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提取方法对樟树籽仁油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郭永生 付建平 +6 位作者 徐志勇 徐骏伟 章力 王慧宾 吴磊 曾哲灵 文学方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3,共6页
旨在为樟树籽仁的开发提供参考,对樟树籽仁的主要成分进行测定,并分别以低温压榨法、热榨法、浸出法和超临界CO_(2)萃取法制备樟树籽仁油,测定樟树籽仁油的基本理化指标、挥发性成分、脂肪酸组成及生育酚、多酚、甾醇、角鲨烯含量,考察... 旨在为樟树籽仁的开发提供参考,对樟树籽仁的主要成分进行测定,并分别以低温压榨法、热榨法、浸出法和超临界CO_(2)萃取法制备樟树籽仁油,测定樟树籽仁油的基本理化指标、挥发性成分、脂肪酸组成及生育酚、多酚、甾醇、角鲨烯含量,考察不同提取方法对樟树籽仁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樟树籽仁粗脂肪含量为61.5%;不同方法提取的樟树籽仁油的过氧化值及碘值无明显差异,超临界CO_(2)萃取和低温压榨樟树籽仁油中磷脂含量较低;低温压榨樟树籽仁油的挥发性成分中含有较多的2-壬酮;樟树籽仁油中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95.88%),以癸酸(52.00%~53.44%)和月桂酸(40.88%~41.77%)为主;热榨樟树籽仁油中多酚含量最高,低温压榨和热榨樟树籽仁油中生育酚含量较高,且以β-生育酚和δ-生育酚为主;超临界CO_(2)萃取和热榨樟树籽仁油中甾醇含量较高,且以β-谷甾醇为主;樟树籽仁油中角鲨烯含量较低。综上:樟树籽仁油富含中碳链脂肪酸;不同提取方法对樟树籽仁油中微量成分有一定的影响;对樟树籽仁热榨处理后,再对压榨饼进行二次浸出提取樟树籽仁油可能更适合樟树籽仁的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仁 提取方法 油脂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籽仁油的90 d亚慢性经口毒性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彭婷 梁丽军 +6 位作者 曾哲灵 李美娜 鄢祥辉 夏佳恒 余平 万冬满 文学方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3-89,100,共8页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以4.0、2.0、1.0、0.0 mL/kg剂量的樟树籽仁油对4组SPF级SD大鼠(20只/组、雌雄各半)连续灌胃90 d,研究樟树籽仁油的亚慢性经口毒性,探明其剂量-反应关系,毒作用靶器官和可逆性。结果表明:90 d经口毒性试...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以4.0、2.0、1.0、0.0 mL/kg剂量的樟树籽仁油对4组SPF级SD大鼠(20只/组、雌雄各半)连续灌胃90 d,研究樟树籽仁油的亚慢性经口毒性,探明其剂量-反应关系,毒作用靶器官和可逆性。结果表明:90 d经口毒性试验期间,大鼠的活动和生长均正常;除高剂量组雌、雄性大鼠的血糖显著低于对照组外(p<0.05),各剂量组雌、雄性大鼠的体质量及其增量、进食量及食物利用率、脏体比、血常规、血生化、血电解质和尿液等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检查未见樟树籽仁油对大鼠的作用靶器官产生有意义的病理变化。综上,樟树籽仁油对大鼠生长和生理的影响无剂量-反应关系,对大鼠的作用靶器官无毒害作用且无剂量-反应关系,樟树籽仁油无亚慢性经口毒性,其未观察到毒效应的剂量(NOAEL)大于4.0 mL/kg,食用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仁 毒理学 90 d亚慢性经口毒性 食用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籽仁油的遗传毒性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彭婷 梁丽军 +6 位作者 曾哲灵 张淑虹 鄢祥辉 夏佳恒 余平 万冬满 文学方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5-81,共7页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通过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TK基因突变试验及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探究樟树籽仁油的致突变和潜在致癌作用。结果表明:樟树籽仁油对组氨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TA1535、TA97、TA98、TA100、TA...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通过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TK基因突变试验及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探究樟树籽仁油的致突变和潜在致癌作用。结果表明:樟树籽仁油对组氨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TA1535、TA97、TA98、TA100、TA102均无致突变作用;樟树籽仁油未抑制L5178Y小鼠淋巴瘤细胞的生长,对体外哺乳类细胞TK基因无致突变作用;樟树籽仁油未导致小鼠细胞微核率上升,对哺乳动物红细胞无致突变作用,无遗传毒性。综上,樟树籽仁油无细胞致突变和潜在致癌作用,没有遗传毒性,具有一定的食用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仁 食用安全性 遗传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籽仁油的急性及42d高剂量经口毒性评价
4
作者 彭婷 梁丽军 +6 位作者 曾哲灵 罗苗 鄢祥辉 夏佳恒 余平 万冬满 文学方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9-65,共7页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以ICR小鼠为试验动物,通过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确定樟树籽仁油的急性毒性剂量和分级;以SD大鼠为试验动物,进行42 d高剂量(4.0 mL/kg)经口毒性试验评价樟树籽仁油的亚慢性经口毒性。结果表明:ICR小鼠生理和活...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以ICR小鼠为试验动物,通过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确定樟树籽仁油的急性毒性剂量和分级;以SD大鼠为试验动物,进行42 d高剂量(4.0 mL/kg)经口毒性试验评价樟树籽仁油的亚慢性经口毒性。结果表明:ICR小鼠生理和活动均正常,无中毒和死亡现象,其组织器官均没有肉眼可见病变且无剂量-反应关系,樟树籽仁油对ICR小鼠急性经口毒性半数致死量(LD50)大于21.5 g/kg,根据急性毒性剂量分级标准判定樟树籽仁油无急性经口毒性,属实际无毒级;樟树籽仁油对SD大鼠的生长和生理没有影响,对SD大鼠的作用靶器官无毒害作用,表明樟树籽仁油在连续42 d饲喂期内没有呈现出亚慢性经口毒性。综上,樟树籽仁油无急性经口毒性,也无42 d高剂量经口毒性,食用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仁 食用安全性 急性经口毒性 亚慢性经口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醇处理和热处理对樟树籽仁蛋白风味的影响
5
作者 孙旦 姜秋水 +2 位作者 叶德宏 陈璐 刘轩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9-74,共6页
为了对樟树籽仁蛋白在食品中的利用提供参考,以脱脂樟树籽仁粉为原料,通过对原料醇洗前处理和碱溶酸沉法制备蛋白过程中的加热处理,分别制备醇处理和热处理樟树籽仁蛋白,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HS-SPME-GC-O-MS)... 为了对樟树籽仁蛋白在食品中的利用提供参考,以脱脂樟树籽仁粉为原料,通过对原料醇洗前处理和碱溶酸沉法制备蛋白过程中的加热处理,分别制备醇处理和热处理樟树籽仁蛋白,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HS-SPME-GC-O-MS)技术结合感官评价,对醇处理和热处理前后樟树籽仁蛋白的风味物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樟树籽仁蛋白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为酯类、酸类、醛类、酮类和醇类,不经醇处理和热处理制备的樟树籽仁蛋白风味物质总含量为1542.01μg/kg,主要呈腐败味和不舒服味,分别主要由n-癸酸(286.69μg/kg)和辛酸(103.23μg/kg)贡献;65%乙醇处理能脱除原料中约70%的皂苷和60%的多酚,制备的樟树籽仁蛋白色泽明显改善,风味物质总含量降低至1242.64μg/kg,风味相对单一,主要由壬醛(126.93μg/kg)贡献脂肪味及1-己醇(4.56μg/kg)和2-乙基-1-己醇(114.39μg/kg)贡献青草味;95%乙醇处理脱除了原料中约80%的脂肪,制备的樟树籽仁蛋白风味物质总含量增加至2390.34μg/kg;热处理后樟树籽仁蛋白风味物质总含量增加至2081.24μg/kg,但不舒服味强度降低。综上,醇处理和热处理能改变樟树籽仁蛋白的风味特征,改善原有的不愉快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仁蛋白 醇处理 热处理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籽仁油醇解工艺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周汉芬 韦一良 +1 位作者 胡健华 裘爱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3-56,共4页
以樟树籽仁油为原料,研究在合成中碳链甘油三酯过程中醇解的工艺条件,主要对樟树籽仁油醇解工艺参数,如醇油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的用量等作了探讨,并从理论上加以分析,用正交法确定了醇解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樟树籽仁油生... 以樟树籽仁油为原料,研究在合成中碳链甘油三酯过程中醇解的工艺条件,主要对樟树籽仁油醇解工艺参数,如醇油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的用量等作了探讨,并从理论上加以分析,用正交法确定了醇解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樟树籽仁油生产中碳链甘油三酯提供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仁 醇解 工艺 中碳链甘油三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脂肪酶催化樟树籽仁油和甘油合成中碳链单甘油酯 被引量:6
7
作者 曾哲灵 高道龙 +4 位作者 龙俊敏 王慧林 邹强 孔令圆 GONG Deming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28,共6页
采用胰脂肪酶催化樟树籽仁油与甘油反应合成中碳链单甘油酯,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反应时间、加酶量、醇油摩尔比、反应初始加水量、反应温度对产物中中碳链单甘油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胰脂肪酶催化樟树籽仁油(10 mL)与甘... 采用胰脂肪酶催化樟树籽仁油与甘油反应合成中碳链单甘油酯,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反应时间、加酶量、醇油摩尔比、反应初始加水量、反应温度对产物中中碳链单甘油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胰脂肪酶催化樟树籽仁油(10 mL)与甘油反应合成中碳链单甘油酯的适宜条件为:反应温度47℃,加酶量220 mg,醇油摩尔比4.3∶1,反应初始加水量35μL,反应时间30 h。在此反应条件下,产物中中碳链单甘油酯的含量为53.42%±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仁 甘油 中碳链单甘油酯 胰脂肪酶 催化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籽仁油及长碳链食用油脂对大鼠血脂及动脉硬化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曾哲灵 郑菲 +1 位作者 王林林 蒋以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40-343,共4页
为探讨樟树籽仁油与长碳链食用油脂对大鼠血脂及动脉硬化的影响。实验分为6组:4%樟树籽仁油+8%大豆油组(A-1)、8%樟树籽仁油+4%大豆油组(A-2)、12%樟树籽仁油组(B)、12%大豆油组(C)、12%猪油组(D)、空白对照组(E)。饲喂7w后,测定大鼠血... 为探讨樟树籽仁油与长碳链食用油脂对大鼠血脂及动脉硬化的影响。实验分为6组:4%樟树籽仁油+8%大豆油组(A-1)、8%樟树籽仁油+4%大豆油组(A-2)、12%樟树籽仁油组(B)、12%大豆油组(C)、12%猪油组(D)、空白对照组(E)。饲喂7w后,测定大鼠血清TC、TG、HDL-C、LDL-C、SOD、AST、ALT指标。结果表明,A-1、A-2各组大鼠血清中TC、TG含量极显著低于C、D组(p<0.01),且与D组比较,AAI指数极显著升高(p<0.01),AI指数显著降低(p<0.05);B组在降低TC、TG方面与D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降低AI以及升高AAI、HDL-C方面与D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且HDL-C显著高于E组(p<0.05)。在ALT、AST指标上,A-1、A-2、B各组与E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长期食用樟树籽仁油特别是樟树籽仁油与大豆油的混合油脂对预防大鼠血脂的升高及动脉硬化的形成明显优于猪油组,也优于大豆油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仁 大豆油 猪油 血脂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萃取方式对超临界CO_2萃取樟树籽仁油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罗登林 曾小宇 +2 位作者 袁海丽 刘建学 徐宝成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7-60,共4页
在超临界CO2萃取中,由于萃取釜中固体物料的堆积和植物致密的外层细胞壁结构,导致其萃取效率的下降。传统的超临界CO2萃取方式通常是采用动态循环萃取(DCE),虽然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萃取,能够保证较高的萃取产率,但萃取时间长,能耗高。论... 在超临界CO2萃取中,由于萃取釜中固体物料的堆积和植物致密的外层细胞壁结构,导致其萃取效率的下降。传统的超临界CO2萃取方式通常是采用动态循环萃取(DCE),虽然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萃取,能够保证较高的萃取产率,但萃取时间长,能耗高。论文根据超临界CO2萃取工艺的特点,在通常动态循环萃取前引入一个预膨胀工艺,考察了这两种萃取方式对樟树籽仁油萃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预膨胀-动态循环萃取法(PE-DCE)与单一动态循环萃取法相比,在相同的萃取率下,PE-DCE法可缩短萃取时间一半以上;在相同的萃取时间下,PE-DCE法所得油的产率是DCE法的1.19倍;在相同的原料粒径下,PE-DCE法所得油的产率是DCE法的1.58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膨胀 萃取方式 超临界CO2 樟树籽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籽仁油合成癸/月桂酰基谷氨酸钠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曾哲灵 王林林 +1 位作者 郑菲 奚光兴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9-72,共4页
以樟树籽仁油为原料,通过皂化、酰氯化,碱性条件下与谷氨酸钠反应生成癸/月桂酰基谷氨酸钠盐。研究反应温度、pH、反应时间、丙酮与水体积比以及谷氨酸钠与癸/月桂脂肪酰氯摩尔比对癸/月桂酰基谷氨酸钠合成率的影响。得出最佳合成条件为... 以樟树籽仁油为原料,通过皂化、酰氯化,碱性条件下与谷氨酸钠反应生成癸/月桂酰基谷氨酸钠盐。研究反应温度、pH、反应时间、丙酮与水体积比以及谷氨酸钠与癸/月桂脂肪酰氯摩尔比对癸/月桂酰基谷氨酸钠合成率的影响。得出最佳合成条件为: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3 h,pH10~11,丙酮与水体积比2∶1,谷氨酸钠与癸/月桂脂肪酰氯摩尔比2∶1。在此条件下,癸/月桂酰基谷氨酸钠的合成率为89.2%。经质谱及红外光谱分析,确定产物为癸/月桂酰基谷氨酸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仁 月桂酰基 谷氨酸钠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籽仁油的结构和特性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冯绍贵 李彦宸 +3 位作者 董春怡 文学方 余平 曾哲灵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26,共5页
分别采用气相色谱、液质联用测定分析了樟树籽仁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分布、甘油三酯组成,测定分析了其理化性质、融化结晶特性。结果表明:樟树籽仁油中所含脂肪酸主要是中碳链脂肪酸,其中癸酸含量为60. 25%、月桂酸含量为35. 88%、辛酸含量... 分别采用气相色谱、液质联用测定分析了樟树籽仁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分布、甘油三酯组成,测定分析了其理化性质、融化结晶特性。结果表明:樟树籽仁油中所含脂肪酸主要是中碳链脂肪酸,其中癸酸含量为60. 25%、月桂酸含量为35. 88%、辛酸含量为0. 45%,长碳链脂肪酸含量低于5%;樟树籽仁油的甘油三酯组成为CCC(12. 55%)、CCLa(56. 38%)、CLaLa和MCC(20. 36%);樟树籽仁油酸价(KOH)为0. 32 mg/g、皂化值(KOH)为267. 30 mg/g、碘值(I)为5. 70 g/100 g、过氧化值为0. 03 g/100 g;樟树籽仁油的融化温度为21. 63℃、结晶温度为1. 54℃,在人体体温下处于完全融化状态,利于人体吸收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仁 甘油三酯组成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樟树籽仁油、油茶籽油、全氢化棕榈油为原料的起酥油基料油的表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毛锦远 马晓雨 +3 位作者 胡振瀛 余宁翔 朱雪梅 熊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3-28,共6页
采用专一性脂肪酶Lipozyme TL IM,将樟树籽仁油、油茶籽油和全氢化棕榈油按4个质量比(2∶2∶4, 2∶2∶5, 2∶2∶6, 2∶2∶7)进行sn-1,3位随机酯交换制备起酥油基料油,以物理混合物(PB)为对照对酯交换反应后产品(IP)的脂肪酸组成及熔点... 采用专一性脂肪酶Lipozyme TL IM,将樟树籽仁油、油茶籽油和全氢化棕榈油按4个质量比(2∶2∶4, 2∶2∶5, 2∶2∶6, 2∶2∶7)进行sn-1,3位随机酯交换制备起酥油基料油,以物理混合物(PB)为对照对酯交换反应后产品(IP)的脂肪酸组成及熔点、多晶形式、微观结构、甘油三酯(TAG)的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酯交换反应后仍有12.21%~16.91%的中链脂肪酸(MCFA)被保留;从DSC熔融曲线发现,相较于PB, IP只产生了一个响应值较弱的峰形,SFC曲线则表现一直陡峭下降的趋势,具有狭窄的塑性范围,是理想的高稳定起酥油基料油;微观结构上表现为更小(约20μm)球状晶体;IP中生成了新型的TAG种类(CPO, LaOP, LaPP, COS, CPS等)。总体而言,合成的起酥油基料油在能保证正常膳食长链脂肪酸(LCFA)摄入的同时,还能提供一定量MCFA的摄入,被人体快速吸收,具有一定的营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仁 油茶 全氢化棕榈油 酶促酯交换 中链脂肪酸 起酥油基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籽仁蛋白的组成及功能性质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露敏 代红发 +3 位作者 王报贵 陈绪军 肖彦骏 曾哲灵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9-73,78,共6页
采用以石油醚低温脱脂的樟树籽仁为原料,按照Osborne蛋白分级提取方法对樟树籽仁蛋白进行精细的分类,分别得到了樟树籽仁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四种组分,分别占总蛋白的25.64%、23.51%、2.32%和30.14%。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 采用以石油醚低温脱脂的樟树籽仁为原料,按照Osborne蛋白分级提取方法对樟树籽仁蛋白进行精细的分类,分别得到了樟树籽仁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四种组分,分别占总蛋白的25.64%、23.51%、2.32%和30.14%。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蛋白组分的功能性质,包括溶解性、吸水性、吸油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以及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结果表明,樟树籽仁清蛋白的溶解性、吸水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和起泡性及其稳定性较好,分别为59.15%、2.5 g/g、72.92%、80%和123%。樟树籽仁球蛋白的吸油性最好,为4.19 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仁 蛋白 Osborne分级 功能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籽仁油对高脂诱导型肥胖小鼠体脂和血脂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彦宸 林慧 +3 位作者 李奕潼 曾哲灵 余平 文学方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2-78,共7页
采用不同樟树籽仁油(CCSKO)含量的高脂饲料干预营养型肥胖小鼠,研究高脂饲料中樟树籽仁油的含量对樟树籽仁油降低营养型肥胖小鼠体脂和血脂效果的影响。正常C57BL/6小鼠饲喂基础饲料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同时采用高脂饲料诱发C57BL/6... 采用不同樟树籽仁油(CCSKO)含量的高脂饲料干预营养型肥胖小鼠,研究高脂饲料中樟树籽仁油的含量对樟树籽仁油降低营养型肥胖小鼠体脂和血脂效果的影响。正常C57BL/6小鼠饲喂基础饲料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同时采用高脂饲料诱发C57BL/6小鼠产生营养型肥胖。将肥胖小鼠随机分为基础饲料恢复组(NR组)、高脂猪油组(HF组)、含21.91%CCSKO(CCSKO替换25%猪油)的高脂饲料组(HF-25%CCSKO组)、含43.83%CCSKO(CCSKO替换50%猪油)的高脂饲料组(HF-50%CCSKO组)、含87.66%CCSKO(CCSKO替换100%猪油)的高脂饲料组(HF-100%CCSKO组),连续喂养10周,测定小鼠体重、体长、腹部脂肪质量及血清相关生化指标,分析肝脏组织切片。结果表明:HF-50%CCSKO组、HF-100%CCSKO组的体重、腹部脂肪质量和血清ALT、AST水平比HF组显著降低,HF-100%CCSKO组的TC、LDL-C、LDL-C/HDL-C水平比HF组显著降低。HF-50%CCSKO组的TC、LDL-C、LDL-C/HDL-C水平与HF组相比,呈现下降趋势。肝脏组织切片显示,HF-50%CCSKO组、HF-100%CCSKO组可减少营养型肥胖小鼠肝脏的脂肪积累,减轻肝细胞脂变程度。CCSKO减少营养型肥胖小鼠体内脂肪积蓄、降低血脂水平效应与高脂饲料中CCSKO含量即CCSKO替换猪油的量呈正相关性。只有当高脂饲料中CCSKO替代猪油量大于等于50%即CCSKO含量大于等于43.83%时,CCSKO才能显著减少营养型肥胖小鼠体内脂肪沉积、减轻体重、降低血脂水平、修复猪油等LCTs造成的肝脏损伤。CCSKO为天然癸酸月桂酸类MCTs,与辛酸癸酸类MCTs相比较,其减少营养型肥胖小鼠体内脂肪积蓄、降低血脂水平的作用机制,可能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仁 降体脂 降血脂 量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改性樟树籽仁油制备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结构脂质及其理化性质与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郑富良 杨斌 +3 位作者 黄济勇 杨博 曾哲灵 余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6-80,81,82,83,共8页
采用固定化脂肪酶Novozyme 435催化鱼油乙酯和樟树籽仁油(CCSKO)酯交换制备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结构脂质。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底物摩尔比1∶1,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8 h,酶载量10%(以底物质量... 采用固定化脂肪酶Novozyme 435催化鱼油乙酯和樟树籽仁油(CCSKO)酯交换制备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结构脂质。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底物摩尔比1∶1,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8 h,酶载量10%(以底物质量计)。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含EPA/DHA结构脂质的含量为(24.34±0.33)%,且酶重复稳定性较好。放大制备试验后,采用150℃短程分子蒸馏纯化,产物中结构脂质含量达到(44.22±0.57)%,中碳链脂肪酸、长碳链脂肪酸含量比例约为3∶1,EPA含量为(11.91±0.44)%,DHA含量为(7.67±1.11)%。结构脂质的甘油三酯组成主要为CC-EPA((11.07±0.11)%)、CC-DHA((6.71±0.21)%)、CLa-EPA((7.78±0.51)%)和CLa-DHA((5.99±0.25)%)。制备的结构脂质的酸价(KOH)为(0.39±0.08)mg/g,皂化值(KOH)为(250.31±1.02)mg/g,碘值(I)为(54.87±0.86)g/100 g,过氧化值为(1.12±0.01)mmol/kg,均符合食用油脂制品国家标准。结构脂质清除DPPH自由基及ABTS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13.92±0.18)mg/mL及(8.99±0.05)mg/mL,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仁 结构脂质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 理化性质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醇洗前处理对樟树籽仁分离蛋白产品及其蛋白质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旦 姜秋水 +2 位作者 孙逸文 刘轩 沈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5-70,94,共7页
为解决樟树籽蛋白色泽深、纯度低的问题,将樟树籽脱壳、冷榨脱脂、粉碎后制得脱脂樟树籽仁粉,经不同体积分数乙醇前处理后,用碱溶酸沉法制备樟树籽仁分离蛋白(CPI)。对CPI的白度值、纯度、溶解度、分子质量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5... 为解决樟树籽蛋白色泽深、纯度低的问题,将樟树籽脱壳、冷榨脱脂、粉碎后制得脱脂樟树籽仁粉,经不同体积分数乙醇前处理后,用碱溶酸沉法制备樟树籽仁分离蛋白(CPI)。对CPI的白度值、纯度、溶解度、分子质量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55%~85%乙醇前处理,CPI色泽明显改善,其中经65%乙醇前处理后制备的CPI白度值由(0.70±0.02)%提高至(6.00±0.02)%;经95%乙醇前处理,CPI纯度由(60.61±0.35)%提高至(87.45±0.14)%;经85%乙醇前处理,CPI的溶解度由(81.87±0.15)%提高至(92.12±0.16)%,而经95%乙醇前处理后其溶解度下降至(62.72±0.05)%;CPI的分子质量主要分布于48、13 kDa和35 kDa,醇洗前处理后,分子质量为15 kDa的亚基消失,250 kDa的聚合体含量减少(除65%乙醇前处理的)。碱溶酸沉工艺导致蛋白质分子间的氢键被破坏,β-折叠和β-转角减少,无规卷曲和α-螺旋增加,而乙醇对CPI二级结构无明显影响。采用醇洗、碱溶酸沉的方法可制备色泽浅、溶解性好、纯度较高的CP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仁蛋白 醇处理 结构 溶解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碳链甘三酯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韦一良 罗登林 胡健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7-49,共3页
以樟树籽仁油为原料 ,通过正交实验法研究了用醇解法合成和纯化中碳链甘三酯的生产工艺 ,得到了中碳链甘三酯生产工艺的最佳条件及产品的物性参数。结果表明 ,该法工艺简单、能耗小、副产物易于分离且环境污染小。通过对所得产品的物化... 以樟树籽仁油为原料 ,通过正交实验法研究了用醇解法合成和纯化中碳链甘三酯的生产工艺 ,得到了中碳链甘三酯生产工艺的最佳条件及产品的物性参数。结果表明 ,该法工艺简单、能耗小、副产物易于分离且环境污染小。通过对所得产品的物化参数与国外中碳链甘三酯产品标准对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碳链甘三酯 樟树籽仁 醇解法合成 生产工艺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碱催化合成中碳链脂肪酸聚甘油酯 被引量:4
18
作者 曾哲灵 邹强 +2 位作者 聂蓉蓉 龙俊敏 张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9-43,共5页
以聚甘油、樟树籽仁油脂肪酸为原料,固体碱KOH/Al2O3为催化剂,催化酯化合成中碳链脂肪酸聚甘油酯。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聚甘油与中碳链脂肪酸质量比、催化剂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中碳链脂肪酸聚甘油... 以聚甘油、樟树籽仁油脂肪酸为原料,固体碱KOH/Al2O3为催化剂,催化酯化合成中碳链脂肪酸聚甘油酯。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聚甘油与中碳链脂肪酸质量比、催化剂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中碳链脂肪酸聚甘油酯的合成工艺。最优合成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220℃、反应时间2.5 h、聚甘油与中碳链脂肪酸质量比2∶1、催化剂用量4.5%,该条件下酯化率为87.5%,所得中碳链脂肪酸聚甘油酯的酸值(KOH)、皂化值(KOH)、碘值(I)、熔点分别为1.86 mg/g1、48.4 mg/g、2.9 g/100 g、4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仁 聚甘油 固体碱 中碳链脂肪酸聚甘油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淀粉芽孢杆菌Z16的产酶条件优化及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曾诚 马毛毛 +3 位作者 肖彦骏 曾哲灵 余平 钟卫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6-200,205,共6页
本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解淀粉芽孢杆菌Z16的产酶条件及水酶法提取樟树仁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与枯草芽孢杆菌AS1.398的水酶法提取樟树籽仁油工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Z16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为:玉米粉4.5%,麸皮2.... 本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解淀粉芽孢杆菌Z16的产酶条件及水酶法提取樟树仁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与枯草芽孢杆菌AS1.398的水酶法提取樟树籽仁油工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Z16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为:玉米粉4.5%,麸皮2.5%,豆粕4.0%,Ca Cl_20.2%,KH_2PO_40.03%,Na_2HPO_4·12H_2O 0.4%,p H7.5,121℃灭菌20 min;解淀粉芽孢杆菌Z16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2%,37℃、220 r/min,摇瓶培养44 h。在最佳产酶工艺条件下,解淀粉芽孢杆菌Z16所产中性蛋白酶活力为6984.3 U/m L,比产酶条件优化前提高了54.0%。解淀粉芽孢杆菌Z16水酶法提取樟树籽仁油的最适酶解时间为4 h、最适加酶量为20%(v/v),相应的樟树籽仁油得率为91.1%、樟树籽仁油的酸价升高值只有0.3 mg KOH/m L。解淀粉芽孢杆菌Z16的水酶法提取樟树籽仁油的效果显著优于枯草芽孢杆菌AS1.398(常用的中性蛋白酶生产菌)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 中性蛋白酶 樟树籽仁 水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