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板下棘的影像学表现(附110例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梁俊生 谭晓明 +3 位作者 李兆勇 蔡越飞 钟胜 路婧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8期1384-1387,共4页
目的观察椎板下棘CT、MRI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为椎板下棘的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脊椎64层MSCT扫描发现有椎板下棘的110例患者进行了CT冠状位三维重建,并测量其长度,其中51例进行了MRI扫描,观察椎板下棘的部位、形态及其与椎管... 目的观察椎板下棘CT、MRI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为椎板下棘的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脊椎64层MSCT扫描发现有椎板下棘的110例患者进行了CT冠状位三维重建,并测量其长度,其中51例进行了MRI扫描,观察椎板下棘的部位、形态及其与椎管、椎间管毗邻关系的影像学表现。结果椎板下棘出现于T2~L5,出现率较高段在T11、T12及L1、L5,达76.9%。侧别、性别及相邻节段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长度最大均值区间男性为T11、T12,女性为T11、T12和L5,最大均值均位于T12,分别为(4.67±1.2)mm和(5.02±2.11)mm。椎板下棘位置固定,形态特征鲜明,胸段及大部分上腰段的椎板下棘多为长条状,相对窄基底,位于黄韧带的外侧缘,尖端指向下方,一般只对硬膜囊形成压迫,压迫程度相对较重,对椎间管压迫较少。而下腰段的椎板下棘多为相对宽基底的锥状,尖端指向前外下方,常常超过黄韧带的范围,对硬膜囊和椎间管均可形成压迫,且对椎间管压迫相对明显。结论脊椎64层MSCT矢状位重建及冠状位三维重建能清楚显示椎板下棘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其与椎管、椎间管的毗邻关系,脊椎MRI扫描则能直观显示椎板下棘对硬膜囊的压迫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下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间管 硬膜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椎板下棘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形成机制的探讨
2
作者 李选 郁万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9期1553-1555,1560,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椎板下棘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形成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5月于我院对脊椎进行CT检查的患者400例,比较不同年龄段稳定性脊柱(对照组)与不稳定性脊柱(观察组)椎板下棘的发生率,比较不同脊柱节段椎板下棘的发生率。观察... 目的探讨腰椎椎板下棘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形成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5月于我院对脊椎进行CT检查的患者400例,比较不同年龄段稳定性脊柱(对照组)与不稳定性脊柱(观察组)椎板下棘的发生率,比较不同脊柱节段椎板下棘的发生率。观察椎板下棘的形态及其与椎间黄韧带的毗邻关系。结果椎板下棘主要发生于中老年患者,年龄越大,椎板下棘的发生率越大(P<0.05);椎板下棘均出现于T11~L5,出现率较高段为T 11、T12、L1及L5处;脊柱不稳定组椎板下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脊柱稳定组(P<0.05);椎板下棘的边缘位置与椎间黄韧带外侧缘相一致。结论通过对脊椎进行CT冠状位、矢状位及斜位重建及三维图像重组,可以清楚的观察到椎板下棘的形态及其与椎间黄韧带的毗邻关系;椎板下棘的形成可能与脊椎的退行性变、脊柱的应力作用以及韧带骨化及受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下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间黄韧带 脊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