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挤压式楔横轧小料头轧制的微观组织演变分析
被引量:
8
1
作者
束学道
程超
+2 位作者
龚文炜
彭文飞
孙宝寿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2109-2113,共5页
针对目前楔横轧技术料头较大,导致材料利用率低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挤压式楔横轧工艺以实现小料头轧制。通过在DEFORM-3D有限元软件中建立42CrMo钢的动态再结晶模型,模拟分析了挤压式楔横轧的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及奥氏体平均晶粒尺寸...
针对目前楔横轧技术料头较大,导致材料利用率低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挤压式楔横轧工艺以实现小料头轧制。通过在DEFORM-3D有限元软件中建立42CrMo钢的动态再结晶模型,模拟分析了挤压式楔横轧的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及奥氏体平均晶粒尺寸大小的分布规律。最后结合挤压式楔横轧轧制油泵轴试验及金相分析试验,验证了挤压式楔横轧小料头轧制的可行性。研究表明,挤压式楔横轧产生的料头体积相较于传统楔横轧产生的料头体积减小了75%左右,其材料利用率可以提高到95%左右,同时该轧制方法还可以细化晶粒,提高金属综合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
式
楔
横轧
小料头
动态再结晶
成形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剪切-挤压模式的磁流变制动器流动与传动性能分析
2
作者
陈松林
尹赞涵
+5 位作者
舒锐志
付本元
张卫青
马婧华
殷勤
谢正邱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75-181,共7页
针对现有加压式磁流变制动器结构复杂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楔形间隙自挤压强化的盘式磁流变液制动器。此制动器通过在转子壁面上布置4个矩形槽的结构,利用矩形槽与圆盘面之间的间隙产生的挤压力对磁流变液进行挤压,使它在提高工作性能的...
针对现有加压式磁流变制动器结构复杂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楔形间隙自挤压强化的盘式磁流变液制动器。此制动器通过在转子壁面上布置4个矩形槽的结构,利用矩形槽与圆盘面之间的间隙产生的挤压力对磁流变液进行挤压,使它在提高工作性能的同时,结构更加紧凑。基于有限单元法对磁场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电流下磁流变液的磁学与力学性能;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对磁流变液进行流场分析,得到挤压应力沿周向分布的云图;基于Navier-Stokes方程和挤压强化模型,推导出磁流变液的流动方程,并得到制动器产生的转矩与电流、液体挤压应力的关系。结果表明:楔形间隙使得液体挤压应力产生周期性的变化,磁流变液在挤压强化后,剪切屈服应力显著增加,当输入电流为2.0 A时,磁流变液剪切屈服应力最大值为67.7 kPa,制动转矩为24.8 N·m,相较于未挤压状态,制动转矩提升了约4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变液
楔挤压
流场
转矩
挤压
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源到汇”: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砂箱物理模型浅表作用研究
被引量:
5
3
作者
邓宾
黄瑞
+4 位作者
马华灵
何宇
赖冬
姜磊
刘树根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1-444,共14页
"从源到汇"理论完善了砂箱物理模型中地壳浅表构造-剥蚀-沉积耦合过程机制的理解,我国西部地区新生代发生了全球最为显著的构造-剥蚀-沉积作用过程,却少见相关浅表作用过程报道。本文系统阐述地壳浅表作用过程机理和挤压砂箱...
"从源到汇"理论完善了砂箱物理模型中地壳浅表构造-剥蚀-沉积耦合过程机制的理解,我国西部地区新生代发生了全球最为显著的构造-剥蚀-沉积作用过程,却少见相关浅表作用过程报道。本文系统阐述地壳浅表作用过程机理和挤压砂箱模型"从源到汇"过程的相似性机理,基于国内外以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相关浅表作用过程(即构造-剥蚀-沉积)为对象的砂箱物理模型研究结果,综述浅表构造-剥蚀-沉积耦合过程及其对褶皱冲断带系统形成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从源到汇"的浅表作用过程有利于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互馈,剥蚀作用主要作用于褶皱冲断带后缘区域,有利于形成较窄的冲断带-前陆盆地体系;沉积作用不仅受控于造山带或褶皱冲断带源区剥蚀作用过程,还受控于沉积物路径过程等复杂因素,其主要作用于褶皱冲断带前缘与前陆盆地区域,较高的沉积物沉积作用有利于形成较宽的冲断带-前陆盆地体系。临界楔理论强调挤压增生楔形体前缘加积物质(输入)与楔形体表面剥蚀物质(输出)达到平衡后楔形体呈自相似性生长,即造山楔形体地表坡度与基底坡角之和趋于恒定,它们共同控制其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构造-剥蚀-沉积浅表作用过程及其时空范围。构造砂箱物理模型与褶皱冲断带系统"从源到汇"浅表剥蚀-搬运-沉积作用过程的标准变量/参数的一致性对比研究,是当前二者相结合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毫无疑问的是,对于"从源到汇"浅表作用过程天然实验室中典型褶皱冲断带/流域体系的构造砂箱物理模型模拟研究,将会持续不断地拓展和完善其理论体系格架与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源到汇
构造-剥蚀-沉积
挤压
增生
楔
形体
砂箱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挤压式楔横轧小料头轧制的微观组织演变分析
被引量:
8
1
作者
束学道
程超
龚文炜
彭文飞
孙宝寿
机构
宁波大学浙江省零件轧制成形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2109-2113,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75216)
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项目(R1110646)
+2 种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Y12E05008)
宁波市重点学科资助项目(XKL11D2085)
宁波市自然基金资助项目(2012A610078)
文摘
针对目前楔横轧技术料头较大,导致材料利用率低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挤压式楔横轧工艺以实现小料头轧制。通过在DEFORM-3D有限元软件中建立42CrMo钢的动态再结晶模型,模拟分析了挤压式楔横轧的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及奥氏体平均晶粒尺寸大小的分布规律。最后结合挤压式楔横轧轧制油泵轴试验及金相分析试验,验证了挤压式楔横轧小料头轧制的可行性。研究表明,挤压式楔横轧产生的料头体积相较于传统楔横轧产生的料头体积减小了75%左右,其材料利用率可以提高到95%左右,同时该轧制方法还可以细化晶粒,提高金属综合力学性能。
关键词
挤压
式
楔
横轧
小料头
动态再结晶
成形成性
Keywords
extruded cross wedge rolling
small remnant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shape andquality forming
分类号
TG335.19 [金属学及工艺—金属压力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剪切-挤压模式的磁流变制动器流动与传动性能分析
2
作者
陈松林
尹赞涵
舒锐志
付本元
张卫青
马婧华
殷勤
谢正邱
机构
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出处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75-181,共7页
基金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JQN202401147,KJQN20220116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375084)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cstc2021jcyj-msxmX0361)。
文摘
针对现有加压式磁流变制动器结构复杂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楔形间隙自挤压强化的盘式磁流变液制动器。此制动器通过在转子壁面上布置4个矩形槽的结构,利用矩形槽与圆盘面之间的间隙产生的挤压力对磁流变液进行挤压,使它在提高工作性能的同时,结构更加紧凑。基于有限单元法对磁场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电流下磁流变液的磁学与力学性能;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对磁流变液进行流场分析,得到挤压应力沿周向分布的云图;基于Navier-Stokes方程和挤压强化模型,推导出磁流变液的流动方程,并得到制动器产生的转矩与电流、液体挤压应力的关系。结果表明:楔形间隙使得液体挤压应力产生周期性的变化,磁流变液在挤压强化后,剪切屈服应力显著增加,当输入电流为2.0 A时,磁流变液剪切屈服应力最大值为67.7 kPa,制动转矩为24.8 N·m,相较于未挤压状态,制动转矩提升了约46.2%。
关键词
磁流变液
楔挤压
流场
转矩
挤压
强化
Keywords
magnetorheological fluid
wedge gap squeeze
flow field
torque
squeeze-strengthening
分类号
TH137 [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源到汇”: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砂箱物理模型浅表作用研究
被引量:
5
3
作者
邓宾
黄瑞
马华灵
何宇
赖冬
姜磊
刘树根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西北气矿
出处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1-444,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2111)
四川省青年基金项目(2017JQ0025)联合资助
文摘
"从源到汇"理论完善了砂箱物理模型中地壳浅表构造-剥蚀-沉积耦合过程机制的理解,我国西部地区新生代发生了全球最为显著的构造-剥蚀-沉积作用过程,却少见相关浅表作用过程报道。本文系统阐述地壳浅表作用过程机理和挤压砂箱模型"从源到汇"过程的相似性机理,基于国内外以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相关浅表作用过程(即构造-剥蚀-沉积)为对象的砂箱物理模型研究结果,综述浅表构造-剥蚀-沉积耦合过程及其对褶皱冲断带系统形成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从源到汇"的浅表作用过程有利于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互馈,剥蚀作用主要作用于褶皱冲断带后缘区域,有利于形成较窄的冲断带-前陆盆地体系;沉积作用不仅受控于造山带或褶皱冲断带源区剥蚀作用过程,还受控于沉积物路径过程等复杂因素,其主要作用于褶皱冲断带前缘与前陆盆地区域,较高的沉积物沉积作用有利于形成较宽的冲断带-前陆盆地体系。临界楔理论强调挤压增生楔形体前缘加积物质(输入)与楔形体表面剥蚀物质(输出)达到平衡后楔形体呈自相似性生长,即造山楔形体地表坡度与基底坡角之和趋于恒定,它们共同控制其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构造-剥蚀-沉积浅表作用过程及其时空范围。构造砂箱物理模型与褶皱冲断带系统"从源到汇"浅表剥蚀-搬运-沉积作用过程的标准变量/参数的一致性对比研究,是当前二者相结合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毫无疑问的是,对于"从源到汇"浅表作用过程天然实验室中典型褶皱冲断带/流域体系的构造砂箱物理模型模拟研究,将会持续不断地拓展和完善其理论体系格架与内容。
关键词
从源到汇
构造-剥蚀-沉积
挤压
增生
楔
形体
砂箱模型
Keywords
from source to sink
tectonics-erosion-sedimentation
accretionary wedge
analogue experiments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挤压式楔横轧小料头轧制的微观组织演变分析
束学道
程超
龚文炜
彭文飞
孙宝寿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剪切-挤压模式的磁流变制动器流动与传动性能分析
陈松林
尹赞涵
舒锐志
付本元
张卫青
马婧华
殷勤
谢正邱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从源到汇”: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砂箱物理模型浅表作用研究
邓宾
黄瑞
马华灵
何宇
赖冬
姜磊
刘树根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