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上颈椎损伤的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健 尚显文 +1 位作者 陈思思 刘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85-889,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上颈椎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6例上颈椎损伤患者接受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记录患者并发症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1例患者C:后方静脉丛损伤,使用显微镜止血;其余手术...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上颈椎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6例上颈椎损伤患者接受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记录患者并发症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1例患者C:后方静脉丛损伤,使用显微镜止血;其余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无神经症状加重、脑脊液漏,切口无血肿及感染等并发症。7例出现神经症状的患者术后平均改善率为81.8%。出院后随访3~18个月,未发现并发症发生,上颈椎活动度基本未受影响。结论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技术为上颈椎损伤患者提供了稳定的结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损伤 弓根 系统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在下颈椎骨折脱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金宇恒 杨光 +3 位作者 郝玉刚 马也 张明 李福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11期69-73,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时的置钉方法、生物力学稳定性、适用范围、并发症、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Axis系统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7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及MRI检查,并根据测量结果对每...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时的置钉方法、生物力学稳定性、适用范围、并发症、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Axis系统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7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及MRI检查,并根据测量结果对每一椎弓根钉实施个体化置入。定期复查,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判定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7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平均14.8个月。所有随访患者骨折脱位复位均良好,损伤节段恢复稳定,颈椎椎体高度、生理曲度等均恢复正常,融合率高达100%,内固定置钉位置良好,无植骨块脱出、螺钉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治疗结束后,脊髓功能评价平均提高1.11级,6例患者术后神经症状无变化。结论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提供了三柱的稳定性和最坚强的后方固定,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熟悉颈椎解剖结构,术中规范操作以及置钉个体化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脱位 弓根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钉及切开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1
3
作者 金宇恒 杨光 +2 位作者 李福军 纪晓楠 马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64-666,共3页
比较采用经皮椎弓根钉与切开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单纯椎体压缩性骨折且无神经症状患者的临床疗效。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技术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术后无引流、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特点。
关键词 胸腰骨折 弓根 经皮 切开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钉哈灵顿棒套棒内固定系统 被引量:2
4
作者 沈根标 阮狄克 +1 位作者 罗卓荆 崔海相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4期149-150,158,共3页
采用椎弓根钉与哈灵顿棒加套棒内固定装置,临床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25例,疗效满意。后凸畸形角由术前平均26.88°减少到术后3.72°,移位百分率由术前34.82%纠正到1.0%,被压缩椎体的高度由术前50.... 采用椎弓根钉与哈灵顿棒加套棒内固定装置,临床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25例,疗效满意。后凸畸形角由术前平均26.88°减少到术后3.72°,移位百分率由术前34.82%纠正到1.0%,被压缩椎体的高度由术前50.92%恢复到92.88%。不全瘫患者术后均有较好的神经功能恢复,完全瘫患者术后恢复较差。该装置具有骨折复位率高,稳定作用强,可防止脱钩或骨界面骨折以及缩短固定节段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 弓根 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钉棒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伴截瘫患者的术后护理 被引量:4
5
作者 向建斯 陈莉 宋建东 《护理学杂志》 2007年第18期30-31,共2页
对24例胸腰段脊椎骨折伴截瘫患者实施钉棒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恢复1~2级。提出术后做好呼吸道、切口引流管、疼痛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康复锻炼,是提高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骨折 截瘫 弓根系统 内固定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孟磊 尚军 +2 位作者 孙玉龙 张宇翔 韩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96-1700,共5页
目的探究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术(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PPS)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分析预后状况。方法选择徐州仁慈医院2018年11月至2022年11月收入胸腰椎骨折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排秩法分为观察组(42例,机器人辅助下PPS)... 目的探究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术(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PPS)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分析预后状况。方法选择徐州仁慈医院2018年11月至2022年11月收入胸腰椎骨折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排秩法分为观察组(42例,机器人辅助下PPS),对照组(42例,徒手下PPS)。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置钉准确率、预后指标(VAS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单钉置入时间、射线曝光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置钉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 d、末次随访VAS评分、伤椎Cobb角均低于术前,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下PPS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缩短手术时间与减少术中透视次数,提高置钉准确率,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骨折 机器人 经皮弓根固定 疗效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断钉断棒原因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兰泽 陈先 +3 位作者 卢占彬 王立功 安毅 何宝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8期614-614,618,共2页
关键词 胸腰骨折 术后断 弓根 原因分析 固定治疗 弓根内固定 脊髓损伤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后路单开门结合Vertex钉棒系统和Centerpiece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20
8
作者 胡勇 赵红勇 +3 位作者 董伟鑫 袁振山 徐荣明 马维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66-972,共7页
目的:评价颈后路单开门结合Vertex钉棒系统和Centerpiece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5月~2012年8月对我院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需行手术治疗的36例患者,入院后随机采用下颈 椎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 目的:评价颈后路单开门结合Vertex钉棒系统和Centerpiece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5月~2012年8月对我院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需行手术治疗的36例患者,入院后随机采用下颈 椎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螺钉Vertex钉棒系统组合固定椎板成形术或Centerpiece钉板系统椎板成形术,其中16例患者开门侧采用下颈椎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螺钉Vertex钉棒系统组合固定(A组),20例患者采用Centerpiece钉板系统固定(B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神经功能JOA分值及颈痛VAS分值,观察术后是否出现C5神经根麻痹.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C2与C7椎体后缘切线夹角(α),以中立侧位X线片的α为颈椎曲度,以过伸过屈位α的差异计算颈椎活动度,颈椎CT片上测量椎板掀开的角度(β).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无伤口感染、脑脊液漏发生,A、B组术后各有1例出现严重轴性症状,B组2例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经治疗后均缓解,A组无C5神经根麻痹出现.A组随访11~23个月,平均18.5±2.7个月;B组随访10~22个月,平均17.9±3.2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时JOA分值平均改善率为(55.78±1.23)%,B组为(54.25±1.4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2周颈痛VAS分值增加1.10±0.31,与B组(1.20±0.27)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VAS分值为2.13±0.16,与术前(3.23±1.28)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B组VAS分值为2.07±0.21,与术前(3.35±1.1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B组颈椎曲度分别为16.3°±5.7°和15.6°±6.6°,与术前(16.5°±4.1 °和15.8°±5.2°)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为45.6°±3.6°,与B组(48.4°±5.4°)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平均颈椎活动度减少5.78°±4.35°,与B组减少5.91°±3.1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Vertex钉棒系统和Centerpiece钉板系统实施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采用Vertex钉棒系统实施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可能在减少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上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 单开门板成形术 系统 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长尾可折U形空心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27
9
作者 王春 林永绥 +3 位作者 刘清平 刘成招 吴李勇 王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27-633,共7页
目的:评价经皮长尾可折U形空心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8月无明显神经损伤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分A组(长尾可折U形空心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B组(常规开放椎弓根钉固定),比较两... 目的:评价经皮长尾可折U形空心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8月无明显神经损伤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分A组(长尾可折U形空心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B组(常规开放椎弓根钉固定),比较两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以及手术前后伤椎椎弓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椎管骨块占位率、置钉优良率以及术后3、6、12个月随访比较椎体高度、Cobb角及腰痛情况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渗血及切口总长度A组分别为90.18±17.39min、81.25±8.67ml、6.60±1.64ml及6.86±0.60cm;B组分别为116.95±16.18min、315.70±72ml、224.48±30.18ml及13.53±1.48cm。以上各指标A、B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椎管骨块占位率及置钉优良率A组分别为(93.83±4.20)%、4.28°±1.08°、(3.49±3.27)%及96.25%;B组分别为(94.31±3.12)%、3.95°±0.97°、(3.27±3.03)%及97.50%,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术后3、6、12个月随访影像学指征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皮长尾可折U形空心椎弓根钉具有创伤小、操作方便、复位固定及效果与常规椎弓根钉固定一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尾可折U形空心弓根系统 微创 内固定 胸腰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Quadrant微创撑开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2
10
作者 晏怡果 王文军 +3 位作者 欧阳智华 姚女兆 王麓山 朱一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04-208,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Quadrant微创撑开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于2010年2月。2012年2月共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2例,随机对其中46例采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联合Quadrant微创撑开系统行椎...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Quadrant微创撑开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于2010年2月。2012年2月共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2例,随机对其中46例采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联合Quadrant微创撑开系统行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微创组),46例采用传统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传统组),分别对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判定的优良率、术前及术后半年与术后1年腰背痛VAS评分、并发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16个月。微创组术后并发症出现切口延期愈合1例,脑脊液漏1例。微创组与传统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00.0±21.7min和91.0±18.1min,优良率分别为89.2%和86.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微创组与传统组术前VAS评分分别为6.0±3.3分和6.3±2.5分,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2.5±1.3分和2.6±1.4分,术后1年时分别为1.4±1.1分和1.3±1.1分.两组患者术后腰背痛较术前均得到缓解(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切口微创组(2.5±0.2cm)小于传统组(5.1±0.6cm),出血量微创组(80.0±7.2m1)少于传统组(152.0±12.3m1),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微创组24例在术后3个月,18例在术后6个月,其余4例患者在术后1年时影像学上获得植骨融合;传统组25例在术后3个月,18例在术后6个月,其余3例患者在术后1年时影像学上获得植骨融合。结论:经皮椎弓根内固定联合Quadrant微创撑开系统应用于腰椎后路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较之传统后路手术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DRANT 微创撑开系统 间盘突出症 经皮弓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枚椎间融合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12
11
作者 汤呈宣 李永奖 +3 位作者 彭茂秀 林光锚 王涛 张力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56-157,共2页
2004年6月~2006年10月我们应用单枚椎间融合器后斜向置入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或经单侧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 2004年6月~2006年10月我们应用单枚椎间融合器后斜向置入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或经单侧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1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根系统内固定 单枚间融合器 滑脱症 内固定治疗 后路腰间融合术 LUMBAR 融合术 疗效满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外侧减压椎间融合同侧椎弓根与椎体钉棒联合固定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8
12
作者 许科峰 汪建良 +1 位作者 肖俊 卢绪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76-478,共3页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常伴有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损害,保守治疗效果差,多数需行手术治疗。后路减乐手术因术中不可避免牵拉脊髓、神经,使得术中、术后出现脊髓损害的风险加大,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采用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常伴有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损害,保守治疗效果差,多数需行手术治疗。后路减乐手术因术中不可避免牵拉脊髓、神经,使得术中、术后出现脊髓损害的风险加大,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采用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前路手术视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间盘突出症 后外侧减压 固定治疗 间融合 弓根 马尾神经损害 同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钉━髂骨钉系统内固定治疗骶髋关节脱位的CT影像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运平 陈鸿奋 +2 位作者 王富明 贾谊 王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4-407,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CT数据建立腰-骶-髂复合体的数字模型,应用数字骨科技术为临床上采用联合椎弓根钉-髂骨钉系统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40例正常骨盆CT平扫数据,用mimics10.0软件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并在虚拟的髂骨... 目的探讨基于CT数据建立腰-骶-髂复合体的数字模型,应用数字骨科技术为临床上采用联合椎弓根钉-髂骨钉系统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40例正常骨盆CT平扫数据,用mimics10.0软件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并在虚拟的髂骨上模拟髂骨钉的置入,测量不同进钉方向时进钉角度及髂骨钉的解剖参数。结果进钉方向Ⅰ:髂骨内外板之间的距离(即容纳髂骨螺钉的最大直径)(6.00±0.84)mm,能置入螺钉的长度(59.97±7.99)mm,TSA(12.48±7.16)°,CSA(56.41±6.47)°,SSA(29.91±5.55)°。进钉方向Ⅱ:髂骨内外板之间的距离(即容纳髂骨螺钉的最大直径)(6.95±0.50)mm,能置入螺钉的长度(106.69±8.74)mm,TSA(43.93±6.09)°,CSA(39.25±6.11)°,SSA(19.24±3.78)°。结论数字骨科模型能更好的指导临床上采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骶髋关节脱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骨科 弓根 髂骨系统 骶髂关节 内固定 mimics10.0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疾病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4
14
作者 汪建良 许科峰 +4 位作者 于晓华 郭峰 卢绪 刘卫峰 陈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5-298,共4页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2月~2010年5月期间,应用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椎体病变患者12例(椎体爆裂性骨折5例,陈旧性骨折3例,结核2例,肿瘤2例);...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2月~2010年5月期间,应用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椎体病变患者12例(椎体爆裂性骨折5例,陈旧性骨折3例,结核2例,肿瘤2例);其中9例伴有胸腰椎后凸畸形,术前Cobb角12°~22°,平均15.9°±3.6°;8例伴有神经功能损害。通过观察局部疼痛(VAS评分)缓解程度、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的矫正、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恢复及并发症等情况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患者全部获得平均6.8个月(4~10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局部疼痛缓解,术后VAS评分3.8±1.0分,较术前(7.8±0.9分)明显改善(P<0.01)。脊柱后凸畸形得到不同程度的矫正,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0.9°±2.9°,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有神经功能损害者,末次随访时除1例神经功能无改善外,其余患者均有1级或1级以上的恢复。随访期内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现象。结论:胸腰椎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疾病可取得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 后外侧 系统 前后一体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块关节内皮质骨块植入结合侧块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被引量:5
15
作者 宗睿 卢乐年 +1 位作者 余新光 乔广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65-871,共7页
目的 :评价侧块关节内皮质骨块植入结合侧块-椎弓根钉棒内固定(Goel技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6月行侧块关节内皮质骨块植入辅助Goel技术复位固定的16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关... 目的 :评价侧块关节内皮质骨块植入结合侧块-椎弓根钉棒内固定(Goel技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6月行侧块关节内皮质骨块植入辅助Goel技术复位固定的16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关节支撑组),以采用单纯Goel技术内固定治疗的15例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及影像学上寰齿间隙(ADI)、颅底陷入值(BI)、斜坡椎管角(CCA)等指标进行评价,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平均随访时间和术前JOA评分、ADI、BI、CCA均无统计学差异。关节支撑组中14例双侧寰枢椎侧块关节内植入皮质骨块,2例单侧植入皮质骨块(均为单侧脱位病例,在脱位侧植入)。关节支撑组有1例发生单侧骨块沉陷入关节突内,其余病例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关节支撑组术后JOA评分为15.2±1.1分,ADI为2.4±1.5mm,BI为5.8±3.9mm,对照组术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7±1.6分,ADI为2.9±2.7mm,BI为5.7±2.6mm,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关节支撑组术前CCA为123.1°±16.3°,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48.1°±11.2°,对照组术前为125.6°±14.2°,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16.6°±10.5°,两组末次随访时CC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随访期间未出现断钉断棒、内固定松动、复位丢失等并发症,所有病例均实现枕颈间骨性融合。结论:寰枢侧块关节内皮质骨块植入辅助Goel技术行寰枢椎复位固定安全可行,有助于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复位,并可以改善术后斜坡椎管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复性寰枢脱位 颅颈交界区畸形 侧块弓根内固定 上颈固定技术 关节内植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密度对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兴 马远征 薛海滨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43-145,共3页
目的 研究骨密度对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稳定性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总结1 998年 6月到 2 0 0 1年 7月在我科实施腰椎椎间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资料完整的病例 65例 ,内容包括骨密度与椎弓根螺钉松动发生率、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 目的 研究骨密度对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稳定性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总结1 998年 6月到 2 0 0 1年 7月在我科实施腰椎椎间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资料完整的病例 65例 ,内容包括骨密度与椎弓根螺钉松动发生率、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主观满意率和客观疗效之间的关系。随访 1年~ 4年 2个月 ,平均 2年 6个月。结果 椎弓根螺钉松动患者的骨密度为 (0 796±0 1 67)g/cm2 ,无螺钉松动患者的骨密度为 (0 953± 0 1 85)g/cm2 ,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两组患者之间的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 (P <0 0 5)、植骨融合率 (P <0 0 0 1 )、主现满意率 (P <0 0 1 )和客观疗效 (P <0 0 0 1 )之间也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对于行腰椎椎间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的患者 ,骨密度是影响螺钉松动和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术前采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 (DEXA)客观定量测定骨密度可为椎弓根螺钉系统的有效应用提供依据 ,术前骨密度低于 (0 796± 0 1 67)g/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弓根系统 内固定 后路间融合 生物力学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马春光 陈学明 朱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08-108,共1页
关键词 治疗 胸腰骨折 AF弓根内固定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近中期随访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培楠 杨新明 薛广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9期659-663,共5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近中期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56例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实验组(n=80)和联合组(n=76)。实验组给予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近中期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56例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实验组(n=80)和联合组(n=76)。实验组给予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联合组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和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均少于联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36个月后两组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但同一时点两组间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36个月后两组治疗优良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均未出现病灶复发,横突间植骨均愈合且钉棒系统固定良好。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疗效明显,手术时间短,对患者创伤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病灶清除 横突间植骨 系统固定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下减压联合侧前方小切口椎体间融合钉棒固定与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不稳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添乐 陈瑜恒 +3 位作者 顾宇彤 车武 张亮 王毅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43-1154,共12页
目的:评估局麻下经皮椎间孔镜下减压(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urgery,PTES)联合侧前方小切口斜侧方椎体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钉棒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微创经椎... 目的:评估局麻下经皮椎间孔镜下减压(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urgery,PTES)联合侧前方小切口斜侧方椎体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钉棒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治疗的伴有神经症状的68例单节段腰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采用PTES联合侧前方小切口OLIF钉棒固定治疗(PTES+OLIF,A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59.4±8.0岁;L3/44例,L4/529例);35例采用MIS-TLIF治疗(B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61.2±7.5岁;L3/44例,L4/53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和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透视次数和住院时间。记录并比较术前和术后即刻、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的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2年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间高度(intervertebral space height,ISH)、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手术节段前凸角(surgical segment lordosis angle,SLA)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采用Bridwell融合分级评估腰椎融合情况。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并发症。A组局麻下PTES手术时间为49.5±7.6min,全麻下OLIF手术时间为75.3±13.1min;B组全麻下手术时间为103.9±17.6min。A组术中出血量30mL(15~110mL),B组80mL(50~310mL)。A组PTES切口长度8.0±1.2mm,OLIF切口长度39.0±3.3mm;B组切口长度41.5±2.8mm。A组PTES透视6次(5~8次),OLIF透视7次(5~10次);B组透视7次(6~11次)。A组住院时间4d(3~5d),B组7d(6~10d)。术后两组均随访2年。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各时点的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及ODI均显著性下降(P<0.05);术后即刻A组腰痛VAS评分显著性低于B组(P<0.000),其余各时间点两组间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和OD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即刻ISH及SLA均显著高于B组(P=0.018,P=0.002),术后2年随访时A组ISH显著性高于B组(P=0.004)。两组间术后各时间点LL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中Ⅰ级融合25例(75.8%),Ⅱ级融合8例(24.2%);B组中Ⅰ级融合21例(60.0%),Ⅱ级融合14例(40.0%),两组间融合等级无统计学差异(P=0.126)。A组1例术后发生屈髋疼痛和无力,在术后3d时缓解。B组2例发生硬膜撕裂、脑脊液漏,不伴神经症状,术后7d伤口愈合后拔除引流管。两组均无切口感染、永久性神经损伤、大血管破裂、内置物松动以及融合器下沉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8%vs 5.7%,P=0.590)。结论:与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不稳相比,PTES联合侧前方小切口OLIF钉棒固定创伤更小、出血更少、全麻手术时间更短、术后腰痛缓解更快、ISH和SLA恢复更好,PTES联合侧前方小切口OLIF钉棒固定是治疗需要直接减压腰椎不稳患者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 经皮间孔镜 斜侧方体间融合术 间孔体间融合术 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滑脱患者行椎弓根钉内固定复合系统加植骨融合术的护理体会
20
作者 刘蔚晴 郑三女 刘艳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年第14期59-60,共2页
关键词 弓根 内固定 滑脱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