2006年第5期48-48,共1页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主任委员徐可为等研究的复杂型腔工模具表面硬质薄膜材料制备成套设备及关键工艺技术获得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围绕脉冲直流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PCVD)成套工业设备研制...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主任委员徐可为等研究的复杂型腔工模具表面硬质薄膜材料制备成套设备及关键工艺技术获得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围绕脉冲直流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PCVD)成套工业设备研制、PCVD制备硬质薄膜材料以及在工模具表面薄膜材料强化领域的关键应用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制备技术 技术发明 硬质薄膜 模具表面 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西安交通大学 关键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注射成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响 张世勋 +1 位作者 李倩 申长雨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8-152,156,共6页
微注射成型是一种低成本大规模复制聚合物微制件的有效方法。文中从微结构特征复制性能、工艺参数的分析和优化、模具表面光洁度对聚合物流动行为的影响、过程建模与仿真、微注射成型的熔接痕缺陷以及微塑件的组织形态与力学性能等方面... 微注射成型是一种低成本大规模复制聚合物微制件的有效方法。文中从微结构特征复制性能、工艺参数的分析和优化、模具表面光洁度对聚合物流动行为的影响、过程建模与仿真、微注射成型的熔接痕缺陷以及微塑件的组织形态与力学性能等方面阐述微注射成型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指出开发特殊微注射成型技术、新型微模具加工技术,以及将微注射成型与其他微纳加工技术集成,制作多种材料复杂功能微系统将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注射成型 微特征复制 工艺 模具表面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精密级进冲压中的冲裁断面质量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黄珍媛 蔡志兴 +3 位作者 阮锋 郭雷 周驰 肖民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12,共4页
运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了冲裁间隙、模具表面粗糙度、冲压速度对高速精密级进冲压中的冲裁断面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模具表面粗糙度对冲裁断面质量的影响最大,模具表面精度越高,冲裁断面质量越好。因此,尽量采用先进的加工设备和加工工... 运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了冲裁间隙、模具表面粗糙度、冲压速度对高速精密级进冲压中的冲裁断面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模具表面粗糙度对冲裁断面质量的影响最大,模具表面精度越高,冲裁断面质量越好。因此,尽量采用先进的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以获得尽量高的凸、凹模表面加工精度,对于保证高速精密级进冲压中的冲裁断面质量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精密级进冲压 冲裁断面质量 模具表面粗糙度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窗内饰件热流道注塑工艺参数优化 被引量:12
20
作者 黄可 殷春云 +1 位作者 刘江 高建国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2-77,共6页
对车窗内饰件三维模型,利用NX12.0软件进行分析,设置了热流道浇口位置。选取模具表面温度、熔体温度、顶出温度、冷却时间为研究对象,利用正交试验法结合极差分析法,得出模具表面温度60℃、熔体温度260℃、顶出温度82℃、冷却时间30s时... 对车窗内饰件三维模型,利用NX12.0软件进行分析,设置了热流道浇口位置。选取模具表面温度、熔体温度、顶出温度、冷却时间为研究对象,利用正交试验法结合极差分析法,得出模具表面温度60℃、熔体温度260℃、顶出温度82℃、冷却时间30s时,车窗内饰件的翘曲率最小,为1.45%;对K3H3J2I3组参数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车窗内饰件外观质量良好,观察不到翘曲现象,佐证了Moldflow2018有限元分析数据的准确性;极差分析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具表面温度 熔体温度 顶出温度 冷却时间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