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樟树籽油和棕榈油硬脂结构脂的开发及其在人造奶油中的应用
1
作者 高盼 张远鹏 +4 位作者 王澍 周桐 殷娇娇 钟武 胡传荣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62,共7页
旨在开发具有改善营养和功能特性的新型人造奶油产品,以樟树籽油(CSO)和棕榈油硬脂(PST)为基料油制备结构脂。在比较化学酯交换结构脂(CIE)和酶法酯交换结构脂(EIE)的甘油三酯及sn-2位脂肪酸组成、热力学性质(滑动熔点、固体脂肪含量)... 旨在开发具有改善营养和功能特性的新型人造奶油产品,以樟树籽油(CSO)和棕榈油硬脂(PST)为基料油制备结构脂。在比较化学酯交换结构脂(CIE)和酶法酯交换结构脂(EIE)的甘油三酯及sn-2位脂肪酸组成、热力学性质(滑动熔点、固体脂肪含量)、流变学特性及晶型的基础上,选择一种结构脂用于制备人造奶油,分析了所制备的人造奶油的基本理化指标、硬度以及打发性。结果表明:酯交换明显改变了CSO和PST的甘油三酯和sn-2位脂肪酸的含量,CIE和EIE中均有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生成,主要是CCO、CCP、CLaO和LaPP,滑动熔点为31.8~41.5℃;CSO与PST质量比为5∶5和7∶3时所制备的EIE有良好的口融性;2种酯交换技术制备的结构脂均表现剪切变稀现象,均存在β′晶型和β晶型;选择CSO与PST质量比为3∶7的EIE为原料制备人造奶油,所制备的人造奶油酸值(KOH)(0.47 mg/g)、过氧化值(0.62 mmol/kg)、水分含量(13.79%)符合产品相关标准要求,且具有良好的打发性和硬度。综上,樟树籽油和棕榈油硬脂经酶法酯交换制备的结构脂,能够作为改善人造奶油营养特性的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油 结构脂 酯交换 人造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声提取樟树籽油的工艺 被引量:18
2
作者 熊建华 吴琴 +2 位作者 林丽萍 李世传 汤凯洁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5-69,共5页
为了提高樟树籽油的出油率和品质,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声提取樟树籽油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液料比、提取时间和提取功率为自变量,樟树籽油提取率为响应值,利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方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试验设计,并进行... 为了提高樟树籽油的出油率和品质,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声提取樟树籽油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液料比、提取时间和提取功率为自变量,樟树籽油提取率为响应值,利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方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试验设计,并进行响应面分析(RSA)。结果显示,模拟得到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拟合性好,樟树籽油提取的最佳工艺为:以石油醚为溶剂,液料比14 mL/g,提取时间31 min,超声功率120 W,在此条件下,樟树籽油提取率理论值为36.83%,验证实测值为37.45%,与理论值相对误差为1.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油 超声提取 响应曲面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籽油提取的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周武 张彬 邓丹雯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0-31,共2页
樟树籽核仁含有40%左右的油脂。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樟树籽油的工艺,确定萃取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20MPa、CO2流量35kg/h、萃取时间100~120min。
关键词 樟树籽油 提取 超临界CO2萃取 工艺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籽油抗氧化能力及物质基础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李雪 张玉 +5 位作者 王君虹 孙素玲 王伟 朱申龙 沈国新 牛二利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9-124,共6页
植物油中天然抗氧化成分对油脂的加工、货架期及营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樟树籽油抗氧化活性及物质基础,分别对其脂肪酸组成、不皂化物含量、总酚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进行测定,分析总多酚及不皂化物对樟树籽油抗氧化活性的贡献... 植物油中天然抗氧化成分对油脂的加工、货架期及营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樟树籽油抗氧化活性及物质基础,分别对其脂肪酸组成、不皂化物含量、总酚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进行测定,分析总多酚及不皂化物对樟树籽油抗氧化活性的贡献率,明确其活性物质基础。结果表明,樟树籽油中主要为中链脂肪酸癸酸和月桂酸,占总脂肪酸的94.80%,不皂化物质量分数为(0.55±0.01)%,总多酚含量为(33.07±0.63)mg/kg。樟树籽油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IC_(50)值为0.13 g/mL。相同油质量浓度的樟树籽油、不皂化物和总多酚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98.92±1.58)%、(38.49±0.66)%、(49.60±3.78)%。因此,不皂化物及总酚对樟树籽油抗氧化贡献率分别为38.91%、50.14%。研究结果表明樟树籽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其抗氧化活性物质主要为多酚类成分和不皂化物,二者对樟树籽油抗氧化能力的总贡献率高达89.05%。本研究初步明确了樟树籽油的抗氧化活性成分,可为樟树籽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油 总多酚 不皂化物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离子液体催化樟树籽油和甘油合成单甘酯 被引量:9
5
作者 彭超 曾哲灵 +1 位作者 代志凯 傅婧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1-65,共5页
樟树籽油富含癸酸和月桂酸,含量分别为54.09%和39.62%,是制备单癸酸甘油酯和单月桂酸甘油酯的理想原料。采用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1-甲基-3-(3-磺酸基丙基)咪唑对甲苯磺酸盐催化樟树籽油酯交换反应制备樟树籽油单甘酯,通过均匀设计试验确... 樟树籽油富含癸酸和月桂酸,含量分别为54.09%和39.62%,是制备单癸酸甘油酯和单月桂酸甘油酯的理想原料。采用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1-甲基-3-(3-磺酸基丙基)咪唑对甲苯磺酸盐催化樟树籽油酯交换反应制备樟树籽油单甘酯,通过均匀设计试验确定最优反应条件为:醇油摩尔比值4.9,催化剂用量5.6%,反应温度152℃,反应时间5.4 h。在此条件下单甘酯的理论含量可达70.1%,验证试验中单甘酯含量为71.5%,验证值与理论值拟合较好。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催化效果未见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油 单甘酯 酸性离子液体 均匀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樟树籽油脂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邓丹雯 张彬 周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08-110,共3页
对超临界CO2萃取樟树籽油的工艺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CO2流量对樟树籽油萃取的影响,在萃取压力20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35kg/h条件下,萃取2h,樟树籽油的萃取率可达94.3%。
关键词 超临界CO2萃取 樟树籽油 萃取压力 萃取温度 芳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籽油合成脂肪酸二乙醇胺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陈金芳 王荷香 +1 位作者 王君荃 倪晓峰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59-62,共4页
以樟树籽油为原料与甲醇进行了酯交换反应得脂肪酸甲酯。其甲酯在催化剂(NaOH)存在下与二乙醇胺作用得脂肪酸二乙醇酰胺。经分析脂肪酸二乙醇酰胺含量大于94 % ,甲酯含量小于 0 .5%。实验测定了产品的亲水亲油平衡值 (HLB值 )为 12 .2 ... 以樟树籽油为原料与甲醇进行了酯交换反应得脂肪酸甲酯。其甲酯在催化剂(NaOH)存在下与二乙醇胺作用得脂肪酸二乙醇酰胺。经分析脂肪酸二乙醇酰胺含量大于94 % ,甲酯含量小于 0 .5%。实验测定了产品的亲水亲油平衡值 (HLB值 )为 12 .2 2。用傅里叶红外 (FTIR)分析方法定量分析脂肪酸二乙醇酰胺 ,其速度快 ,足以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油 脂肪酸二乙醇酰胺 傅里叶红外光谱 合成 资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樟树籽油脂质体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2
8
作者 杨芳 郑青 +2 位作者 赵曼丽 胡蒋宁 邓泽元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5-130,共6页
采用薄膜分散法结合动态高压微射流技术制备樟树籽油纳米脂质体,以包封率及粒径为主要指标,考察各因素对樟树籽油脂质体制备的影响,建立以癸酸、月桂酸为指标的包封率测定方法,薄膜分散-动态高压微射流技术制备樟树籽油脂质体最佳工艺... 采用薄膜分散法结合动态高压微射流技术制备樟树籽油纳米脂质体,以包封率及粒径为主要指标,考察各因素对樟树籽油脂质体制备的影响,建立以癸酸、月桂酸为指标的包封率测定方法,薄膜分散-动态高压微射流技术制备樟树籽油脂质体最佳工艺为大豆卵磷脂质量浓度3g/100mL、大豆卵磷脂与樟树籽油质量比3:1、大豆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6.7:1、磷酸缓冲溶液pH7.0、吐温80加入量占卵磷脂质量的24.2%、微射流120MPa处理两次,此条件下包封率可达(91.8±3.7)%,平均粒径达(107.1±8.6)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油 气相分析法 动态高压微射流技术 包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籽油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史亚亚 陶武辉 曾哲灵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4-57,共4页
以浓H2SO4为催化剂,樟树籽油与甲醇预酯化生成酯化油;再以NaOH为催化剂,酯化油与甲醇进行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优化酯交换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当甲醇与酯化油摩尔比为4.0∶1、催化剂与酯化油摩尔比为0... 以浓H2SO4为催化剂,樟树籽油与甲醇预酯化生成酯化油;再以NaOH为催化剂,酯化油与甲醇进行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优化酯交换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当甲醇与酯化油摩尔比为4.0∶1、催化剂与酯化油摩尔比为0.050∶1、反应时间为80 min、反应温度为55℃时,酯交换率最高,达94.38%。经气相色谱分析,樟树籽油生物柴油的脂肪酸甲酯组成为:癸酸甲酯53.67%,月桂酸甲酯42.92%,肉豆蔻酸甲酯0.44%,棕榈酸甲酯0.37%,油酸甲酯2.11%,亚油酸甲酯0.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油 酯交换 生物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籽油合成富含中链脂肪酸甘油二酯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曼丽 胡蒋宁 +4 位作者 朱雪梅 李红艳 刘小如 李静 邓泽元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1-114,共4页
以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RM IM为催化剂,研究无溶剂体系下樟树籽油和甘油合成中链脂肪酸甘油二酯的工艺。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甘油酶解反应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条件为底物摩尔比(甘油∶樟树籽油)=1∶2.3,加酶量11.7wt%,反应温度7... 以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RM IM为催化剂,研究无溶剂体系下樟树籽油和甘油合成中链脂肪酸甘油二酯的工艺。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甘油酶解反应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条件为底物摩尔比(甘油∶樟树籽油)=1∶2.3,加酶量11.7wt%,反应温度72℃,反应时间15h。在此条件下得到产物油中甘油二酯含量为51.60%。气相色谱法测定合成产物的脂肪酸组成,产物油中癸酸(C10∶0)及月桂酸(C12∶0)含量分别为54.68%和39.79%,与樟树籽油脂肪酸组成基本一致。合成产物中DAG的中链脂肪酸含量虽有一定降低,但总量仍能达到7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酯 樟树籽油 酶法甘 中链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匀设计在酯化樟树籽油制备单甘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彭超 曾哲灵 +1 位作者 代志凯 傅婧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136-139,共4页
以樟树籽油为原料、对甲基苯磺酸为催化剂,通过酯化将樟树籽油中的游离脂肪酸转化为单甘酯。采用均匀设计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以酯化率(Y1)和单甘酯的含量(Y2)的最大值为优化目标,考察反应温度、催化剂的用量、醇油物质的量配比、反应... 以樟树籽油为原料、对甲基苯磺酸为催化剂,通过酯化将樟树籽油中的游离脂肪酸转化为单甘酯。采用均匀设计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以酯化率(Y1)和单甘酯的含量(Y2)的最大值为优化目标,考察反应温度、催化剂的用量、醇油物质的量配比、反应时间对樟树籽油酯化反应的影响。对两个试验指标进行回归建模,模型拟合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801、0.9739。最优目标函数值Y1、Y2分别为98.2%、12.2%,实测值分别为95.6%、14.4%,最佳酯化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32℃、催化剂的用量3.5%(油重)、醇油物质的量配比1.8:1、反应时间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油 酯化 单甘酯 均匀设计 偏最小二乘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闪式提取樟树籽油工艺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章挺 温世钫 +1 位作者 杨海宽 江香梅 《南方林业科学》 2016年第3期52-55,共4页
为探索闪式提取法提取樟树籽油的最佳工艺,选取对提取工艺影响较大的液料比、电压、提取时间3个因素,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Box-Benhnken中心组合设计,利用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闪式提取樟树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 为探索闪式提取法提取樟树籽油的最佳工艺,选取对提取工艺影响较大的液料比、电压、提取时间3个因素,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Box-Benhnken中心组合设计,利用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闪式提取樟树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12∶1、电压170 V、提取时间120 s,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出油率为67.97%。认为闪式提取法可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的樟树籽油提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油 闪式提取法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籽油生物柴油理化特性的优越性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史亚亚 陶武辉 曾哲灵 《陕西农业科学》 2016年第3期47-51,共5页
对樟树籽油生物柴油的密度、粘度、十六烷值等理化特性进行了测定,并与我国生物柴油标准、0号柴油标准、美国生物柴油标准及一般所含C_(16)和C_(18)脂肪酸甲酯的生物柴油理化特性进行了分析对比,显示出樟树籽油生物柴油理化特性的优越性... 对樟树籽油生物柴油的密度、粘度、十六烷值等理化特性进行了测定,并与我国生物柴油标准、0号柴油标准、美国生物柴油标准及一般所含C_(16)和C_(18)脂肪酸甲酯的生物柴油理化特性进行了分析对比,显示出樟树籽油生物柴油理化特性的优越性,为樟树籽油资源优势转化生物柴油产业化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油生物柴 理化特性 优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醚提取樟树籽油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史亚亚 陶武辉 曾哲灵 《陕西农业科学》 2013年第4期95-97,共3页
石油醚提取樟树籽油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樟树籽油提取率的因素依次为反应温度、液料比、反应时间。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60℃、液料比为10、提取时间8h,在此条件下,樟树籽油提取率最高达36.97%。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樟树籽油脂肪... 石油醚提取樟树籽油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樟树籽油提取率的因素依次为反应温度、液料比、反应时间。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60℃、液料比为10、提取时间8h,在此条件下,樟树籽油提取率最高达36.97%。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樟树籽油脂肪酸组成为癸酸52.05%、月桂酸42.77%、油酸2.38%、肉豆蔻酸1.19%、亚油酸0.48%、软脂酸0.40%、辛酸0.19%。以癸酸和月桂酸为主,C10-C14中碳链饱和脂肪酸达96%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油 提取率 脂肪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籽油超声波提取工艺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军海 《粮油食品科技》 2015年第1期35-37,78,共4页
研究了超声提取过程中各因素对樟树籽油提取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实验中的Box-Behnken实验设计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超声波提取温度70℃、超声波提取时间32 min、料液比1∶21 g/m L,在此条件下樟... 研究了超声提取过程中各因素对樟树籽油提取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实验中的Box-Behnken实验设计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超声波提取温度70℃、超声波提取时间32 min、料液比1∶21 g/m L,在此条件下樟树籽油的提取率为38.12%,与模型预测值相差较小,可用于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油 超声波 响应面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樟树籽油酶法制备二酰甘油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学志 郭夏丽 +3 位作者 胡蒋宁 肖萍 洪学斌 罗丽萍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9-54,共6页
以樟树籽油(Camphor seed oil,CSO)为原料,优化脂肪酶水解CSO制备二酰甘油(diacylglycerol,DAG)的工艺。通过丙酮和叔丁醇对脂肪酶进行预处理,对3种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RM IM、Lipozyme TL IM、Novozym 435)进行筛选。以反应产物DAG... 以樟树籽油(Camphor seed oil,CSO)为原料,优化脂肪酶水解CSO制备二酰甘油(diacylglycerol,DAG)的工艺。通过丙酮和叔丁醇对脂肪酶进行预处理,对3种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RM IM、Lipozyme TL IM、Novozym 435)进行筛选。以反应产物DAG质量分数和三酰甘油(TAG)质量分数为响应值,含水量(加酶量的30%~50%)、加酶量(油质量的8%~10%)和温度(55~75℃)作为变量,利用响应面法(RSM)优化CSO制备DAG工艺。结果表明,Lipozyme RM IM经过预处理后,重复使用次数可达到11次,RSM法优化CSO制备DAG的最优工艺条件:加酶量10%,含水量40%,温度65℃。在此优化条件下,DAG质量分数和TAG质量分数分别为50.38%和40.68%。此工艺为樟树籽油工业化生产中链DAG油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油 二酰甘 脂肪酶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籽油及漆蜡研究进展述评
17
作者 徐学兵 胡晓中 《粮食与油脂》 1995年第3期37-39,共3页
樟树籽油 樟树籽油以含大量癸酸而著名(40%—50%),该油取自樟树籽仁。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 (L.)Presl)又叫香樟树、乌樟树等,属于樟科(Lauraceae),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种植历史樟树也是一种经济树种,能适应各种土壤条件。其种籽... 樟树籽油 樟树籽油以含大量癸酸而著名(40%—50%),该油取自樟树籽仁。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 (L.)Presl)又叫香樟树、乌樟树等,属于樟科(Lauraceae),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种植历史樟树也是一种经济树种,能适应各种土壤条件。其种籽一般直径为8mm,含60—65%籽仁和35—40%的壳(壳含油仅2—3%)每粒种籽一般干基重130mg,传统上一般通过压榨取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油 食用 漆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氢谱定量法分析樟树籽油的甲酯化率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云鹏 徐华 +3 位作者 杨德孟 楼乔明 张进杰 杨文鸽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9-164,共6页
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定量法(q1H-NMR)研究樟树籽油的甲酯化率。以氘代三氯甲烷为溶剂、四甲基硅烷为内标,对不同质量浓度的月桂酸甲酯和甘油三月桂酸酯混合标准品的核磁共振氢谱(1H-NMR)进行分析,根据定量关系,建立标准曲线;并对不同反应... 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定量法(q1H-NMR)研究樟树籽油的甲酯化率。以氘代三氯甲烷为溶剂、四甲基硅烷为内标,对不同质量浓度的月桂酸甲酯和甘油三月桂酸酯混合标准品的核磁共振氢谱(1H-NMR)进行分析,根据定量关系,建立标准曲线;并对不同反应时间的樟树籽油甲酯化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以月桂酸甲酯特征峰(δ=3.67)为定量峰时,甲氧基(-OCH3)峰面积与月桂酸甲酯含量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97+0.61x(R2=0.9991);以甘油三月桂酸酯特征峰(δ=4.13~4.18和δ=4.28~4.34)为定量峰时,甘油骨架上亚甲基(-CH2-CH-CH2-)峰面积与月桂酸甲酯含量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34.6-0.35x(R2=0.9998)。樟树籽油甲酯化衍生过程中,随着衍生时间增加,-CH2-CH-CH2-信号峰强度逐渐减弱,-OCH3信号峰强度逐渐增强;当衍生时间为10 min时,甲酯化率达到99.1%。q1H-NMR法的定量分析结果与GC-MS法基本一致,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可用于樟树籽油衍生过程中甲酯化率的分析,且本方法具有前处理简单、分析时间短、准确度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氢谱定量法 樟树籽油 甲酯化率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提取方法对樟树籽仁油品质的影响
19
作者 郭永生 付建平 +6 位作者 徐志勇 徐骏伟 章力 王慧宾 吴磊 曾哲灵 文学方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3,共6页
旨在为樟树籽仁的开发提供参考,对樟树籽仁的主要成分进行测定,并分别以低温压榨法、热榨法、浸出法和超临界CO_(2)萃取法制备樟树籽仁油,测定樟树籽仁油的基本理化指标、挥发性成分、脂肪酸组成及生育酚、多酚、甾醇、角鲨烯含量,考察... 旨在为樟树籽仁的开发提供参考,对樟树籽仁的主要成分进行测定,并分别以低温压榨法、热榨法、浸出法和超临界CO_(2)萃取法制备樟树籽仁油,测定樟树籽仁油的基本理化指标、挥发性成分、脂肪酸组成及生育酚、多酚、甾醇、角鲨烯含量,考察不同提取方法对樟树籽仁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樟树籽仁粗脂肪含量为61.5%;不同方法提取的樟树籽仁油的过氧化值及碘值无明显差异,超临界CO_(2)萃取和低温压榨樟树籽仁油中磷脂含量较低;低温压榨樟树籽仁油的挥发性成分中含有较多的2-壬酮;樟树籽仁油中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95.88%),以癸酸(52.00%~53.44%)和月桂酸(40.88%~41.77%)为主;热榨樟树籽仁油中多酚含量最高,低温压榨和热榨樟树籽仁油中生育酚含量较高,且以β-生育酚和δ-生育酚为主;超临界CO_(2)萃取和热榨樟树籽仁油中甾醇含量较高,且以β-谷甾醇为主;樟树籽仁油中角鲨烯含量较低。综上:樟树籽仁油富含中碳链脂肪酸;不同提取方法对樟树籽仁油中微量成分有一定的影响;对樟树籽仁热榨处理后,再对压榨饼进行二次浸出提取樟树籽仁油可能更适合樟树籽仁的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 提取方法 脂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籽仁油的90 d亚慢性经口毒性评价 被引量:3
20
作者 彭婷 梁丽军 +6 位作者 曾哲灵 李美娜 鄢祥辉 夏佳恒 余平 万冬满 文学方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3-89,100,共8页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以4.0、2.0、1.0、0.0 mL/kg剂量的樟树籽仁油对4组SPF级SD大鼠(20只/组、雌雄各半)连续灌胃90 d,研究樟树籽仁油的亚慢性经口毒性,探明其剂量-反应关系,毒作用靶器官和可逆性。结果表明:90 d经口毒性试...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以4.0、2.0、1.0、0.0 mL/kg剂量的樟树籽仁油对4组SPF级SD大鼠(20只/组、雌雄各半)连续灌胃90 d,研究樟树籽仁油的亚慢性经口毒性,探明其剂量-反应关系,毒作用靶器官和可逆性。结果表明:90 d经口毒性试验期间,大鼠的活动和生长均正常;除高剂量组雌、雄性大鼠的血糖显著低于对照组外(p<0.05),各剂量组雌、雄性大鼠的体质量及其增量、进食量及食物利用率、脏体比、血常规、血生化、血电解质和尿液等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检查未见樟树籽仁油对大鼠的作用靶器官产生有意义的病理变化。综上,樟树籽仁油对大鼠生长和生理的影响无剂量-反应关系,对大鼠的作用靶器官无毒害作用且无剂量-反应关系,樟树籽仁油无亚慢性经口毒性,其未观察到毒效应的剂量(NOAEL)大于4.0 mL/kg,食用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 毒理学 90 d亚慢性经口毒性 食用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