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豆新品种榆绿1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雷锦银 《河北农业科学》 2012年第9期34-36,共3页
以绿豆新品种榆绿1号为试材,研究了施肥、播期和密度对绿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对绿豆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有机肥与化肥混合施用效果最好,施有机肥18000 kg/hm2+磷酸二铵150 kg/hm2作底肥可以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露... 以绿豆新品种榆绿1号为试材,研究了施肥、播期和密度对绿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对绿豆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有机肥与化肥混合施用效果最好,施有机肥18000 kg/hm2+磷酸二铵150 kg/hm2作底肥可以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露地栽培最佳播种期为5月15~25日;在不同肥力水平的地块上获得较高产量的留苗密度不同,其中,在瘠薄地种植要保证密度(留苗密度为7.5万株/hm2左右),在上等肥力地种植应适当稀植(留苗密度为6.0万株/h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绿1号 高产栽培 施肥量 播种期 种植密度 产量 农艺性状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绿一号双沟覆膜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2
作者 胡云宇 《农业与技术》 2014年第4期117-117,共1页
榆绿1号是横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采用系统选育法培育的绿豆新品种,2011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登记(编号为:陕豆登字2010001号)。2011年开始进行了相关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总结了榆绿1号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 榆绿1号 绿 横山县 双沟覆膜 高产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林不同地区大明绿豆物理和营养成分比较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相微微 王建武 《山西农业科学》 2016年第6期733-736,761,共5页
选取榆林12个县区的大明绿豆(榆绿1号)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物理和营养成分。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大明绿豆在粒长、粒宽和均匀度方面无显著差异,百粒质量和硬实率在部分地区有极显著差异,总体硬实率低于12%,说明不同地区绿豆短时间浸泡... 选取榆林12个县区的大明绿豆(榆绿1号)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物理和营养成分。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大明绿豆在粒长、粒宽和均匀度方面无显著差异,百粒质量和硬实率在部分地区有极显著差异,总体硬实率低于12%,说明不同地区绿豆短时间浸泡表面吸水膨胀能力较强。不同地区间绿豆营养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将南6县与北5县1区整体比较来看,各物理品质中除了百粒质量外,其余均无显著差异,营养成分中脂肪和灰分差异不显著,水分和碳水化合物差异显著,纤维和蛋白质含量差异极显著,且南6县除水分和蛋白质外,其余成分含量均低于北5县1区。说明同一品种在榆林不同地区的物理和营养成分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为绿豆不同加工制品原料产地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绿1号 物理品质 营养品质 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林不同地区大明绿豆类黄酮的含量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相微微 王建武 《农业与技术》 2016年第3期6-7,11,共3页
对榆林市12个县区的大明绿豆(榆绿1号)皮中的类黄酮含量和活性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榆林市不同地区产的绿豆皮中类黄酮含量最高的是神木县,含量为3.41±0.12%,最低的是靖边县,含量为2.76±0.14%;其中神木县与米脂、清涧和靖... 对榆林市12个县区的大明绿豆(榆绿1号)皮中的类黄酮含量和活性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榆林市不同地区产的绿豆皮中类黄酮含量最高的是神木县,含量为3.41±0.12%,最低的是靖边县,含量为2.76±0.14%;其中神木县与米脂、清涧和靖边县产的绿豆皮中类黄酮含量差异显著;靖边县除与米脂、清涧县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余地区产的绿豆皮中类黄酮含量差异显著;其余地区之间无显著差异;为今后开发利用榆林绿豆产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绿1号 类黄酮 含量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绿豆根系形态、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思家 王小林 +4 位作者 李博洋 刘乔 张修春 李欣怡 张雄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24-32,共9页
为探究陕北旱区绿豆种植密度与根系形态和光合特性的关联机制,以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特色绿豆品种榆绿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70万(D1)、6.60万(D2)、7.95万株/hm^(2)(D3)3个种植密度,并分析种植密度对根系形态、叶片光... 为探究陕北旱区绿豆种植密度与根系形态和光合特性的关联机制,以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特色绿豆品种榆绿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70万(D1)、6.60万(D2)、7.95万株/hm^(2)(D3)3个种植密度,并分析种植密度对根系形态、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D2、D3处理相比,D1处理的绿豆根长和根表面积分别提高29%、2%;绿豆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在整个生育期整体趋势呈现W型,3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在鼓粒期达到最大,D2、D3处理比D1处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分别提高14%和27%;3个处理下,株高、茎粗、生物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相比D2、D3处理,D1处理的绿豆产量分别提高了5%和32%。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分别与蒸腾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产量分别与根质量、茎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正相关。综上,不同种植密度对根系形态均有所调节,能显著优化调节花荚期光合生理特性,改变根茎叶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促进干物质向籽粒转移,进而促进绿豆产量增加。综合比较发现,绿豆榆绿1号种植密度为5.70万株/hm²时最适宜陕北干旱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绿1号 种植密度 光合特性 根系形态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