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甘肃临夏盆地椒子沟组上部满散村小哺乳动物群
被引量:1
- 1
-
-
作者
王伴月
邱占祥
王世骐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出处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3-141,共19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编号:QYZDY-SSW-DQC022)资助。
-
文摘
记述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野外队于2015年在甘肃临夏盆地东乡县满散村附近的椒子沟组上部首次发现的6属10种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4个属(Sinolagomys, Litodonomys, Heterosminthus和Yindirtemys)已知最早出现于晚渐新世;两个种(Sinolagomys kansuensis和Heterosminthus lanzhouensis)仅在晚渐新世出现过。该动物群(及其产出地层)的时代很可能为晚渐新世,可称为晚渐新世满散村动物群。该动物群中有一些在牙沟动物群(产于椒子沟组下部)中尚未出现的更晚的属种,并且缺少那些在牙沟动物群中存在的较古老的属种。结合两个动物群的产出层位,满散村动物群的时代要比牙沟动物群晚。如果牙沟动物群的时代为晚渐新世早期,满散村动物群的时代很可能为晚渐新世晚期。这样,椒子沟组可能代表了整个晚渐新世时期的沉积。满散村动物群与亚洲已知的生物带和中国已知的晚渐新世哺乳动物群比较,比我国内蒙古乌兰塔塔尔生物带III和蒙古湖谷地区的生物带C和C1的时代要晚,而与我国西北地区峡沟、塔奔布鲁克、伊克布拉格和铁尔斯哈巴合动物群(或组合)时代相近,比石羌子沟动物群的时代稍晚。
-
关键词
甘肃临夏满散村
晚渐新世
椒子沟组
小哺乳动物化石
-
Keywords
Mansancun,Linxia,Gansu
Late Oligocene
Jiaozigou Formation
micromammal fossils
-
分类号
Q915.873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
-
题名甘肃临夏盆地牙沟地区椒子沟组底部的小哺乳动物化石
- 2
-
-
作者
王伴月
邱占祥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出处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84-316,共33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编号:QYZDY-SSW-DQC022)资助。
-
文摘
记述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野外队于2003年在甘肃临夏盆地牙沟附近的椒子沟组底部发现的小哺乳动物化石,计3目13科17个属。这个小哺乳动物化石群是中亚和东亚典型的渐新世组合。其中的14属(约为总数的82%)是亚洲渐新世所共有的,4个属(Ordolagus,Tataromys,Tsagonomys和Bagacricetodon)和Eucricetodon属的4个种的时代分布仅限于渐新世,Bagacricetodon属限于晚渐新世,Glis和Eomyodon两属在晚渐新世时首次出现。根据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牙沟地区椒子沟组底部的时代可能为晚渐新世,这与根据大哺乳动物化石得出的结论一致。与中亚和东亚地区其他已知的晚渐新世哺乳动物群比较,由于该动物群中具有两个原仅在始新世出现的属(Anatolechinos和Gobiomys)和缺少较进步的属,其时代比内蒙古乌兰塔塔尔带III和蒙古湖谷地区的生物带C稍早。这与现在对毛沟剖面的古地磁解释大致一致,即椒子沟组的下界可能与Chron C10r(~29 Ma)相当。牙沟动物群包含有大量喜欢干旱的zapodines,ctenodactylids,cricetids,lagomorphs和穴居的Tsaganomys化石,而且产化石地层的岩性主要是由含有石膏的褐红色泥岩组成,这些都倾向于表明牙沟地区在晚渐新世时主要为半干旱的林地-灌木林地环境。在晚渐新世时,在亚洲和欧洲之间共有4属小哺乳动物,而在亚洲和北美洲只共有一属动物,这表明在晚渐新世时,欧亚之间动物群的交流要比亚洲与北美之间的多,这可能与土尔盖海峡在晚渐新世时消失有关。
-
关键词
甘肃临夏牙沟
晚渐新世
椒子沟组
小哺乳动物化石
-
Keywords
Yagou,Linxia,Gansu
Late Oligocene
Jiaozigou Formation
micromammal fossils
-
分类号
Q915.873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