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组脑神经间隙入路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合并面肌痉挛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江力 俞文华 +6 位作者 杜权 董晓巧 王昊 车志豪 沈永锋 杜垣锋 陈景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51-754,共4页
目的:探讨通过后组神经间隙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相关性面肌痉挛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7月南京医... 目的:探讨通过后组神经间隙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相关性面肌痉挛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医院治疗的166例面肌痉挛患者,按照Ubogu和Zaidat的标准,42例患者符合VBD诊断标准,为VBD组,其余124例患者为常规组,手术方法及术者无差异。结果:VBD组与常规组在年龄及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VBD组整体治愈率90.5%,术后并发症包括手术同侧迟发面瘫1例,听力下降1例,术后延迟缓解率11.9%。常规组整体治愈率92.7%,术后并发症包括手术同侧面瘫2例,听力下降3例,耳鸣2例,饮水呛咳1例,无菌性脑膜炎1例,术后延迟缓解率1.61%。两组在治愈率方面疗效相似(P=0.638);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5);但VBD组延迟缓解率较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VBD导致桥小脑角空间狭小,使得手术难度显著增加。MVD从后组颅神经间隙进入进行架桥式操作,可以降低椎动脉对面神经的张力,进而抬起椎动脉,寻找真正责任血管,有效避免小血管的遗漏和分支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与常规组相仿。VBD合并面肌痉挛患者术后有一定的延迟缓解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后组颅神经间隙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志勇 焦劲松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1期605-609,共5页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一种少见的后循环血管变异性疾病.虽然该病尚处于临床研究和探索阶段,但据文献报道其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因此,我们需对该病有清楚的认识,并予以足够的重视.现结合文献...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一种少见的后循环血管变异性疾病.虽然该病尚处于临床研究和探索阶段,但据文献报道其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因此,我们需对该病有清楚的认识,并予以足够的重视.现结合文献对该病目前研究的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诊断显像 综述文献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致多组脑神经麻痹一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鲁明 樊东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438-439,共2页
患者男,69岁,主因“口眼歪斜5年,声音嘶哑1年”于2014年4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口眼歪斜,流涎,左眼不能闭合,2周后症状达高峰。当地医院诊断为“面神经麻痹”,给予“神经营养、抗病毒、针灸”等治疗,... 患者男,69岁,主因“口眼歪斜5年,声音嘶哑1年”于2014年4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口眼歪斜,流涎,左眼不能闭合,2周后症状达高峰。当地医院诊断为“面神经麻痹”,给予“神经营养、抗病毒、针灸”等治疗,症状无任何改善,遗留左侧周围性面瘫。1年前,患者无诱因逐渐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呛咳,伴左侧耳鸣、听力下降。3个月前,患者觉左面部麻木,同时出现复视,左视时明显。上述症状均逐渐加重。起病以来无头痛、头晕、发热、肢体麻木,体质量无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 脑神经麻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疑似小脑出血的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一例
4
作者 张志勇 焦劲松 +2 位作者 薛爽 刘尊敬 田朝晖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1期603-604,共2页
患者男,63岁.因头晕、行走不稳伴言语不清3 d,加重2 d,于2008年11月就诊于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体检:血压为165/105 mm Hg,意识清楚,构音障碍.双眼侧视时可见细小的水平眼震,右肢共济运动差,其余未见异常.急诊行头部CT,提示左... 患者男,63岁.因头晕、行走不稳伴言语不清3 d,加重2 d,于2008年11月就诊于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体检:血压为165/105 mm Hg,意识清楚,构音障碍.双眼侧视时可见细小的水平眼震,右肢共济运动差,其余未见异常.急诊行头部CT,提示左侧小脑高密度影(图1),当时诊断为"小脑少量出血",给予脱水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未改善,当晚出现存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右侧面部与在侧肢体麻木,无肢体尤力.次日再次体检:血压为135/75 mm Hg,意识清楚,构音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 脑出血 -动脉扩张延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及3种血管内皮损伤因子与脑小血管病患者脑白质高信号和腔隙性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李玺 吴兆鑫 +2 位作者 张道培 张永辉 张怀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8-198,共11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及3种血管内皮损伤因子与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脑白质高信号(WMH)和腔隙性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入住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的CSVD患者,收集患者临床...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及3种血管内皮损伤因子与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脑白质高信号(WMH)和腔隙性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入住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的CSVD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及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颈动脉斑块、既往卒中史、吸烟史、饮酒史等血管危险因素。根据患者是否合并VBD分为CSVD合并VBD组和CSVD不合并VBD组。患者入组后24 h内完成影像学评估,包括WMH严重程度(Fazekas量表评分1~2分为轻度WMH,3~4分为中度WMH,5~6分为重度WMH)、腔隙性梗死影像学特征及基于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测量的椎-基底动脉影像学参数(双侧椎动脉直径、基底动脉直径、基底动脉标准长度、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将基底动脉直径≥4.5 mm或椎动脉直径≥4.0 mm定义为扩张,基底动脉标准长度≥29.5 mm定义为延长,基底动脉弯曲长度≥10.0 mm定义为弯曲,符合扩张、延长、弯曲中的至少一项者纳入CSVD合并VBD组。患者入组第2天检测血液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SVD患者合并VBD的影响因素,及椎-基底动脉影像学参数和3种血管内皮损伤因子(IL-6、sICAM-1、vWF)对CSVD患者不同严重程度WMH和腔隙性梗死的影响。结果共纳入88例CSVD患者,年龄40~80岁,平均(64±10)岁,其中CSVD合并VBD组50例,CSVD不合并VBD组38例。(1)单因素分析显示,CSVD合并VBD组与CSVD不合并VBD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3种血管内皮损伤因子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调整年龄和性别后,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变量(男性、吸烟史)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2.656,95%CI:0.647~10.907,P=0.175)和吸烟史(OR=0.992,95%CI:0.255~3.866,P=0.991)均未增加CSVD患者合并VBD的风险。(2)双侧椎动脉直径、基底动脉直径、基底动脉标准长度在WMH不同严重程度、有无腔隙性梗死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WMH和中度WMH CSVD患者的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均小于重度WMH CSVD患者[分别为2.49(1.60,4.58)、5.24(2.28,6.02)、6.99(5.19,8.9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单因素分析显示,与轻度WMH CSVD患者相比,中度WMH和重度WMH CSVD患者的IL-6、sICAM-1、vWF水平均更高;与中度WMH CSVD患者比较,重度WMH CSVD患者的IL-6、sICAM-1水平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腔隙性梗死的CSVD患者IL-6、sICAM-1、vWF水平均高于无腔隙性梗死的CSVD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校正了性别、年龄、吸烟史等混杂因素后,以轻度WMH为参照进行多因素Logistic有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IL-6(OR=2.358,95%CI:1.268~4.387,P=0.007)、sICAM-1(OR=2.077,95%CI:1.430~3.016,P<0.01)、vWF(OR=1.437,95%CI:1.058~1.951,P=0.020)水平是CSVD患者发生中度WMH的危险因素,也是CSVD患者发生重度WMH的危险因素(IL-6:OR=5.340,95%CI:2.555~11.163,P<0.01,sICAM-1:OR=16.004,95%CI:3.692~69.379,P<0.01,vWF:OR=1.748,95%CI:1.267~2.412,P=0.001);长基底动脉弯曲长度是CSVD患者发生中(OR=1.287,95%CI:1.032~1.603,P=0.025)、重(OR=1.639,95%CI:1.280~2.099,P<0.01)度WMH的危险因素。(5)校正了性别、年龄、吸烟史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有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IL-6(OR=1.536,95%CI:1.074~2.198,P=0.019)、sICAM-1(OR=2.066,95%CI:1.465~2.913,P<0.01)、vWF(OR=1.423,95%CI:1.078~1.879,P=0.013)水平是CSVD患者发生腔隙性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更长的基底动脉弯曲长度与CSVD患者更严重的WMH有关。IL-6、sICAM-1、vWF水平升高与CSVD患者发生腔隙性梗死及更严重的WMH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动脉延长扩张 内皮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合并后循环梗死的预测效能研究
6
作者 孙瑞雪 常瑞亭 +2 位作者 于天舒 王燕铭 康志雷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21,共7页
目的探究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合并后循环梗死的预测效能。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 目的探究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合并后循环梗死的预测效能。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4年6月我院收治的200例VBD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已接受HRMR-VWI检查。所有患者均随访至2025年3月,在随访期间有4例患者因个人原因失访,脱落率为2.00%。根据是否合并后循环梗死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合并后循环梗死,142例)及对照组(未合并后循环梗死,54例),分析HRMR-VWI指标对VBD合并后循环梗死的预测价值。根据血管腔狭窄程度将研究组分为轻度(25%≤被测血管狭窄率<50%)、中度(50%≤被测血管狭窄率<70%)及重度狭窄(被测血管狭窄率≥70%),分析HRMR-VWI指标与后循环梗死患者血管腔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最窄层面管腔面积小于对照组,管壁面积、斑块面积大于对照组,斑块负荷及重构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显示,HRMR-VWI指标联合检测预测VBD合并后循环梗死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大于各指标单独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管腔面积<3.08 mm^(2)、管壁面积≥10.65 mm^(2)、斑块面积≥3.14 mm^(2)、斑块负荷≥0.74、重构指数≥1.01的人数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载脂蛋白A1、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及最窄层面管腔面积缩小、管壁面积缩小、斑块面积增大及斑块负荷和重构指数升高是VBD合并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研究组BA、VA不稳定斑块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BD患者最窄层面血管面积、管腔面积与血管腔狭窄程度呈负相关,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及重构指数与血管腔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3.0 T HRMR-VWI对VBD患者合并后循环梗死具有预测价值,且HRMR-VWI指标变化与患者并发后循环梗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血管壁成像指导 动脉延长扩张 后循环梗死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基底动脉FLAIR血管高信号征与病症程度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被引量:1
7
作者 黄敏 郭潇 +2 位作者 陈伟 王亚婷 柏根基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5-409,共5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中基底动脉(BA)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征(FVH)与病症程度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搜集2018年8月-2023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经头颅MRI及时间飞跃法(TOF)-...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中基底动脉(BA)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征(FVH)与病症程度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搜集2018年8月-2023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经头颅MRI及时间飞跃法(TOF)-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确诊为VBD患者67例,按照是否出现VBD相关症状(缺血、脑干及神经压迫等)分为症状组(20例)和无症状组(47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BA的FVH分级与BA病症程度及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症状组患者BA管径、FVH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P=0.004,P=0.000),症状组中高分级FVH (2、3级)患者比例明显大于无症状组(χ^(2)=11.501,P=0.001)。VBD患者FVH分级与BA的管径、长度及高度分级呈正相关(r=0.563,P=0.000;r=0.482,P=0.000;r=0.512,P=0.000),FVH高级别组(2、3级)BA长度及宽度显著大于低级别组(0、1级)(P=0.000,P=0.000),分叉高度高于低级别组(P=0.012)。结论:VBD患者FVH发生率高,且FVH分级越高,患者出现症状的可能性越大,椎基底动脉病变更严重;FVH形成机制可能与扩张延长的血管中的缓慢血流及不对称扰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延长扩张 动脉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血管高信号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宋刚 陈革 +4 位作者 郭宏川 李茗初 王旭 鲍遇海 梁建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8-150,161,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导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由VBD导致的三叉神经痛患者16例。所有患者术前接受MR血管... 目的初步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导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由VBD导致的三叉神经痛患者16例。所有患者术前接受MR血管成像检查,明确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微血管减压术,术后随访12~52个月。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三叉神经痛评分(BNI)标准,评价患者的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的疼痛程度。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术后即刻疼痛消失,BNI疼痛分级为Ⅰ级;1例术后疼痛无明显缓解,术后半年疼痛逐渐消失;1例术后听力较术前下降。随访时间为12~52个月,有3例分别于术后6、12、36个月疼痛复发,经射频治疗后疼痛消失。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VBD导致的三叉神经痛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手术疗效,但有一定疼痛复发率,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延长扩张 三叉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被引量:15
9
作者 吴曦 黄清海 +4 位作者 杨鹏飞 洪波 许奕 赵文元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7期350-353,359,共5页
目的探索使用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5例VBD患者。结果①5例患者中,VBD合并椎-基... 目的探索使用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5例VBD患者。结果①5例患者中,VBD合并椎-基底动脉急性夹层1例,VBD合并椎动脉动脉瘤1例,VBD引起三叉神经痛1例,VBD致后循环缺血、梗死2例。②每例VBD患者平均置入3(1~5)枚LEO支架和3.8(0~8)枚弹簧圈,重建椎-基底动脉的血流。③所有患者血管重建成功,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5例患者平均随访9.2(2~17)个月,无新发临床症状。结论弹簧圈辅助支架治疗VBD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安全性较好,可显著改善VBD引起的多种临床症状,但对卒中的长期预防效果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延长扩张 颅内动脉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置入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7
10
作者 何旭英 段传志 +3 位作者 张剑波 曾文贤 李振均 李西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83-488,共6页
目的分析支架置入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7例VB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7例患者均置入1~3枚直径... 目的分析支架置入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7例VB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7例患者均置入1~3枚直径最大的LEO支架(5.5 mm×75.0 mm或5.5 mm×50.0 mm),1例患者联合置入Solitaire支架,3例患者联合置入微弹簧圈。治疗3个月后均进行DSA及MRI随访。结果 6例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发生并发症,术后2周临床症状均有改善;1例患者术中发生大脑后动脉血栓形成,给予溶栓及支架置入后血管再通。DSA影像随访均有修复,短期随访临床症状改善,但MRI的复查结果示血管外血栓未见明显变化;2例患者远期随访,吞咽困难有加重,其中1例新发脑积水。结论支架置入治疗VBD短期可取得很好的影像及临床效果,但对占位引起的临床症状,长期疗效仍不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延长扩张 支架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颅内动脉延长扩张症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11
作者 关晓芳 张道培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9-166,共8页
颅内动脉延长扩张症(IADE)是一种表现为动脉延长、扩张和弯曲的动脉疾病,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与IADE的发病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从MMPs激活与IADE发生发展、MMPs激活与正性重构引起IADE的相关性... 颅内动脉延长扩张症(IADE)是一种表现为动脉延长、扩张和弯曲的动脉疾病,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与IADE的发病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从MMPs激活与IADE发生发展、MMPs激活与正性重构引起IADE的相关性、血流动力学改变、MMPs激活与IADE关系、IADE临床相关疾病与MMPs的关系4个方面对MMPs促进IADE的可能病理机制进行综述,为有效防治IADE提供更多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延长扩张 质金属蛋白酶 动脉延长扩张 正性重构 Willis环变异 颅内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CT灌注成像时间-密度曲线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沛霖 洪璇阳 王海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3041-3043,共3页
目的:应用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及正常基底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TDC)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两者间的差异。方法:对14例VBD患者及22例正常志愿者进行头颅CT灌注检查,绘制基底动脉TDC图并对各参数进行量化及对... 目的:应用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及正常基底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TDC)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两者间的差异。方法:对14例VBD患者及22例正常志愿者进行头颅CT灌注检查,绘制基底动脉TDC图并对各参数进行量化及对照分析。结果:VBD组的达峰时间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BD组比对照组达峰时间延长。VBD组的峰值及斜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BD组基底动脉直径与斜率呈正相关(P<0.05),与达峰时间及峰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通过VBD患者TDC的定量分析研究,能了解VBD患者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延长扩张 CT灌注成像 时间-密度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1例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不同临床特征系统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黎光 张信芳 +2 位作者 刘轶丹 钟凯 刘学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03-1007,1014,共6页
目的分析并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的临床特征表现。方法回顾性系统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的121例VB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深入比较症状性与非症状性VBD患者的各项影响因素以及... 目的分析并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的临床特征表现。方法回顾性系统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的121例VB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深入比较症状性与非症状性VBD患者的各项影响因素以及血管性症状和无血管性症状的VBD患者间的差异。结果症状性VBD与非症状性VBD患者的基础数据相比较,症状性VBD患者的基底动脉直径显著大于非症状性VBD患者(P<0.05),症状性VBD患者的高血压病史、舒张压、尿酸水平均较非症状性VBD患者显著增高(P<0.05);存在血管性症状的患者基底动脉直径显著大于无血管性症状者(P<0.05),同时血管性症状患者的基线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高于无血管性症状者(P<0.05),其既往高血压病史的发生率也显著多于无血管性症状者(P<0.05)。结论对于VBD患者应在早期严格控制血压,可能有利于延缓症状(尤其是血管性症状)的进展及降低症状的发生率,对尿酸增高的VBD患者可能考虑通过降尿酸达到治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延长扩张 临床特征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CTA和HR-MRI血管壁成像比较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韶雅 王一峰 +4 位作者 徐曼曼 张鑫 周飞 李敬伟 徐运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4期344-349,共6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诊断中的作用,并对HR-MRI血管壁序列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诊断中的作用,并对HR-MRI血管壁序列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5年9月在我院影像科同时完成CTA和HR-MRI检查并确诊为VBD的25例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分析和比较CTA和HR-MRI在VBD诊断中的价值。结果在基底动脉脑桥处直径、最大直径及长度的测量上,CTA和HR-MRI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及可重复性[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0.913,P<0.001;ICC=0.951,P<0.001;ICC=0.929,P<0.001];但是,在偏移度测量上,CTA和HR-MRI的一致性强度为较强[加权Kappa系数=0.77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06~0.941,P<0.001]。通过HR-MRI可准确测得椎动脉颅内段长度为左侧(32.02±6.29)mm,右侧(36.66±6.76)mm。HR-MRI检出5例合并基底动脉斑块的患者及2名合并椎动脉夹层的患者。结论 HR-MRI和CTA在VBD的诊断上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HR-MRI作为一种无创检查,在研究VBD病变血管壁特点、检查有无合并其他血管病变及鉴别疾病病因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延长扩张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潘华 兰昊 郝坤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5-209,共5页
目的观察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CV)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138例C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温针灸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丹葛汤加减治疗),每组69例... 目的观察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CV)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138例C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温针灸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丹葛汤加减治疗),每组69例。连续治疗2周后评价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浆内皮素(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主症、次症及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主症、次症及总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主症、次症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66/69)高于对照组85.51%(59/69)(P<0.05)。观察组治疗1周、2周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的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的血浆ET-1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CGRP水平则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CV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平衡血浆ET-1、CGRP水平,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葛汤 温针灸 颈性眩晕 临床疗效 -动脉 血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小伟 周川 +3 位作者 江建东 李罡 赵强 梁建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7-203,共7页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所致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4月至2016年8月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神经外科(2例)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11例)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VBD致三...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所致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4月至2016年8月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神经外科(2例)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11例)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VBD致三叉神经痛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37~72岁,平均(59±10)岁;病程4~240个月,病程中位数36. 0(9. 5,54. 0)个月;术前合并脑梗死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合并高血压病9例,糖尿病2例,冠心病1例; 10例术前均使用卡马西平治疗,2例术前行射频治疗;疼痛分布以三叉神经第2、3支分布区为主。术前及术后采用巴罗神经研究所(BNI)疼痛分级进行评分;术前行头部MRI检查(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序列)明确诊断。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术后采用门诊及电话进行临床随访。结果 (1) 13例患者术前BNI疼痛分级:Ⅳ级4例,V级9例;经MRI及术中所见均符合VBD特征,三叉神经受压移位明显;责任血管分布为基底动脉6例,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3例,椎动脉4例; 12例单纯行显微血管减压术,1例患者在显微血管减压术基础上行选择性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SPPR)。(2) 13例患者均完成临床随访,随访时间24~64个月,平均(48±13)个月。13例患者术后即刻均有效(BNI分级I级),其中1例术后出现同侧听力下降;1例术后1年复发(BNI分级Ⅲ级),1例术后3年复发(BNI分级Ⅲ级),11例患者均为随访有效(BNI分级I级)。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对VBD所致的三叉神经痛短期疗效较确切,安全性较好,但因样本量少,且VBD属慢性进展性疾病,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动脉延长扩张 颅神经 显微血管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颅CT平扫诊断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被引量:60
17
作者 范晓颖 唐光健 蒋学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3期214-217,共4页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VBD)CT平扫的诊断价值。方法 复习 815例门诊病人头颅CT平扫结果 ,测量其中可显示的基底动脉 (BA)的直径、分出大脑后动脉的高度及走行位置 ,检出符合Smoker等定义的VBD病例。结果  815例中常规 10m...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VBD)CT平扫的诊断价值。方法 复习 815例门诊病人头颅CT平扫结果 ,测量其中可显示的基底动脉 (BA)的直径、分出大脑后动脉的高度及走行位置 ,检出符合Smoker等定义的VBD病例。结果  815例中常规 10mm扫描 670例能清楚显示BA ,3 0例 5mm脑干靶扫显示BA2 8例 ,共发现 4例符合Smoker等定义的VBD的病例 ,其CT与临床表现与文献报道相似。结论 常规头颅CT平扫 82 .2 %、脑干靶扫 93 .3 %可显示BA ,对其进行测量可以诊断VB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动脉延长扩张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脑干压迫症状为表现的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临床和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段大志 曹曦 +1 位作者 何涛 帅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63-666,共4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2例典型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VBD具有时间顺序占位效应,面肌痉挛、低钾、三叉神经痛...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2例典型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VBD具有时间顺序占位效应,面肌痉挛、低钾、三叉神经痛、眩晕发作、肢体偏瘫相继发生,VBD具有进展性。结论VBD症状多样,具有时间顺序,面肌痉挛可能是较早出现的症状。部分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症状可能仅仅是VBD脑干压迫的结果,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P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低钾麻痹 三叉神经痛 眩晕 动脉延长扩张 后循环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生脑卒中的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临床影像学特征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被引量:11
19
作者 郎颖涛 刘占况 +1 位作者 崔玉环 魏玉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2993-2995,共3页
目的:通过对发生脑卒中的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和非VBD患者进行比较研究,阐述VBD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方法:360例急性脑卒中[脑梗死(BI)277例,脑出血(BH)80例]患者分成4组:VBDBI组、VBDBH组、非VBDBI组、非... 目的:通过对发生脑卒中的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和非VBD患者进行比较研究,阐述VBD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方法:360例急性脑卒中[脑梗死(BI)277例,脑出血(BH)80例]患者分成4组:VBDBI组、VBDBH组、非VBDBI组、非VBDBH组,对各组的CVD危险因素、神经病变进行分析,对VBD患者基底动脉(BA)及椎动脉(VA)的直径、高度和水平移位进行分析。结果:(1)脑卒中患者VBD的发生率为7.7%,BI为6.5%,BH为12.5%;其中男性VBD的发生率为11.3%,女性为1.7%(男:女为6.6:1;与非VBDBI及BH组相比,VBDBI及BH组的男性优势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非VBDBH组及VBDBI组相比,VBDBH组男性患者的年龄显著降低(P<0.05,P<0.01);VBDBI组吸烟率显著高于非VBD组(P<0.05);4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房颤、CVD家族史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3)BI及BH组患者BA及VA的平均直径无统计学差异;VBDBH患者的BA形态学改变较VBDBI严重。(4)VBD组POCI、脑桥梗死的发生率是非VBD组的2.2倍(P<0.05),而脑干梗死及出血的发生率是非VBD组的3.5倍。结论:VBD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对伴有高风险的VBD患者给予更多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延长扩张 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诊为多系统萎缩的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一例
20
作者 杨楠 方维东 承欧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72-1074,共3页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是一种相对少见且病因不清的椎-基底动脉壁受累的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治疗方面主要为对症治疗,预后欠佳;易发生漏诊及误诊。现报道本院2012-02-24收治的1例被误诊为多系统萎缩的VBD患者...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是一种相对少见且病因不清的椎-基底动脉壁受累的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治疗方面主要为对症治疗,预后欠佳;易发生漏诊及误诊。现报道本院2012-02-24收治的1例被误诊为多系统萎缩的VBD患者的临床表现,以期提高临床工作者对此类脑血管变异性疾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系统萎缩 -动脉延长扩张 磁共振断层血管神经成像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