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调营充络”论治法对椎基底动脉迂曲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志军 王宝亮 +1 位作者 张士金 张爱玲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6-59,共4页
目的探讨"调营充络"论治法对椎基底动脉迂曲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5月在医院及协作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治疗或住院治疗的椎基底动脉... 目的探讨"调营充络"论治法对椎基底动脉迂曲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5月在医院及协作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治疗或住院治疗的椎基底动脉迂曲合并PCIV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中医"调营充络"论治法为指导给予中药口服。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对比两组的眩晕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经颅多普勒(TCD)结果。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脑干诱发电位(BAEP)结果。对比两组治疗结束后半年内的眩晕再发作次数。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的DHI评分均降低,治疗组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t=2.682,P<0.05),治疗组的眩晕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z=-2.422,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经颅多普勒(TCD)结果正常的比例均提升,治疗组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χ~2=5.000,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脑干诱发电位(BAEP)结果正常的比例均提升,治疗组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χ~2=4.680,P<0.05)。结论使用"调营充络"论治法治疗椎基底动脉迂曲并PCIV的患者,可以提升治疗效果,为该种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思路,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迂曲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脑血管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延长迂曲症患者临床特征及并发急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清梅 尚珂 +2 位作者 李佳 秦川 汪明欢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87-592,共6页
目的研究椎基底动脉延长迂曲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影响VBD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7年6月在武汉同济医院住院治疗,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 目的研究椎基底动脉延长迂曲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影响VBD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7年6月在武汉同济医院住院治疗,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的VBD患者21例。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影响VBD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1例患者中首发症状为脑梗死者15例,脑干或颅神经压迫4例,脑出血2例。对其中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病灶定位分析发现,病灶位于前循环者为4例、后循环者9例。临床合并吸烟、高血压以及较高D-D二聚体水平的VBD患者更容易发生急性脑梗死。结论对临床表现为后循环梗死的患者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如DSA)可以增加VBD的检出率,D-D二聚体升高为VBD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延长迂曲 脑梗死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