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刑法解释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被引量:6
1
作者 院晓苗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5-96,99,共3页
刑法解释是解释者采纳社会大致可接受的价值判断标准,并考虑社会需求而进行价值判断的结果,因而具有主观性。但刑法解释所依据的法律文本和法律事实是客观的,得出的结论也是解释者的主观判断客观化的产物,因而刑法解释又具有客观性。刑... 刑法解释是解释者采纳社会大致可接受的价值判断标准,并考虑社会需求而进行价值判断的结果,因而具有主观性。但刑法解释所依据的法律文本和法律事实是客观的,得出的结论也是解释者的主观判断客观化的产物,因而刑法解释又具有客观性。刑法解释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过程,是受刑法法律文本与法律事实制约的刑法解释者的主观创造性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解释 法律文本 主观 客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语言符号(词)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被引量:4
2
作者 何文彬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49,共6页
语言是人创造的用以表情达意的符号系统,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语言所指向的事实存在使其具有客观性,而人的意识和认知的主观能动性则使其带上主观性。语言符号的各个层面都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词这个层面的客观性主要体现在能... 语言是人创造的用以表情达意的符号系统,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语言所指向的事实存在使其具有客观性,而人的意识和认知的主观能动性则使其带上主观性。语言符号的各个层面都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词这个层面的客观性主要体现在能指的自然属性和所指的事实存在性上,而其主观性表现更加多样,主要包括音位的心理性、能指和所指联系的任意性、对存在认知的差异性、词汇系统对存在组织的民族性等。用这种观点分析语言现象更具宏观性,更符合自然语感,例如可以对专名、单义词和多义词(包括词义如何引申)问题提供一致而简明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符号 意识 客观性 主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计指标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庆石 马怡宁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30-31,共2页
客观性和主观性是统计指标的两种基本属性。从统计指标的生成过程看,一方面,统计指标是由具有不同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以及各种不同思想风格的经济统计理论工作者经抽象思维和逻辑概括而形成的;另一方面,统计指标不是人们凭空捏造出来的... 客观性和主观性是统计指标的两种基本属性。从统计指标的生成过程看,一方面,统计指标是由具有不同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以及各种不同思想风格的经济统计理论工作者经抽象思维和逻辑概括而形成的;另一方面,统计指标不是人们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对客观现实过程的概括和抽象,是对现实的逼近。因此统计指标一生成就具有两种特性:主观性和客观性。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指标 客观性 主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观性的兴起与客观性的衰落——试论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课程理解的趋势与问题 被引量:4
4
作者 杨道宇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14-19,共6页
当前课程理解活动存在两大趋势,即主观性的兴起与客观性的衰落。前者主要表现为倡导意义生成和多元开放的课程内容文本观,强调理解者的"视界"对课程文本意义的决定作用,认同基于对话的共识真理观并反对符合真理观;后者则主要... 当前课程理解活动存在两大趋势,即主观性的兴起与客观性的衰落。前者主要表现为倡导意义生成和多元开放的课程内容文本观,强调理解者的"视界"对课程文本意义的决定作用,认同基于对话的共识真理观并反对符合真理观;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对作品原意和"循名求实"的遗忘,认为课程理解并不肩负"重现"作者意图或课程文本所言及的事物本身这样的客观使命。这种趋势使得中小学的课程理解出现了五种亟待解决的主观化问题:文本意义的虚无化、理解过程的随意化、读者话语的霸权化、对话共识的相对化、质量标准的缺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理解 文本意义 主观 客观性 建构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被引量:5
5
作者 张三萍 《湖北社会科学》 2004年第8期79-81,共3页
历史认识既具有主观性也具有客观性,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并没有消解其客观性,历史认识主观性是获得客观的历史认识的重要条件。历史认识具有主观性,但主观性并不等于主观随意性;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尤其是认识主体的形上观念并不一定会消融... 历史认识既具有主观性也具有客观性,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并没有消解其客观性,历史认识主观性是获得客观的历史认识的重要条件。历史认识具有主观性,但主观性并不等于主观随意性;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尤其是认识主体的形上观念并不一定会消融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历史认识主体的主观性是从事历史认识活动的先决条件,客观的历史认识只有在正确的观念的指导下才能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认识 主观 客观性 认识主体 历史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性与主观性、客体性与客观性辨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永富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9-14,共6页
一、主体性与主观性、客体性与客观性的一般意义 汉语中的“主体性”、“主观性”、“客体性”、“客观性”作为哲学语汇都源出相应的西方文字。这几个词最初出自哪一种西方文字我们尚不得而知;不过英语中的“subjectivity”和德语中的... 一、主体性与主观性、客体性与客观性的一般意义 汉语中的“主体性”、“主观性”、“客体性”、“客观性”作为哲学语汇都源出相应的西方文字。这几个词最初出自哪一种西方文字我们尚不得而知;不过英语中的“subjectivity”和德语中的“subjcktivitat”都被译作“主观性”,而英语中的“objectivity”和德语中的“Objcktivitat”都被译作“客观性”大概不会有什么问题。现在的问题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知 客体 主观 主体 客观性 非理 主体参与 规定 规定者 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法人分类标准的客观性与法人属性选择的主观性——兼论民办职业院校非营利法人的选择
7
作者 雷世平 张艳芳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16,共5页
法人分类标准的客观性是指是指认识论、知识论上的客观性,它包括标准所揭示的内容具有客观性、标准应用具有客观性两个方面。承认法人分类标准的客观性,并不排斥社会组织在法人登记时自主选择法人属性的可能。社会组织主体的选择是由社... 法人分类标准的客观性是指是指认识论、知识论上的客观性,它包括标准所揭示的内容具有客观性、标准应用具有客观性两个方面。承认法人分类标准的客观性,并不排斥社会组织在法人登记时自主选择法人属性的可能。社会组织主体的选择是由社会和其自身利益、需要所决定的。民办职业院校的举办者选择非营利法人,必须自觉抑制资本的逐利性需求,主动强化教育的公益性功能,有效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民办职业院校的举办者要真正实现法人属性选择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换句话说,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要实现不仅有非营利法人之“名”,更有非营利法人之“实”,需要从思想观念层面消除将教育公益性和资本逐利行为绝对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线性思维;从国家法律制度层面有效化解非公有资本逐利性对非营利法人的实质性颠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人分类标准 客观性 法人属 主观 合规律 合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泰语形容词看重叠:主观性的凸显与客观性的衰减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欢 洪波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1-422,共12页
客观世界各维度的量在语言中都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名词表示事物,事物有数量和几何量;动词表示动作或变化,动作或变化有时间量;性质形容词表示属性,属性有程度量。充当基式的性质形容词受程度副词修饰表示量的高低,形容词重叠式通常不能... 客观世界各维度的量在语言中都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名词表示事物,事物有数量和几何量;动词表示动作或变化,动作或变化有时间量;性质形容词表示属性,属性有程度量。充当基式的性质形容词受程度副词修饰表示量的高低,形容词重叠式通常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同一个形容词重叠式的量却时而加重,时而轻微,既有研究经常解释为量的变化。现从泰语形容词入手,分别考察了基式和重叠式的主观性和客观性表达序列,发现基式和重叠式的语法意义除了有性质与状态的对立,还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对立。重叠是一个主观化过程,目的是满足语言主观性的表达需求。形容词重叠式所谓的量的变化是主观性凸显、客观性衰减的主观化的结果。主观化是重叠一种跨词类、跨语言的普遍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语形容词 重叠 主观 客观性 主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客观性会计信息与主观性会计信息之可靠性对决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昌田 陈宗成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6-27,共2页
会计信息之可靠性与攸关性向来是学术界与实务界之焦点。目前多数会计处理与做法亦是在两者间作权衡与取舍。文章针对会计信息中之客观性信息与主观性信息在可靠性议题上进行探讨。
关键词 客观性信息 主观信息 可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与后现代民族志的客观性、主观性与反身性 被引量:8
10
作者 马腾嶽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14,共8页
追求更合理的民族志方法论与知识论,是西方人类学界半个世纪以来持续努力的目标,詹姆士·克利福德(James Clifford)于1988年发表《论民志权威》一文,提出既有的各种民族志理论无法摆脱作者个人主观性,主张应倡导一种更为多声与众声... 追求更合理的民族志方法论与知识论,是西方人类学界半个世纪以来持续努力的目标,詹姆士·克利福德(James Clifford)于1988年发表《论民志权威》一文,提出既有的各种民族志理论无法摆脱作者个人主观性,主张应倡导一种更为多声与众声喧哗型的新民族志。2014年,北京大学人类学者蔡华教授为文,从客观论立场撰文对克利福德的观点进行批评。然笔者主张,对于当代社会科学而言,对科学的理解不应再框限于实证主义对于客观性的要求,而应包容对不同形态的知识追求。从单声走向多声民族志,展现后现代研究者面对不同形态知识表现出的更大的反身性、包容与谦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士·克利福德 蔡华 客观性 主观 反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保险利益到保险目的:回归保险合同的本质——兼论保险合同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被引量:7
11
作者 钱思雯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56-166,共11页
合同制度始终在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矛盾冲突中不断演进。在保险合同中,保险利益作为区分保险与赌博的客观标准始终无法回避主观性问题,越来越多学者呼吁取消保险利益原则。但是,作为主观要素的保险目的却更为接近保险合同本质,并呈现... 合同制度始终在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矛盾冲突中不断演进。在保险合同中,保险利益作为区分保险与赌博的客观标准始终无法回避主观性问题,越来越多学者呼吁取消保险利益原则。但是,作为主观要素的保险目的却更为接近保险合同本质,并呈现出客观化功能:损失补偿系保险合同典型的交易目的,并在补偿性保险中作为客观目的认定,用以衡量保险法律上的损失;人身保险中被保险人同意系明示的主观目的,避免了利益主义的不确定性。因此,在保险合同主观化与客观化的平衡过程中应当以"损失"取代"利益",构建保险目的客观化标准;同时,理顺监管机构、保险公司和法院的外部控制体系,确保保险目的合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险目的 保险利益 损失补偿 合同的主观客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关系 被引量:7
12
作者 马雪萍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26-33,共8页
一、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与相对性历史认识是以过去的事件为对象的,对于过去了的事件,历史家当然不能直接观察。因为这些事件与历史家处在不同的时间段落中,所以,历史认识论或方法论的特点表现为:关于过去的客观知识只能通过研究者的主观... 一、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与相对性历史认识是以过去的事件为对象的,对于过去了的事件,历史家当然不能直接观察。因为这些事件与历史家处在不同的时间段落中,所以,历史认识论或方法论的特点表现为:关于过去的客观知识只能通过研究者的主观经验来获得。这表明了历史认识的结果对认识主体有很大程度的依赖性。但是,可否由此推得:历史陈述只依赖于历史家的主观性而缺乏历史的客观性呢?我们的观点是:由于历史科学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性 主观 相对主义 主观因素 认识主体 历史事实 方法论 历史观 相对 客观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性、客观性、主观性与主体性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玉樑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4-8,共5页
讨论主体性与主体性原则问题,必须搞清楚什么是主体性。而要搞清楚什么是主体性,又必须搞清楚主体性与实践性、客观性、主观性的关系问题。 一、对象性活动与主体性 什么是主体性?有的同志说,主体性包含着二重意义:一是,主体性是人类的... 讨论主体性与主体性原则问题,必须搞清楚什么是主体性。而要搞清楚什么是主体性,又必须搞清楚主体性与实践性、客观性、主观性的关系问题。 一、对象性活动与主体性 什么是主体性?有的同志说,主体性包含着二重意义:一是,主体性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人是主体存在物。这是主体性最重要、最本质的方面。二是,主体性又是对象性活动中主客体相关中主体的特性。第一个层次比第二个层次更重要,并规范着第二个层次。这是一种新观点,值得研究。此论说主体性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或人是主体存在物,这是就人类与自然或外部世界的关系而言的。就此而言,可以这样说。但如果进一步问为什么主体性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原则 客观性原则 主观 对象活动 为我 意识能动 实践原则 主客体 受动 旧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观性——客观性作为语义分化的理据——兼谈其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蓓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7-105,共9页
本文考察了主观性与语义分化的关联及其对语言教学的启示,发现主观性往往造就语言中的主一客分工,主观性一客观性是词义分化与构式分化的重要理据。就近义词而言,具有强主观性的成分往往与非主观成分呈互补态势;就多义词而言,同一成分... 本文考察了主观性与语义分化的关联及其对语言教学的启示,发现主观性往往造就语言中的主一客分工,主观性一客观性是词义分化与构式分化的重要理据。就近义词而言,具有强主观性的成分往往与非主观成分呈互补态势;就多义词而言,同一成分往往兼司主一客功能,其用法语境呈“主一主”“客一客”分布倾向。近义构式的主一客分工表现为主观性构式同其上位构式间的分化效果,以及平行近义构式间的主一客分化效果。据此,主观性一客观性可视为语义分化的重要理据。对近义/多义分布的认知理据的挖掘,有助于发掘汉语中看似杂乱无章的现象背后的规律,从而制定更有效的留学生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客观性 语义分化 语言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诉证据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被引量:6
15
作者 邓文定 《现代法学》 1983年第1期29-31,共3页
对于刑事诉讼证据是否具有主观性?当前我国法学界存在着重大的分岐。有的同志否认刑事诉讼证据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把刑事诉讼证据理解为纯客观的东西。说什么“证据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事实,在刑事诉讼活动中,既不能凭空... 对于刑事诉讼证据是否具有主观性?当前我国法学界存在着重大的分岐。有的同志否认刑事诉讼证据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把刑事诉讼证据理解为纯客观的东西。说什么“证据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事实,在刑事诉讼活动中,既不能凭空创造它,也不能任意废除它。”“你认识它,它是证据;你不认识它,它作为证据的本质也不变”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证据 主观 客观性 证据概念 司法人员 客观存在 刑事诉讼活动 客观 刑诉 案件真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词义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继超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2-36,共5页
词义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是词义中一组最根本的特征。从词的理性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以及词义的来源、交际过程等方面探讨词义的客观性,从语言共同体成员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现实的差异、说写者个人对客观对象的特异反映、听读者个人对... 词义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是词义中一组最根本的特征。从词的理性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以及词义的来源、交际过程等方面探讨词义的客观性,从语言共同体成员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现实的差异、说写者个人对客观对象的特异反映、听读者个人对词语的不同理解以及人们对虚幻事物超越现实的反映等方面探讨词义的主观性,可以帮助人们全面深刻地认识词义的性质,进一步弄清客观现实与主观意识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性和主观 意义 词义 语法意义 色彩意义 感情意义 语言共同体 形象意义 客观现实 客观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认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董建新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3期1-7,共7页
文章分别论述了认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含义,着重阐明了认识与客观对象的符合问题,并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提出了对认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重新解释或深化和发展传统认识论的问题。结合对认识客观性的论述,文章较为广泛地探讨了对认... 文章分别论述了认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含义,着重阐明了认识与客观对象的符合问题,并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提出了对认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重新解释或深化和发展传统认识论的问题。结合对认识客观性的论述,文章较为广泛地探讨了对认识客观性的实践证明问题,特别批判了认识客观性标准问题上的权力意志论,指出只有消除认识客观性标准的权力垄断,才能真正有利于认识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性 主观 实践证明 唯意志论 权力垄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的内容、形式及其客观性和主观性之我见 被引量:1
18
作者 迟克举 《齐鲁学刊》 1984年第6期8-12,共5页
“意识按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而按其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这一表述,长时间以来,在许多哲学教科书中似乎已成定论。但是,若对其加以详细认真的探究,就会发现,它实际上并没有科学地、准确地解决意识的内容、形式及其主观性和客观性问题... “意识按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而按其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这一表述,长时间以来,在许多哲学教科书中似乎已成定论。但是,若对其加以详细认真的探究,就会发现,它实际上并没有科学地、准确地解决意识的内容、形式及其主观性和客观性问题。一这种表述割裂了在认识论界限内,作为物质对立面的主观意识自身的内容与形式。客观事物有其自身的内容和形式,意识同样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容与形式 认识论 主观 意识形式 意识内容 客观性 意识对象 客观对象 哲学教科书 唯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真理内容和形式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勇 《浙江学刊》 1982年第1期56-57,共2页
《浙江学刊》今年第一期和第三期连续发表了几篇文章,就真理的内容与形式的特性,即关于它们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问题展开了讨论,这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是一个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不成其为问题而实际上却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而讨论这个问题... 《浙江学刊》今年第一期和第三期连续发表了几篇文章,就真理的内容与形式的特性,即关于它们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问题展开了讨论,这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是一个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不成其为问题而实际上却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而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也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理 客观性 内容与形式 主观 客观事物 问题展开 表现形式 客观存在 认识论 正确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的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启康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2期24-30,共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心理学的一个根本原理是,人的心理、意识,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这就是说,人的心理、意识这种现象,既有其主观性,同时又有其客观性,这一点已是人所共知的了。但是,如何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一问...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心理学的一个根本原理是,人的心理、意识,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这就是说,人的心理、意识这种现象,既有其主观性,同时又有其客观性,这一点已是人所共知的了。但是,如何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一问题:心理、意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两种性质之间以及它们的诸多种表现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 客观性 心理学家 心理活动 局限 涵义 能动 辩证关系 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