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花地丁对榆林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1
作者 张静 崔洁 +2 位作者 方婷 王靖博 白晓霞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46-50,共5页
干旱区樟子松人工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早衰。以8 a生樟子松人工纯林和樟子松×紫花地丁乔草配置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取样法,测定土壤有机质、有效P、速效K、硝态N、铵态N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除了铵态N,纯林土... 干旱区樟子松人工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早衰。以8 a生樟子松人工纯林和樟子松×紫花地丁乔草配置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取样法,测定土壤有机质、有效P、速效K、硝态N、铵态N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除了铵态N,纯林土壤养分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0~5 cm土层,乔草配置群落有机质和铵态N含量均高于纯林,其中铵态N达到显著水平,5~15 cm和15~25 cm土层,纯林土壤有机质和硝态N含量显著高于乔草配置群落;乔草配置群落速效K和有效P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15~25 cm土层,乔草配置群落有效P含量显著高于纯林;乔草配置群落土壤各层含水量均高于纯林,且15~25 cm土层,乔草配置群落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人工林 紫花地丁 土壤理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薛家庄林场樟子松人工林不同林龄光合特性及林下土壤状况调查分析
2
作者 何林 《林业科技情报》 2025年第3期159-162,共4页
为了分析薛家庄林场樟子松人工林不同林龄光合特性及林下土壤状况,本研究在山西省杨树林局薜家庄林场樟子松人工林基地进行实验,依据不同林龄分为不同处理,试验Ⅰ(5 a<林龄<10 a)、试验Ⅱ(10≤林龄<15 a)、试验Ⅲ(15≤林龄<... 为了分析薛家庄林场樟子松人工林不同林龄光合特性及林下土壤状况,本研究在山西省杨树林局薜家庄林场樟子松人工林基地进行实验,依据不同林龄分为不同处理,试验Ⅰ(5 a<林龄<10 a)、试验Ⅱ(10≤林龄<15 a)、试验Ⅲ(15≤林龄<20 a),对比分析不同林龄下的光合特性及林下土壤情况。结果可知,试验Ⅱ处理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高于其他处理,胞间CO_(2)浓度低于其他处理;三个林龄阶段的樟子松人工林叶绿色SPAD值分别是0.65 mg/g、0.66 mg/g和0.66 mg/g,随着林龄变化呈波动趋势,但变幅小;试验Ⅱ处理的土壤容重最低,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试验Ⅱ处理的樟子松林地土壤速效钾、速效磷、碱解氮高于其他处理;由此可知,樟子松人工林不同林龄阶段其光合特性及林下土壤状况存在差异,10≤林龄<15a阶段的樟子松生长速度快,光合特性更明显,林下土壤理化性质较佳,土壤养分含量充足,为樟子松生长提供良好的帮助。因此在樟子松人工林生长阶段需补充土壤养分含量,增强樟子松光合能力,延缓植株衰退,促进其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人工林 光合特性 下土壤 理化性质 养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半干旱与湿润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土壤肥力对比分析
3
作者 王冰 《防护林科技》 2025年第2期59-63,共5页
为了解土壤肥力对樟子松生长的影响,制定有效的土壤改良措施,提高人工林的健康水平和可持续性,对半干旱与湿润地区樟子松人工林的土壤肥力进行对比,并构建回归模型分析各因子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半干旱区,原始样地土壤有... 为了解土壤肥力对樟子松生长的影响,制定有效的土壤改良措施,提高人工林的健康水平和可持续性,对半干旱与湿润地区樟子松人工林的土壤肥力进行对比,并构建回归模型分析各因子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半干旱区,原始样地土壤有机碳(SOC)质量分数高于对照样地,最高为凌源宋杖子(30.0 g·kg^(-1));全氮质量分数也以原始样地较高。湿润区SOC质量分数高于半干旱区。表层(0~10 cm)土壤碱解氮主要受pH和速效磷影响,深层(>20~40 cm)受细颗粒影响显著,R^(2)最高达0.964。速效磷差异区域性明显,抚顺清原和本溪桓仁对照样地显著增加。表层(0~10 cm)的有机碳变化率主要受全氮影响,较深层(>20~40 cm)则受速效磷和细颗粒影响。在湿润地区营建樟子松人工林更有利于土壤氮素的积累,而半干旱地区氮素积累较慢,湿润区土壤磷素积累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 樟子松人工林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樟子松人工林林分直径结构模型的建立
4
作者 王维芳 董继扬 张楚彤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4期7-9,87,共4页
樟子松是中国北方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具有抗寒、抗旱和环境适应性较强等优点。以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6块不同龄组的固定样地数据,分析了樟子松人工林直径分布规律,建立了径阶和累积株数之间的关系模型,通过... 樟子松是中国北方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具有抗寒、抗旱和环境适应性较强等优点。以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6块不同龄组的固定样地数据,分析了樟子松人工林直径分布规律,建立了径阶和累积株数之间的关系模型,通过各种指标以及置信椭圆F检验进行了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1)相同立地条件下,樟子松人工林的直径符合正态分布,接近平均直径处的林木株数最多,向两侧逐渐减少。(2)逻辑斯蒂方程可以较好拟合直径分布规律,各样地相关指数R^(2)都大于0.99,实测数据基本都分布在拟合曲线附近。(3)拟合模型通过0.05显著水平下的F检验,林木的累积株数实测值和预测值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具有良好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人工林 直径结构 模型拟合 逻辑斯蒂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尔基樟子松人工林碳储量及碳层分配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舒洋 向昌林 +4 位作者 赵鹏武 肖雷 李兵 田子金 周梅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7,共7页
以内蒙古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测法对樟子松不同龄级人工林碳密度、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樟子松人工林碳储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2)樟子松人工林各碳层储量变化规律为... 以内蒙古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测法对樟子松不同龄级人工林碳密度、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樟子松人工林碳储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2)樟子松人工林各碳层储量变化规律为:地下>地上,土壤层>植被层>枯落物层。(3)樟子松人工林各碳层储量中土壤层碳储量占比最大,且0-30 cm土层碳储量占比在76.97%-80.18%之间,呈表层聚集现象。(4)乔木层碳储量主要集中在树干,表现为碳净积累特征。未来通过采用合理的人工抚育及科学管理措施,维持和增加土壤碳收入,充分利用其生长特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碳平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尔基 樟子松人工林 碳储量 分配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育采伐对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樟子松人工林林分结构的影响
6
作者 王晓蕊 张馨月 +4 位作者 贾磊 许中旗 张菲 付立华 程顺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4期357-363,共7页
为了解抚育采伐对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人工林林分结构的影响,以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抚育强度下樟子松人工林的径级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塞罕坝保护区樟子松人工林分化明显,胸径变化范围较大,... 为了解抚育采伐对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人工林林分结构的影响,以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抚育强度下樟子松人工林的径级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塞罕坝保护区樟子松人工林分化明显,胸径变化范围较大,在4~32 cm之间,且小径级林木所占比例较大;伐前与伐后林分径级结构均趋于Weibull分布,但伐后的径级结构与Weibull分布更加接近;抚育间伐后,林分径级分布右偏系数增加,大径级林木所占比例增大;在4个不同尺度(5 m×5 m、5 m×10 m、10 m×10 m、15 m×10 m)上,抚育间伐前樟子松人工林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或随机分布,抚育间伐后使其空间分布格局趋于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同时,聚集程度随抚育间伐强度的增加而下降。抚育采伐不但降低了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人工林的林分密度,也使林分的径级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得到了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罕坝地区 自然保护区 樟子松人工林 分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7
作者 孙艳丽 张建军 +1 位作者 陈锐 周玉磊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11-16,59,共7页
为掌握立地条件对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以浑善达克沙地不同坡向、坡度、坡位上的林龄12 a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0~5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C、N、P等化学计量,研究其垂直分... 为掌握立地条件对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以浑善达克沙地不同坡向、坡度、坡位上的林龄12 a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0~5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C、N、P等化学计量,研究其垂直分布特征及在不同立地条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平坡、阳向缓坡、阴向缓坡、阳向斜坡、阴向斜坡、阳向陡坡、阴向陡坡土壤pH值、含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土壤有机碳(SOC)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且土壤SOC、全氮(TN)、全磷(TP)最小值均出现在阳向缓坡的40~50 cm土层,分别为0.90 g.kg^(-1)、0.08 g.kg^(-1)、0.07 g.kg^(-1);(2)樟子松人工林土壤C:N、C:P、N: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54~22.31、2.06~73.03、0.90~4.86,且立地条件、土层深度对SOC、TN、TP影响交互作用显著(;3)土壤SOC、TN与C:N、C:P、N:P均呈极显著相关,说明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主要受SOC、TN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樟子松人工林 立地条件 浑善达克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古台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有效氮的研究 被引量:36
8
作者 陈伏生 曾德慧 +3 位作者 范志平 陈广生 于占源 赵琼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11,共6页
该文对科尔沁沙地章古台地区围栏和未围栏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NH+4  N、NO- 3  N、矿质N和微生物体N进行了一个生长季的观测.结果表明,无论围栏还是未围栏林地,土壤NH+4  N、NO- 3  N和矿质N含量均很低.围栏林地中土壤NH+4  N和矿质... 该文对科尔沁沙地章古台地区围栏和未围栏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NH+4  N、NO- 3  N、矿质N和微生物体N进行了一个生长季的观测.结果表明,无论围栏还是未围栏林地,土壤NH+4  N、NO- 3  N和矿质N含量均很低.围栏林地中土壤NH+4  N和矿质N比未围栏林地高(P <0 0 0 1) ,土壤NO-3  N的结果则相反(P <0 0 0 1) ,而土壤微生物体N差异不明显(P <0 0 5 ) .方差分析表明,土壤NH+4  N、NO-3  N、矿质N和微生物体N均存在明显的月份之间差异(P <0 0 0 1) ;土壤NH+4  N、NO-3  N和矿质N表现为明显的季节性的单峰变化;土壤微生物体N并不是完全随季节波动,而与土壤含水量存在极强的相关性(P <0 0 0 1) .林分和月份对土壤NH+4  N和矿质N的交互作用十分明显(P <0 0 0 1) ,对土壤微生物体N作用明显(P <0 0 5 ) ,而对土壤NO- 3  N作用不明显(P <0 0 5 ) .可见,与未围栏相比,围栏对提高樟子松林N养分有效性、林分生产力和稳定性以及保护环境都是有利的.为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效N 樟子松人工林 放牧 凋落物收集 章古台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 被引量:32
9
作者 牛沙沙 周永斌 +4 位作者 刘丽颖 秦胜金 殷有 宋晓东 肖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7-50,62,共5页
以辽宁省章古台地区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对樟子松林地养分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林龄对樟子松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著。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密度先降低后增加;有机质以及N、P、K... 以辽宁省章古台地区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对樟子松林地养分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林龄对樟子松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著。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密度先降低后增加;有机质以及N、P、K质量分数先增加后减少;全Ca质量分数先减少后增加,交换性Ca质量分数逐渐减少。2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评价,土壤肥力由高到低为:中龄林、近熟林、幼龄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人工林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榆林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及枯落物水文效应 被引量:23
10
作者 王谦 孙保平 +5 位作者 丁国栋 赵国平 邓继峰 高广磊 王新星 李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3-132,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及枯落物的水文效应。【方法】以陕西榆林不同密度(550,800,1 250,1 750,2 050,2 250,3 850株/hm2)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林下设置标准地采集土壤及枯落物,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不同密...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及枯落物的水文效应。【方法】以陕西榆林不同密度(550,800,1 250,1 750,2 050,2 250,3 850株/hm2)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林下设置标准地采集土壤及枯落物,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不同密度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持水量及枯落物的持水特性。【结果】7种林分密度樟子松人工林中,密度为800株/hm2林地土壤的含水率最大(6.88%),土壤体积质量最小(1.51 g/cm3),总孔隙度最大(42.99%),土壤有效持水能力最强(147.55 t/hm2)。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下枯落物总蓄积量不断增加,其值为16.23~27.99t/hm2,枯落物有效拦蓄量表现为3 850株/hm2>2 250株/hm2>2 050株/hm2>1 750株/hm2>1 250株/hm2>800株/hm2>550株/hm2,其中以林分密度为3 850株/hm2林地的最强,达45.14 t/hm2,是林分密度为800株/hm2林地的1.8倍。不同林分密度下,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樟子松人工林分密度越大,枯落物总蓄积量越高,持水能力越强;但其土壤含水率、总孔隙度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土壤持水能力先增强后减弱。因此,人工林水文功能的充分发挥应综合考虑土壤含水率、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以及林地枯落物蓄积量等持水特性,从而确定最适种植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人工林 分密度 土壤 枯落物 水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改变对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微生物商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魏天凤 任艳林 +1 位作者 曾辉 贺金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33-540,共8页
在北京大学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塞罕坝实验站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内设置降水控制实验,研究地下生态系统过程的两个重要指标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商对穿透雨增加或减少30%的响应。在2007年5月到9月的生长季,... 在北京大学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塞罕坝实验站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内设置降水控制实验,研究地下生态系统过程的两个重要指标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商对穿透雨增加或减少30%的响应。在2007年5月到9月的生长季,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商平均值分别为260.7 mg/kg和1.84%,二者随土壤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总体上,穿透雨增加或减少30%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商的生长季内平均值影响不显著,但穿透雨减少30%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微生物商的变幅较大,变化范围分别为243.1~354.3 mg/kg和1.43%~2.16%,5月最高,7月最低,表明生长季内穿透雨减少将导致土壤微生物活动的较大波动,从而可能改变地下碳过程的季节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生态系统地下过程 穿透雨 塞罕坝 樟子松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12
作者 赵燕娜 廖超英 +1 位作者 李晓明 杨晓娟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19,共6页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流沙地为对照,研究毛乌素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酶活性随栽植年限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及土壤酶指数。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活性均增大...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流沙地为对照,研究毛乌素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酶活性随栽植年限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及土壤酶指数。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活性均增大,到32a时达到最大,分别是CK的5.38、2.24、3.07、3.22倍;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则随林龄增加而减小,到32a时酶活性达到最低,仅占CK的16%;相关性分析表明,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多酚氧化酶不仅与土壤养分因子相关性较强,相互之间也呈极显著相关性,可以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生物学指标;土壤酶指数(SEI)作为土壤酶活性的综合表征,可以全面的反映土壤酶活性随林龄的变化特征,能够作为一种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 樟子松人工林 土壤酶活性 土壤酶指数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径向生长对气候及地下水位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晓 吴梦婉 +5 位作者 SeMyung Kwon 潘磊磊 韩辉 杨晓晖 刘艳书 时忠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6827-6837,共11页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甚至出现树木死亡与林分衰退的现象,研究林分生长对气候变化尤其是干旱事件的响应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辽宁章古台5个林龄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甚至出现树木死亡与林分衰退的现象,研究林分生长对气候变化尤其是干旱事件的响应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辽宁章古台5个林龄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与地下水位的响应,结果表明:秋季气温,尤其是最低气温显著影响樟子松林的生长(44年生林分除外);低林龄樟子松林(36、39年)生长与当年夏季及生长季内的降水显著正相关,而高林龄樟子松林(52年)生长则与当年春季尤其是当年2月与5月降水显著正相关;36、39、52年生樟子松人工林年表与当年夏季的Palmer干旱指数(PDSI)显著正相关,44、58年生樟子松人工林年表则与地下水位显著正相关。应对早期干旱(即1997年)时,樟子松人工林表现为随林龄增加,其抵抗力增加而恢复力降低;在随后的两个干旱事件中,高林龄樟子松林的抵抗力不再明显高于低林龄,可能是由于地下水位显著降低影响根系吸水;受累积干旱的影响,所有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对2007—2008干旱事件的弹性力均小于1,径向生长量明显降低。地下水位是影响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及对干旱抵抗力的重要因子,考虑地下水位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人工林 树木年轮 气候因子 地下水位 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子松人工林空间结构优化及可视化模拟 被引量:27
14
作者 董灵波 刘兆刚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7-85,共9页
为实现人工林的近自然化改造,以帽儿山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可视化模拟为手段,以林分空间结构优化为目标,以常用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为切入点,按照森林演替的一般规律构建樟子松人工林的空间结构优化方案,并将其... 为实现人工林的近自然化改造,以帽儿山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可视化模拟为手段,以林分空间结构优化为目标,以常用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为切入点,按照森林演替的一般规律构建樟子松人工林的空间结构优化方案,并将其与林分三维可视化模拟模型进行耦合,建立樟子松人工林三维可视化经营模拟系统。模拟实例表明:林分的平均角尺度从0.461提高到0.487,林木分布格局由均匀分布变为随机分布;林分混交度由0.284上升到0.308,混交程度得到提高;林分大小比由0.515变为0.481,林木个体生长的优势程度得到提高;基于林分空间结构的择伐,使林分空间结构得到了显著优化。该系统可以在虚拟森林环境中实现对森林经营过程的模拟、经营方案的评价和优化、林分未来生长状况的预测以及森林经营活动对林分结构的影响,为我国人工林的科学经营和管理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人工林 空间结构优化 经营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子松人工林树冠结构模型及三维图形可视化模拟 被引量:17
15
作者 刘兆刚 李凤日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4-61,共8页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干解析、枝解析的方法,分别于2002和2003年在老山施业区选择不同年龄、不同立地和不同密度的樟子松人工林有代表性的林分设置固定标准地15块(2002年设置7块,2003年设置8块),...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干解析、枝解析的方法,分别于2002和2003年在老山施业区选择不同年龄、不同立地和不同密度的樟子松人工林有代表性的林分设置固定标准地15块(2002年设置7块,2003年设置8块),共获取解析样木53株,实测2298个一级枝活枝条变量因子(包括总着枝深度、方位角、着枝角度、基径、枝长、弦长、弓高)数据资料。基于理论或经验生长方程,建立樟子松人工林树冠结构静态模型及树冠动态生长模型。采用VC++6.0语言为开发平台,结合OpenGL开放式图形库,将生长模型与形态结构模型结合,建立樟子松人工林树冠动态三维图形可视化模拟系统,实现基于实测数据和生长模型的静态、动态单木和林分的可视化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人工林 树冠结构 静态模型 动态模型 可视化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东部山地樟子松人工林生态系统水化学特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雨森 辛颖 曾凡锁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75-178,共4页
对黑龙江省东部山地樟子松人工林(P inus sy lvestr is var.m ongolica)生态系统的大气降水、穿透水、树干径流和枯透水中的pH值、溶解氧、浊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钾、钠、钙、镁、铜、锌、锰、铁等水质指标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 对黑龙江省东部山地樟子松人工林(P inus sy lvestr is var.m ongolica)生态系统的大气降水、穿透水、树干径流和枯透水中的pH值、溶解氧、浊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钾、钠、钙、镁、铜、锌、锰、铁等水质指标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大气降水经过林冠层后,水化学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pH逐层降低,经过枯枝落叶层后,水质的酸化得到了缓解,说明樟子松人工林的枯枝落叶层对水质酸化有很好的缓冲作用。穿透水、树干径流和枯透水的COND变化趋势相同,且各月树干径流和枯透水的COND平均值均高于穿透水和大气降水。枯透水各月ORP的平均值明显低于大气降水和树干径流,可见樟子松人工林的枯枝落叶层对ORP值的降低有很好的作用。樟子松人工林对于增强水中微量元素F e和M n含量也有很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人工林 大气降水 穿透水 树干径流 枯透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结构特征参数的樟子松人工林单木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董灵波 刘兆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0-27,共8页
为更加直观地展示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的整个生长过程,将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建模技术应用于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的形态模拟。通过对樟子松人工林单木形态数据的定量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了樟子松人工林单木形态模拟模型,并以VC++6.0... 为更加直观地展示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的整个生长过程,将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建模技术应用于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的形态模拟。通过对樟子松人工林单木形态数据的定量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了樟子松人工林单木形态模拟模型,并以VC++6.0为开发平台,利用OpenGL构建了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生长模拟系统,整个系统由形态模型模块、树冠结构模块、生长模型模块、可视化模块、场景控制模块、数据库和人机交互界面组成。系统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生长机制与形态特征可视化表达的有机融合,展示了树冠结构模型、生长模型与可视化有机融合的思路;该系统不仅能很好地模拟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的形态特征,还能较逼真地实现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生长过程的模拟。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的可视化为人工林的可视化经营提供了基础,同时对于其他树种的可视化表达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人工林 生长模型 树冠结构模型 形态模型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子松人工林单木叶量垂直分布规律 被引量:9
18
作者 闫明准 刘兆刚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6-19,24,共5页
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不同年龄、不同密度和立地条件下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itv.)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用树干解析、枝解析等方法于2005年测定了6块样地及30株标准木的树冠因子。分别应用修正Weibull式和Rich... 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不同年龄、不同密度和立地条件下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itv.)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用树干解析、枝解析等方法于2005年测定了6块样地及30株标准木的树冠因子。分别应用修正Weibull式和Richards式拟合了樟子松单木叶量垂直分布,分析了林分密度、林龄等林分条件对叶量垂直分布的影响、樟子松单木叶量与树干生长的关系以及单木叶量与叶面积指数(LAI)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单木叶量的垂直分布符合修正Weibull式或Richards式;单木叶量最大值出现在相对着枝深度0.36~0.85范围内。树冠内叶量最大处的相对位置与树木大小的相关关系不明显;单木累积叶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单木叶量与其最近1a的胸径生长量呈幂函数关系,与最近1a的材积生长量呈直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人工林 单木叶量分布 叶面积指数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向对樟子松人工林木材材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海英 王金满 +1 位作者 王庆成 郭明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9-41,共3页
对不同坡向的樟子松 (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人工林木材主要的解剖特征、物理力学性质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坡向对樟子松人工林的解剖特征、物理力学性能均有一定的影响 ,管胞长度、管胞直径。
关键词 坡向 樟子松人工林 木材性质 影响 物理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塞罕坝地区樟子松人工林的生物量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晓莎 楚聪颖 +5 位作者 许中旗 梅琳 张岩 吴强 程顺 崔同祥 《河北林果研究》 2016年第3期230-234,共5页
为了解塞罕坝地区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及生物量大小,给该地区樟子松林的经营及生态功能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了该地区樟子松生物量模型,并对樟子松林生物量的大小及其分配规律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单株各器官生物量的最... 为了解塞罕坝地区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及生物量大小,给该地区樟子松林的经营及生态功能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了该地区樟子松生物量模型,并对樟子松林生物量的大小及其分配规律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单株各器官生物量的最优模型形式均为CAR类型,且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分别为W_干=0.026 8 D^(2.643 6)、W_枝=0.061 2 D^(1.862 7)、W_叶=0.112 4 D^(1.542 9)、W_果=0.000 04 D^(3.311)和W_整=0.093 D^(2.342 9);I地位级樟子松平均单株生物量明显高于II地位级,但林分总生物量则相反;与其他分布地区相比,该地区樟子松林生物量处于较高水平;樟子松生物量分配由高到低依次为干、枝、叶、果,其所占比重分别为50.87%~80.66%、10.76%~23.54%、7.31%~24.28%和0.34%~1.25%;树干生物量所占比重随林分年龄及胸径的增加而增加,枝和叶所占比例则随林分年龄和胸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人工林 生物量 生物量模型 生物量分配 塞罕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