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基莲心碱通过KEAP1/NRF2/GPX4和NF-κB信号通路减轻椎间盘退行性变
1
作者 万宏劲 胡逸斌 +5 位作者 王昕 张凯 秦安 马培翔 马辉 赵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1-270,共10页
目的·研究甲基莲心碱(neferine,Nef)在椎间盘退行性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中的治疗作用以及潜在的调控通路。方法·通过CCK-8(cell counting kit-8)实验检测Nef对髓核细胞活力及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分子... 目的·研究甲基莲心碱(neferine,Nef)在椎间盘退行性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中的治疗作用以及潜在的调控通路。方法·通过CCK-8(cell counting kit-8)实验检测Nef对髓核细胞活力及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分子对接软件分析Nef与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Kelch结构域的潜在结合位点。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诱导髓核细胞铁死亡和炎症反应。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在TNF-α刺激下,加入或不加Nef时核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glutathione peroxidase 4,NRF2/GPX4)信号通路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髓核细胞高密度培养检测Nef对髓核细胞的细胞外基质代谢的影响。构建大鼠尾椎针刺退变模型,尾椎Co3/4椎间盘(IDD+Nef组)内注射2次1.5μmol/L Nef 5μL,Co2/3椎间盘(IDD组)注射等体积PBS;4周后通过X线检测椎间隙高度,通过磁共振成像检测椎间盘退变情况,通过组织学染色方法检测椎间盘结构。结果·CCK-8实验结果显示Nef在1.5μmol/L浓度及以下不会抑制髓核细胞活力和增殖。分子对接结果表明,Nef可能通过直接结合KEAP1蛋白Kelch结构域,降低KEAP1与NRF2之间相互作用从而激活NRF2。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Nef提高了铁死亡关键抑制蛋白NRF2和GPX4的表达量,同时抑制了NF-κB通路磷酸化P65蛋白的表达量(均P<0.05)。髓核细胞高密度培养结果显示,Nef减轻了TNF-α诱导的髓核细胞细胞外基质降解(P<0.05)。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IDD组相比,IDD+Nef组椎间隙高度较高,Pfirrmann分级较低(均P<0.05),组织学退变程度较低。结论·Nef可能通过激活KEAP1/NRF2/GPX4通路抑制TNF-α诱导的髓核细胞铁死亡,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轻TNF-α诱导的髓核细胞炎症和细胞外基质降解,从而减轻大鼠ID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莲心碱 椎间盘退行性变 KEAP1/NRF2信号通路 铁死亡 NF-ΚB信号通路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支架材料在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中应用的临床前研究进展
2
作者 朱赫 达逸峰 +4 位作者 姚鸣宇 董亦直 宋鑫越 黄智 祝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80-784,共5页
椎间盘退行性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与40%~50%的腰痛有关,是导致中老年人腰痛的主要原因[1]。其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包括卧床休息、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及康复锻炼等,虽然可以在一定程... 椎间盘退行性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与40%~50%的腰痛有关,是导致中老年人腰痛的主要原因[1]。其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包括卧床休息、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及康复锻炼等,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部分患者的疼痛症状,但无法阻止IVDD的发展,且病情易反复[2]。当保守治疗的效果不显著时,患者通常会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椎体融合以及椎间盘置换术等[3],虽能立即缓解患者大部分的症状,但存在不同程度的脊柱力学性能改变、活动度下降和邻近节段退变等风险[4]。因此,寻找一种疗效佳且风险小的方法成为治疗IVDD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变 临床前研究 邻近节段退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椎间盘切除 生物支架材料 椎体融合 康复锻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机制及治疗方案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靳级 孙红 +2 位作者 庄勇 宁旭 刘淼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268-3274,共7页
椎间盘退行性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多种慢性脊椎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其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下腰痛和急性下肢神经根性疼痛。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展加速及生活方式改变,IDD的发病率显著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严... 椎间盘退行性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多种慢性脊椎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其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下腰痛和急性下肢神经根性疼痛。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展加速及生活方式改变,IDD的发病率显著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医疗负担。如何有效防治IDD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医学难题。现有研究表明,椎间盘细胞衰老在IDD的发生与进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靶向衰老椎间盘细胞的治疗策略,如抗细胞衰老药物、基因编辑及干细胞疗法等,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该文综述了椎间盘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阐述了针对衰老细胞的多种治疗策略及最新进展,旨在为IDD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治疗靶点,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间盘细胞衰老 细胞衰老通路 抗衰老细胞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詹子睿 邵增务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27-229,共3页
腰腿痛是常见症状.研究表明[1]约23%的腰腿痛患者其病因与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有关.间盘营养供应减少、基质降解酶活性升高、翻译后蛋白质修饰作用、基质的疲劳衰竭等是椎间盘退变的主要生理生化改变.它主要是因基质合成与降解失衡导致... 腰腿痛是常见症状.研究表明[1]约23%的腰腿痛患者其病因与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有关.间盘营养供应减少、基质降解酶活性升高、翻译后蛋白质修饰作用、基质的疲劳衰竭等是椎间盘退变的主要生理生化改变.它主要是因基质合成与降解失衡导致基质成分的变化引起,在临床上出现脊柱不稳等脊柱生物力学的改变. 蛋白多糖与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有着密切关系.髓核内蛋白多糖、胶原及弹力蛋白密切配合,维持椎间盘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目前对椎间盘退变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是用一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理疗等缓解症状,但它们均存在种种缺点,仅能单纯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而对于椎间盘退变的主要病理改变--蛋白多糖的降解无明显作用.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的疾病治疗方法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1966年Tatum提出了病毒用于基因转导的可行性和体细胞基因治疗的大体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变 基因治疗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编码RNA在椎间盘退行性变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黄欣 张惟悦 邵增务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32-736,共5页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ngeneration,IDD)是骨骼肌肉疾病中在临床引起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发病机制不明,尚无针对性的有效治疗方法。椎间盘主要由凝胶状的髓核、纤维环和附着在椎体上下的软骨终板三个部分所构成[1]。内...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ngeneration,IDD)是骨骼肌肉疾病中在临床引起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发病机制不明,尚无针对性的有效治疗方法。椎间盘主要由凝胶状的髓核、纤维环和附着在椎体上下的软骨终板三个部分所构成[1]。内层的髓核由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NP)以及Ⅱ型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构成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编码RNA 椎间盘退行性变 髓核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退行性变研究中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
6
作者 侯树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23-724,共2页
椎间盘退行性变是腰腿痛常见的致病因素。国内外对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机制、病理、生物治疗等方面在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一些基础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地应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但另一方面,仍存... 椎间盘退行性变是腰腿痛常见的致病因素。国内外对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机制、病理、生物治疗等方面在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一些基础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地应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但另一方面,仍存在着一些很棘手的问题,使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受到很大限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变 基础研究成果 生物治疗 致病因素 基因水平 临床诊断 腰腿痛 国内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个多发性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家系Aggrecan基因串联重复多态性的分析
7
作者 丛琳 屠剑桥 +1 位作者 李雨辰 屠冠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33-335,共3页
目的分析1个多发性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DDD)家系的聚合蛋白聚糖(Aggrecan)基因串联重复多态性(VNTR)。方法应用PCR技术检测家系成员血液中Aggrecan VNTR的分布情况。结果被检测的家系成员中未发现超过25次重复的等位基因者,家系患DDD成... 目的分析1个多发性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DDD)家系的聚合蛋白聚糖(Aggrecan)基因串联重复多态性(VNTR)。方法应用PCR技术检测家系成员血液中Aggrecan VNTR的分布情况。结果被检测的家系成员中未发现超过25次重复的等位基因者,家系患DDD成员Aggrecan基因VNTR分布:均为杂合子,且有1个等位基因≤20个重复序列。结论本家系中遗传因素是DDD的主要诱发因素,且可能与相对较小重复序列Aggrecan VNTR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变 重复多态性 病家系 N基因 多发性 串联 AGGRECAN VNT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RNA-603靶向山梨糖和SH3结构域包含蛋白3诱导髓核细胞炎症反应影响椎间盘退行性变
8
作者 李理 李金程 +1 位作者 高淑华 秦琴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6-102,共7页
目的筛选椎间盘退行性变(IDD)组织中表达升高的miRNA,探究其在IDD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比较已发表的2个IDD miRNA表达谱测序数据集,筛选出表达升高最显著的miRNA——miRNA-603。收集10例IDD患者和10例腰椎骨折患者的椎间盘组织,取... 目的筛选椎间盘退行性变(IDD)组织中表达升高的miRNA,探究其在IDD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比较已发表的2个IDD miRNA表达谱测序数据集,筛选出表达升高最显著的miRNA——miRNA-603。收集10例IDD患者和10例腰椎骨折患者的椎间盘组织,取正常椎间盘组织分离培养髓核细胞。用qRT-PCR检测IDD组织和正常椎间盘组织中miRNA-603的表达。通过miRNA-603过表达和抑制实验探究miRNA-603在TNF-α诱导的髓核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网站及已发表的IDD mRNA测序数据集,获得miRNA-603的靶基因山梨糖和SH3结构域包含蛋白3(SORBS3),并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通过miRNA-603和SORBS3过表达实验探究miRNA-603和SORBS3在髓核细胞炎症反应中的功能。结果miRNA-603在IDD组织中表达升高(P<0.01)。在髓核细胞中过表达miRNA-603可以促进IL-6和IL-1β的表达(P均<0.01);抑制miRNA-603表达后,TNF-α刺激诱导的IL-6和IL-1β表达降低(P<0.01,P<0.05)。同时,cleaved caspase-1的蛋白表达量也降低(P<0.01)。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miRNA-603可以靶向调控SORBS3基因,IDD组织样本检测显示SORBS3低表达(P<0.01)。与单独过表达miRNA-603相比,同时过表达miRNA-603和SORBS3可抑制TNF-α诱导的髓核细胞中IL-6和IL-1β的表达(P均<0.01)。结论人IDD组织中miRNA-603表达升高。miRNA-603可能通过靶向抑制SORBS3继而诱导髓核细胞炎症反应,推动IDD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RNA-603 椎间盘退行性变 炎症 山梨糖和SH3结构域包含蛋白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e对椎间盘退行性变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5
9
作者 梁智豪 陈智谦 +3 位作者 陈辰 周益帆 杨骁 赵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47-1353,共7页
目的·明确人参皂苷Re在改善椎间盘退行性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中的作用并探讨其潜在机制。方法·10 ng/mL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诱导髓核细胞炎症;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 目的·明确人参皂苷Re在改善椎间盘退行性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中的作用并探讨其潜在机制。方法·10 ng/mL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诱导髓核细胞炎症;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12.5~50μmol/L人参皂苷Re对髓核细胞炎症及代谢相关基因,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3,Mmp 3)、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5(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in 5,Adamts 5)、聚集蛋白聚糖、Ⅱ型胶原a1(collagen typeⅡa1,Col2a1)表达量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在10 ng/mL TNF-α刺激下,加入或不加50μmol/L人参皂苷Re时核因子κB(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采用12只8周龄大鼠制作尾椎针刺退变模型(尾椎6/7作为假手术节段,尾椎7/8作为针刺节段);实验组(n=6)腹腔注射50μmol/L人参皂苷Re,对照组(n=6)注射磷酸缓冲盐溶液。1个月后通过X线检测椎间隙高度,通过番红固绿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椎间盘髓核组织变化并进行组织学退变分级,通过免疫荧光观察TNF-α、MMP 3、聚集蛋白聚糖、COL2A1的表达。结果·50μmol/L人参皂苷Re可抑制炎症状态下髓核细胞Mmp 3、Adamts 5基因的表达,增加聚集蛋白聚糖及Col2a1基因的表达;与单用TNF-α刺激的髓核细胞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与单用TNF-α刺激的髓核细胞比较,加入人参皂苷Re显著降低了髓核细胞p-p65和p-IκBα蛋白表达量(均P=0.000)。X线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大鼠尾椎针刺节段相比,注射人参皂苷Re的实验组大鼠针刺节段椎间隙高度较高(P=0.004),组织学退变分级较低(P=0.000);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大鼠针刺节段尾椎椎间盘聚集蛋白聚糖和COL2A1表达量较高(P=0.000)、TNF-α和MMP 3表达量较低(P=0.000)。结论·人参皂苷Re可通过抑制NF-κB通路降低髓核细胞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维持椎间隙高度,有效减轻大鼠IDD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E 椎间盘退行性变 髓核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T2 mapping成像评估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沈望 戴工华 +2 位作者 刘峰 张金源 王祥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54-859,共6页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是慢性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腰椎间盘在退变的过程中存在复杂的形态学与组织学改变,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病人的预后非常重要。磁共振成像是腰椎间盘检查的重要手段,T2 mapping成像是一种定量分析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可...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是慢性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腰椎间盘在退变的过程中存在复杂的形态学与组织学改变,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病人的预后非常重要。磁共振成像是腰椎间盘检查的重要手段,T2 mapping成像是一种定量分析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通过测量组织T2值来反映组织内的含水量、基质组织和胶原结构的变化。相较于传统磁共振成像,T2 mapping在评估椎间盘方面更加客观、敏感和精确,因此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评估以及腰椎间盘疾病治疗的疗效评价。本文就T2 mapping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T2 mapping 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间盘突出症 腰背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蛋白酶在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周小莉 洪莹莹 詹玉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2-216,共5页
椎间盘退行性变是长期困扰人群的高发疾病,为病人带来疼痛的同时也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是椎间盘发生退变的早期且关键的原因,其中金属蛋白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经典以及最新的相关文献,... 椎间盘退行性变是长期困扰人群的高发疾病,为病人带来疼痛的同时也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是椎间盘发生退变的早期且关键的原因,其中金属蛋白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经典以及最新的相关文献,探讨金属蛋白酶在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表达与调控机制,并总结了近期以此为出发点的治疗手段,以期为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蛋白酶 椎间盘退行性变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6与椎间盘退行性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金磊 王爽 +1 位作者 王铭川 王昕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4-142,共9页
椎间盘退行性变(IDD)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期许多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6(IL-6)在退行性变的椎间盘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并与IDD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关于IL-6在IDD中的信号通路和作用还不完全了... 椎间盘退行性变(IDD)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期许多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6(IL-6)在退行性变的椎间盘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并与IDD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关于IL-6在IDD中的信号通路和作用还不完全了解。因此,本文就IL-6在IDD中的信号通路及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工作及后续的科研工作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 椎间盘退行性变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CT有效原子序数图在青年人腰椎间盘退变中的定量分析
13
作者 薛阳 熊飞 +6 位作者 夏可周 谭惠斌 彭少康 杜冰花 宋志 黄文才 郭卫春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70-775,共6页
目的:探讨双能CT有效原子序数图在定量研究青年人腰椎间盘退变中的诊断及评估价值。方法:搜集接受双能CT腰椎检查的18~35岁年龄段患者120例(600个椎间盘)并记录下腰痛评分量表(JOA)及患者一般资料。两名放射科医师分别根据2014年北美脊... 目的:探讨双能CT有效原子序数图在定量研究青年人腰椎间盘退变中的诊断及评估价值。方法:搜集接受双能CT腰椎检查的18~35岁年龄段患者120例(600个椎间盘)并记录下腰痛评分量表(JOA)及患者一般资料。两名放射科医师分别根据2014年北美脊柱外科学会(NASS)定义的腰椎间盘形态分为椎间盘正常、椎间盘膨出及椎间盘突出3组,运用双能CT后处理工作站中的有效原子序数图(Z)测量并记录椎间盘高度、70kVCT值(CT_(70kV))、Sn150kVCT值(CT_(sn150kV))、混合CT值(rCT)、Rho值(electron density)及Z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分析JOA评分与椎间盘参数的相关性,并对疼痛等级与患者资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120例患者中以腰4/5、腰5/骶1椎间盘膨、突出为主;依据椎间盘形态分组对椎间盘高度、椎间盘髓核区CT_(70kV)、CT sn150kV、rCT、Rho值、Z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腰4/5椎间盘高度、CT_(70kV)、CT_(sn150kV)、rCT、Rho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腰5/骶1椎间盘高度、CT_(sn150kV)、rCT、Rho值、Z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提示,椎间盘突出组在高度、CT_(sn150kV)、rCT、Rho值方面与正常组和膨出组有显著差异(P<0.05)。JOA疼痛评分与椎间盘高度总数、均数、腰2/3椎间盘高度及腰5/骶1椎间盘Rho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疼痛等级与睡眠质量相关(P<0.05)。结论:双能CT有效原子序数图可以定量评判青年人腰椎间盘退变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椎间盘退行性变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TI联合椎体脂肪及椎旁肌脂肪半定量评分在腰椎间盘退变中的应用研究
14
作者 宋绍文 李晓静 +3 位作者 王凤 郭会利 刘玉珂 张斌青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6,共6页
目的:分析弥散张量成像(DTI)中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腰椎间盘退变中的应用,评价其对退变程度的量化评估价值。并探讨腰椎间盘退变与相邻椎体、椎旁肌脂肪浸润的关联,以揭示其是否为一种肌骨协同的整体性病变。方... 目的:分析弥散张量成像(DTI)中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腰椎间盘退变中的应用,评价其对退变程度的量化评估价值。并探讨腰椎间盘退变与相邻椎体、椎旁肌脂肪浸润的关联,以揭示其是否为一种肌骨协同的整体性病变。方法:纳入我院2022年9月—2023年10月符合研究标准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行腰椎MRI和DTI检查。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解剖节段),并由2位医师分别评估患者影像学资料,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测量结果一致性。比较不同PM分级里FA值和ADC值的差异、椎体和椎旁肌脂肪浸润评分的差异,并分析PM分级与年龄、解剖节段、DTI参数、椎体和椎旁肌脂肪浸润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两医师测量结果除右侧腰大肌外,其余ICC均>0.75,测量一致性良好。不同PM分级中,双侧腰大肌脂肪浸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A值和ADC值、上下椎体脂肪浸润评分、双侧多裂肌和双侧竖脊肌脂肪浸润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A值与PM分级呈强相关(r_(FA)=0.748),ADC值、解剖节段、年龄和上椎体脂肪浸润与PM分级呈中等相关(r_(ADC)=-0.539、r_(解剖节段)=0.571、r_(年龄)=0.471、r_(上椎体)=0.371),下椎体脂肪浸润、双侧多裂肌和双侧竖脊肌脂肪浸润与PM分级均呈弱相关(r_(下椎体)=0.250、r_(右多裂肌)=0.185、r_(左多裂肌)=0.198、r_(右竖脊肌)=0.102、r_(左竖脊肌)=0.126),双侧腰大肌与PM分级无相关。结论:FA值和ADC值可用于量化评估腰椎间盘退变的程度,且腰椎间盘退变是一种肌骨协同整体性的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变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MS结合网络药理学的壮腰通络方延缓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化学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凯 朱立国 +4 位作者 魏戌 银河 李秋月 秦晓宽 杨博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5期4437-4446,共10页
背景壮腰通络方是临床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LIDD)的有效方剂,但该方化学成分及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明确壮腰通络方水提液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并进一步探讨其延缓LIDD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2020年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 背景壮腰通络方是临床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LIDD)的有效方剂,但该方化学成分及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明确壮腰通络方水提液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并进一步探讨其延缓LIDD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2020年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MS)技术分析壮腰通络方中的化学成分,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取基于质谱分析的壮腰通络方化学成分的作用靶点。同时,通过疾病靶点数据库获得LIDD疾病靶点。采用韦恩图分析获得壮腰通络方治疗LIDD的交集靶点。通过STRING 11.0数据库获得交集靶点蛋白与蛋白互作(PPI)网络信息,并提取其网络中的核心靶点。最后,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基于UPLC-Q-TOF-MS/MS技术获得壮腰通络方中129种化学成分。随后,将203个药物靶点与LIDD疾病靶点映射共获得96个交集靶点。PPI分析发现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胰岛素蛋白(INS)、白介素6(IL-6)、原癌基因蛋白(FOS)、胱天蛋白酶3(CASP3)等是核心靶点。GO富集分析确定了1022条生物过程信息、28条细胞组成信息、51条分子功能信息。KEGG通路富集分析确定了98条相关信号通路,主要包括:HIF-1 signaling pathway、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Relaxin signaling pathway、p53 signaling pathway、MAPK signaling pathway等。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壮腰通络方包含的化学成分及其延缓LIDD的药效靶点、生物途径及作用机制,为深入解析其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变 腰椎 壮腰通络方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椎间盘退变及责任间隙分布情况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刘磊 武建运 +2 位作者 黄伟敏 李新勃 于秀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5-591,共7页
背景椎间盘退变是一系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始动因素,既往研究多集中于腰椎间盘退变的流行病学及影像学研究方面,而关于严重腰腿痛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需手术干预的研究少见,其椎间盘退变分布规律并不明确,而责任间隙(手术节段)退变分布... 背景椎间盘退变是一系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始动因素,既往研究多集中于腰椎间盘退变的流行病学及影像学研究方面,而关于严重腰腿痛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需手术干预的研究少见,其椎间盘退变分布规律并不明确,而责任间隙(手术节段)退变分布情况鲜有报道。目的分析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椎间盘退变及责任间隙分布规律。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60医院行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和腰椎矢状位MRI检查并确诊为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03例,分析腰椎间盘退变及责任间隙分布特点〔包括腰椎失稳、Modic改变、高信号区域(HIZ)、许莫结节(SN)〕;椎间盘退变分级采用Pfirrmann分级标准,Ⅰ、Ⅱ级为正常椎间盘,Ⅲ、Ⅳ、Ⅴ级为退变椎间盘(其中Ⅳ级、Ⅴ级为严重退变);多间隙椎间盘退变采用自定义W分级标准,即两个及以上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结果503例患者共2515个腰椎间盘,退变率为74.08%(1863/2515),严重退变率36.46%(917/2515)。上腰椎椎间盘(L1~2、L2~3)退变率为56.96%(573/1006),严重退变率为34.55%(198/573);下腰椎椎间盘(L3~4、L4~5、L5~S1)退变率为85.49%(1290/1509),严重退变率为55.74%(719/1290)。下腰椎椎间盘退变率、严重退变率均高于上腰椎(P<0.05)。≥40岁女性腰椎间盘退变率高于男性(P<0.05)。<40岁男性腰椎失稳发生率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odic改变、HIZ、SN发生率两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岁女性腰椎失稳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而Modic改变、HIZ、SN发生率两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0岁男性Modic改变、HIZ与女性腰椎失稳、HIZ、SN与<40岁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失稳、Modic改变、SN和HIZ腰椎退变节段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节段单间隙381例,两间隙102例,三间隙14例,四间隙4例,五间隙2例;责任间隙椎间盘退变率为99.01%(498/503),严重退变率为62.82%(316/503)。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的椎间盘退变率较高,且女性较高,下腰椎椎间盘高于上腰椎椎间盘,女性腰椎失稳、Modic改变发生率均高于男性,SN发生率低于男性,40岁是男性Modic改变及HIZ发生的转折点,也是女性腰椎失稳、HIZ、SN发生的转折点。责任间隙椎间盘大部分发生退变,且严重退变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磁共振成像 责任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早期退行性变可运用磁共振成像方法定量评估
17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椎间盘退变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怎样早期、无创评估椎间盘退行性变是临床诊断和治疗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新兴的一套定量磁共振成像方法——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技术,通过监测特定的生化物质所产生的磁共振信号的改变,进而推测出生... 椎间盘退变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怎样早期、无创评估椎间盘退行性变是临床诊断和治疗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新兴的一套定量磁共振成像方法——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技术,通过监测特定的生化物质所产生的磁共振信号的改变,进而推测出生物组织内部某种特异的生化物质的改变。早有研究表明椎间盘的退变与其内部黏多糖丢失息息相关,因此黏多糖的化学交换饱和转移磁共振成像被开发并推广应用于椎间盘的定量磁共振成像领域,用于监测椎间盘内部黏多糖含量的改变。已有模体研究报道该成像技术中的重要参数黏多糖化学交换饱和转移与黏多糖的实际浓度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变 磁共振信号 椎间盘 定量评估 成像方法 早期 定量磁共振成像 椎间盘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锋 吴小涛 +2 位作者 王运涛 邵建树 张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0-304,共5页
目的:探讨单纯Ⅱ型胶原酶消化法体外培养扩增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例人退变椎间盘髓核,单纯Ⅱ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出髓核细胞并连续培养传代,倒置相差显微镜和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甲苯胺蓝染色检测髓核细胞内... 目的:探讨单纯Ⅱ型胶原酶消化法体外培养扩增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例人退变椎间盘髓核,单纯Ⅱ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出髓核细胞并连续培养传代,倒置相差显微镜和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甲苯胺蓝染色检测髓核细胞内聚集蛋白聚糖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行Ⅱ型胶原染色,观察髓核细胞的类软骨表型表达情况。结果:单纯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可较好的分离培养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20例人退变椎间盘髓核,培养成功16例;原代髓核细胞平均7d贴壁,呈类圆形或多角形,P1代髓核细胞平均12h贴壁,呈大梭形或多角形,两代细胞融合95%所需时间分别为30d和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聚集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主要表达于原代和P1代髓核细胞浆内,被甲苯胺蓝染成天蓝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主要表现为黄褐色沉淀,两代间聚集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纯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可简化髓核细胞分离步骤,提高培养效率;传一代后髓核细胞增殖速率提高,但仍维持类软骨表型,表达聚集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变 髓核细胞 胶原酶 细胞培养 甲苯胺蓝 免疫细胞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活血中药介导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延缓椎间盘终板压力退变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韩涛 尹逊路 +6 位作者 展嘉文 魏戌 冯敏山 于杰 李学朋 陈明 朱立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5期4427-4436,共10页
背景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导致脊柱退行性疾病发生的根本因素,终板是椎间盘力学传导与营养传输的主要结构,终板退变会加速椎间盘退变的发生,中药复方对延缓椎间盘退变具有独特的疗效,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的观察补肾活血中药对压... 背景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导致脊柱退行性疾病发生的根本因素,终板是椎间盘力学传导与营养传输的主要结构,终板退变会加速椎间盘退变的发生,中药复方对延缓椎间盘退变具有独特的疗效,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的观察补肾活血中药对压力下离体兔脊柱运动节段椎体终板的影响,阐明其调控终板软骨细胞、延缓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效应特点及作用机制。方法2019年将40只健康新西兰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中药组、中药抑制剂组、中药激动剂组,每组10只。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脊柱运动节段离体加载和培养装置进行造模,并通过HE染色病理形态学方法、免疫组化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方法检测相关指标,包括蛋白多糖、Ⅱ型胶原及Wnt-3α、β-caten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药物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①HE染色显示,培养第7天时中药组软骨细胞分散程度、数目及软骨层排列均较对照组完整;培养第14天时对照组、中药组终板软骨组织退变程度均加重,对照组退变程度较中药组更加明显。②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中药组培养第1、3天时细胞外基质蛋白多糖、Ⅱ型胶原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中药组及对照组培养第7、14天细胞外基质蛋白多糖、Ⅱ型胶原表达量均较培养前降低(P<0.05);中药组细胞外基质蛋白多糖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Ⅱ型胶原表达量较中药组升高(P<0.05)。③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中药组及对照组培养第1、3、7、14天时Wnt-3α和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均较培养前降低(P<0.05),中药组培养第1、3、7、14天时Wnt-3α、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④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中药组及对照组培养第1、3、7、14天时Wnt-3α、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与培养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培养第1、3、7、14天时Wnt-3α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但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2)药物延缓椎间盘退变机制:①HE染色显示,中药激动剂组较中药抑制剂组培养第3天时终板软骨组织结构的完整性、软骨层排列较好。②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中药激动剂组、中药抑制剂组蛋白多糖、Ⅱ型胶原表达量分别与中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中药激动剂组、中药抑制剂组第3天时Wnt-3αmRNA表达水平分别与中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激动剂组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较中药组降低(P<0.05),中药抑制剂组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较中药组升高(P<0.05)。④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中药激动剂组第3天时Wnt-3α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以及中药抑制剂组Wnt-3α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与中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药抑制剂组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较中药组升高(P<0.05)。结论补肾活血中药可以通过介导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终板软骨细胞延缓椎间盘退变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变 补肾活血中药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终板 软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集蛋白聚糖与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0
作者 熊晓芊 邵增务 杨述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54-57,共4页
关键词 蛋白聚糖 椎间盘退 退行性 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间盘组织 研究进展 脊柱 细胞 聚集 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