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在幼儿上颈椎疾患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源权 莫少东 +3 位作者 徐敬 付索超 张宇 艾福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84-591,共8页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在1~5岁幼儿上颈椎疾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本团队2013年5月~2022年3月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治疗的上颈椎疾患幼儿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15~68个月,平均43.85±17.56...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在1~5岁幼儿上颈椎疾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本团队2013年5月~2022年3月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治疗的上颈椎疾患幼儿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15~68个月,平均43.85±17.56个月;体重9~22.5kg,平均16.32±3.23kg。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伴活动受限,其中2例患儿伴有四肢乏力,1例患儿颈部偏斜为主要表现;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C级2例,D级1例,E级10例。术前常规行张口位正侧位以及动力位X线片、CT骨三维重建、椎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MRI平扫或增强检查。常规行床边枕颌带或颅骨牵引,麻醉下颅骨牵引,13例患儿皆可获得完全或大部分复位,遂行后路寰枢椎复位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所有椎弓根螺钉直径为3.5mm;除外4例新鲜单纯Ⅱ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儿,其他病例皆行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对3例因颅颈交界畸形或寰枢椎发育异常无法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患儿采用枕颈固定融合方式治疗。结果:所有患儿手术过程顺利,未发生硬脊膜、脊髓、椎动脉或神经根损伤。共置入颈椎后路螺钉50枚,枕骨钢板3个;其中寰枢椎椎弓根螺钉41枚,枢椎椎板螺钉3枚,C3、C4侧块螺钉6枚。手术时长100~180min,平均136.92±30.38min;术中出血30~150ml,平均73.33±35.43ml,均未输血。住院时间5~31d,平均15.58±8.37d。所有患儿皆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09个月,平均47.46±36.26个月。术后寰枢间距减小,椎管最小矢状径增大,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19±0.19cm vs 1.81±0.34cm,1.42±0.30cm vs 1.08±0.43cm,P<0.05)。术后3个月随访时,所有患儿均无颈部疼痛,除枕颈固定融合病例颈部活动受影响明显外,其余患儿仅轻微颈部旋转受限;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00±0.00 vs 16.23±0.48,P>0.05);术前1例脊髓功能ASIA C级,2例ASIA D级患儿末次随访时恢复至E级。所有行融合手术患儿骨性融合时间为2.5~6个月,平均4.15±1.60个月。4例行单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患儿,齿状突骨折愈合后返院拆除内固定,在后续随访中,寰枢椎无不稳并恢复正常功能。结论:直径3.5mm成人椎弓根螺钉能够安全有效应用于大部分上颈椎疾患幼儿,长期随访疗效满意。对于部分寰枢椎发育不良或颅颈交界畸形患儿,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枢椎椎板螺钉或枕颈固定融合是有效的补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1~5岁) 上颈疾患 颅颈交界畸形 寰枢脱位 颅底凹陷症 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技术优化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陈泽星 邹小宝 +5 位作者 朱昌荣 杨浩志 练沛荣 马仁财 陈钧麟 马向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1,115,共6页
寰枢椎脱位是上颈椎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而钉棒内固定技术已成为后路寰枢椎应用最广泛的技术。近年来,大量研究对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进行了优化,增加了置钉的安全性、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及复位的能力。本文通过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后路... 寰枢椎脱位是上颈椎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而钉棒内固定技术已成为后路寰枢椎应用最广泛的技术。近年来,大量研究对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进行了优化,增加了置钉的安全性、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及复位的能力。本文通过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技术优化的相关文献,从寰枢椎各种常用置钉方式的演进,特点及优化方式进行综述,以期为寰枢椎脱位治疗的临床决策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内固定技术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孟磊 尚军 +2 位作者 孙玉龙 张宇翔 韩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96-1700,共5页
目的探究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术(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PPS)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分析预后状况。方法选择徐州仁慈医院2018年11月至2022年11月收入胸腰椎骨折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排秩法分为观察组(42例,机器人辅助下PPS)... 目的探究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术(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PPS)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分析预后状况。方法选择徐州仁慈医院2018年11月至2022年11月收入胸腰椎骨折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排秩法分为观察组(42例,机器人辅助下PPS),对照组(42例,徒手下PPS)。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置钉准确率、预后指标(VAS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单钉置入时间、射线曝光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置钉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 d、末次随访VAS评分、伤椎Cobb角均低于术前,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下PPS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缩短手术时间与减少术中透视次数,提高置钉准确率,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骨折 机器人 经皮弓根固定 疗效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航引导下横突轨迹技术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顶椎区置钉中的应用
4
作者 马昂然 文王强 +7 位作者 李国军 何贤波 汤三泉 王文博 林有才 林素羽 潘松利 陈焕雄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51,共9页
目的比较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手术中,采用徒手技术(free hand technique,FH)结合横突轨迹技术(transverse process trajectory technique,TPT)和术中导航技术(intraoperative navigation techn... 目的比较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手术中,采用徒手技术(free hand technique,FH)结合横突轨迹技术(transverse process trajectory technique,TPT)和术中导航技术(intraoperative navigation technology,INT)结合TPT技术,在顶椎区置入椎弓根螺钉时偏出程度及方向上的差异,探讨AIS患者顶椎区椎弓根解剖形态以及TPT技术、计算机导航辅助技术在AIS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计算机导航辅助技术与TPT技术相结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3年12月于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后路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手术的33例AIS患儿临床资料,其中采用FH结合TPT技术16例,为FH组;采用INT结合TPT技术17例,为INT组。收集两组患儿性别、年龄、Risser征等基本资料及影像学检查数据,利用手术后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记录椎弓根螺钉穿透骨皮质的具体位置,并精确测量穿透部分的长度。结果两组患儿性别、年龄、Risser征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组的主弯矫形率为(88.82±1.97)%,优于FH组的(85.36±3.16)%;顶椎区置钉时间为(2.65±1.28)min,较FH组的(4.24±2.10)min缩短;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H组顶椎区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13枚,INT组156枚;FH组可接受椎弓根螺钉数为90枚(占总数的79.7%),少于INT组的139枚(占总数的89.1%)。两组0级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在凸侧;1级钉凹、凸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级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级钉仅在两组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INT组中,穿透椎弓根内、外侧皮质的数量占该组置钉总数的8.3%和7.05%,低于FH组的19.5%和2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与FH结合TPT技术相比,INT结合TPT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和有效提升整体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精确度,降低椎弓根内、外侧骨皮质穿透发生率,是一种提高AIS矫形内固定手术精确性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矫形外科手术 术中导航技术 横突轨迹技术 治疗结果 精确性 弓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5
5
作者 谭明生 移平 +5 位作者 王文军 谭远超 张恩中 韦宏宇 杨峰 蒋欣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36-340,共5页
目的:探讨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手术可操作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寰枢椎脱位并有高位颈脊髓受压症状及体征的患者应用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术前均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在直视下行C1、C2置钉,复位... 目的:探讨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手术可操作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寰枢椎脱位并有高位颈脊髓受压症状及体征的患者应用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术前均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在直视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椎板后弓植骨。其中16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采用经口腔前路松解,一期后路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融合。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42例84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术后36例获3 ̄42个月随访,平均18.6个月,患者均在3 ̄6个月寰枢椎骨性融合,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现象。其中4枚螺钉穿入椎动脉孔内缘1mm,但无椎动脉损伤的临床表现。31例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5例好转。结论: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具有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术中复位、融合率高等特点,为寰枢椎脱位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弓 侧块 固定 弓根 寰枢脱位 经寰弓根”螺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断钉断棒原因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兰泽 陈先 +3 位作者 卢占彬 王立功 安毅 何宝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8期614-614,618,共2页
关键词 胸腰骨折 术后断 弓根 原因分析 固定治疗 弓根内固定 脊髓损伤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外侧减压椎间融合同侧椎弓根与椎体钉棒联合固定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8
7
作者 许科峰 汪建良 +1 位作者 肖俊 卢绪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76-478,共3页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常伴有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损害,保守治疗效果差,多数需行手术治疗。后路减乐手术因术中不可避免牵拉脊髓、神经,使得术中、术后出现脊髓损害的风险加大,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采用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常伴有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损害,保守治疗效果差,多数需行手术治疗。后路减乐手术因术中不可避免牵拉脊髓、神经,使得术中、术后出现脊髓损害的风险加大,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采用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前路手术视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间盘突出症 后外侧减压 固定治疗 间融合 弓根 马尾神经损害 同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进钉技术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马向阳 刘景发 +4 位作者 尹庆水 夏虹 吴增晖 钟世镇 徐达传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347-348,共2页
目的:探讨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进钉技术。方法:配套干燥寰枢椎标本50套,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与进钉技术相关的解剖学数据。结果:枢椎下关节突中心点与中线的距离为19.21mm,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与中线的距离为19.61mm,二者仅相差0.4... 目的:探讨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进钉技术。方法:配套干燥寰枢椎标本50套,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与进钉技术相关的解剖学数据。结果:枢椎下关节突中心点与中线的距离为19.21mm,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与中线的距离为19.61mm,二者仅相差0.40mm。结论:枢椎下关节突中点可作为术中判定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解剖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弓根 关节突 固定 解剖学 中点 距离 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块关节内皮质骨块植入结合侧块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被引量:5
9
作者 宗睿 卢乐年 +1 位作者 余新光 乔广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65-871,共7页
目的 :评价侧块关节内皮质骨块植入结合侧块-椎弓根钉棒内固定(Goel技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6月行侧块关节内皮质骨块植入辅助Goel技术复位固定的16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关... 目的 :评价侧块关节内皮质骨块植入结合侧块-椎弓根钉棒内固定(Goel技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6月行侧块关节内皮质骨块植入辅助Goel技术复位固定的16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关节支撑组),以采用单纯Goel技术内固定治疗的15例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及影像学上寰齿间隙(ADI)、颅底陷入值(BI)、斜坡椎管角(CCA)等指标进行评价,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平均随访时间和术前JOA评分、ADI、BI、CCA均无统计学差异。关节支撑组中14例双侧寰枢椎侧块关节内植入皮质骨块,2例单侧植入皮质骨块(均为单侧脱位病例,在脱位侧植入)。关节支撑组有1例发生单侧骨块沉陷入关节突内,其余病例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关节支撑组术后JOA评分为15.2±1.1分,ADI为2.4±1.5mm,BI为5.8±3.9mm,对照组术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7±1.6分,ADI为2.9±2.7mm,BI为5.7±2.6mm,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关节支撑组术前CCA为123.1°±16.3°,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48.1°±11.2°,对照组术前为125.6°±14.2°,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16.6°±10.5°,两组末次随访时CC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随访期间未出现断钉断棒、内固定松动、复位丢失等并发症,所有病例均实现枕颈间骨性融合。结论:寰枢侧块关节内皮质骨块植入辅助Goel技术行寰枢椎复位固定安全可行,有助于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复位,并可以改善术后斜坡椎管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复性寰枢脱位 颅颈交界区畸形 侧块弓根内固定 上颈固定技术 关节内植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杨伟铭 林定坤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62-464,共3页
退行性腰椎疾病是常见的骨科疾患,手术治疗多采取减压、融合、内固定方法.1992年在传统手术方法的基础上Kabins等[1]首先报告了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对于腰椎融合理想的内固定刚度目前尚不清楚,国内外学者对单侧椎弓根螺... 退行性腰椎疾病是常见的骨科疾患,手术治疗多采取减压、融合、内固定方法.1992年在传统手术方法的基础上Kabins等[1]首先报告了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对于腰椎融合理想的内固定刚度目前尚不清楚,国内外学者对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能否既可促进固定节段融合又可最大限度地减少邻近节段退变进行了许多探讨.而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在近年来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发展的基础上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笔者对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根固定 间融合技术 弓根内固定 单侧 退行性腰疾病 退行性疾病 邻近节段退变 内固定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钉哈灵顿棒套棒内固定系统 被引量:2
11
作者 沈根标 阮狄克 +1 位作者 罗卓荆 崔海相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4期149-150,158,共3页
采用椎弓根钉与哈灵顿棒加套棒内固定装置,临床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25例,疗效满意。后凸畸形角由术前平均26.88°减少到术后3.72°,移位百分率由术前34.82%纠正到1.0%,被压缩椎体的高度由术前50.... 采用椎弓根钉与哈灵顿棒加套棒内固定装置,临床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25例,疗效满意。后凸畸形角由术前平均26.88°减少到术后3.72°,移位百分率由术前34.82%纠正到1.0%,被压缩椎体的高度由术前50.92%恢复到92.88%。不全瘫患者术后均有较好的神经功能恢复,完全瘫患者术后恢复较差。该装置具有骨折复位率高,稳定作用强,可防止脱钩或骨界面骨折以及缩短固定节段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 弓根 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钉棒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伴截瘫患者的术后护理 被引量:4
12
作者 向建斯 陈莉 宋建东 《护理学杂志》 2007年第18期30-31,共2页
对24例胸腰段脊椎骨折伴截瘫患者实施钉棒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恢复1~2级。提出术后做好呼吸道、切口引流管、疼痛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康复锻炼,是提高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骨折 截瘫 弓根系统 内固定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解剖学基础及置钉技术 被引量:11
13
作者 移平 谭明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9-94,共6页
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长足进步,对寰枢椎脱位治疗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技术也不断改进,早期有Gallie、Brooks-Jenkins等钢丝内固定法、Apofix椎板夹固定等;1987年Magerl等提出了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技术;1994年G... 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长足进步,对寰枢椎脱位治疗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技术也不断改进,早期有Gallie、Brooks-Jenkins等钢丝内固定法、Apofix椎板夹固定等;1987年Magerl等提出了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技术;1994年Goel等提出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技术。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和植骨融合率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根 侧块 寰枢 内固定技术 后弓 植骨融合率 力学稳定性 解剖学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上颈椎损伤的效果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健 尚显文 +1 位作者 陈思思 刘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85-889,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上颈椎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6例上颈椎损伤患者接受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记录患者并发症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1例患者C:后方静脉丛损伤,使用显微镜止血;其余手术...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上颈椎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6例上颈椎损伤患者接受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记录患者并发症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1例患者C:后方静脉丛损伤,使用显微镜止血;其余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无神经症状加重、脑脊液漏,切口无血肿及感染等并发症。7例出现神经症状的患者术后平均改善率为81.8%。出院后随访3~18个月,未发现并发症发生,上颈椎活动度基本未受影响。结论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技术为上颈椎损伤患者提供了稳定的结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损伤 弓根 系统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重建技术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韶辉 李严兵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25-427,共3页
三维重建最早应用于医学是20世纪80年代,是通过计算机对生物组织结构影像处理,获得三维图像并能进行定量测量的一种形态学研究技术。三维重建技术不仅可以提供人体内部结构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而且利用相关软件还能在模型上进行手术设计... 三维重建最早应用于医学是20世纪80年代,是通过计算机对生物组织结构影像处理,获得三维图像并能进行定量测量的一种形态学研究技术。三维重建技术不仅可以提供人体内部结构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而且利用相关软件还能在模型上进行手术设计和生物力学分析。脊柱区结构复杂,较多重要的组织器官毗邻,且空间三维结构繁杂,因此脊柱手术对精确性要求非常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技术 弓根内固定 应用 生物组织结构 三维模型 影像处理 定量测量 三维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下减压联合侧前方小切口椎体间融合钉棒固定与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不稳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添乐 陈瑜恒 +3 位作者 顾宇彤 车武 张亮 王毅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43-1154,共12页
目的:评估局麻下经皮椎间孔镜下减压(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urgery,PTES)联合侧前方小切口斜侧方椎体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钉棒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微创经椎... 目的:评估局麻下经皮椎间孔镜下减压(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urgery,PTES)联合侧前方小切口斜侧方椎体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钉棒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治疗的伴有神经症状的68例单节段腰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采用PTES联合侧前方小切口OLIF钉棒固定治疗(PTES+OLIF,A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59.4±8.0岁;L3/44例,L4/529例);35例采用MIS-TLIF治疗(B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61.2±7.5岁;L3/44例,L4/53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和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透视次数和住院时间。记录并比较术前和术后即刻、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的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2年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间高度(intervertebral space height,ISH)、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手术节段前凸角(surgical segment lordosis angle,SLA)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采用Bridwell融合分级评估腰椎融合情况。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并发症。A组局麻下PTES手术时间为49.5±7.6min,全麻下OLIF手术时间为75.3±13.1min;B组全麻下手术时间为103.9±17.6min。A组术中出血量30mL(15~110mL),B组80mL(50~310mL)。A组PTES切口长度8.0±1.2mm,OLIF切口长度39.0±3.3mm;B组切口长度41.5±2.8mm。A组PTES透视6次(5~8次),OLIF透视7次(5~10次);B组透视7次(6~11次)。A组住院时间4d(3~5d),B组7d(6~10d)。术后两组均随访2年。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各时点的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及ODI均显著性下降(P<0.05);术后即刻A组腰痛VAS评分显著性低于B组(P<0.000),其余各时间点两组间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和OD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即刻ISH及SLA均显著高于B组(P=0.018,P=0.002),术后2年随访时A组ISH显著性高于B组(P=0.004)。两组间术后各时间点LL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中Ⅰ级融合25例(75.8%),Ⅱ级融合8例(24.2%);B组中Ⅰ级融合21例(60.0%),Ⅱ级融合14例(40.0%),两组间融合等级无统计学差异(P=0.126)。A组1例术后发生屈髋疼痛和无力,在术后3d时缓解。B组2例发生硬膜撕裂、脑脊液漏,不伴神经症状,术后7d伤口愈合后拔除引流管。两组均无切口感染、永久性神经损伤、大血管破裂、内置物松动以及融合器下沉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8%vs 5.7%,P=0.590)。结论:与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不稳相比,PTES联合侧前方小切口OLIF钉棒固定创伤更小、出血更少、全麻手术时间更短、术后腰痛缓解更快、ISH和SLA恢复更好,PTES联合侧前方小切口OLIF钉棒固定是治疗需要直接减压腰椎不稳患者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 经皮间孔镜 斜侧方体间融合术 间孔体间融合术 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术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殷飞 马荣 +5 位作者 蔡则成 于洋 杨树龙 张彦龙 陈振 戈朝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32-740,共9页
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验证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辅助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能否为相应单一融合固定节段提供足够的椎间稳定性。方法:在健康人L3~S1节段CT扫描数据的基础上,利用Mimics、Geomagic、... 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验证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辅助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能否为相应单一融合固定节段提供足够的椎间稳定性。方法:在健康人L3~S1节段CT扫描数据的基础上,利用Mimics、Geomagic、3-Matic软件建立L3~S1三维有限元模型,设定为正常对照组(M0),以此为基础联合使用Freeform等软件分别建立L4/5节段OLIF单纯融合固定(Stand alone)模型(M1)、OLIF辅助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Wiltse入路)模型(M2)、OLIF辅助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Wiltse入路)模型(M3)。设定500N预载荷作用于L3顶端,再施加10N·m的力矩模拟脊椎直立、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等生理活动,按上述加载条件作用于M0,对模型有效性性进行验证,同时按相同加载条件作用于各有限元模型,观察各有限元模型不同工况下L4/5节段相对活动度(ROM)、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钉棒应力分布状况,记录最大应力值。结果:通过与文献数据比较,本有限元模型L4/5节段ROM在不同运动状态下与前人研究结果相近,证明本模型具备有效性。4组有限元模型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运动状态下ROM值由小到大排序为M3、M2、M1、M0。M2相比M0、M1能较好地控制前屈和后伸,M2的ROM相比M0前屈后伸时变化幅度分别为75.43%、85.20%,相比M1变化幅度分别为58.88%、70.39%。M3相比M2前屈和后伸时稳定性亦较好,M3的ROM相比M2前屈后伸时变化幅度分别为25.55%、25.33%。除外变化幅度差异较小的右侧弯和右旋转状态,M2较M0的ROM变化幅度远大于M2与M3之间ROM的变化幅度。M2相较M0各工况下ROM变化幅度为14.08%~85.20%,M2相较M3各工况下ROM变化幅度为16.44%~25.55%。椎间融合器应力值方面,除直立时M2应力峰值略高于M1,其余运动状态下OLIF各手术组融合器应力峰值随着附加椎弓根钉棒数量的增加而表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这种趋势以后伸时表现最明显,幅度变化为109.14%。钉棒应力峰值方面,M2钉棒应力峰值除右侧弯时明显低于M3,左侧弯时略低于M3,其余运动状态下其钉棒应力峰值均高于M3,二者应力差异以右侧弯和后伸时较大,M2较M3分别变化-33.09%和76.79%。三组模型钉棒及椎间融合器应力峰值均远未达到其屈服强度。结论:OLIF联合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模型可以为相应融合固定节段提供足够的椎间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融合术 斜外侧间融合术 单侧弓根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在下颈椎骨折脱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金宇恒 杨光 +3 位作者 郝玉刚 马也 张明 李福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11期69-73,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时的置钉方法、生物力学稳定性、适用范围、并发症、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Axis系统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7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及MRI检查,并根据测量结果对每...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时的置钉方法、生物力学稳定性、适用范围、并发症、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Axis系统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7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及MRI检查,并根据测量结果对每一椎弓根钉实施个体化置入。定期复查,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判定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7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平均14.8个月。所有随访患者骨折脱位复位均良好,损伤节段恢复稳定,颈椎椎体高度、生理曲度等均恢复正常,融合率高达100%,内固定置钉位置良好,无植骨块脱出、螺钉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治疗结束后,脊髓功能评价平均提高1.11级,6例患者术后神经症状无变化。结论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提供了三柱的稳定性和最坚强的后方固定,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熟悉颈椎解剖结构,术中规范操作以及置钉个体化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脱位 弓根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质骨螺钉加传统椎弓根螺钉结合卫星棒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9
作者 胡惠强 赵峥 +5 位作者 杜钰堃 李建毅 孙燕妮 宋涛 郭建伟 西永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观察皮质骨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加传统椎弓根螺钉(traditional trajectory,TT)结合卫星棒、远端固定至S1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 目的:观察皮质骨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加传统椎弓根螺钉(traditional trajectory,TT)结合卫星棒、远端固定至S1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1月在我院采用长节段融合CBT+TT结合卫星棒、远端固定至S1矫形固定治疗的11例ADS患者的资料。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C7铅垂线(C7 plumb line,C7PL)与骶骨中垂线(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的相对距离(C7PL-CSVL)和脊柱矢状轴(sagittal vertebral axis,SVA)。结果:11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1~73岁(64.36±7.63岁),手术时间247.64±44.96min,术中出血量1118.18±464.37ml。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延长引流时间、换药后愈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肌力减退,给予口服甲钴胺2周,于术后3个月恢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3~60个月(33.87±14.36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00±0.89分,末次随访时为0.91±0.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ODI为(51.09±7.83)%,末次随访时为(5.45±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49.10°±11.51°、12.05°±3.78°、13.06°±3.38°,C7PL-CSVL分别为27.27±17.61mm、12.20±8.04mm、12.40±8.05mm,SVA分别为25.33±18.21mm、8.60±5.31mm、9.75±6.94mm,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C7PL-CSVL、SVA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即刻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内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失败征象。结论:CBT+TT结合卫星棒矫形远端固定至S1长节段腰骶融合可增强脊柱骨盆固定强度,治疗ADS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长节段固定 皮质骨螺 弓根 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椎弓根钉棒固定联合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志强 梁思敏 +3 位作者 蔡则成 康毅 郭伟 戈朝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4-148,共5页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联合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行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86例,其中OLIF联合经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联合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行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86例,其中OLIF联合经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53例,OLIF联合经后正中入路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33例,通过腰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后的临床疗效、通过椎旁肌肌电图评估椎旁肌受损情况、通过影像学测量不同时间段椎间隙高度,并评估椎体间融合情况以及分析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不同时间段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组患者腰疼VAS评分、ODI指数均优于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组(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和椎旁肌去神经化发生率均少于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融合率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联合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疗效满意,与经后正中入路双侧椎弓根螺钉棒固定相比,单侧椎弓根钉棒辅助固定创伤更小、椎旁肌失神经化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退行性疾病 单侧弓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