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方案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
作者 闫长红 时莉芳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84-1487,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快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多学科ERAS团队,基于文献调研及循证医学证据,制定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的ERAS干预方案。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腰椎后路椎间...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快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多学科ERAS团队,基于文献调研及循证医学证据,制定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的ERAS干预方案。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病人66例为ERAS组;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病人7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AS护理方案有助于降低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病人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加速腰椎后路融合术病人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外科 后路手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住院时 住院费用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 被引量:12
2
作者 郑杰 张冬生 +3 位作者 杨永宏 楼肃亮 邹庆 钱金黔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05-707,共3页
目的:探讨矫形、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月~2007年1月,对55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采用侧弯矫形、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其临床效果评估及随访。结果:侧弯冠状位... 目的:探讨矫形、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月~2007年1月,对55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采用侧弯矫形、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其临床效果评估及随访。结果:侧弯冠状位Cobb角由术前平均35.11°±10.32°矫正到术后23.06°±9.13°,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腿痛情况JOA评分术前平均11分,术后3个月平均23分,术后1年平均25分,术后2年以上平均26分。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1年、2年X线片检查,均未出现内植物松动、断裂,随访时Cobb角丢失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矫形、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可改善退行性脊柱侧弯的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解除神经根的牵拉,从而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矫形 融合 内固定 退行性脊柱侧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BE-LIF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5
3
作者 刘贝 柳永明 +5 位作者 赵建栋 杨引君 李依奇 温发延 李岩 李振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66,F0003,共8页
目的对比UBE-LIF(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echnique with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行病灶清除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经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LBS)的安全性及临... 目的对比UBE-LIF(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echnique with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行病灶清除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经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LBS)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科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32例LB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分为UBE-LIF组(n=15)和开放组(n=17)。记录并分析两组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病理HE染色;根据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6个月和1年的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腰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临床恢复情况;影像学方法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LL)和椎间隙高度(DH),并采用Suk分级标准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均未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前ESR和CRP水平、术前VAS、JOA评分及ODI指数、术前LL和DH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放组(P<0.001);术中取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均符合布氏杆菌病改变。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8个月。两组患者的术后各时间点VAS、JOA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两组在术后1周差异较为明显:UBE-LIF组VAS评分低于开放组(P<0.01),两组CRP均较术前升高且UBE-LIF组升高水平明显低于开放组(P<0.001),两组ESR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其余各时间点两组间VAS、JOA评分和ODI指数、CRP及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示,UBE-LIF组椎间植骨总体融合率为93.3%,开放组为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6,P=0.884);两组LL和DH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两组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LBS均安全有效;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相比,UBE-LIF技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具有术中视野清晰、出血量少、术后早期恢复更快、术后住院时间更短等优势,是一种可行的微创治疗LBS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UBE UBE-LIF(ULIF)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单侧双通道融合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VAS及ODI评分影响及其安全性 被引量:9
4
作者 刘艳 王丽丽 施光南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6期201-204,共4页
目的分析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4月至2017年9月确诊并救治的8... 目的分析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4月至2017年9月确诊并救治的88例高位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观察组患者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手术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切口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_均<0.01)。术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_均<0.01),手术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降低术后疼痛评分及功能障碍评分,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突出症 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根型颈椎病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癔症性瘫痪1例报告
5
作者 刘超 张正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58-960,共3页
癔症性瘫痪主要为患者受到创伤或者刺激时,由于心理因素所致的瘫痪。区别癔症性瘫痪与器质性病因所致瘫痪在临床中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患者有创伤或手术而引起的致瘫性风险存在时。对于神经根性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 癔症性瘫痪主要为患者受到创伤或者刺激时,由于心理因素所致的瘫痪。区别癔症性瘫痪与器质性病因所致瘫痪在临床中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患者有创伤或手术而引起的致瘫性风险存在时。对于神经根性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是一种经典有效的手术方式.而术后一项严重的并发症即为脊髓或神经根损伤所致瘫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颈盘切除 癔症性瘫痪 内固定 融合 神经根型颈 神经根性颈 内固定 器质性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患者颈椎挥鞭样损伤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章凯 蔡凯文 +4 位作者 罗科锋 卢斌 张威 陆继业 蒋国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41-447,共7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因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患者遭受颈椎挥鞭样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0例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因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患者遭受颈椎挥鞭样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0例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5~75岁(53.6±13.6岁)。根据术前颈椎MRI T2加权相中矢状位上目标节段纤维性椎管最小矢状径分为狭窄组(最小矢状径≤13mm,32例)和非狭窄组(最小矢状径>13mm,18例),两组间年龄及性别无统计学差异。狭窄组随访25.6±7.4个月,非狭窄组27.4±8.3个月,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ASIA评分的总分、感觉评分、运动评分,计算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和末次随访时的手术改善率,记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SIA评分总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上肢运动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下肢运动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IA感觉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个月狭窄组与非狭窄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37.3%和55.9%,术后1年分别为61.3%和73.6%,末次随访分别为77.3%和91.1%,上述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狭窄组手术改善率为88%(28/32),非狭窄组为(94%)(1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出现4例颈部轴性疼痛;狭窄组13例、非狭窄组11例术后出现吞咽疼痛或吞咽异物感,行对症治疗后改善;狭窄组出现1例椎前血肿和2例C5神经根麻痹,经神经营养、消肿等对症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摔倒等意外突发事件。结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但外伤前合并有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的患者术后短期疗效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脊髓损伤 颈前路颈盘切除融合内固定 盘突出 挥鞭样损伤 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效果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何亮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85-87,共3页
目的:评价胸腰椎结核应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参照入组标准,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蓬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按手术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目的:评价胸腰椎结核应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参照入组标准,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蓬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按手术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后路)和观察组(采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各3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以及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r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Cobb角和术后神经恢复有效率,以评价手术实施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手术时间[(238.41±65.82)min]、术中出血量[(559.33±345.67)ml]、住院时间[(15.02±4.51)d]、植骨融合时间[(6.79±1.68)月]、术后1周Cobb角[(8.33±1.85)。]均与对照组[分别为(232.14±48.17)min、(577.41±320.18)ml(、15.17±7.02)d(、6.92±1.94)月(、8.51±1.93)。]基本相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观察组术后引流量[(415.94±351.55)ml]、术后6个月的VAS[(3.08±0.33)分]和ODI评分[(20.08±7.24)分]及Cobb角[(4.15±0.8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22.84±348.53)ml、(4.24±0.81)分、(26.29±9.15)分、(5.58±1.02)。],而神经恢复有效率[73.68%(28/38)]明显高于对照组[36.84%(14/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胸腰椎结核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时,采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可获得更佳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结核 病灶清除 内固定 后路手 经单侧弓根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38
8
作者 缪锦浩 匡勇 +4 位作者 陈德玉 杨立利 王新伟 陈宇 刘晓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36-540,共5页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系统(Zero-P)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方法:2010年6月~10月39例颈椎病患者接受颈前路减压Zero-P植骨内固定手术,患者年龄33~71岁,平均50.3岁。神经根型颈椎病8例,脊髓型31例;单间隙1...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系统(Zero-P)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方法:2010年6月~10月39例颈椎病患者接受颈前路减压Zero-P植骨内固定手术,患者年龄33~71岁,平均50.3岁。神经根型颈椎病8例,脊髓型31例;单间隙14例,2个间隙18例,3个间隙7例。共置入Zero-P 71枚,C3/4、C4/5、C5/6、C6/7椎间隙置入Zero-P分别为8、19、30、14枚。术前、术后2个月及12个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VAS评分、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JOA评分,在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Cobb角(C2和C7椎体后缘切线的夹角),观察术后吞咽不适的发生率以及症状持续时间。根据术后伸屈侧位X线片观察手术间隙有无异常活动。结果:手术时间48~130min,平均86min;术中出血量40~310ml,平均110ml。14例患者术后1周内出现吞咽不适,其中13例术后2个月内症状消失,1例(2.6%)症状持续至术后4个月消失。随访12~16个月,平均14.6个月。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后2个月、12个月时的VAS评分分别为1.5±0.8分、1.3±0.9分,均低于术前的7.3±1.3分(P〈0.05)。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2个月、12个月时的JOA评分分别为14.6±1.1分、15.0±1.2分,均高于术前的9.7±1.7分(P〈0.05)。术后2个月及12个月颈椎Cobb角分别为18.4°±9.6°、17.8°±9.2°,大于术前的9.0°±10.0°(P〈0.05)。术后12个月时的VAS评分、JOA评分和颈椎Cobb角与术后2个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期间手术间隙无异常活动,内置物无移位。结论:颈前路减压Zero-P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满意,稳定性可靠,可重建颈椎曲度,术后慢性吞咽不适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前路盘切除融合 零切迹融合内固定系统 疗效 吞咽不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被引量:20
9
作者 刘忠军 党耕町 +3 位作者 马庆军 刘晓光 于泽生 姜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90-92,共3页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疾患的疗效.方法:经内窥镜颈椎间盘切除及植骨术治疗颈椎疾病25例,包括脊髓型颈椎病1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交感型颈椎病2例及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3例.结果:本组患者颈部手...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疾患的疗效.方法:经内窥镜颈椎间盘切除及植骨术治疗颈椎疾病25例,包括脊髓型颈椎病1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交感型颈椎病2例及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3例.结果:本组患者颈部手术出血平均80ml,18例获10~46个月(平均27个月)随访,植骨全部融合,脊髓和神经根压迫症状改善满意,除1例出现术后植骨块移位外,未见其它合并症.结论:经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及植骨融合术是一种创伤小、安全、可靠的手术技术,适合于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部分颈椎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 盘切除 融合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被引量:17
10
作者 翟生 王武 吕青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54-857,共4页
骨关节结核是常见的肺外结核,其中脊柱结核所占的比例最高,约为47.287%。目前,随着对脊柱结核认识的不断深入,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手术已成为共识。彻底病灶清除是外科治疗的前提和基本要求.但病灶清除后脊柱... 骨关节结核是常见的肺外结核,其中脊柱结核所占的比例最高,约为47.287%。目前,随着对脊柱结核认识的不断深入,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手术已成为共识。彻底病灶清除是外科治疗的前提和基本要求.但病灶清除后脊柱的稳定性将进一步被破坏,重建及维持脊柱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胸腰椎结核的手术入路一直存在争议.因脊柱结核往往仅累及椎体、椎间盘等前方结构,经前路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同期前路或后路行内固定手术。一直被视为治疗脊柱结核的标准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病灶清除 融合 胸腰结核 固定治疗 内固定 脊柱结核 脊柱稳定性 关节结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节段脊柱结核椎间颗粒植骨与髂骨块植骨融合术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车晓明 陈华 +2 位作者 仇志学 孔占平 吴雪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2892-2896,共5页
目的对比后路椎间自体颗粒植骨与自体髂骨块植骨两种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脊柱结核的融合效果。方法本院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应用颗粒植骨与髂骨块植骨两种融合方式治疗单节段脊柱结核患者35例,均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其中颗粒植骨16... 目的对比后路椎间自体颗粒植骨与自体髂骨块植骨两种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脊柱结核的融合效果。方法本院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应用颗粒植骨与髂骨块植骨两种融合方式治疗单节段脊柱结核患者35例,均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其中颗粒植骨16例,髂骨块植骨19例,按JOA、VA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前后后凸畸形Cobb角、融合时间对其融合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5个月,椎间植骨均融合良好,未发现螺钉失效及植骨块脱入椎管。(1)两组术后JOA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颗粒植骨少于髂骨块植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术后矫正后凸畸形角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各时段对比Cobb角度丢失,颗粒植骨组大于髂骨块植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间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融合方式在临床症状缓解程度、融合时间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颗粒植骨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方面优于髂骨块组,但颗粒植骨随访中更容易丢失Coob角度,两种植骨方式在单节段脊柱结核手术中均是有效的植骨方式,除严重脊柱失稳、年龄较大,骨质疏松患者外均可采取颗粒植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节段脊柱结核 融合 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节段内固定系统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宇 韦峰 +2 位作者 李超 干阜生 赵致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952-953,共2页
关键词 滑脱症 内固定系统 融合治疗 短节段 治疗方法 SRS系统 马尾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3
作者 焦文仓 任先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49-51,共3页
关键词 前路融合 方式 块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后路间盘摘除植骨与置融合器术L4-S1腰椎稳定性与粘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董心 张忠君 +2 位作者 杨有庚 马洪顺 王溪原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8-164,共7页
设计研制了一种钛合金腰椎融合器 ,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方法是取 18具新鲜成年男性L4 S1腰椎标本 ,处理成所需试样 ,分别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侧扭转、和轴向压缩实验 ,经统计学分析后自编程序拟合出载荷 位移曲线和扭... 设计研制了一种钛合金腰椎融合器 ,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方法是取 18具新鲜成年男性L4 S1腰椎标本 ,处理成所需试样 ,分别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侧扭转、和轴向压缩实验 ,经统计学分析后自编程序拟合出载荷 位移曲线和扭矩 扭转角曲线。进行了粘弹性实验 ,方法是取 18具新鲜成年男性L4 S1腰椎标本 ,测定完整L4 S1(正常组 )、模拟后路间盘摘除植骨组 (对照 1组 )和模拟后路间盘摘除置入融合器组 (对照 2组 )L4 S1段腰椎的应力松弛和蠕变效应。得出了在恒应力、应变条件下应力、应变 时间曲线及数据。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得出了归一化应力松弛、蠕变函数及曲线 ,对后路间盘摘除植骨与置入纯钛融合器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分析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后路盘摘除 融合 L4-S1 稳定性 粘弹性实验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骨融合方式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椎间高度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管俊杰 张烽 +1 位作者 赵剑 陈晓庆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4-216,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植骨融合方式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椎间高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5例2010年5月~2012年7月间于我院接受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将20例在术中接受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例在术...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植骨融合方式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椎间高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5例2010年5月~2012年7月间于我院接受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将20例在术中接受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例在术中接受无端盖钛网植骨患者作为无端盖钛网组,25例在术中接受有端盖钛网植骨的患者作为有端盖钛网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手术前后椎间高度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3组术前、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融合节段椎体前后缘高度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端盖钛网组术后融合节段椎体前后缘高度的降低值要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无端盖钛网组(P〈0.05),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其余两组(8%vs45%,40%;x2=8.236,6.583;P=0.004,0.010)。结论组配式端盖的钛网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更好地维持了椎间高度,降低了钛网沉陷的发生率,故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 融合 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笼植骨融合钢板固定术患者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9
16
作者 湛琅 蒙小燕 《护理学杂志》 2008年第8期16-17,共2页
目的总结25例颈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笼植骨融合钢板固定术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5例颈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笼植骨融合钢板固定术患者,术前进行身体状况及理解力的评估和心理护理;术后加强呼吸功能管理、体位护理、并发症的护理、基础护理、... 目的总结25例颈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笼植骨融合钢板固定术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5例颈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笼植骨融合钢板固定术患者,术前进行身体状况及理解力的评估和心理护理;术后加强呼吸功能管理、体位护理、并发症的护理、基础护理、功能锻炼和出院指导。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6例症状完全消失,19例好转;均未发生并发症;患者四肢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严密的术前准备、精细的术后护理和合理的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次全切除 钛网笼融合 钢板固定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笼植骨融合钢板固定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4
17
作者 郭秀萍 周萍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21期1650-1651,共2页
目的回顾并总结22例行颈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笼植骨融合钢板固定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加强对22例颈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笼植骨融合钢板固定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结果 22例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9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13例患者好转,均未发生... 目的回顾并总结22例行颈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笼植骨融合钢板固定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加强对22例颈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笼植骨融合钢板固定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结果 22例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9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13例患者好转,均未发生与护理相关的并发症,且患者四肢肌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严密的术前准备、精细的术后护理及合理的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次全切除 钛网笼 融合 钢板固定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块自体骨原位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在儿童半椎体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东 罗焱中 +4 位作者 侯昊 姚子明 刘昊楠 芮岩 张学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948-955,共8页
目的探讨大块自体骨原位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在儿童半椎体切除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70例因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接受单节段半椎体切除术的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 目的探讨大块自体骨原位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在儿童半椎体切除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70例因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接受单节段半椎体切除术的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5例,采取传统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观察组35例,采取后路半椎体切除、前方结构重建(大块自体骨原位椎间植骨)联合后方植骨融合固定术。收集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手术及手术后随访情况。根据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相关矢状位和冠状位影像学参数,评估畸形矫正情况及治疗效果;通过随访过程中拍摄的脊柱CT片评估椎间及后方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性别、身高、年龄、体重、半椎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冠状面参数(主弯Cobb角、近段代偿弯、远端代偿弯、冠状面平衡、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及矢状面参数(节段性后凸角、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矢状面平衡、腰椎前凸角)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和冠状面参数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对比发现,末次随访时观察组主弯Cobb角和节段性后凸角的丢失较对照组明显要少,分别为(0.6±1.7)°比(2.7±2.9)°、(0.6±2.2)°比(3.2±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复查CT显示,观察组1级椎间融合率较对照组更高(68.6%比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大块自体骨原位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可通过前方骨块的支撑与重建,获得满意的椎间融合,矫正效果良好,尤其对于腰椎前凸角度的重建有优势。由于前方椎间的支撑与融合,从长期来看,更利于术后侧后凸角度的维持,可避免矫形角度的过多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体切除 大块自体 原位融合 前方重建 融合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1
19
作者 汪玉良 孙正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378-379,共2页
关键词 弓根螺钉内固定 融合治疗 滑脱症 2003年8月 200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后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5例报告
20
作者 王栓科 张祥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40-40,共1页
椎体后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5例报告王栓科,张祥生1992年以来,采用后外侧入路椎体后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5例,经1~2.5年随访观察,疗效优良。本组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46.4岁。L4... 椎体后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5例报告王栓科,张祥生1992年以来,采用后外侧入路椎体后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5例,经1~2.5年随访观察,疗效优良。本组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46.4岁。L4滑脱2例,L5滑脱3例;Ⅰ度滑脱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 融合 后外侧入路 融合 神经根 内固定 材料 附属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