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软质内镜辅助下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近期疗效
1
作者 张宝珍 赵庆豪 +5 位作者 毛唯韬 姜铁斌 郑志扬 陈天宇 黎庆初 刘则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4-490,共7页
目的:探讨软质内镜辅助下单节段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6月~2024年5月在我院接受软质内镜辅助下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24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6例;年龄25~68岁(47.0... 目的:探讨软质内镜辅助下单节段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6月~2024年5月在我院接受软质内镜辅助下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24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6例;年龄25~68岁(47.0±11.9岁);神经根型颈椎病7例,脊髓型颈椎病14例,混合型颈椎病3例;均为单节段病变,其中C3/42例,C4/56例,C5/612例,C6/74例。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椎前软组织水肿情况;术前1d、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颈椎功能,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评估颈肩部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未发现脊髓/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手术时间34~123min(66.6±20.8min);手术切口长度2.5~3cm(2.6±0.2cm);术中出血量5~50mL(19.6±12.6mL);术后引流量0~60mL(13.5±18.8mL);术后住院时间3~8d(5.1±1.6d)。术后未观察到颈椎皮下血肿及吞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影像学复查未发现显著椎前软组织水肿。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和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3个月随访时根据JOA评分改善率评定综合疗效:优12例,良12例,优良率100%(24/24)。结论:软质内镜辅助下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软质内镜 微创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因素分析 被引量:35
2
作者 周非非 赵衍斌 +3 位作者 孙宇 张凤山 潘胜发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分析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3年12月至2007年1月接受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51例患者,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前方纤维环或前纵韧带钙化或骨化情... 目的:分析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3年12月至2007年1月接受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51例患者,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前方纤维环或前纵韧带钙化或骨化情况,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围手术期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激素的使用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以及手术前后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spine unit,FSU)高度变化等因素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并分析置换节段术后不同活动度(≤6°及>6°)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结果:本组中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17例发生异位骨化,发生率为33.3%。所研究的相关因素中,仅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的比值、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两项与术后异位骨化的形成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所有患者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的平均值为0.86,出现异位骨化组的平均值为0.80。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前平均7.6°,术后平均8.8°,术后异位骨化形成与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减少程度有关。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6°者11例,其中8例出现异位骨化形成;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6°者40例,其中9例发生异位骨化形成,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与术后异位骨化形成有关,术前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20%者不适合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疾患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异位骨化 临床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近期临床效果及出现的问题 被引量:25
3
作者 孙宇 潘胜发 +4 位作者 张凤山 张立 刘忠军 周方 刘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总结近3年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容易出现的问题,探讨其原因及相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共145个置换节段,其中单节段99例,双节段20例,三个节段2例。应... 目的:总结近3年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容易出现的问题,探讨其原因及相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共145个置换节段,其中单节段99例,双节段20例,三个节段2例。应用JOA17分法评价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状况。观察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上假体的前后径与椎体前后径的差异,假体上下终板的相互位置关系,假体轴线与原来椎间隙轴线的对应关系。在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上观察假体上下终板间的活动以及假体前后缘有无钙化或骨化。结果:随访12 ̄24个月,平均18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平均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增加到术后平均15.5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未见假体松动、移位以及症状加重者。有42个假体(28.97%)的前后径小于椎体的前后径;颈椎中立位时有23个假体(15.86%)的上下终板的前缘或者后缘过于接近,影响置换节段的前屈或后伸;有32个假体(22.07%)的轴线与原有椎间隙的轴线不一致,向头侧或尾侧旋转。上述问题绝大部分出现在开展此手术早期的病例。3例共4个置换假体(2.76%)在术后1年内出现假体周围融合,2例在椎体的前缘,1例在椎体的后缘。结论: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近期临床效果良好,但实施该手术需要经历一定的学习曲线,应当重视出现的相关问题,缩短学习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融合 疗效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早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44
4
作者 孙宇 潘胜发 +1 位作者 张凤山 张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85-89,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效果。方法:对45例颈椎间盘疾病患者(脊髓型颈椎病3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5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实施前路减压、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单节段置换35例,双节段9例,3节段1...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效果。方法:对45例颈椎间盘疾病患者(脊髓型颈椎病3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5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实施前路减压、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单节段置换35例,双节段9例,3节段1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12个月,平均8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8.5分,术后平均15.5分,平均改善率为88%。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4.8d(2~6d),38例术后4周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7例在术后2个月内恢复工作。所有病例未见假体移位及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有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11个月时出现假体周围骨桥形成无活动,其余43例在最终随访时各置换节段均保留了活动度。结论: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疾患早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椎间盘置换术 人工椎间盘 颈椎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5年随访结果 被引量:21
5
作者 孙宇 赵衍斌 +3 位作者 周非非 张凤山 潘胜发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观察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5年随访结果。方法:我院从2003年12月开展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术后达到5年的患者共70例,其中57例获得57~69个月(平均60个月)随访。单节段置换47例,双节段置换9例,3节段置换1例。C3/4 5例、... 目的:观察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5年随访结果。方法:我院从2003年12月开展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术后达到5年的患者共70例,其中57例获得57~69个月(平均60个月)随访。单节段置换47例,双节段置换9例,3节段置换1例。C3/4 5例、C4/5 10例、C5/6 45例、C6/7 8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mJOA、VAS、NDI评分,末次随访时进行Odom′s分级评估临床疗效;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在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活动度,在侧位X线片上采用McAfee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异位骨化情况,在MRI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评定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在MRI中矢状位T2加权像上测量相邻节段突出椎间盘对椎管的侵占率。结果:(1)mJOA评分术前为13.4±1.9分,末次随访时16.1±1.1分,平均改善率为75.0%;上肢痛VAS评分术前为3.3±1.9分,末次随访时0.9±1.2分;颈肩痛VAS评分术前为3.0±1.5分,末次随访时1.6±1.4分;NDI评分术前为14.8±8.6分,末次随访时5.7±4.2分;以上指标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Odom′s分级优21例,良27例,可7例,差2例。(2)28例患者获得X线随访,术前置换节段活动度为6.9°±3.0°,末次随访时为7.2°±3.7°,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30个手术节段中12个(40%)出现异位骨化,其中3个(10%)节段丧失活动度。(3)25例患者获得MRI随访,末次随访时50个相邻节段中7个(14%)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但无相关临床症状出现;相邻节段突出椎间盘对椎管侵占率的年度平均增幅为0.3%~0.5%。结论: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平均5年随访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满意,手术节段活动度得到较好保留,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较低,无相邻节段疾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Bryan人工椎间盘 随访 疗效 磁共振成像 相邻节段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比较 被引量:10
6
作者 蒲婷 吕聪伟 +4 位作者 颜滨 薛清华 彭凡 廖振华 刘伟强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5-112,共8页
目的分析颈前路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颈椎间盘置换术(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后颈椎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用12具人体颈椎标本,通过三维非接触式光电测量系统及位移控制方式,测试原始状态(in... 目的分析颈前路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颈椎间盘置换术(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后颈椎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用12具人体颈椎标本,通过三维非接触式光电测量系统及位移控制方式,测试原始状态(intact)、TDR及ACDF术后各节段在前屈与后伸、左侧弯与右侧弯、左旋转与右旋转6种独立工况的运动和载荷分布,并探讨颈椎正常生理运动规律及植入器械特点。结果 TDR术后,颈椎各节段运动保留效果明显,能恢复接近正常的运动,并以屈伸、旋转工况为优;同等工况下ACDF术后手术节段运动丢失达73.41%,其他节段运动也存在明显改变。侧弯工况两者均存在较大运动改变,TDR达45.92%,ACDF达108.06%。试验发现,颈椎正常生理运动为空间三轴耦合运动,以侧弯工况耦合程度最大,绕X轴运动分量达35%,TDR术后,颈椎能恢复接近正常的耦合运动规律。结论 TDR术能使颈椎恢复更接近正常的生理运动,在屈伸、旋转工况效果最好,侧弯次之。本研究为TDR与ACDF的临床手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定量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置换术 颈前路植骨融合术 力学特性 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康南 鲁世保 +5 位作者 海涌 王庆一 藏磊 刘玉增 王宇 孔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6-301,共6页
目的:评定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TDR)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1999年12月~2006年12月应用Charite SB Ⅲ假体进行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65例,其中随访时间≥5年的患者48例,共52个假... 目的:评定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TDR)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1999年12月~2006年12月应用Charite SB Ⅲ假体进行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65例,其中随访时间≥5年的患者48例,共52个假体。均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5年但<10年患者(A组)33例,≥10年者(B组)15例。术前、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A组分别为94.0±6.3分、23.0±3.1分,B组分别为92.0±5.8分、21.0±2.2分,每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时ODI,A组分别为(66.0±4.2)%、(12.0±2.9)%,B组分别为(65.0±7.8)%、(9.0±2.8)%,每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A组分别为5.0°±2.3°、6.0°±1.1°,B组分别为4.0°±3.8°、6.0°±2.2°,每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手术节段基本丧失活动度(平均为1.2°±0.4°,术后5年1例,术后7年2例),其余患者保留了2°~10°的活动度,平均为6.5°。48例患者中,出现相邻节段退变4例,其中1例患者术后8年出现腰痛,影像学检查发现手术相邻上位节段椎间盘退变并膨出,行手术治疗;1例患者术后7年手术相邻上位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2mm,2例(术后5年、8年各1例)患者手术相邻上位节段椎体前缘骨赘高度>3mm。2例出现假体移位(分别于术后5年和6.5年),3例出现异位骨化(分别于术后6年、7年和9年),均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较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减压融合术后吞咽困难并发症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顾一飞 杨立利 +2 位作者 袁文 史升 梁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评估颈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nterior artificial disc insertion,AADI)和颈前路椎间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两种不同术式对术后早期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4月收治... 目的:评估颈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nterior artificial disc insertion,AADI)和颈前路椎间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两种不同术式对术后早期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4月收治的98例接受单节段或双节段神经根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A组53例,采用AADI术式,B组45例,采用ACDF术式。对比两组患者术后48h、2个月及6个月时吞咽困难发生率、吞咽生活质量(Swallowing-Quality of Life,SWAL-QOL)评分及椎前软组织厚度的改变,比较两种术式吞咽困难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85.66±11.84min)明显低于B组(93.78±14.81min)(P<0.05)。在术后48h及术后2个月随访时,A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30.19%,3.77%)和椎前软组织厚度(10.99±1.66mm,10.17±1.87mm)明显低于B组患者(分别为51.11%,15.56%,11.92±1.59mm,11.45±1.59mm)(P<0.05)。术后48h和2个月时,A组患者SWAL-QOL评分(59.20±7.23,63.77±3.37)明显高于B组(53.91±8.99,62.07±4.51)(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两组间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相对于ACDF,AADI手术时间较短,手术过程及置入物对食道的损伤和刺激较小,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和吞咽困难的严重程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颈前路椎间减压融合术 吞咽困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并发症及预防 被引量:13
9
作者 苏庆军 康南 王庆一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74-376,共3页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手术并发症 预防 前路手术 再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10
作者 农鲁明 周栋 徐南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67-571,共5页
目的:观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2月,对24例颈椎病患者共31个椎间隙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1例28个椎间隙,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3个椎间隙;10例12个椎间隙应用Bryan假体,14... 目的:观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2月,对24例颈椎病患者共31个椎间隙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1例28个椎间隙,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3个椎间隙;10例12个椎间隙应用Bryan假体,14例19个椎间隙应用Prodisc-C假体。术后随访24~65个月,平均39个月,定期对患者进行JOA评分和Oswestry颈椎功能障碍指数(ONDI)评定,并摄颈椎X线片测量置换节段及其相邻上下节段的活动度。结果:1例术后10个月手术节段椎体前缘骨质增生并融合,活动度丢失。其余患者随访期间置换节段稳定,颈椎生理弧度没有明显丢失;没有假体下沉和明显偏移;术后1个月、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JOA和ONDI评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1个月、2年及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及其相邻上下节段屈伸、左右侧屈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中期疗效满意,但仍然需要更长期随访结果来进一步评价其功能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贡雯韵 袁文 +1 位作者 侯洋 刘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4月~2010年5月手术治疗的101例颈椎病患者,所有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人工椎间盘置换和椎间融合两组。其中人工椎间盘置... 目的:比较分析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4月~2010年5月手术治疗的101例颈椎病患者,所有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人工椎间盘置换和椎间融合两组。其中人工椎间盘置换组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46.2±10.3岁)采用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椎间融合组55例(男32例,女23例,年龄44.8±11.4岁)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术后症状改善优良率以及C2~C7的Cobb角(C2-C7角)、手术节段脊柱功能单位Cobb角(FSU角)、手术相邻节段活动度等影像学指标进行观察分析,评价患者的颈椎功能改善情况,并进行两组间的对比分析。结果:椎间融合组手术时间为149.3±51.7min,术中出血量为213.5±42.6ml;人工椎间盘组手术时间为132.5±44.1min,术中出血量为173.2±56.4ml,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椎间盘组和椎间融合组随访时间分别为24.2±3.2个月和25.6±2.9个月。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现假体或植骨松动及移位,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显著恢复,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椎间融合组VAS及NDI评分末次随访时分别较术前下降了65.1%和63.7%,人工椎间盘组分别下降了67.1%和63.6%,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组C2-C7角和FSU角较术前分别下降了28.1%和68.8%,手术相邻上节段和下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分别上升了21.3%和28.4%,差异有显著性(P<0.05);人工椎间盘组C2-C7角﹑FSU角较术前分别上升了7.7%和11.2%,手术相邻上节段及下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分别上升了5.5%及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2-C7角﹑FSU角和手术相邻节段活动度术后改变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椎间盘组和椎间融合组术后症状改善优良率分别为91.3%和87.3%,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能够取得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相近的临床疗效,同时手术节段运动功能得到了保留,手术相邻节段的活动度并无增加,可作为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颈椎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yan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术后疗效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冰 王沛 +3 位作者 李晖 刘保华 冯世庆 马信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97-501,共5页
目的:收集并分析SCI收录的关于Bryan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疗效比较的文献,对Bryan颈椎间盘置换术和ACDF术后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 目的:收集并分析SCI收录的关于Bryan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疗效比较的文献,对Bryan颈椎间盘置换术和ACDF术后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入选文献均为临床研究;各研究的干预组(治疗组)术式为Bryan颈椎间盘置换术,对照组术式为ACDF;治疗组和对照组例数均不小于10;术后疗效评价包括颈部功能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相应节段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等常见指标。结果:共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纳入人数共588人,干预组303例,对照组285例;术后2年内NDI合并权重均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为-0.39(95%CI,-1.56~0.78),P>0.05。术后2年内相应颈椎节段运动范围(ROM)合并WMD值为8.95(95%CI,7.01~10.89),P<0.05。结论:Bryan间盘置换术在术后2年内保留颈椎节段活动方面优于ACDF,尚没有足够证据表明Bryan间盘置换术术后2年内NDI优于ACD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yan颈椎间盘置换术 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策略及潜在问题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贾长青 姚强 付勤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00-1104,共5页
目的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2年单节段颈椎病患者41例,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ACDR组及ACDF组,术前及术后随访采用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明健... 目的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2年单节段颈椎病患者41例,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ACDR组及ACDF组,术前及术后随访采用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量表判定手术后的临床疗效,应用动力位X线片观察置换间隙活动度,采用Mc Afee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情况,在MRI 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评定两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共收集ACDR组17例,ACDF组24例。ACDR组假体位置良好,无塌陷或移位发生。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假体置换间隙平活动度(6.93±1.04)°。17例患者中2例置换间隙发生Ⅱ度异位骨化,1例因手术适应证的把握失误出现术后症状反复。ACDF组融合率100%。1例因头侧邻近间隙退变引起神经症状而行二次手术。末次随访时NDI、颈部VAS及上肢VAS评分两组内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F-36躯体及精神评分两组内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椎间盘置换术疗效肯定,可以作为单节段颈椎病的手术选择方式,但有赖于手术适应证的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把控,另外,目前的人工间盘假体尚需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颈椎病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中椎管减压手术体会 被引量:4
14
作者 胡家美 徐新华 +2 位作者 夏正东 唐尚权 徐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4038-4039,共2页
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已被广泛应用,但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加快相邻节段的继发性退变及由此引起的症状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代替原来的椎间盘并行使其功能,以达到缓解颈椎病... 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已被广泛应用,但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加快相邻节段的继发性退变及由此引起的症状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代替原来的椎间盘并行使其功能,以达到缓解颈椎病症状、体征,保持颈椎稳定和节段活动,减缓相邻节段继发性退变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椎管减压手术 神经根型颈椎病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 椎间植骨融合术 相邻节段 颈椎前路融合 继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杜杏利 陈海霞 +1 位作者 胡丽敏 郑丹 《护理学杂志》 2006年第22期43-44,共2页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围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对19例颈椎病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完善术前相关准备如体位练习、气管推移训练、呼吸练习等,加强术后病情观察、体位护理、对症护理及出院康复护理。结果术...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围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对19例颈椎病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完善术前相关准备如体位练习、气管推移训练、呼吸练习等,加强术后病情观察、体位护理、对症护理及出院康复护理。结果术后3个月患者JOA评分由术前(9.3±2.2)分上升至(15.2±2.0)分;Odom评分综合疗效优15例,良好4例,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加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围术期护理是保证获得和维持良好治疗效果的有利措施和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围手术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tiv 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耀 刘屹林 +4 位作者 王利民 谭洪宇 王卫东 廖文胜 鲍恒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68-872,共5页
目的:观察Activ 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1月~2011年3月在我院接受Activ 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并获得随访的颈椎病患者共43例(45个节段),平均年龄48.3岁,其中男18例,女25例... 目的:观察Activ 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1月~2011年3月在我院接受Activ 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并获得随访的颈椎病患者共43例(45个节段),平均年龄48.3岁,其中男18例,女25例,脊髓型颈椎病2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6例,混合型颈椎病5例;单节段置换41例(C3/4 2例,C4/5 17例,C5/6 21例,C6/7 1例),双节段置换2例(C4/5和C5/6 1例,C5/6和C6/7 1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症状改善程度,比较手术前后的颈椎曲度、手术节段及邻近上下节段活动度变化,观察统计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3.8个月。患者的JOA评分、NDI、颈部VAS评分、上肢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8.2±0.7、35.3±4.7、6.8±1.1和6.5±1.2分显著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14.7±0.4、16.2±3.4、1.3±0.8和1.8±0.9分(P均<0.05)。颈椎生理曲度术前为7.97°±4.49°,末次随访时为9.15°±3.85°,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置换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邻近上下节段活动度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人工椎间盘活动良好,无塌陷或移位,随访期间未见邻近节段明显退变,2例分别在术后7个月和10个月时异位骨化形成。结论:Activ 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有效改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和活动度,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早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现状的认识与思考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忠军 党耕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5-6,共2页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或total disc arthrophsty)作为当今最具代表性的颈椎前路非融合技术,近年来在脊柱外科领域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该项技术在欧洲应用已超过8年,世界范围内行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或total disc arthrophsty)作为当今最具代表性的颈椎前路非融合技术,近年来在脊柱外科领域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该项技术在欧洲应用已超过8年,世界范围内行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的病例数量超过万例。国内自2003年引入并应用该项技术,目前,已有逾千例患者实施了该手术。其与人工髋、膝关节设计理念相仿之处在于:同样具有保留关节(即颈椎椎间关节)运动功能的作用:不尽相同之处在于:其更重要的使命是要防止既往由于颈椎椎体间融合所造成的相邻节段发生过早退变。然而。颈椎人工椎间盘的上述功用迄今并未被一致公认的研究结果所证实。人们对于颈椎人工椎间盘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指征始终存在着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人工颈椎间盘 disc 椎体间融合 融合技术 颈椎前路 外科领域 病例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28
18
作者 高春红 彭凡 《护理学杂志》 2006年第24期28-30,共3页
目的总结14例(18个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经验。方法手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做好术前充分准备,介绍人工颈椎间盘的知识,指导患者呼吸系统功能锻炼,唤醒试验练习,颈托的佩戴方法;手术后加强体位护理、密切观察神经系统... 目的总结14例(18个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经验。方法手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做好术前充分准备,介绍人工颈椎间盘的知识,指导患者呼吸系统功能锻炼,唤醒试验练习,颈托的佩戴方法;手术后加强体位护理、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及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正确的康复锻炼及出院指导等。结果14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均顺利渡过围术期,未发生并发症,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结论做好手术全过程的护理,尤其是加强术后护理,对巩固手术疗效和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间盘假体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围手术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上位关节突关节内应力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袁一 孔超 +1 位作者 鲁世保 张美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4-87,共4页
目的研究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对上位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应力(Fs)的影响,并与腰椎融合术进行比较,为人工腰椎间盘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的腰骶段(L2~S1)标本,将每具标本依次制作成L4/5。椎间盘完整... 目的研究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对上位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应力(Fs)的影响,并与腰椎融合术进行比较,为人工腰椎间盘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的腰骶段(L2~S1)标本,将每具标本依次制作成L4/5。椎间盘完整(对照组)、L4/5椎间盘置换和L4/5椎间融合模型,并依次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将压力传感器置人1、4。关节突关节,以400N的恒定轴向载荷,士7.5Nm的力矩模拟生理状态下轴向、后伸和左右侧弯4种运动,分别测量3种模型在各种运动下L3/4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结果在模拟生理载荷的各种运动下,人工椎间盘置换组与椎间盘完整组相比较,上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而腰椎间融合组相对于椎间盘完整组和人工椎间盘置换组,上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上位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与正常腰椎相比无明显改变,而腰椎间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则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 生物力学 腰椎 小关节应力 椎间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Activ L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孔超 鲁世保 +5 位作者 海涌 王庆一 康南 藏磊 王宇 袁一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3-198,共6页
目的:探讨腰椎Activ L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3月~2012年3月,应用Activ L假体对32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患的患者进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30例患者共36个假体获得12~46个月(平均28.8个月)... 目的:探讨腰椎Activ L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3月~2012年3月,应用Activ L假体对32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患的患者进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30例患者共36个假体获得12~46个月(平均28.8个月)的随访,随访2年以上者20例(其中随访3年以上15例)。均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腰、腿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同时测量手术节段和上、下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对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评分,手术节段和上下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椎间隙高度以及腰椎前凸角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分别以每例患者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评分为应变量,以末次随访时的活动度、椎间隙高度以及腰椎前凸角为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001)。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明显增加(P<0.05),而下位相邻节段活动度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节段及其上、下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腰椎前凸角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上下相邻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与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r<0.2138,P>0.05)。结论:腰椎Activ L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患的近中期疗效满意,近中期随访时手术节段、上下位相邻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与临床疗效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临床疗效 影像学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