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后路脊柱内镜下椎间孔扩大成形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文 孙金子 +4 位作者 康宁超 马维平 马俊萍 单素英 张可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7期511-514,共4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脊柱内镜下椎间孔扩大成形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间就诊于我院的5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在C形臂X线机引导下行经后路脊柱内镜下椎间孔成形减压术。评价治疗前后病... 目的:探讨经后路脊柱内镜下椎间孔扩大成形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间就诊于我院的5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在C形臂X线机引导下行经后路脊柱内镜下椎间孔成形减压术。评价治疗前后病人椎间高度、颈椎曲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日本矫形外科学(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结果:手术后病人颈椎曲度测量值较手术前显著增加(P<0.01),手术前后病变椎间高度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后病人VAS评分较前明显下降,JOA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提高(P<0.01)。结论:经后路脊柱内镜下椎间孔切开减压术可有效改善颈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感觉障碍,临床疗效确切,且手术安全、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后路 脊柱内镜 椎间孔扩大成形减压术 神经根型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间孔内镜下减压与有限节段减压融合术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垚 林万程 +3 位作者 宋继鹏 姚思远 姚明涛 丁立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95-703,共9页
目的:探讨应用经椎间孔内镜减压术与有限节段减压融合术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2021年1月因ADS于本科室接受手术的53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微创组... 目的:探讨应用经椎间孔内镜减压术与有限节段减压融合术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2021年1月因ADS于本科室接受手术的53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微创组(31例,接受经椎间孔内镜减压术)与融合组(22例,接受有限减压融合术),并对以下资料进行分析对比:人口统计学资料、术前Lenke-Silva分级,术前、出院前、术后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放射学参数(侧凸Cobb角、脊柱整体平衡、脊柱-骨盆参数),出院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疗效评估资料,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手术率。结果:患者平均随访15.68±3.26个月,微创组患者平均年龄显著高于融合组(78.64±5.19岁vs 64.95±4.31岁,P<0.05);微创组患者以Lenke-SilvaⅠ、Ⅱ级畸形为主,均为单侧神经症状;融合组患者以Lenke-SilvaⅡ、Ⅲ级畸形为主,73%的患者为单侧神经症状。微创组术前侧凸Cobb角显著低于融合组(23.92°±9.06°vs 39.58°±13.12°,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下肢放射痛,以及功能障碍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微创组腰痛及功能障碍评分优于融合组(P<0.05)。两组在随访过程中均未观测到冠、矢状位失衡;末次随访时:微创组侧凸Cobb角进展1.51°,融合组矫形丢失1.82°。微创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再手术率均低于融合组(P<0.05)。结论:对于下肢神经症状明显但不合并僵硬性冠、矢状位失平衡的ADS,两种手术方式均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症状。短期随访结果显示,单纯内镜减压术后侧凸进展程度较小,在功能改善方面优于有限节段融合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 狭窄 下肢神经根病 镜下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后路椎间孔扩大成形术的应用解剖及生物力学 被引量:2
3
作者 徐波 金大地 +3 位作者 朱青安 钟世镇 李忠华 卢海俊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48-151,共4页
在7例成人颈推标本上摹拟颈后路推间孔扩大成形术。分别切除25%、50%、75%、100%椎间关节和相邻部分椎板,测量颈神经报暴露长度、推动脉与脊髓间距离及其与钩突、椎间盘相互间位置关系。对门除50%和75%椎间关节两... 在7例成人颈推标本上摹拟颈后路推间孔扩大成形术。分别切除25%、50%、75%、100%椎间关节和相邻部分椎板,测量颈神经报暴露长度、推动脉与脊髓间距离及其与钩突、椎间盘相互间位置关系。对门除50%和75%椎间关节两组神经根进行不同力值牵拉与术野暴露范围的研究。结果表明:切除50%椎间关节最为理想。文中重点讨论了如何安全、有效地切除钩突和手术设计的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后路 扩大成形 钩突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间孔扩大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神经根压迫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欢 崔少千 +2 位作者 王海义 付永慧 原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3-374,共2页
对 2 3例混合型颈椎病病人行单开门椎管扩大的同时 ,进行了不同节段的椎间孔扩大。术后患侧上肢症状缓解明显 ,没有上肢痛发生 ,术中没有神经根损伤 ,术后随访 2 5~ 38月 ,JAO评分比术前提高 77 6 %。
关键词 扩大 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前路经上位椎体椎间孔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被引量:16
5
作者 崔虎山 李光浩 +1 位作者 郑炳周 金成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探讨微创前路经上位椎体椎间iL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方法:2008年7月~2010年7月12例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在延边大学医院接受微创前路经上位椎体椎间孔减压术。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为35~68岁,平均49岁。椎... 目的:探讨微创前路经上位椎体椎间iL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方法:2008年7月~2010年7月12例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在延边大学医院接受微创前路经上位椎体椎间孔减压术。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为35~68岁,平均49岁。椎间孔狭窄部位:C5/64例,C6/75例,C7/T13例。软性髓核突m3例,钩椎关节骨质增生7例,突出的髓核钙化2例。均行前路手术,术中采用脊柱手术专用显微镜,在病变上位椎体确定钻孔起始部位.利用高速钻石气钻磨出一约6ram直径的通路达到病变区域,减压椎间孔。观察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上肢放射性疼痛的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病变水平椎间盘高度。结果:手术时间为56~110min,平均86_+6min;术中失血量为40~120ml,平均92+8m1。无椎动脉损伤、贺纳氏综合征、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为12~23个月,平均15.8+1-3个月。术前上肢疼痛VAS评分为8.5+0.5分(7~lO分),末次随访时为1.4±0.2分(0~3分),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NDI为26.4±1.3分(22~31分),末次随访时为4-2±0.6分(3~8分),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改善率为84.1%;术前病变水平椎间盘高度为5.4±0.7ram(4.2~6.1mm),末次随访时为4.9-+0.7mm(3.6.5.8mm),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满意度为100%。结论:微创前路经上位椎体椎间7L减压术可减少对椎间盘的损伤,是治疗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 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间孔腰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6
作者 顾勇杰 胡勇 +1 位作者 马维虎 徐荣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1-382,共2页
腰椎间盘切除术的复发率为5%~11%,其中大部分患者需要再次手术治疗。但是再次手术的满意度要低于初次手术,因为再次手术在处理瘢痕组织过程中,容易造成脊膜破裂和神经根受损。
关键词 再次手治疗 复发性腰盘突出症 融合 减压 临床疗效 盘切除 瘢痕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神经嵌压症与椎间孔扩大术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世松 杜墩进 +2 位作者 樊亚军 张鹏程 董淑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91-92,共2页
腰神经嵌压症与椎间孔扩大术王世松1杜墩进1樊亚军1张鹏程1董淑敏1腰神经嵌压症是指腰神经根出硬膜囊后,在神经根通道的特定部位(椎间孔)受压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由于此症与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不易鉴别,临床上... 腰神经嵌压症与椎间孔扩大术王世松1杜墩进1樊亚军1张鹏程1董淑敏1腰神经嵌压症是指腰神经根出硬膜囊后,在神经根通道的特定部位(椎间孔)受压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由于此症与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不易鉴别,临床上常相互混淆。过去对腰腿痛的病因,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神经嵌压症 扩大 腰腿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整骨手法对颈椎间孔减压术(PECD)后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辉昊 范鑫 +3 位作者 邓真 蔡志华 俞仲翔 詹红生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25-225,共1页
目的观察中医整骨手法对颈椎间孔减压术(PECD)后模型。方法基于1例真实患者CT数据,构建颈椎C5~6节段PECD术后有限元模型。加载中医整骨手法的关键力学参数,观察手法对PECD术前和术后模型的生物力学影响。结果(1)PECD术后,最大应力集中... 目的观察中医整骨手法对颈椎间孔减压术(PECD)后模型。方法基于1例真实患者CT数据,构建颈椎C5~6节段PECD术后有限元模型。加载中医整骨手法的关键力学参数,观察手法对PECD术前和术后模型的生物力学影响。结果(1)PECD术后,最大应力集中区域由C5~6关节突关节面转移至椎板前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 生物力学 CT数据 中医整骨手法 真实患者 P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完全内窥镜与显微内窥镜下后路颈椎间孔切开减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吴鹏飞 李亚伟 +4 位作者 王冰 吕国华 戴瑜亮 涂志明 李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20-628,共9页
目的:系统分析经皮完全内窥镜(full-endoscopic,FE)与显微内窥镜(microendoscopic,MI)下后路颈椎间孔切开减压术(posterior cervical foraminotomy,PC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特点。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 目的:系统分析经皮完全内窥镜(full-endoscopic,FE)与显微内窥镜(microendoscopic,MI)下后路颈椎间孔切开减压术(posterior cervical foraminotomy,PC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特点。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17年10月通过FE-PCF或MI-PCF治疗椎间盘侧方突出或椎间孔狭窄引起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文献。两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并将相关文献报道的并发症分类汇总。采用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 2.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选择发生率作为效应量指标,并计算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结果:最终纳入28篇文献,共2060例患者;其中FE组410例,MI组1650例。FE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5.7%(CI:3.4%~9.5%),MI组为3.5%(CI:2.7%~4.6%),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100);而并发症的构成比例则明显不同,FE组以短暂性神经根麻痹为主(15/19,78.9%),MI组常见的并发症依次为硬脊膜撕裂(20/48,41.7%)、短暂性神经根麻痹(11/48,22.9%)和浅表伤口感染(5/48,10.4%)。其中,短暂性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在FE组为4.4%(CI:2.8%~7.1%),显著高于MI组1.6%(CI:1.0%~2.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硬脊膜撕裂发生率在FE组为1.6%(CI:0.7%~3.8%),MI组为1.8%(CI:1.2%~2.7%),无统计学差异(P=0.784)。结论:FE-PCF与MI-PC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相对安全,二者间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基本一致。然而,FE-PCF术后易出现短暂性神经根麻痹,值得广大临床医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完全内窥镜 显微内窥镜 切开减压 神经根型颈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9
10
作者 付爱军 李建民 +4 位作者 朱军 张云鹤 刘刚 刘清军 陈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3-404,共2页
Abdullah等于1974年最早报道了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ar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FLLDH)。随着高清晰CT和MRI应用,对该病的诊断率显著提高,外科治疗方法也由传统开放手术发展为微创技术^[1,2]。2006年10月至2007年12月... Abdullah等于1974年最早报道了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ar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FLLDH)。随着高清晰CT和MRI应用,对该病的诊断率显著提高,外科治疗方法也由传统开放手术发展为微创技术^[1,2]。2006年10月至2007年12月我科采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FLLDH患者8例,分析和评价其近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突出症 经皮 激光 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22
11
作者 邓毅勇 辛自刚 +4 位作者 许云龙 郭子龙 高月 王珏 郭莹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4期315-318,共4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随着社会人口老年化,此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也多样化,如保守治疗、微创介入治疗技术(胶原酶或臭氧溶盘术、椎间盘射频热凝术、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旋切术等)、开放...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随着社会人口老年化,此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也多样化,如保守治疗、微创介入治疗技术(胶原酶或臭氧溶盘术、椎间盘射频热凝术、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旋切术等)、开放性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大 盘突出症 开放性手 髓核摘除 人口老年化 髓核成形 微创介入治疗 突出物 治疗应用 盘突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板间入路椎管扩大减压Wallis系统动态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华 王立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62-564,共3页
经椎板间隙入路潜行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是常用术式之一,该术式能够在保留后柱骨性结构的前提下完成有效的神经减压。潜行减压扩大椎管,有效处理神经根管和侧隐窝,重视小关节的完整性,可达到椎管有效减压的目的。
关键词 WALLIS 扩大减压 管狭窄症 高度 减压治疗 神经根管 骨性结构 关节突关节 后缘高度 隙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与传统后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伴有腰椎不稳的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47
13
作者 尹鹏 海涌 +5 位作者 杨晋才 周立金 许春阳 高海峰 邹聪颖 庞大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3-221,共9页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TLIF)和传统后入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伴有腰椎不稳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TLIF)和传统后入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伴有腰椎不稳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因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在我院行腰椎减压融合手术患者3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E-TLIF组(15例)和PLIF组(21例)。两组间年龄、性别、手术节段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长度、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通过术前、术后1d及术后7d的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评估椎旁肌肉的损伤情况。通过术前1d、术后7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最终随访时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术前1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最终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6个月行CT检查,采用Bridwell标准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PE-TLIF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6.4±4.7个月,PLIF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7.4±4.9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E-TLIF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卧床时间均小于PLIF组患者,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TLIF组患者术后1d及术后7d的CK明显低于PLIF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及ODI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PE-TLIF组患者术后1周及3个月时的腰痛VAS评分显著低于PLIF组患者(P<0.05)。PE-TLIF组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腱反射亢进;PLIF组有2例出现表浅切口感染,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P>0.05)。术后6个月时,PE-TLIF组Ⅱ级融合7例,Ⅲ级融合8例;PLIF组Ⅱ级融合12例,Ⅲ级融合9例,两组患者椎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时,PE-TLIF手术能够达到与传统后入路减压融合术相似的手术疗效,且接受PE-TLIF手术的患者术后椎旁肌肉损伤更少,术后腰部疼痛程度更轻,术后康复更快,但PE-TLIF组手术时间相对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狭窄症 微创手 经皮内镜下经减压融合 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