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lta大通道内镜辅助下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
1
作者 陈云生 伍耀宏 +2 位作者 徐灿华 陈荣春 石江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4-710,共7页
目的:探讨Delta大通道内镜辅助下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38例,男17例,女21例,年龄61.0... 目的:探讨Delta大通道内镜辅助下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38例,男17例,女21例,年龄61.0±4.9岁)和对照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60.5±5.4岁),观察组患者采取Delta大通道内镜下Endo-PLIF治疗,对照组采取开放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比较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患者腰痛情况,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腰椎功能;使用改良Macnab标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根据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的腰椎影像学复查结果,使用Bridwell椎间融合标准对患者手术节段融合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分别低于对照组(88.46±10.98mL vs 112.99±12.01mL、159.73±18.42mL vs 201.36±23.06mL,P<0.05),手术切口及住院时间分别短于对照组(1.54±0.36cm vs 5.43±1.01cm、6.79±1.22d vs 8.03±1.43d,P<0.05),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162.33±19.57min vs 126.87±23.15min,P<0.05)。80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40个月(19.0±6.3个月)。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2.46±0.51分、1.21±0.38分,ODI分别为(17.84±4.15)%、(10.69±1.88)%,均低于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3.68±0.62分、2.01±0.41分,ODI分别为(21.33±3.48)%、(12.33±2.17)%,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2.11%,与对照组的85.71%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487)。两组患者融合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87,P=0.624)。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6%,与对照组的9.5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678)。结论:Delta大通道内镜辅助下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效果良好,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切口和住院时间,更快改善患者术后短期内疼痛、腰椎功能,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疾病 后路内镜下融合术 Delta大通道内镜 疼痛 腰椎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康南 鲁世保 +5 位作者 海涌 王庆一 藏磊 刘玉增 王宇 孔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6-301,共6页
目的:评定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TDR)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1999年12月~2006年12月应用Charite SB Ⅲ假体进行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65例,其中随访时间≥5年的患者48例,共52个假... 目的:评定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TDR)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1999年12月~2006年12月应用Charite SB Ⅲ假体进行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65例,其中随访时间≥5年的患者48例,共52个假体。均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5年但<10年患者(A组)33例,≥10年者(B组)15例。术前、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A组分别为94.0±6.3分、23.0±3.1分,B组分别为92.0±5.8分、21.0±2.2分,每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时ODI,A组分别为(66.0±4.2)%、(12.0±2.9)%,B组分别为(65.0±7.8)%、(9.0±2.8)%,每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A组分别为5.0°±2.3°、6.0°±1.1°,B组分别为4.0°±3.8°、6.0°±2.2°,每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手术节段基本丧失活动度(平均为1.2°±0.4°,术后5年1例,术后7年2例),其余患者保留了2°~10°的活动度,平均为6.5°。48例患者中,出现相邻节段退变4例,其中1例患者术后8年出现腰痛,影像学检查发现手术相邻上位节段椎间盘退变并膨出,行手术治疗;1例患者术后7年手术相邻上位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2mm,2例(术后5年、8年各1例)患者手术相邻上位节段椎体前缘骨赘高度>3mm。2例出现假体移位(分别于术后5年和6.5年),3例出现异位骨化(分别于术后6年、7年和9年),均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较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术后早期日常生活功能恢复及康复行为现状的队列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耿笑微 朱薇 +1 位作者 许蕊凤 孙垂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8期3224-3227,共4页
目的了解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一个月)的日常生活功能恢复及康复行为现状。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术前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术后一个月进行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症状评定"、"日常生活功能... 目的了解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一个月)的日常生活功能恢复及康复行为现状。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术前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术后一个月进行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症状评定"、"日常生活功能"、"康复行为评价"三方面。结果共计191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入组,术后一个月100%获得随访。(1)日常生活功能恢复情况:研究对象术后一个月时腰腿痛、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自理能力、睡眠情况及日常功能总体得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洗澡、弯腰、举或拿物得分低于术前(P<0.05);(2)康复行为情况:术后一个月内,82.7%的患者每日坚持进行踝泵练习;90.1%每日坚持进行直腿抬高练习;74.3%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其中有72.8%进行五点支撑的练习,17.8%进行飞燕式练习,飞燕式练习的动作规范程度最差(非常规范者仅占38.2%)。结论术后一个月时,研究对象的临床症状有较大改善,日常生活功能尚存在不足,需要在伤口辨别、洗澡等方面加强院内及社区健康教育;研究对象的康复行为总体依从性较好,腰背肌锻炼的康复行为相对薄弱,各项动作的规范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术后 日常功能 康复锻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造影对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4
作者 康南 曲铁兵 王庆一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77-380,共4页
关键词 椎间盘造影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诊断 适应证 影像学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间管理模式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2
5
作者 唐龙 陈宇 +6 位作者 汪凡栋 刘元彬 宋昭君 王淼 周永 刘会毅 郑佳状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93-799,共7页
目的:探究将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cervical degenerative diseases,CDD)纳入日间管理模式的安全性及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2023年3月接受日间ACDF... 目的:探究将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cervical degenerative diseases,CDD)纳入日间管理模式的安全性及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2023年3月接受日间ACDF手术治疗的12例CDD患者。其中,女性10例,男性2例,年龄53.7±8.6岁(36~67岁),单节段手术8例,双节段手术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出院后30d再入院率及并发症、患者就医满意度等,评价手术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结果。术前和出院当日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recovery rate,RR)评估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及神经功能。术后2d,拍摄颈椎X线片、CT及MRI以评估置入物的位置、神经减压情况和颈椎生理曲度。结果:1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随访时间2.5±0.8个月(1~6个月),患者疼痛症状及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手术时间为71.3±20.5min,术中出血量为14.6±8.4mL,术后引流量为8.8±7.3mL。出院当日VAS(2.1±0.9分)、NDI[(22.4±3.5)%]、JOA评分(14.3±1.1分)较术前VAS(6.6±1.7分)、NDI[(66.3±4.7)%]、JOA评分(8.3±1.3分)分别明显改善(P<0.05),JOA评分RR为100%。术后1例患者出现轻度吞咽困难(8.3%),未经特殊处理,症状自行消失。随访期间,无出院后30d内再入院病例,1例患者出院后6d出现切口血肿,患者无呼吸及吞咽困难,经专科检查评估后行加压包扎,4d后自愈。所有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置入物位置理想,神经减压充分,术后颈椎生理曲度(28.7°±2.0°)较术前(15.7°±4.6°)明显改善(P<0.05)。结论:日间ACDF的安全性及早期疗效较为满意,可为合适的CDD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手术模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间手术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颈椎退变性疾病 安全性 早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Modic改变的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黄师 侯铁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789-791,共3页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相关研究进展 椎间盘终板 MRI信号 信号改变 组织学变化 疾病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细胞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陶晖 阮狄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65-569,共5页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isc degeneration disease,DDD)是引起腰腿疼痛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其治疗主要分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这些治疗虽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延缓甚至逆转椎间盘的退变。随着对椎间盘退变研究的不...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isc degeneration disease,DDD)是引起腰腿疼痛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其治疗主要分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这些治疗虽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延缓甚至逆转椎间盘的退变。随着对椎间盘退变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椎间盘退变与髓核内代谢失衡、髓核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外基质(如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分泌减少有关。因此,如何增加椎间盘内的髓核细胞,促进细胞外基质的分泌,增加液体含量,改善髓核内微环境是治疗DDD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研究人员利用干细胞治疗DDD发现干细胞有望从根本上延缓甚至逆转椎间盘的退变.目前已成为治疗DDD的研究热点之一。现就干细胞治疗DDD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干细胞治疗 非手术治疗 细胞外基质 DDD 髓核内 腰腿疼痛 代谢失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基质干细胞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超锋 阮狄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4-306,共3页
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退变能导致脊柱的生物力学功能紊乱,从而影响脊柱的正常功能。对于椎间盘退变机制的研究及认识是找到能有效治疗或者阻止椎间盘退变的前提,目前认为柞间盘退变是一种与椎间盘内炎症介质和金属蛋白... 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退变能导致脊柱的生物力学功能紊乱,从而影响脊柱的正常功能。对于椎间盘退变机制的研究及认识是找到能有效治疗或者阻止椎间盘退变的前提,目前认为柞间盘退变是一种与椎间盘内炎症介质和金属蛋白酶的增多引起的髓核细胞、蛋白聚糖和水含量的减少有关的疾病,其最终形态表现存椎间盘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基于这些认识,能阻断椎间盘退变或者恢复椎间盘形态和功能的生物治疗,将会在椎间蕊退变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干细胞治疗 骨髓基质 椎间盘退变机制 椎间盘形态 金属蛋白酶 DISC 功能紊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邻接终板骨髓变性的MRI探讨 被引量:4
9
作者 孟令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体终板及邻接骨髓变性的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MRI诊断终板邻接骨髓变性者57例,100个终板,常规SE序列矢状位T1WI和T2WI,根据信号特点分为4个类型。结果:57例中,Ⅰ型(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21例,34个终板... 目的:探讨腰椎体终板及邻接骨髓变性的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MRI诊断终板邻接骨髓变性者57例,100个终板,常规SE序列矢状位T1WI和T2WI,根据信号特点分为4个类型。结果:57例中,Ⅰ型(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21例,34个终板;Ⅱ型(T1WI上呈高信号,T2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24例,37个终板;Ⅲ型(T1WI及T2WI上均呈低信号)113例,16个终板;Ⅳ型(混合型)10例,13个终板。Ⅰ、Ⅱ型好发于40-60年龄组,Ⅲ型与椎体Schmorl结节密切相关,Ⅳ型与椎体压缩及外伤有关。68%的退变终板好发于L4,5,61%呈条带形,62%贯穿终板全长,98%合并邻近问盘退变。结论:腰椎体终板及邻接骨髓变性是椎间盘退变的一个特殊类型。MR成像有助于分析终板及邻接骨髓变性的信号类型、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MRI 终板骨髓变性 临床资料 椎体转移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治疗在退变性椎间盘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海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73-373,共1页
关键词 生物治疗 退变性椎间盘疾病 脊柱疾病 腺病毒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在椎间盘退变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朱镇宇 季承龙 +1 位作者 徐锡明 史建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4-220,共7页
椎间盘退变是中老年常见的退变性病理变化,其引发的下腰痛是全球关注的健康难题,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1]。目前的疗法主要是药物保守治疗及手术等对症治疗,由于发病机制尚不清晰,临床上缺少延缓、逆转该病的有效手段,此亦为各... 椎间盘退变是中老年常见的退变性病理变化,其引发的下腰痛是全球关注的健康难题,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1]。目前的疗法主要是药物保守治疗及手术等对症治疗,由于发病机制尚不清晰,临床上缺少延缓、逆转该病的有效手段,此亦为各类退行性疾病的常见难点[2~4]。近年来代谢学科特别是糖代谢在退行性改变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其代谢产物、作用机制被作为靶点以寻求新的治疗策略。椎间盘内部是一个特殊的高压低氧、无血管环境,糖代谢以糖酵解为主,产物多为乳酸[5]。乳酸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备受关注。一方面乳酸参与了椎间盘髓核细胞的焦亡、自噬、内质网应激、神经纤维长入等一系列过程;另一方面,其也作为产能物质在细胞间传递利用。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乳酸产生增加的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6],笔者就乳酸在椎间盘的产生及传递、在退变中的含量改变及作用进行综述,并总结通过乳酸靶向治疗椎间盘退变的思路、药物及材料等,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 下腰痛 内质网应激 长入 退变性 糖代谢 退行性疾病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神经功能分型及临床意义初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侯洋 赵天翌 +3 位作者 史洪洋 刘孝文 史建刚 史国栋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38-944,共7页
目的提出一种腰椎退变性疾病(LDD)的神经功能分型,并初步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LDD患者163例,根据相应诊断标准分别将其分为神经根型(50例)、脊髓马尾型(42例... 目的提出一种腰椎退变性疾病(LDD)的神经功能分型,并初步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LDD患者163例,根据相应诊断标准分别将其分为神经根型(50例)、脊髓马尾型(42例)、混合型(38例)、马尾综合征型(7例)和局灶型(2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统计分析手术临床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9.92±4.95)个月。根据Nakai评定标淮,优68例(41.72%)、良82例(50.31%)、可8例(4.91%)、差5例(3.07%),优良率为92.02%(150/163)。马尾综合征类型的LDD患者中手术效果差的患者比例高于其他各类型L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各类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根据病史及影像学资料,术前判断LDD的神经功能分型,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并取得理想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神经功能分型 椎体间融合术 治疗结果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拉莫德对功能退变椎间盘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宇翔 徐海栋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41-345,共5页
目的炎症因子的过量表达在椎间盘功能退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文中旨在探究艾拉莫德对功能退变椎间盘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8~12周龄SD大鼠共60只,随机分为加压组(使用外固定加压装置加压大鼠尾部)和对照组(未加压),每组30... 目的炎症因子的过量表达在椎间盘功能退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文中旨在探究艾拉莫德对功能退变椎间盘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8~12周龄SD大鼠共60只,随机分为加压组(使用外固定加压装置加压大鼠尾部)和对照组(未加压),每组30只。分离培养大鼠退变椎间盘的髓核细胞。在髓核细胞中加入0、0.3、3、10、20、30μg/mL的艾拉莫德培养后,检测髓核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和基质降解酶(MMP)的含量,并通过RT-PCR测定不同浓度的艾拉莫德对髓核细胞的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的影响。结果 3、10、20、30μg/mL的艾拉莫德处理后,髓核细胞IL-6表达量分别为(204.18±6.96)、(122.73±9.38)、(97.87±7.81)、(86.31±8.57)pg/mL,TNF-α表达量分别为(202.46±7.84)、(132.52±11.4)、(101.26±10.38)、(96.89±9.60)pg/mL,均呈浓度依赖性降低(P<0.05);MMP-2、MMP-3和MMP-9分泌量亦呈浓度依赖性降低(P<0.05)。结论艾拉莫德在髓核细胞内具有有效的抗炎作用,阻断了炎症反应的进程,为早期治疗椎间盘功能退变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功能退变性疾病 髓核细胞 艾拉莫德 基质金属蛋白酶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esys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9
14
作者 关凯 李放 +1 位作者 孙天胜 张昌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73-376,共4页
Dynesys(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Dynesys)是一种后路经椎弓根动态内固定装置,由Stoll等[1]在Graf韧带系统的基础上改进设计而成,是目前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的非融合内固定方式之一。其设计目的在于维持手术节段稳定性的同... Dynesys(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Dynesys)是一种后路经椎弓根动态内固定装置,由Stoll等[1]在Graf韧带系统的基础上改进设计而成,是目前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的非融合内固定方式之一。其设计目的在于维持手术节段稳定性的同时保留一定的椎体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减缓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s degeneration,ASD)的发生。Dynesys自应用于临床以来已有十几年的历史,现已广泛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退行性脊柱侧凸和腰椎滑脱症等腰椎退变性疾病行减压术后的辅助治疗。其适应证包括[2]:①腰椎管狭窄或退行性腰椎滑脱所导致的神经源性疼痛或椎间盘退变所导致的腰背痛;②减压手术导致的医源性腰椎不稳;③退行性脊柱侧凸所致的椎管狭窄并处于进展期。禁忌证:①Ⅱ度以上的峡部不连性或退行性椎体滑脱;②大于10°的退行性脊柱侧凸;③颈、胸椎;④局部有骨肿瘤、感染或骨折;⑤合并重度骨质疏松及其他代谢性骨疾病;⑥融合失败后的翻修术;⑦严重椎间盘退变导致的椎间盘源性疼痛。现就Dynesys的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临床应用 辅助治疗 退行性脊柱侧凸 腰椎管狭窄症 邻近节段退 dynamic 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退变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剑宏 王德利 +1 位作者 辛洪奎 阮狄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6-159,共4页
椎间盘退变是受诸如年龄、机械物理、细胞、基因以及生化因子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目前各种手术及保守治疗手段仅仅是针对椎间盘退变引起的各种临床症状的治疗,而不是从恢复椎间盘细胞功能的角度上去逆转椎间盘的退变... 椎间盘退变是受诸如年龄、机械物理、细胞、基因以及生化因子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目前各种手术及保守治疗手段仅仅是针对椎间盘退变引起的各种临床症状的治疗,而不是从恢复椎间盘细胞功能的角度上去逆转椎间盘的退变。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由于能够改变和持续影响细胞的生理功能,而成为生物学治疗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 基因治疗 疾病 病理生理改变 细胞功能 生物学治疗 生化因子 临床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节段颈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治疗中应思考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44
16
作者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77-179,共3页
颈椎病作为脊柱外科的一类重要疾病,其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国内外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就诊断而言,早在1824年,Ollivier等就描述了椎间盘突出是产生慢性脊髓受压的原因,意识到颈部椎间盘的退变与临床症状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 颈椎退变性疾病 手术治疗 多节段 椎间盘突出 脊柱外科 脊髓受压 临床症状 颈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学治疗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辛洪奎 阮狄克 张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46-148,共3页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DD)的发病率逐步上升。椎间盘退变的原因复杂,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大类因素:(1)年龄因素;(2)机械因素;(3)细胞营养及炎性介质的作用:(4)基因因素。不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椎...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DD)的发病率逐步上升。椎间盘退变的原因复杂,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大类因素:(1)年龄因素;(2)机械因素;(3)细胞营养及炎性介质的作用:(4)基因因素。不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椎间盘退变,其最终结果都是使椎间盘细胞外基质如蛋白多糖及胶原的含量减少从而引发退变。生物学治疗正是着眼于促进细胞外基质合成这一核心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生物学治疗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细胞外基质合成 人类平均寿命 年龄因素 机械因素 基因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退变性疾病研究的新动态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宝俊 丁文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894-894,共1页
包括人工间盘置换技术在内的脊柱运动节段保留技术是目前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之一。很多研究者对应用运动节段保留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深入的评估和比较。Zigler等[Spine J,2007,6(5):S5-S6]比较了人工椎间盘置... 包括人工间盘置换技术在内的脊柱运动节段保留技术是目前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之一。很多研究者对应用运动节段保留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深入的评估和比较。Zigler等[Spine J,2007,6(5):S5-S6]比较了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腰椎融合术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上的临床疗效差异,随访2—3年,结果显示人工间盘置换术在术后早期(3个月内)可很好地缓解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脊柱运动 临床疗效 腰椎融合术 外科研究 置换技术 疗效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植入治疗早期腰椎退变性疾病病人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春红 杨晓霞 喻姣花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0年第2期344-345,共2页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治疗早期 围术期护理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椎间盘置换术 植入 系统 棘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Wallis假体植入手术配合 被引量:1
20
作者 罗声玲 常花 赵体玉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12期61-62,共2页
对55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腰椎后路Wallis假体植入非融合手术。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时间79.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90.0 ml,术后7-14 d出院;随访6个月,Wallis植入物稳固,维持了病变节段的稳定性和活动性,症状均明显改... 对55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腰椎后路Wallis假体植入非融合手术。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时间79.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90.0 ml,术后7-14 d出院;随访6个月,Wallis植入物稳固,维持了病变节段的稳定性和活动性,症状均明显改善。提出护士提前熟悉手术程序,术前正确摆放患者体位,术中密切关注手术进程,根据手术步骤及时传递所需器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意假体的保护,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椎间盘突出 Wallis假体 手术中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