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沈家本“情理法”观所代表的近代转捩——与薛允升、樊增祥的比较 被引量:16
1
作者 霍存福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9-115,共17页
在中国,"情理法"观念或思想贯串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代。近代沈家本、现代谢觉哉,各代表一大转捩点。处在中西、新旧两个转捩点上的沈家本,一方面努力寻找中西法律、法学之"形成基础"的差异性——经验与学理,俾... 在中国,"情理法"观念或思想贯串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代。近代沈家本、现代谢觉哉,各代表一大转捩点。处在中西、新旧两个转捩点上的沈家本,一方面努力寻找中西法律、法学之"形成基础"的差异性——经验与学理,俾其互补;另一方面更注意发掘中西法律、法学之"构成基础"的共同性——情理,使其互鉴;得出"新学往往从旧学推演而出","然大要总不外‘情理’二字",及"无论旧学、新学,不能舍情理而别为法也"的重要结论,并提出"融会贯通"中西的策略,形成了建基于传统并希图超越传统的新型"情理法"观。"情理法"是古代中国的法哲学问题。当今的我们,要促进这一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思想、理论得到拓展、升华,使其在全新的环境下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家本 情理法观 薛允升 樊增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案”重翻:戊戌党祸之余波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海荣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7-74,共8页
戊戌政变后,相当一批维新官绅遭到诛戮、打压。作为政变当日最先遭褫职的"康党",宋伯鲁虽然侥幸逃脱"戊戌六君子"的血腥命运,但政治上的清算并未终止。庚子事变后不久,重返故里的宋伯鲁再度卷入一场政治劫难。陕西... 戊戌政变后,相当一批维新官绅遭到诛戮、打压。作为政变当日最先遭褫职的"康党",宋伯鲁虽然侥幸逃脱"戊戌六君子"的血腥命运,但政治上的清算并未终止。庚子事变后不久,重返故里的宋伯鲁再度卷入一场政治劫难。陕西按察使樊增祥先是矫诏捕宋,继又设计陷害,最终通过怂恿巡抚升允密奏,蛊惑朝廷旧案重翻,判宋"永远监禁"。这是两宫回銮后,因戊戌党案而遭二次追责的首例案件。作为戊戌党祸的余波,"宋伯鲁案"生动反映了清末新政初期乍暖还寒的政治氛围,以及受党禁影响,政治投机风的恣意蔓延。而宋的自救与他救,特别是中外各界对宋的普遍同情和广泛声援,既折射出庚子事变后的政情与舆情,也刺激清政府不得不对戊戌党禁作重新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伯鲁 戊戌变法 戊戌政变 戊戌党禁 樊增祥 升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界
3
作者 陆昕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I0001-I0001,共1页
明代徐达的宅邸中曾悬一副对联,联语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清末樊增祥书一联语,曰:金管纪德,银管纪功,斑竹管... 明代徐达的宅邸中曾悬一副对联,联语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清末樊增祥书一联语,曰:金管纪德,银管纪功,斑竹管纪文,隆吾门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界 樊增祥 联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