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的特异重力场与深部地壳结构
被引量:
54
1
作者
滕吉文
王谦身
+2 位作者
王光杰
徐亚
张雪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45-1052,共8页
跨越中、印、缅三国交界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92°E^97°E,26°N^30°N)有一半以上的面积尚没有重力测点,是重力数据空白区,故无法直接研究其重力场特征与深部地壳结构(构造).本文应用卫星重力异常资料作为近似...
跨越中、印、缅三国交界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92°E^97°E,26°N^30°N)有一半以上的面积尚没有重力测点,是重力数据空白区,故无法直接研究其重力场特征与深部地壳结构(构造).本文应用卫星重力异常资料作为近似空间重力异常,经计算给出的布格重力异常,其特征与该地区的地形高程呈很好的镜像相关.据此得到该区不同方位的3个地壳深部结构剖面.重力异常反演求得青藏高原地壳厚度>70 km;喜马拉雅造山带为55 km左右;布拉马普特拉河谷盆地为33~35 km;那加山山脉地区为40~45 km,即呈现出3个不同构造单元的展布.同时求得“东构造结”区由高密度的刚性物质构成,在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下呈向北运移,并插入青藏高原东缘.基于这样的构造格局和深层动力过程,导致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和东北缘的强烈构造运动,大、小地震的频频发生和矿产资源的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东构造结
重力场
深部地壳结构
楔形插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的特异重力场与深部地壳结构
被引量:
54
1
作者
滕吉文
王谦身
王光杰
徐亚
张雪梅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45-1052,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34009)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2005年)资助
文摘
跨越中、印、缅三国交界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92°E^97°E,26°N^30°N)有一半以上的面积尚没有重力测点,是重力数据空白区,故无法直接研究其重力场特征与深部地壳结构(构造).本文应用卫星重力异常资料作为近似空间重力异常,经计算给出的布格重力异常,其特征与该地区的地形高程呈很好的镜像相关.据此得到该区不同方位的3个地壳深部结构剖面.重力异常反演求得青藏高原地壳厚度>70 km;喜马拉雅造山带为55 km左右;布拉马普特拉河谷盆地为33~35 km;那加山山脉地区为40~45 km,即呈现出3个不同构造单元的展布.同时求得“东构造结”区由高密度的刚性物质构成,在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下呈向北运移,并插入青藏高原东缘.基于这样的构造格局和深层动力过程,导致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和东北缘的强烈构造运动,大、小地震的频频发生和矿产资源的聚集.
关键词
喜马拉雅
东构造结
重力场
深部地壳结构
楔形插入
Keywords
Himalayas, East structural knot, Gravity field, Deep crustal structure, Wedge insertion
分类号
P312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的特异重力场与深部地壳结构
滕吉文
王谦身
王光杰
徐亚
张雪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5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