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改良颈后路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沈晓龙 刘洋 +7 位作者 徐辰 吴卉乔 魏磊鑫 钟华建 王睿哲 王新伟 陈华江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97-906,共10页
目的:与常规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比,探讨三种改良的颈后路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共122例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患者资料,其中27例患者接受了颈后路双侧通道辅助... 目的:与常规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比,探讨三种改良的颈后路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共122例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患者资料,其中27例患者接受了颈后路双侧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纳入双侧通道组(bilateral channelassisted laminoplasty,BCA组);31例患者接受开门侧肌间隙入路+铰链侧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纳入肌间隙入路+单侧通道组(inter-muscular approach and unilateral channel-assisted laminoplasty,IM-UCA组);34例患者接受开门侧常规显露+铰链侧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纳入单侧通道组(unilateral channel-assisted laminoplasty,UCA组);30例患者接受常规的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纳入常规组(laminoplasty,LP组)。四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诊断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并比较四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平均住院日。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颈部疼痛程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患者颈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状况。四组间术前VAS评分、NDI及JOA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2~C7 Cobb角、T1倾斜角、C2~C7矢状位偏移(C2~C7 SVA)、CT横断面上测量骨性椎管面积,比较不同手术方法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LP组与UCA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IM-UCA组较LP组更长,BCA组最长(P<0.05)。四组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BCA组最少,IM-UCA组与UCA组次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LP组最多。四组间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术后N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四组间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NDI及JOA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组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颈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的颈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UCA组、BCA组、IM-UCA组的术后即刻颈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术后2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颈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LP组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C2~C7 Cobb角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间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的C2~C7 Cobb角无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间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时的C2~C7 Cobb角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T1倾斜角、C2~C7 SVA均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间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T1倾斜角、C2~C7 SVA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椎管面积增加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间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椎管面积增加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LP组相比较,UCA组能显著减少手术创伤;与IM-UCA组、BCA组相比较,UCA组显著减少手术时间,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通道 单侧显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钛板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6
2
作者 陈广东 杨惠林 +2 位作者 王根林 干旻峰 陈俊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50-854,共5页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08年1月~2010年3月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5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08年1月~2010年3月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5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其中20例患者使用微型钛板行"开门"侧固定(A组),另25例采用传统缝线悬吊"门轴"(B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及JOA(17分法)评分,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C2与C7椎体后壁切线夹角α(颈椎曲度),在末次随访时颈椎CT片上测量椎板开门角度β,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随访3~15个月,平均7.3±3.8个月;B组随访3~17个月,平均7.7±3.3个月。A组术后3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57.3%±19.0%,B组为56.1%±8.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为18.8°±5.9°,与术前18.3°±5.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为17.1°±5.5°,与术前19.0°±5.1°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为40.3°±4.4°,与B组的39.0°±4.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3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为5/20,明显低于B组的15/25(P<0.05);B组2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结论:微型钛板内固定和传统缝线悬吊均可以有效防止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再关门,微型钛板内固定能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和颈椎曲度的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单开门 微型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对颈后肌肉容积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邱素均 孙宇 +2 位作者 张凤山 潘胜发 于淼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01-405,共5页
目的:评价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时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对颈后肌肉容积的影响。方法:对60例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患者保留一侧(右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其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34-78岁,平均58.0岁... 目的:评价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时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对颈后肌肉容积的影响。方法:对60例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患者保留一侧(右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其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34-78岁,平均58.0岁;随访2.5-15个月,平均4.3个月,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均行颈椎MRI检查,在横断面MRI片上用Photoshop测量术前、末次随访时C2/3、C3/4、C4/5、C5/6、C6/7椎间盘水平左右两侧颈后肌肉的横截面积,以5个水平的总面积表示颈后肌肉的容积。对术前、末次随访时各个水平的左右侧颈后肌肉面积进行比较,并分别比较术前左侧与右侧总面积、末次随访时左侧与右侧总面积以及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各单侧总面积的变化,用SPSS16.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各个椎间盘水平左右侧颈后肌肉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C3/4、C4/5、C5/6水平右侧颈后肌肉面积明显大于左侧(P〈0.05),在C2/3、C6/7水平上左右侧颈后肌肉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右侧C2/3、C3/4、C4/5、C5/6水平颈后肌肉面积及右侧总面积的变化值(末次随访时-术前)与左侧相对应的变化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C6/7水平上两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右侧颈后肌肉总面积与左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右侧颈后肌肉总面积明显大于左侧(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减少了对颈后方肌肉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颈后肌肉的容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 肌肉韧带复合体 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肌肉面积 肌肉容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4
4
作者 徐勇 李锋 +2 位作者 熊伟 方忠 廖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7-233,共7页
目的:比较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6月~2014年9月在我院行颈椎单... 目的:比较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6月~2014年9月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颈椎OPLL患者共计32例,其中14例患者采用经肌间隙入路(A组),年龄42~70岁(56.9±9.8岁);18例患者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B组),年龄40~73岁(56.7±9.0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脊髓受压累及节段及开门节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SF-36评分,评估其手术效果。术前和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通过颈椎X线片测量颈椎矢状面C2-7 Cobb角、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颈椎横断面MRI上测量颈后伸肌群肌肉面积,计算术后颈后伸肌群肌肉萎缩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A组随访时间为52~66个月(59.4±4.2个月),B组为56~68个月(61.4±3.8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术中出血量较B组大(339.0±183.1ml vs 277.0±171.4ml)、手术时间较B组长(197.0±28.9min vs 149.0±25.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轴性症状发生率(14.3%,2/14)明显低于B组(38.9%,7/18)(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VAS评分、NDI及SF-36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VAS、NDI及SF-36评分组内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1年、2年JOA评分均较术后3个月增加(P<0.05),但末次随访时较术后2年有所降低,且B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术前JOA评分、VAS评分、NDI及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A组NDI、SF-36评分均优于B组(P<0.05),术后3个月、1年、2年时两组间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末次随访时B组JOA评分较A组差(P<0.05)。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B组患者C2-7 Cobb角较术前降低;且在术后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较A组低(P<0.05);两组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颈椎C2-7 ROM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在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B组颈椎C2-7 ROM均较A组差(P<0.05)。末次随访时A组颈后伸肌总萎缩率为(28.3±4.8)%,B组为(41.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OPLL神经功能改善结果一致。但长期随访结果显示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在对轴性症状的减少、生活质量的改善、颈椎曲度及神经功能改善的维持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肌间隙入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被引量:13
5
作者 周非非 孙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8-281,共4页
自20世纪70年代Hirabayashi等[1]报道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简称单开门术)以来,该术式已广泛应用于治疗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多节段退变性颈椎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以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经过长期临床随访观察,其在改... 自20世纪70年代Hirabayashi等[1]报道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简称单开门术)以来,该术式已广泛应用于治疗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多节段退变性颈椎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以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经过长期临床随访观察,其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具有确切的效果[2]。但是,传统的单开门术由于对颈椎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造成破坏,术后出现明显的颈部轴性疼痛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长期疗效[3、4]。为了减少对后方结构的损伤引起相关的并发症,1991年日本学者大岛义彦等[5]报告了保留一侧附着在棘突上的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的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我院骨科自2006年开始,对日本学者报告的术式进行了改良。现就我院开展的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等做一简介,供广大同道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脊髓型颈 椎管狭窄 临床随访观察 肌肉韧带复合体 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颈后路 长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并发症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刘洪 Hirokazu Ishihara 张腾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32-335,共4页
目的:探讨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原因。方法:对1983年2月~1992年3月行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查阅病历及门诊随访,确定其手术并发症。采... 目的:探讨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原因。方法:对1983年2月~1992年3月行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查阅病历及门诊随访,确定其手术并发症。采用临床观察、影像学评价及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原因。结果:随访2~14年,平均5.3年。39例(45%)患者出现轴性症状,4例(4.6%)出现神经根麻痹,颈部旋转受限48例(55.2%),过伸受限33例(37.9%),屈曲受限17例(18.3%),侧屈受限17例(18.3%)。颈椎曲度:术前平均14.8°,术后平均4.9°,平均减少9.9°。结论: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较多见,术后颈椎前凸减小,尤其是颈椎后凸可能是产生轴性症状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 成形术 后纵韧带骨化 并发症 伊藤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早期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 被引量:10
7
作者 周帅 周非非 +5 位作者 赵衍斌 陈欣 潘胜发 韦峰 刘忠军 孙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21-1128,共8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20年9月我院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75例多... 目的:探讨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20年9月我院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75例多节段CSM患者,其中42例患者采用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升顶组),年龄31~79岁(57.2±10.7岁);33例患者采用传统"关节囊悬吊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悬吊法组),年龄48~82岁(67.2±9.6岁)。所有患者于术后3~14个月门诊随访。收集两组患者的住院相关基本信息;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包括C0-2 Cobb角、C2-7 Cobb角、C2-7矢状面轴向距离(C2-7 SVA)、C7倾斜角(C7-Slope),同时测量颈椎活动度(ROM);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JOA(mJOA)评分、VAS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计算mJOA评分改善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术中出血量和平均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升顶组患者年龄和术后住院天数均小于悬吊法组(P<0.05)。两组术前C0-2 Cobb角、C2-7 Cobb角、C2-7 SVA、C7-Slope和颈椎ROM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升顶组C7-Slope和C2-C7 SVA小于悬吊法组(P<0.05),C2-7 ROM大于悬吊法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mJOA和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mJOA和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mJOA评分改善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NDI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相比,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CSM早期可获得相同神经功能改善效果,且在维持颈椎矢状面平衡及颈椎活动度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 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经肌间隙入路 升顶 矢状面平衡 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8
作者 石明鑫 常恒瑞 +1 位作者 宋成杰 孟宪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8-255,共8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并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手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临床... 目的:探讨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并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手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且符合入组标准的40例孤立型颈椎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ACCF手术22例(ACCF组),行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18例(LP组)。均获得12~24个月随访(ACCF组18.50±4.20个月,LP组18.60±4.50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ACCF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42.50±7.52min、手术出血量为379.32±65.14ml、术后住院时间为8.77±1.51d,LP组分别为129.06±10.58min、240.00±53.69ml、7.83±1.34d,LP组均明显少于ACCF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升高,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之间的JOA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CCF组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5±9)%,LP组为(61±1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CCF组术前颈椎曲度9.77°±1.23°,末次随访时11.05°±1.25°;LP组术前10.33°±1.33°,末次随访时11.44°±1.46°,术前、末次随访时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5)。ACCF组术前颈椎活动度38.18°±2.26°,末次随访时29.05°±2.17°;LP组术前38.17°±2.09°,末次随访时32.44°±2.15°,术前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CCF组较LP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降低(P<0.05)。LP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2%,ACCF组为54.5%,LP组明显低于ACCF组(P<0.05),其中LP组术后出现轴性症状2例,左侧C5神经根麻痹1例,轻度后凸畸形1例;ACCF组钛网下沉3例,食管牵拉伤1例,喉返神经麻痹2例,硬膜外血肿1例,硬脊膜漏2例,邻近节段退变3例。结论: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与ACCF治疗孤立型颈椎OPLL,短期内在改善颈脊髓神经功能上无明显差异;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颈椎活动度的维持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较ACCF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孤立型 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颈前路体次全切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赵健军 赵庆豪 +4 位作者 邓尚希 朱炜嘉 张儒森 马润洵 黎庆初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38-643,共6页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可能的解剖学机制。方法:取8具防腐正常成人颈部标本(年龄54~78岁,平均66.4±7.3岁)。仔细从后方剔除颈椎周围的软组织,暴露双侧椎板,在双侧关节突关节内侧各作一条沟,铰...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可能的解剖学机制。方法:取8具防腐正常成人颈部标本(年龄54~78岁,平均66.4±7.3岁)。仔细从后方剔除颈椎周围的软组织,暴露双侧椎板,在双侧关节突关节内侧各作一条沟,铰链侧保留内层骨板,开门侧完全穿透内层骨板。掀起开门侧椎板后,剔除脂肪组织,分离和保留椎管后方的所有韧带结构,在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椎管后方的韧带的形态、走行、起始位置及分布特点,用游标卡尺在手术显微镜下测量韧带的长度、宽度及厚度。从不同节段观察硬膜囊及神经根在开门前后的改变。最后,测量C4~C8硬膜内腹侧支上端及下端的长度。结果:在8个颈椎标本的椎管后方共发现37条的膜椎韧带。膜椎韧带的一端附着于黄韧带或椎板内面,另一端与硬膜囊后壁相连,形状以条索型多见。韧带的长度为7.37~20.09mm(12.24±3.21mm),各节段自上往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厚度最厚处达1.12mm。膜椎韧带在脊髓的C3-C4节段分布较多。在易发病的节段中,C5硬膜内腹侧支上端及下端的长度是最短的(13.18±1.12mm,8.07±1.11mm)。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观察到椎管后方的膜椎韧带绷紧,硬膜囊变形,脊髓以及神经根发生移位。结论:膜椎韧带牵拉可能是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重要因素。切断膜椎韧带可能有助于降低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C5神经根麻痹 解剖学机制 韧带 神经根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融合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局部不稳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 被引量:7
10
作者 祁敏 陈华江 +4 位作者 刘洋 曹鹏 田野 沈晓龙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9-226,共8页
目的:比较三种颈椎后路术式治疗存在局部不稳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选择性融合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6... 目的:比较三种颈椎后路术式治疗存在局部不稳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选择性融合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存在局部不稳的颈椎OPLL患者107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46例;年龄68.1±10.2岁(33~84岁),随访时间2.1±1.3年(0.5~3.5年)。所有患者证实存在OPLL及颈椎局部不稳,且存在颈脊髓压迫相关症状体征,其中38例行单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A组),35例行选择性融合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B组),34例行传统颈后路椎板切除固定术式(C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并计算Hirabayashi改善率,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拍摄颈椎正侧位及过屈过伸位X线片测量颈椎的曲度(C2-7 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C2-7 range of motion,C2-7 ROM)和颈椎不稳节段的活动度,统计内固定相关并发症。通过颈椎MRI评估患者颈髓高信号的情况并计算高信号强度比值(high signal intensity ratio,HSIR)。比较三组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和不稳节段的活动度,比较存在颈髓高信号患者的术前、术后HSIR及三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神经功能改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4.93±3.18分、15.22±2.79分和14.72±3.02分,Hirabayashi改善率分别为(66.35±13.48)%、(70.06±14.14)%和(64.14±18.05)%。三组患者术前颈椎曲度分别为7.43°±3.69°、7.66°±2.99°、6.96°±4.38°,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13.19,P=0.071),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与术前相比基本一致(5.58°±4.26°、5.73°±3.81°、5.49°±4.33°),随访期间未发现颈椎曲度明显改变、后凸等情况。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末次随访时A、B两组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C2-7 ROM)无统计学差异(17.63°±8.31°和18.72°±9.52°,P=0.089),C组患者末次随访颈椎整体活动度明显差于A、B两组患者(3.90°±7.74°vs 17.6°±8.3°,P=0.012;3.90°±7.74°和18.72°±9.52°,P=0.003);B组、C组患者术后颈椎不稳节段活动度明显降低,末次随访时已完全融合。共有71例(71.03%)患者出现颈椎MRI T2加权高信号表现,存在高信号的节段与存在不稳的节段一致。三组患者HSIR值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降低(1.33±0.18 vs 1.68±0.11,1.12±0.12 vs 1.71±0.14和1.20±0.33 vs 1.65±0.18,P=0.001),但与A组患者相比,B组和C组患者的降低程度均较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融合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是治疗存在局部不稳的颈椎OPLL患者的有效方法,可以在广泛减压颈脊髓压迫的同时增加颈椎的节段稳定性,同时保留颈椎一定的活动度、减少术后轴性症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融合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后纵韧带骨化症 不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后路单侧显露选择性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沈晓龙 魏磊鑫 +8 位作者 徐辰 钟华建 王睿哲 张子凡 刘洋 王新伟 陈华江 吴卉乔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4-114,共11页
目的:评价颈后路单侧显露选择性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selective channel-assisted laminoplasty,SCA-LP)治疗多节段颈椎行性疾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对比3种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laminoplasty,LP)的临床疗效。方... 目的:评价颈后路单侧显露选择性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selective channel-assisted laminoplasty,SCA-LP)治疗多节段颈椎行性疾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对比3种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laminoplasty,LP)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7月共114例行颈后路LP的患者资料,其中男62例、女52例,年龄58.27±7.36岁。其中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52例、颈椎管狭窄症2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37例。39例患者接受了颈后路单侧显露SCA-LP,33例患者接受了颈后路单侧显露完全保留对侧椎旁肌的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muscle-preserved laminoplasty,MP-LP),42例患者接受了常规的颈后路单开门LP。随访12~28个月(18.46±5.75个月)。比较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记录并比较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平均住院日。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评估颈部和上肢疼痛程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患者颈椎功能,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状况。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2-C7 Cobb角、CT横断面上测量骨性椎管面积,比较三种手术方法对C2-C7 Cobb角的影响及椎管面积的增加程度(比较每个节段的增加程度及每例患者的平均增加程度)。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未发生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手术时间及平均住院日MP-LP组均最短、SCA-LP组次之、LP组最长,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MP-LP组均最少、SCA-LP组次之、LP组最多,三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N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NDI及JOA评分三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LP组中,术后即刻的颈痛VAS评分要高于术前,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的颈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CA-LP组、MP-LP组术后即刻的颈痛VAS评分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2个月随访,SCA-LP组、MP-LP组的颈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LP组(P<0.05);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三组的颈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即刻的C2-C7 Cobb角均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LP组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C2-C7 Cobb角均显著小于术前(P<0.05),SCA-LP组、MP-LP组术后2个月的C2-C7 Cobb角均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SCA-LP组、MP-LP组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C2-C7 Cobb角均显著小于术前(P<0.05)。三组间术前及术后即刻C2-C7 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C2-C7 Cobb角SCA-LP组、MP-LP组均大于LP组(P<0.05)。三组间术后即刻、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平均椎管面积增加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A-LP组中所有患者的C7(100%)、12例患者的C6(30.77%)、6例患者的C3(15.38%)需要通道下制作铰链。术后即刻、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SCA-LP组和LP组患者C7的椎管面积增加程度均优于MP-LP组(P<0.05);三组间C3~C6椎管面积增加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的颈后路单开门LP相比,两种改良术式均能有效减少铰链侧肌肉韧带的损伤,术后加速康复,减少术后早期轴性颈痛的发生率。与MP-LP相比,SCA-LP能更有效地增加手术节段的椎管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选择性通道辅助 单侧显露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微型钢板内固定术后轴性疼痛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华 刘浩 +5 位作者 龚全 李涛 邓宇骁 丁琛 王贝宇 宋跃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1-117,共7页
目的 :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微型钢板内固定术后轴性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6年3月219例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6例,女43例,年龄31~89岁(60.7&#... 目的 :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微型钢板内固定术后轴性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6年3月219例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6例,女43例,年龄31~89岁(60.7±12.3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轴性疼痛,分为轴性疼痛组和无轴性疼痛组。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持续时间、诊断类型、内科合并症情况、手术节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术前术后神经功能、颈椎稳定性、颈椎序列分型、颈椎曲度、椎管矢状径、颈椎活动度、颈后伸肌群面积、门轴愈合情况、关节突关节完整性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进一步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63例患者术后出现轴性疼痛,156例患者无轴性疼痛,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两组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颈肩疼痛、术后颈椎稳定性、术后颈椎序列分型、术后颈椎曲度变化、术后颈椎活动度变化、关节突关节破坏等指标与术后轴性痛发生可能相关(P<0.1),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颈椎活动度的变化(P=0.047)和关节突关节破坏(P=0.041)与术后轴性疼痛的发生相关。结论:颈椎活动度减少和微型钢板固定螺钉对关节突关节的破坏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微型钢板固定术后轴性疼痛发生的危险因素,术中应注意保护关节突关节,减少对颈后肌群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轴性疼痛 微型钢 多因素分析 活动度 关节突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悬吊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长期疗效 被引量:9
13
作者 甘璐 李沫 +3 位作者 罗卓荆 张世磊 李新奎 王哲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4-239,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悬吊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长期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 目的:对比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悬吊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长期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173例颈椎OPL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采用悬吊固定的患者为A组,共76例,其中男44例,女32例,年龄59.8±8.9岁,病程112.7±4.8个月,术前JOA评分为10.5±1.0分,术前颈椎活动度(ROM)为40.6°±1.6°,椎管矢状径为15.5±2.5mm,随访时间83.2±8.8个月;采用微型钛板固定的患者为B组,共97例,其中男58例,女39例,年龄61.9±6.0岁,病程113.1±4.1个月,术前JOA评分为11.5±1.9分,颈椎ROM为41.8°±3.6°,椎管矢状径为16.3±3.0mm,随访时间81.2±9.8个月。术前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四肢肌力减退、步态不稳、双下肢肌张力增高、病理征阳性等髓性症状和体征。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JOA评分,测量颈椎ROM和椎管矢状径,计算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颈椎ROM丢失和椎管矢状径改善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病程、术前JOA评分、颈椎ROM、椎管矢状径和随访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中出血量为215±20ml,手术时间为1.7±0.6h,平均住院费用为5.6±0.8万元,术后4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8例发生轴性痛,1例再关门;B组术中出血量217±17ml,手术时间为1.8±0.5h,平均住院费用为7.8±1.4万元,术后7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10例发生轴性痛。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住院费用显著性低于B组(P<0.01)。末次随访时A组JOA评分改善率为(53.23±13.76)%,B组为(54.22±14.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颈椎ROM丢失8.3°±5.2°,B组为12.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椎管矢状径改善率为(28.89±4.33)%,B组为(37.74±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型钛板固定和丝线悬吊固定的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OPLL均可达到满意的长期疗效。钛板固定可以更好地维持椎管矢状径的良好状态;悬吊固定在术后长期颈椎ROM保留方面有一定优势,且住院费用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悬吊固定 微型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0
14
作者 庞启雄 张朝驹 白红军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816-819,共4页
目的:讨论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自2010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行颈椎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病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2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 目的:讨论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自2010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行颈椎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病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2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术中将预弯成"Z"形的6孔微型钛板两端分别固定于开门后的椎板和门轴侧侧块上,用以取代传统的丝线悬吊固定法。通过影像学及临床表现观察所有病例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据均未出现术中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内固定牢固,未见钛板及钛钉脱落、移位、椎板折弯塌陷及再关门现象。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前平均为8.9(7~11)分,术后平均为13.2(8~16)分;患者在接受手术后JOA平均改善率为53.72%(14.9%-81.6%);手术后6个月的JOA平均改善率为54.25%(17.94%~84.75%)。术后颈椎轴性症状(AS)的评价;术后6个月AS平均改善率65.4%(24.8%~86.0%)。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神经功能及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恢复及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单开门 微型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后路单开门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长期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15
作者 吴昊森 周非非 +4 位作者 陈欣 张凤山 潘胜发 王少波 孙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1,共10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术后早期(术后3个月)发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长期随访的预后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在2006年1月~2012年12月间在我科接受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术后3个月随访... 目的:探讨颈后路术后早期(术后3个月)发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长期随访的预后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在2006年1月~2012年12月间在我科接受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术后3个月随访时mJOA评分较术前下降≥1分)的患者,以术后10年随访时m JOA评分是否恢复至术前水平将患者分为未恢复组(n=5)及恢复组(n=12),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信息、围术期资料及术后3个月、1年和10年时的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影像学数据[包括Cobb角、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及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比较两组患者历次随访时上述指标的差异并进行回归分析,并比较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时两组患者mJOA评分不同项目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未恢复组患者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比例明显高于恢复组,两组间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合并症、合并脊髓T2高信号、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等基线信息以及围术期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恢复组中1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及C5神经根麻痹,恢复组中1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3个月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后,所有患者完善影像学检查后未见减压不充分,均未行二期手术治疗。未恢复组与恢复组患者术前mJOA评分分别为13.30±2.46分及14.71±1.4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后,恢复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mJOA评分较术后3个月随访明显改善且与术前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0年随访时显著性高于术前及历次随访;未恢复组患者术后1年和10年随访时mJOA评分与术后3个月发生神经功能早期恶化时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VAS评分及NDI评分在术前及历次随访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组内术前及历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及NDI亦无统计学差异。恢复组历次随访时Cobb角较术前均有所增加,术后10年随访时SVA较术前增加明显;未恢复组历次随访时Cobb角及SVA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恢复组ROM在术后历次随访中均较术前显著性减小,未恢复组术后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术前及历次随访时Cobb角、ROM及SVA均无显著性差异。未恢复组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时更易累及下肢运动功能。对两组患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OPLL是发生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且术后10年难以恢复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合并OPLL的患者术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后长期随访期更难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 术后神经功能恶化 长期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