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赵敏 张飞娥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6,共6页
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LBP)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腰痛类型,约39%的慢性腰痛是由于椎间盘病变引起的。DLBP有着长期、持续、反复的特点,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对社会也造成了巨大的负担。既往临床上DLBP的治疗方... 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LBP)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腰痛类型,约39%的慢性腰痛是由于椎间盘病变引起的。DLBP有着长期、持续、反复的特点,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对社会也造成了巨大的负担。既往临床上DLBP的治疗方法只能简单缓解疼痛症状并不能治疗椎间盘破裂。近年来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在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体外细胞及动物研究表明其有显著的促椎间盘再生作用。本文以自体PRP在DLBP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进一步增强对于DLBP致病机制的认识,并结合自体PRP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以此为临床DLBP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 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在椎间盘退变导致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诊断与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海峰 赵祥博 +1 位作者 杜雯娟 张皓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4-229,共6页
下腰痛是常见的健康问题,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椎间盘退变引起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MR技术常用于椎间盘退变及其并发症的常规诊断。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定量技术的发展,基于T2WI的纹理分析以及各种MR定量... 下腰痛是常见的健康问题,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椎间盘退变引起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MR技术常用于椎间盘退变及其并发症的常规诊断。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定量技术的发展,基于T2WI的纹理分析以及各种MR定量技术逐渐成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早期诊断、致痛性椎间盘识别以及治疗方案决策、椎间盘再生医学疗效评估的重要工具。多模态影像融合、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有望在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椎间盘新兴治疗的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致痛性椎间盘的高特异性识别序列如CEST、MRS等的应用以及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与脑功能结合研究也将带来临床治疗方案的优化。本文重点对T2WI、定量MRI等MRI技术在腰椎退行性改变引起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予以综述,旨在为其早期诊断和椎间盘再生医学疗效评估提供更具潜力的MRI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椎间盘 磁共振成像 定量技术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筋膜平面阻滞对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围术期镇痛的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韩刘虎 胡军 +1 位作者 张荣宜 王立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70-1375,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双侧胸腰筋膜平面阻滞(TLIPB)对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TED)的椎间盘源性腰痛(DLBP)患者的围术期镇痛效果。方法选取57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使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编号将患者分为A组(对照组)28例患者,B组(超...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双侧胸腰筋膜平面阻滞(TLIPB)对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TED)的椎间盘源性腰痛(DLBP)患者的围术期镇痛效果。方法选取57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使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编号将患者分为A组(对照组)28例患者,B组(超声引导下双侧胸腰筋膜平面阻滞组)29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术前(t_(0))、术后2 h(t_(1))、术后6 h(t_(2))、术后12 h(t_(3))及术后24 h(t_(4))静息和翻身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 15项恢复质量评分(QoR-15)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入室后(T_(0))、切皮时(T_(1))、椎间孔成形时(T_(2))、外科医生认定疼痛最剧烈时(T_(3))、手术结束时(T_(4))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变化的差异。记录术中及术后24 h内不良事件。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和超声引导下双侧TLIPB,无椎间隙感染,无脊髓、神经根和血管损伤,无恶心呕吐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组内术后各时间点静息及翻身时VAS评分及术后24 h QoR-15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静息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 h、术后6 h及术后12 h翻身时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 QoR-15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术后24 h QoR-15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椎间孔成形时(T_(2))和外科医生认定疼痛最剧烈时(T3)时MAP及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双侧胸腰筋膜平面阻滞可以有效缓解PTED术后疼痛,减少围术期应激反应及不良事件的发生,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平面阻滞 椎间盘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档位脊神经后支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 被引量:3
4
作者 林鹋 苗羽 +3 位作者 朱谦 毛鹏 司马蕾 樊碧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85-591,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档位的低温等离子消融术(low-temperature plasma radiofrequency ablation,LTPRA)治疗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接受LTPRA治疗... 目的:探讨不同档位的低温等离子消融术(low-temperature plasma radiofrequency ablation,LTPRA)治疗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接受LTPRA治疗的92例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住院病人,根据LTPRA治疗的档位分为1档组(平均功率13 W,术区温度40℃左右,51例)与3档组(平均功率49 W,术区温度60℃左右,41例)。分别对两组术前、术后第2周、1、3、6、12个月的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和/或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进行随访评估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2周、1、3、6、12个月两组NRS评分和ODI评分均明显下降;药物使用率显著下降。组间比较发现,术后1个月至12个月3档组NRS评分均低于1档组,术后2周以及术后6个月至术后12个月,3档组ODI评分均低于1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档组中更多比例病人出现术后短期轻度并发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1档、3档治疗均有效,3档的治疗效果更优、持续时间更长,术后短期可能出现轻度的并发症,但术后并发症与1档相比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突关节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 不同档位 NRS评分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源性腰痛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被引量:37
5
作者 马建 张中 +6 位作者 江中潮 唐启华 戴国刚 熊定邦 张鑫 黄雷 毛森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1-225,共5页
目的:研究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法:确立诊断标准,进行MRI检查,通过病例收集法和文献查询法,对收集到的275例患者进行发病原因、症状、体征分析,按照"多数"原则确立证型。以症状为主,辅以舌脉象分析。结果:椎间盘... 目的:研究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法:确立诊断标准,进行MRI检查,通过病例收集法和文献查询法,对收集到的275例患者进行发病原因、症状、体征分析,按照"多数"原则确立证型。以症状为主,辅以舌脉象分析。结果:椎间盘源性腰痛可分为脾肾阳虚、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寒湿痹阻、气滞血瘀五个基本证型。结果表明:本次观察证型呈现虚实夹杂,以虚证为主的特征,具体分布为寒湿痹阻型为36.36%,气滞血瘀型为20.36%,脾肾阳虚型为18.18%,气血不足型为16.00%,肝肾亏虚型为9.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中医 辨证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源性腰痛 被引量:42
6
作者 胡有谷 李放 +3 位作者 张永刚 张伯勋 宋跃明 郑召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27-330,共4页
腰痛或下腰痛是脊柱疾患最常见且极其复杂的综合征,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目前将“椎间盘源性腰痛”作为一种独立的病症来诊断,它如何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不稳症等进行鉴别?它的病理、组化改变及发病机理与上述疾病... 腰痛或下腰痛是脊柱疾患最常见且极其复杂的综合征,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目前将“椎间盘源性腰痛”作为一种独立的病症来诊断,它如何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不稳症等进行鉴别?它的病理、组化改变及发病机理与上述疾病有何异同?它涵盖的内容是什么?我们特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对“何谓椎间盘源性腰痛?”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供同道们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脊柱疾病 影像学检查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被引量:36
7
作者 郭钧 陈仲强 +2 位作者 郭昭庆 齐强 杨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77-181,共5页
目的: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表现特点,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21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术前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术后腰痛和功能改善程度。结果: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伴有功能障碍的严重... 目的: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表现特点,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21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术前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术后腰痛和功能改善程度。结果: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伴有功能障碍的严重腰痛,可伴随腹股沟、大腿前外侧痛或根性放射痛;病变椎间盘造影纤维环破裂明显,MRI上出现椎间盘纤维环后方高信号或终板信号改变者比率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后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改善率分别为(82.2±3.4)%和(74.0±5.7)%。结论: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特异性体征和影像表现少,椎间盘造影是可靠诊断方法,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临床特点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33
8
作者 李放 戴刚 +3 位作者 孙天胜 薛元锁 常红星 张建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经皮穿刺的微创方法,采用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病人11例。结果:11例病人手术前VAS评分平均为7.2分,术后1周下降为4.3分,最后随访时为4.0分。其... 目的:探讨经皮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经皮穿刺的微创方法,采用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病人11例。结果:11例病人手术前VAS评分平均为7.2分,术后1周下降为4.3分,最后随访时为4.0分。其中7例患者的VAS降低≥3分,2例≥2分,2例<1分。多数病人在手术后次日感疼痛明显减轻,3例腿痛病人的症状明显减轻。结论:经皮髓核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疼痛近期效果满意,进一步的结果尚需更多的病例及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髓核成形术 治疗 椎间盘 疗效观察 下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内电热疗法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9
作者 方文 滕皋军 +6 位作者 何仕诚 郭金和 邓钢 朱光宇 李国昭 丁惠娟 沈志萍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299-302,共4页
目的 评价椎间盘内电热疗法(IDET)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动物实验选用家猪2只,选择L3 -4、L4 - 5椎间盘全麻下行标准IDET治疗,术后即时、1、2周分别行MRI检查,于术后1、2周分别各处死1只动物,行大体及组织病理... 目的 评价椎间盘内电热疗法(IDET)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动物实验选用家猪2只,选择L3 -4、L4 - 5椎间盘全麻下行标准IDET治疗,术后即时、1、2周分别行MRI检查,于术后1、2周分别各处死1只动物,行大体及组织病理检查。临床应用选择慢性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2 3例(总计2 9个椎间盘,病变范围在L2 - 3~L5 - S1 ) ,进行IDET治疗。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 ,0 1 0 )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对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只家猪4个椎间盘成功建立标准IDET模型,术后活动正常,即时MRI无异常信号改变,术后1、2周MRI示治疗椎间盘T2W髓核中心高信号体积缩小,周围呈明显低信号改变,1周后病理示髓核变性收缩,局部纤维环增厚,神经根及硬膜囊未见损伤。2 3例临床患者中2 9个椎间盘成功行IDET ,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及3个月随访VAS分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0 0 1 ) ,有效率分别为6 5 .3%、78.9%。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IDET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有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内电热疗法 治疗 椎间盘 实验研究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后路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 被引量:32
10
作者 吴闻文 李振宙 +1 位作者 侯树勋 商卫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03-407,共5页
目的:观察侧后路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方法:2007年4月~9月共收治经椎间盘造影证实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25例,其中伴有下肢疼痛不适4例,术前腰痛VAS评分为6.24-0.97分,均采用... 目的:观察侧后路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方法:2007年4月~9月共收治经椎间盘造影证实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25例,其中伴有下肢疼痛不适4例,术前腰痛VAS评分为6.24-0.97分,均采用侧后路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进行腰痛VAS评分,术后12个月时进行MaeNab评分。结果:2例于术后1周出现下肢“日光烧灼综合征”,均为L5/S1椎间盘纤维环破裂患者,经过脉冲电刺激治疗1周后缓解;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前伴有下肢疼痛不适的4例患者术后下肢症状均缓解。随访12个月,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0.80±0.65分,术后1个月0.56±0.65分,术后3个月0.48±0.65分,术后6个月0.52±0.65分,术后12个月0.67±0.58分,术后各时间点评分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1),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评分较术后1周无明显反弹(P〉0.05)。按照MacNab评分标准,12个月随访时优11例,良12例,可2例,总有效率100%,优良率92%。结论:侧后路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有效、微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髓核摘除术 射频 内窥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甲蓝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庞晓东 徐展 +3 位作者 彭宝淦 杨洪 李端明 高春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274-279,共6页
目的:研究亚甲蓝椎间盘内注射对退变椎间盘内神经纤维的灭活作用,探讨亚甲蓝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机制。材料与方法:通过采用18只SD雄性大鼠建立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将损伤尾4、5全层纤维环作为实验阳性对照椎间盘组;损伤尾5、6全层... 目的:研究亚甲蓝椎间盘内注射对退变椎间盘内神经纤维的灭活作用,探讨亚甲蓝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机制。材料与方法:通过采用18只SD雄性大鼠建立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将损伤尾4、5全层纤维环作为实验阳性对照椎间盘组;损伤尾5、6全层纤维环作为实验椎间盘组;尾6、7作为无损伤完整对照椎间盘组。所有大鼠均在术前,术后进行X线和MR I的检查,分别于术后第2周,术后第6周,术后第11周,随机取2只动物处死后进行Masson染色,观察纤维环愈合状况,到了第11周实验时间点,对实验组椎间盘进行亚甲蓝的注射,并在12周处死余下所有12只实验动物,切取大鼠尾椎椎间盘,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SP(P物质)、PGP9.5(神经纤维);参考Madsen描述的免疫组化半定量方法,根据切片的神经在实验椎间盘的分布情况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如下:椎间盘中没有免疫阳性细胞和免疫阳性反应,0分;在椎间盘观察区有一个阳性细胞,1分;在椎间盘外部的2个或几个观察区包括几个阳性细胞,2分;在椎间盘几个观察区内包括几个甚至更多的阳性细胞,并延伸到椎间盘中央区,3分。记录各组数据,进行组间等级资料秩和检验,在软件SPSS14.0上进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X线可见椎间盘损伤前椎间隙正常,损伤后11周鼠尾椎有较明显的椎间隙变窄和骨质增生的反应间隙变窄和骨质增生的反应。MR I可见损伤前大鼠尾椎序列良好,椎间盘未见退变征象,高度基本一致。损伤后11周MR I复检可见SD大鼠尾椎序列紊乱,穿刺损伤的椎间盘出现高度丢失,体积缩小,椎体边缘骨桥形成等退变征象。在损伤后12周,在尾4/5椎间盘的前1/4区检测到SP和PGP9.5免疫阳性细胞分布。尾5/6椎间盘在损伤后11周,并注射亚甲蓝1周后神经出现率很低(P<0.01)。结论:亚甲蓝椎间盘内注射对椎间盘内神经纤维有灭活作用,可能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性下 椎间盘退变 NO 亚甲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活血方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7
12
作者 朱立国 展嘉文 +4 位作者 冯敏山 王尚全 张平 于杰 王源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3期554-557,共4页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采用补肾活血方内服治疗,连续服用2周,于治疗前、治疗后,随访时(疗程结束后1个月)进行VAS和ODI评分,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43例患者治疗第1周有效率为86....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采用补肾活血方内服治疗,连续服用2周,于治疗前、治疗后,随访时(疗程结束后1个月)进行VAS和ODI评分,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43例患者治疗第1周有效率为86.04%,治疗第2周及随访时有效率为90.69%;在VAS评分及ODI评分上,治疗第1周、第2周与随访均与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01),治疗第2周、随访与治疗第1周也有差异(P<0.05),但治疗第2周与随访时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方能有效改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临床症状,随访期疗效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活血方 椎间盘 椎间盘退变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 被引量:69
13
作者 李振宙 吴闻文 +1 位作者 侯树勋 商卫林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4期332-335,共4页
目的探讨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短期疗效。方法采用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25例经椎间盘造影证实的间盘源性腰痛,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内VAS评... 目的探讨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短期疗效。方法采用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25例经椎间盘造影证实的间盘源性腰痛,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内VAS评分的变化及术后6个月MacNab评分。结果2例术后1周出现下肢日光烧灼综合征,均为L5~S1椎间盘破裂患者,经过脉冲电刺激治疗1周后缓解;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25例随访6~10个月,术前腰痛VAS评分为6.24±0.97,术后1周VAS评分0.80±0.65,术后1、3、6个月VAS评分均为0(0~2),术后腰痛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降低(Kruskal-Wallis法秩和检验,H=61.680,P=0.000),且术后6个月内腰痛VAS评分无明显反弹。术前伴有下肢疼痛不适的4例术后下肢症状均缓解。按照MacNab评分标准,6个月随访时11例优,12例良,2例可,优良率92.0%(23/25)。结论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间盘源性腰痛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射频 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被引量:20
14
作者 符楚迪 潘兵 +1 位作者 卢一生 许文根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分析和总结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及手术疗效。方法:对50例腰痛患者应用MRI及椎间盘造影进行术前检查,并对确诊患者行后路病变节段的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手术治疗,对治疗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确诊患者... 目的:分析和总结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及手术疗效。方法:对50例腰痛患者应用MRI及椎间盘造影进行术前检查,并对确诊患者行后路病变节段的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手术治疗,对治疗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确诊患者经治疗后,效果确切,优良率92.3%。统计学结果显示,术前MRI信号改变,包括高信号(HIZ)现象以及终板信号改变,与椎间盘造影阳性的结果在本组患者中显示有较高相关性。结论:MRI、椎间盘造影可为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后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椎间盘造影 后路椎体间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F-α和PGP9.5在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椎间盘MRI高信号区中的表达 被引量:22
15
作者 任东风 侯树勋 +1 位作者 吴文闻 商卫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25-728,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与腰椎间盘MRI高信号的关系。方法:26例经椎间盘造影诊断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男16例,女10例,年龄26~65岁,疼痛源性椎间盘MRIT2像均可见高信号区(HIz区),...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与腰椎间盘MRI高信号的关系。方法:26例经椎间盘造影诊断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男16例,女10例,年龄26~65岁,疼痛源性椎间盘MRIT2像均可见高信号区(HIz区),均行手术治疗,取手术切除的椎间盘组织行TNF—α和PGP9.5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与4例脊柱侧凸患者矫形手术时取出的椎间盘组织进行对比。结果:椎间盘源腰痛患者椎间盘HIZ区对应部位的椎间盘组织表现为血管化肉芽组织和不同退变程度的髓核,可见大量增生的软骨样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均可观察到TNF-α免疫染色阳性细胞和PGP9.5免疫阳性细胞;对照组没有观察到TNF-α免疫染色阳性细胞和PGP9.5免疫染色阳性细胞。HIZ区TNF—α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多于HIZ区周边纤维环组织和对照组(P〈0.05).PGP9.5免疫阳性细胞亦明显多于HIZ区周边纤维环组织和对照组(P〈0.05)。结论: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腰椎间盘MRI的HIZ区中有大量TNF—α免疫阳性细胞和PGP9.5免疫阳性细胞表达,其可能是HIZ作为致痛源性椎间盘特异性影像标志物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高信号区 磁共振成像 肿瘤坏死因子-α 蛋白基因产物9.5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影像诊断与微创治疗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翱 杨全 +2 位作者 向波 马进 刘丹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36-440,共5页
目的探讨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影像诊断、微创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2011年5月82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MRI表现、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及微创治疗的临床资料。术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改良Macna... 目的探讨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影像诊断、微创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2011年5月82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MRI表现、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及微创治疗的临床资料。术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改良Macnab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16例腰部MRI表现为椎间盘后缘点状高信号(high intensity zone,HIZ)。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48例有一致性腰痛复制,根据达拉斯CT椎间盘造影评价纤维环破裂程度,14例Ⅱ级纤维环破裂,行经皮椎间盘内电热纤维环成形术(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anuloplasty therapy,IDET),34例Ⅲ级以上纤维环破裂行椎间盘镜腰椎间盘切除(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联合椎体间融合器(Cage)植入椎间融合术。10例IDET随访72个月,术前VAS(9.1±0.3)分,术后72个月(0.9±0.1)分,明显降低(F=1904.77,P=0.000);26例MED联合Cage植入椎间融合随访72个月,术前VAS(9.2±0.1)分,术后72个月(1.0±0.1)分,明显降低(F=4134.17,P=0.000)。结论腰椎间盘后缘MRI表现HIZ提示椎间盘破裂,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显示椎间盘破裂程度及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具有定性诊断价值,根据椎间盘破裂程度选择合适的微创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性下 影像学诊断 点状高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被引量:32
17
作者 郭钧 郭昭庆 陈仲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94-396,共3页
关键词 椎间盘性下 病因 临床表现 影像学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核心稳定肌训练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8
作者 董宪传 王莉 +4 位作者 杨永菊 方振伟 孙芳芳 刘秀剑 夏一娇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489-491,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核心稳定肌训练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入选的156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常规保守治疗、常规保守治疗加脊柱核心稳定肌训练。治疗4周后进行评分,比较不同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目的:探讨脊柱核心稳定肌训练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入选的156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常规保守治疗、常规保守治疗加脊柱核心稳定肌训练。治疗4周后进行评分,比较不同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常规保守治疗的愈显率为74.36%,加用脊柱核心稳定肌训练后愈显率达到88.46%。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柱核心稳定肌训练方法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简便易行,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核心肌群 稳定肌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志刚 王林森 +2 位作者 宋其韬 张继东 苗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739-743,共5页
目的:评价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临床诊断为慢性腰痛患者行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CT扫描确定体表入针点、入针角度、深度,穿刺针尖到达椎间盘中心后,注入造影剂(欧乃派克),记录造影剂注入量,观察患... 目的:评价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临床诊断为慢性腰痛患者行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CT扫描确定体表入针点、入针角度、深度,穿刺针尖到达椎间盘中心后,注入造影剂(欧乃派克),记录造影剂注入量,观察患者的疼痛反应,根据达拉斯CT椎间盘造影评价系统(Dallas Discogram Description,DDD)对造影椎间盘进行形态分级。对造影阳性病例的年龄、椎间盘形态分级、造影剂注入量作统计分析。结果:经椎间盘造影确诊为阳性患者53例,累及53个椎间盘,其中以41~50岁组阳性率最高(92%),按DDD分级统计3级、4级占阳性病例的77.36%。在所有病例MRI检查中,造影阳性的椎间盘MRI表现均为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黑间盘);所有病例中椎间盘后方的高信号区(HIZ)38例,其中35例椎间盘造影为阳性,占全部阳性椎间盘的66.04%。造影形态正常的椎间盘平均注入造影剂1.2±0.3ml;造影形态异常的椎间盘中诱发痛阳性者平均注入3.2±1.4ml,诱发痛阴性者平均注入3.4±1.8ml,二者间无明显差异。结论: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定位准确,可清晰显示纤维环撕裂部位及程度,是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造影 椎间盘 计算机体层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臭氧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5
20
作者 胡永胜 张玉坤 +3 位作者 黄卫民 沙吾提江 高小亮 周纲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1期697-699,共3页
腰腿疼痛是骨科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其中一部分患者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痛,椎间盘源性腰痛目前治疗方法很多,微创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使用臭氧髓核消融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一种有效微创治疗方法,当前许多医院都已经开展这项治疗技术... 腰腿疼痛是骨科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其中一部分患者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痛,椎间盘源性腰痛目前治疗方法很多,微创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使用臭氧髓核消融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一种有效微创治疗方法,当前许多医院都已经开展这项治疗技术,选择合适的臭氧浓度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现对60例临床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随机分组,采用不同浓度臭氧进行髓核消融术治疗,观察并评价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臭氧治疗 臭氧浓度 疗效评价 臭氧髓核消融术 治疗方法 微创治疗 临床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