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枢椎椎弓根峡部复合体三维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1
作者
刘珊珊
唐强
+4 位作者
廖烨晖
冷叶波
王清
唐超
钟德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5-235,共11页
目的:测量正常枢椎椎弓根峡部复合体(pedicle isthmus complex,PIC)解剖形态学参数,分析PIC三维结构特征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颈椎或颈部CTA检查的100例无椎动脉高跨患者[男性57...
目的:测量正常枢椎椎弓根峡部复合体(pedicle isthmus complex,PIC)解剖形态学参数,分析PIC三维结构特征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颈椎或颈部CTA检查的100例无椎动脉高跨患者[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56.1±1.8岁(18~79岁)]和后路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且术后复查颈椎CT的28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55.5±14.6岁(18~80岁)]的影像资料。将原始CT数据上传至Mimics 21.0软件,利用软件从枢椎上分割出双侧PIC,通过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重建坐标轴,在新坐标轴上对PIC复合体的上、中、下行断层切割,并确定PIC最前端、最狭部和最后端。在三维图像上测量PIC上、中、下断层最前端宽度、最狭部宽度、最后端宽度以及内倾角度。基于后路枢椎椎弓根置钉患者的螺钉是否穿破PIC分为穿破组及未穿破组。并以枢椎椎弓根螺钉为参照,测量螺钉中心点距离PIC上壁高度、PIC内壁宽度以及螺钉内倾角。结果:100例患者PIC各参数左右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合并统计。男性在各分割层面PIC宽度均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位视角PIC宽度结果显示:上层整体宽度为9.6±1.3mm,中层整体宽度为9.5±1.4mm,下层整体宽度为8.0±1.1mm,上层、中层整体宽度无统计学差异(P=0.41),其余各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横断位视角PIC整体宽度结果显示:最前端整体宽度为8.8±1.4mm,最狭部整体宽度为7.2±1.3mm,最后端整体宽度为11.0±1.5mm,各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内倾角结果显示:上层内倾角为15.1°±8.7°,中层内倾角为19.5°±8.4°,下层内倾角为26.3°±9.0°,各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例后路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共计50枚螺钉置入,未穿破组和穿破组各有25枚。未穿破组螺钉中心点距离PIC上壁高度[4.4(3.6~5.3)mm]和距离PIC内壁宽度[3.3(2.8~3.8)mm]小于穿破组[5.1(4.5~6.0)mm和4.0(3.1~5.4)mm,P<0.05]。两组之间螺钉内倾角无统计学差异[17.6°(10.5°~21.5°) vs 16.9°(9.6°~23.1°),P=0.854]。结论:不伴椎动脉高跨的正常PIC冠状位视角呈上宽下窄的形态特点,横断位视角呈前后宽、中间窄的形态特点,内倾角从上至下逐渐增大,提示该PIC三维结构呈现扭曲改变。将枢椎椎弓根-峡部作为复合体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其解剖形态和变化特点,指导枢椎安全置钉的策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
椎
椎
弓根
-
峡
部
复合
体
三维结构
形态特征
MIMICS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CT重建技术评估枢椎椎弓根螺钉安全置钉可行性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
6
2
作者
张力
吴月林
+3 位作者
梁钊铨
包俊豪
冯颖
蓝智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0-206,共7页
目的:应用CT血管造影多平面重建(CT angiography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CTA MPR)测量枢椎椎弓根峡部复合体(pediculoisthmic component,PIC)最狭窄部位尺寸,评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安全性(CTA MPR测量法),并与CT标准水平轴位测...
目的:应用CT血管造影多平面重建(CT angiography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CTA MPR)测量枢椎椎弓根峡部复合体(pediculoisthmic component,PIC)最狭窄部位尺寸,评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安全性(CTA MPR测量法),并与CT标准水平轴位测量评估方法(CT AXIS测量法)、椎动脉高跨变异(high-riding vertebral artery,HRVA)评估方法(HRVA定义法)对比,评价两种临床常用术前评估方法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方法:选取已行普通CT平扫及头颈部CTA检查的1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CT AXIS测量法测量患者枢椎双侧椎弓根髓腔宽度(a1)及外径宽度(a2);使用CT骨窗正中矢状位测量患者枢椎双侧椎管内壁外侧3mm处的峡部高度(b)及侧块内高(c),并定义是否存在HRVA;使用CTA MPR测量法测量枢椎PIC最狭窄部的髓腔宽度(d1)、外径宽度(d2)、髓腔高度(e1)及外径高度(e2)。比较CT AXIS测量法测量参数与CTA MPR测量法测量参数的差异,计算三种方法判定不适合安全置入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比例,并以CTA MPR测量法作为判定金标准,评价CT AXIS测量法和HRVA定义法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结果:使用CTA MPR测量法与CT AXIS测量法分别测量152例患者的304个枢椎椎弓根峡部尺寸,两种方法测量的髓腔宽度(3.82±1.58mm vs 2.55±1.16mm)和外径宽度(6.54±1.91mm vs 5.48±1.49mm)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CTA MPR测量PIC的高度显著大于其宽度(髓腔:6.55±1.34mm vs 3.82±1.58mm;外径:10.20±1.22mm vs 6.54±1.91mm)(P<0.001)。以CTA MPR测量法作为判定金标准,CT AXIS测量法的假阴性率为6.91%,假阳性率为20.69%;HRVA定义法的假阴性率为11.64%,假阳性率为3.45%。CTA MPR测量法与CT AXIS测量法、HRVA定义法评估置钉可行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TA MPR测量法可模拟枢椎椎弓根钉道,获取钉道最狭窄部重建截面并准确测量宽度,是术前评估枢椎椎弓根螺钉安全置钉可行性的准确方法。CT AXIS测量法与HRVA定义法均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可能导致误判或漏判置钉可行性,从而增加椎动脉损伤的风险或选择生物力学性能不足的置钉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
椎
椎
弓根
螺钉
CT重建
椎弓根峡部复合体
椎
动脉高跨
术前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枢椎椎弓根峡部复合体三维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1
作者
刘珊珊
唐强
廖烨晖
冷叶波
王清
唐超
钟德君
机构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
四川省眉山市天府新区人民医院骨科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
出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5-235,共11页
基金
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4NSFSC0682)
泸州市人民政府与西南医科大学科技战略合作项目(2020LZXNYDJ22)
西南医科大学自然科学青年项目(2022QN058)。
文摘
目的:测量正常枢椎椎弓根峡部复合体(pedicle isthmus complex,PIC)解剖形态学参数,分析PIC三维结构特征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颈椎或颈部CTA检查的100例无椎动脉高跨患者[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56.1±1.8岁(18~79岁)]和后路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且术后复查颈椎CT的28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55.5±14.6岁(18~80岁)]的影像资料。将原始CT数据上传至Mimics 21.0软件,利用软件从枢椎上分割出双侧PIC,通过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重建坐标轴,在新坐标轴上对PIC复合体的上、中、下行断层切割,并确定PIC最前端、最狭部和最后端。在三维图像上测量PIC上、中、下断层最前端宽度、最狭部宽度、最后端宽度以及内倾角度。基于后路枢椎椎弓根置钉患者的螺钉是否穿破PIC分为穿破组及未穿破组。并以枢椎椎弓根螺钉为参照,测量螺钉中心点距离PIC上壁高度、PIC内壁宽度以及螺钉内倾角。结果:100例患者PIC各参数左右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合并统计。男性在各分割层面PIC宽度均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位视角PIC宽度结果显示:上层整体宽度为9.6±1.3mm,中层整体宽度为9.5±1.4mm,下层整体宽度为8.0±1.1mm,上层、中层整体宽度无统计学差异(P=0.41),其余各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横断位视角PIC整体宽度结果显示:最前端整体宽度为8.8±1.4mm,最狭部整体宽度为7.2±1.3mm,最后端整体宽度为11.0±1.5mm,各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内倾角结果显示:上层内倾角为15.1°±8.7°,中层内倾角为19.5°±8.4°,下层内倾角为26.3°±9.0°,各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例后路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共计50枚螺钉置入,未穿破组和穿破组各有25枚。未穿破组螺钉中心点距离PIC上壁高度[4.4(3.6~5.3)mm]和距离PIC内壁宽度[3.3(2.8~3.8)mm]小于穿破组[5.1(4.5~6.0)mm和4.0(3.1~5.4)mm,P<0.05]。两组之间螺钉内倾角无统计学差异[17.6°(10.5°~21.5°) vs 16.9°(9.6°~23.1°),P=0.854]。结论:不伴椎动脉高跨的正常PIC冠状位视角呈上宽下窄的形态特点,横断位视角呈前后宽、中间窄的形态特点,内倾角从上至下逐渐增大,提示该PIC三维结构呈现扭曲改变。将枢椎椎弓根-峡部作为复合体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其解剖形态和变化特点,指导枢椎安全置钉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
枢
椎
椎
弓根
-
峡
部
复合
体
三维结构
形态特征
MIMICS软件
Keywords
Axis
Pedicle-isthmus complex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imics software
分类号
R602 [医药卫生—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CT重建技术评估枢椎椎弓根螺钉安全置钉可行性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
6
2
作者
张力
吴月林
梁钊铨
包俊豪
冯颖
蓝智鸿
机构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脊柱骨科
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
出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0-206,共7页
基金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3D打印科研项目基金(3D-A2020006)。
文摘
目的:应用CT血管造影多平面重建(CT angiography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CTA MPR)测量枢椎椎弓根峡部复合体(pediculoisthmic component,PIC)最狭窄部位尺寸,评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安全性(CTA MPR测量法),并与CT标准水平轴位测量评估方法(CT AXIS测量法)、椎动脉高跨变异(high-riding vertebral artery,HRVA)评估方法(HRVA定义法)对比,评价两种临床常用术前评估方法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方法:选取已行普通CT平扫及头颈部CTA检查的1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CT AXIS测量法测量患者枢椎双侧椎弓根髓腔宽度(a1)及外径宽度(a2);使用CT骨窗正中矢状位测量患者枢椎双侧椎管内壁外侧3mm处的峡部高度(b)及侧块内高(c),并定义是否存在HRVA;使用CTA MPR测量法测量枢椎PIC最狭窄部的髓腔宽度(d1)、外径宽度(d2)、髓腔高度(e1)及外径高度(e2)。比较CT AXIS测量法测量参数与CTA MPR测量法测量参数的差异,计算三种方法判定不适合安全置入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比例,并以CTA MPR测量法作为判定金标准,评价CT AXIS测量法和HRVA定义法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结果:使用CTA MPR测量法与CT AXIS测量法分别测量152例患者的304个枢椎椎弓根峡部尺寸,两种方法测量的髓腔宽度(3.82±1.58mm vs 2.55±1.16mm)和外径宽度(6.54±1.91mm vs 5.48±1.49mm)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CTA MPR测量PIC的高度显著大于其宽度(髓腔:6.55±1.34mm vs 3.82±1.58mm;外径:10.20±1.22mm vs 6.54±1.91mm)(P<0.001)。以CTA MPR测量法作为判定金标准,CT AXIS测量法的假阴性率为6.91%,假阳性率为20.69%;HRVA定义法的假阴性率为11.64%,假阳性率为3.45%。CTA MPR测量法与CT AXIS测量法、HRVA定义法评估置钉可行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TA MPR测量法可模拟枢椎椎弓根钉道,获取钉道最狭窄部重建截面并准确测量宽度,是术前评估枢椎椎弓根螺钉安全置钉可行性的准确方法。CT AXIS测量法与HRVA定义法均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可能导致误判或漏判置钉可行性,从而增加椎动脉损伤的风险或选择生物力学性能不足的置钉术式。
关键词
枢
椎
椎
弓根
螺钉
CT重建
椎弓根峡部复合体
椎
动脉高跨
术前评估
Keywords
C2 pedicle screw
Pediculoisthmic component
High-riding vertebral artery
CT reconstruction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分类号
R687.3 [医药卫生—骨科学]
R814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枢椎椎弓根峡部复合体三维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刘珊珊
唐强
廖烨晖
冷叶波
王清
唐超
钟德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CT重建技术评估枢椎椎弓根螺钉安全置钉可行性方法的对比研究
张力
吴月林
梁钊铨
包俊豪
冯颖
蓝智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