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益气养血汤对气血亏虚型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性眩晕中医证候、动脉血流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郑伟锋 张文涛 +2 位作者 郭建 王育勤 崔应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益气养血汤对气血亏虚型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医证候、动脉血流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诊治的气血亏虚型VA-TIA眩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肠溶阿司匹林及氟桂利嗪... 目的探讨益气养血汤对气血亏虚型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医证候、动脉血流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诊治的气血亏虚型VA-TIA眩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肠溶阿司匹林及氟桂利嗪口服治疗,观察组在以上用药基础上给予益气养血汤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血小板聚集率、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比容变化,采用眩晕障碍调查表(DHI)进行调查治疗前后眩晕程度。结果两组治疗前主症及次症症状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积分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LVA、R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流速度增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以上指标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DH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评分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亏虚型VA-TIA眩晕能有助于改善症状,提高脑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养血汤 气血亏虚型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性 眩晕 中医证候 动脉血流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干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林岚 武绍远 董曼丽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57-58,共2页
关键词 TIA 短暂性缺血发作 干梗死 -动脉系统 血管疾病 局灶性 治疗时间窗 视网膜功能 诊断和治疗 超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达莫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文华 王峥 明淑萍 《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1期29-30,共2页
目的比较银杏达莫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6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银杏迭莫注射液20mL,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30-50m... 目的比较银杏达莫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6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银杏迭莫注射液20mL,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30-50mL,两药分别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qd,连续14d。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4d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低切全血黏度明显降低(P〈0.05),红细胞变形性显著增高,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对低切全血黏度的下降和红细胞变形性升高幅度,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小板聚集率的下降作用,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可显著地降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率和增加红细胞变形性,作用明显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达莫注射液 动脉系统 缺血发作 短暂性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听觉诱发电位变化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周竹娟 李黔宁 +1 位作者 郑健 赵炳琪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67-968,共2页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BAEP检测。结果: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BAEP检测。结果: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BAEP异常率为78.8%,主要表现为Ⅰ、Ⅲ、Ⅴ波波形异常,Ⅰ波、Ⅴ波波峰潜伏期(Peak latency,PL)、Ⅲ~Ⅴ、Ⅰ~Ⅴ峰间潜伏期(Inter peaklatency,IPL)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BAEP有助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诊断,且可作为病变定位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短暂性缺血发作 干听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灌注成像的pc-ASPECTS对椎基底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4
5
作者 沈红健 沈芳 +7 位作者 尹伟 邢鹏飞 李子付 张磊 李强 杨鹏飞 张永巍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2-48,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的后循环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pc-ASPECTS)对椎基底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VBAO-AIS)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 目的探讨基于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的后循环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pc-ASPECTS)对椎基底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VBAO-AIS)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56例VBAO-AIS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急诊行多模态CT检查评估,获得基于非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NCCT)、CTP和RAPID-CTP的pc-ASPECTS。以治疗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预后评价指标(mRS评分≤3分为预后良好)。采用ROC曲线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基于NCCT与CTP、RAPID-CTP各参数的pc-ASPECTS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56例患者中预后良好组29例、预后不良组27例。预后良好组基于NCCT及CTP和RAPID-CTP各参数的pc-ASPECTS均高于预后不良组(P均<0.05)。基于CTP脑血容量(CBV)的pc-ASPECTS和基于RAPID-CBV的pc-ASPECTS预测预后的灵敏度分别为89.7%和79.3%,特异度分别为74.1%和81.5%,AUC值分别为0.861(95%CI 0.760~0.963)和0.861(95%CI 0.764~0.958)。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于NCCT的pc-ASPECTS≥8分、基于CTP CBV的pc-ASPECTS≥7分、基于CTP平均通过时间(MTT)的pc-ASPECTS≥5分、基于RAPID-CBV的pc-ASPECTS≥8分、基于RAPID-脑血流量(CBF)的pc-ASPECTS≥7分是预测VBAO-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后3个月预后良好的独立因素(P均<0.05)。结论基于CTP各参数的pc-ASPECTS是VBAO-AIS患者一个有用的预后指标,尤其是基于CBV的pc-ASPECTS对血管内治疗后3个月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动脉闭塞 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 后循环 Alberta卒中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血管的异常改变与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东旭 赵娜 +1 位作者 温杰 赵娟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8期669-671,共3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血管的异常改变与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连续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8例为观察组,同时期我院收治的非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20例为对照组。均行头颅MRI平扫、颈部磁共振...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血管的异常改变与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连续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8例为观察组,同时期我院收治的非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20例为对照组。均行头颅MRI平扫、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contrast enhance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观察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基底动脉(basal artery,BA)影像学改变及测定VA、BA收缩压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Vs)、舒张压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Vd)、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搏动指数(pulse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用以评估椎基底动脉的走行及结构的变异;并对影响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Vs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Vd、Vm、PI、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28例患者发生VA、BA血管异常改变的有112例(87.50%);对照组120例VA、BA血管异常改变者48例(4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管径异常[比值比(odd ratio,OR)=5.118,95%CI(2.356,7.315)]与走行异常[OR=7.398,95%CI(3.168,9.511)]是影响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与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尤其与走行异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梗死 后循环 动脉 动脉 血管形态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觉脑干电位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欣 周慧芳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224-227,共4页
关键词 动脉缺血性眩晕 听觉干电位 -动脉系统 诊断 前下动脉 迷路动脉 外展神经 内听道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诊断和客观检查 被引量:2
8
作者 宋江顺 董明敏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5年第4期303-306,共4页
总结了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的临床诊断程序,对常见诊断VBTIV的 几种客观检查方法(椎动脉血管造影、CT、推基底动脉超声连续波多普勒、听性脑干反应),应用特 点及发展趋势作了客观评述,指出高刺激率(5... 总结了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的临床诊断程序,对常见诊断VBTIV的 几种客观检查方法(椎动脉血管造影、CT、推基底动脉超声连续波多普勒、听性脑干反应),应用特 点及发展趋势作了客观评述,指出高刺激率(51次/s)听性脑干反应是诊断VBTIV的敏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眩晕 听性干反应 诊断 缺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扭颈后脑血流图诊断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可靠性研究
9
作者 宋江顺 董明敏 董民声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5年第4期313-316,共4页
应用扭颈后脑血流图和高刺激率(51次/s)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67例椎基底动 脉缺血性眩晕(VBTIV)患者。结果显示:扭颈后脑血流图检查结果与高刺激率ABR 51次/s- 11次/s、Ⅴ波、Ⅰ~Ⅴ间期的异常率... 应用扭颈后脑血流图和高刺激率(51次/s)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67例椎基底动 脉缺血性眩晕(VBTIV)患者。结果显示:扭颈后脑血流图检查结果与高刺激率ABR 51次/s- 11次/s、Ⅴ波、Ⅰ~Ⅴ间期的异常率是一致的(分别为46.27%:61.19%;46.27%:44.78%,P> 0.05);两种诊断方法合用的阳性率明显提高(77.61%)。提示:扭颈后脑血流图检查对VBTIV的 诊断是有意义的,其可靠性肯定,在眩晕门诊中可作为一种辅助检查方法与筛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动脉 缺血性 听性干反应 血流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刺激率ABR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江顺 董明敏 +2 位作者 董民声 海燕 白险峰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5年第4期307-309,共3页
对67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TIV)患者同时进行高刺激率(51次/s)ABR和常 规(11次/s)ABR测试,观察两种测试方法的异常率。结果显示:高刺激率 ABR(51~11次/s)各波 潜伏期及波间期差异常率明... 对67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TIV)患者同时进行高刺激率(51次/s)ABR和常 规(11次/s)ABR测试,观察两种测试方法的异常率。结果显示:高刺激率 ABR(51~11次/s)各波 潜伏期及波间期差异常率明显高于常规ABR(11次/s)测试,尤其以V波、Ⅰ~Ⅴ间期、Ⅲ~Ⅴ间期 的异常率差异更为显著,分别为65.67%,50.75%,35.82%对26.87%,17.91%,8.96%,两种测试 方法的异常率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高刺激率ABR测试是诊断VBTIV的可 靠方法,其敏感性优于常规ABR测试法,具有肯定的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动脉 缺血性 听性干反应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横突孔CT与高刺激率ABR联合应用诊断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被引量:1
11
作者 董明敏 宋江顺 +2 位作者 赵玉林 白险峰 海燕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5年第4期310-313,共4页
应用颈椎横突孔CT扫描和高刺激率ABR测试,检查18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VBTIV)患者,结果发现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是一致的(72.2%。83.3%,P>0.05)。提示:高刺 激率ABR诊断VBTIV有形态学... 应用颈椎横突孔CT扫描和高刺激率ABR测试,检查18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VBTIV)患者,结果发现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是一致的(72.2%。83.3%,P>0.05)。提示:高刺 激率ABR诊断VBTIV有形态学依据,与颈椎横突孔CT扫描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客观诊断VB- TIV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动脉 缺血性 听性干反应 眩晕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溶栓治疗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丽 蔡艺灵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12期570-573,共4页
关键词 -动脉系统 后循环梗死 溶栓治疗 神经功能缺损 血管再通 缺血性坏死 供血动脉 病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清华 周石 +2 位作者 何玉洁 宋杰 王学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461-464,共4页
目的评价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2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进行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分析不同阻塞血管部位血管再通率和3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之间的关系。结果脑血管造影发现血管闭... 目的评价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2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进行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分析不同阻塞血管部位血管再通率和3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之间的关系。结果脑血管造影发现血管闭塞162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闭塞119例(73.5%):颈内动脉(ICA)主干闭塞27例(16.7%),大脑中动脉(MCA)闭塞63例(38.9%),大脑前动脉(ACA)闭塞29例(17.9%);椎基底动脉(VBA)闭塞43例(26.5%)。溶栓后再通分别为11例,40.7%;49例,77.8%;20例,68.9%和23例53.5%。治疗后3个月恢复良好者90例(55.6%),预后差72例(44.4%)。颅内出血8例(4.9%);再灌注损伤73例(45.1%);再栓塞6例(3.1%)。分析后认为ICA主干、VBA动脉再通率较低,预后差;MCA、ACA再通率高,预后好;开始治疗时间血管再通率和临床疗效相关(相关系数r=0.86)。结论局部动脉溶栓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预后和开始治疗的时间、血管再通有相关性,大脑中、前动脉血管再通率高,预后较好;颈内动脉主干血管阻塞很难再通;椎基底动脉血管再通后症状有所改善;血管不能再通或并发脑出血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梗死 溶栓 尿激酶 出血 急性缺血性梗死 动脉内溶栓治疗 临床疗效评价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血管再通率 颈内动脉系统 梗死患者 动脉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CT、MRI与临床研究
14
作者 刘新峰 金泳清 +1 位作者 陈光辉 高波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6年第1期3-5,共3页
本文对106例临床确诊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TIA)患者的CT、MRI和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9%VBTIA患者CT显示与症状相关的梗塞,11.3%CT显示非相关梗塞;MRI资料表明,... 本文对106例临床确诊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TIA)患者的CT、MRI和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9%VBTIA患者CT显示与症状相关的梗塞,11.3%CT显示非相关梗塞;MRI资料表明,高达26.4%的VB-TIA显示相关梗塞,24.6%显示非相关梗塞。在VBTIA发作的0~24h间,缺血发作时间长者发生相关梗塞的比例高。这些梗塞灶多数为小而深的病灶,大部分属于腔隙性梗塞的范围。可见MRI在检测VBTIA患者的梗塞灶较CT更敏感、更可靠,对处于TIA时程的椎-基底动脉区缺血患者有必要行头颅CT特别是MRI检查,以作出具体的临床诊断,并制定综合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短暂性缺血发作 梗塞 CT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时间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士军 刘汉德 +3 位作者 黄红丽 张永红 张倩 王向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249-251,共3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持续时间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316例TIA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颈内动脉系统TIA组,17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127例;分类不明确TIA组,11例。详细记录其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发作时(后)行头部CT或...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持续时间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316例TIA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颈内动脉系统TIA组,17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127例;分类不明确TIA组,11例。详细记录其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发作时(后)行头部CT或MRI检查,部分病例于发作后24~48h内复查。分别记录各TIA组发病持续时间≤60min与>60min患者影像学异常(责任病灶)例数。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及分类不明确TIA,发作持续时间平均值分别为(14.6±2.3)min、(8.8±1.7)min及(11.6±2.1)min。TIA发作持续时间≤60min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7/164、4/117及1/10;>60min者为9/14、7/10和1/1,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局灶的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1h的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明显低于持续时间>1h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持续时间 梗死 短暂性缺血发作 颈内动脉系统 神经功能障碍 MRI检查 TIA患者 临床表现 发作次数 头部CT 发作时 发作后 影像学 平均值 不明 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波谱分析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
16
作者 张苗 (综述) +1 位作者 卢洁(综述) 李坤成(审校) 《放射学实践》 2006年第4期409-411,共3页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磁共振波谱分析 -动脉系统 缺血性血管病 磁共振波谱技术 神经功能缺失 早期评价 诊断价值 形态学改变 T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对椎基底动脉TIA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周勇 苗延巍 伍建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CTP)对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作间期局部脑血流灌注状态进行研究,探讨CTP在TI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1例经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和10名健康志愿者行头CTP扫描,同时记录TIA发作时间以及...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CTP)对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作间期局部脑血流灌注状态进行研究,探讨CTP在TI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1例经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和10名健康志愿者行头CTP扫描,同时记录TIA发作时间以及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测量患者感兴趣区的CBF、CBV、MTT值,计算其与TIA发作频率、NIHSS评分的关联程度,并与志愿者进行比较。结果:24例(77.4%)CTP上出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表现为MTT不同程度延长,伴或不伴有CBF下降,其中Ⅰ期7例(29.2%),Ⅱ期17例(70.8%)。TIA发作时NIHSS评分≥4分组的CTP阳性率(86.2%)明显高于<4分组(37.5%,P=0.024)。TIA发作频率≥2次TIA/24h组的CTP阳性率显著高于<1次TIA/24h组(P=0.038)。结论:CTP对TIA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可为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TIA提供有利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发作 短暂性 动脉 动脉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铭雷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20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史春山 王虹蛟 +1 位作者 王强 王翀昊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46-846,共1页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血管病 治疗方法 齐铭雷奥 -动脉供血不足 暂短性缺血发作 血栓形成 MRI扫描 头部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动脉开窗并狭窄致反复发作意识障碍一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争飞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483-484,共2页
患者女,61岁,因“反复发作意识障碍4年,加重1个月”于2015年2月24日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患者近4年来反复出现发作性意识障碍,每次持续2~3s后可缓解,近1年患者较前发作频繁,且意识障碍发作前出现短暂眩晕及视物旋... 患者女,61岁,因“反复发作意识障碍4年,加重1个月”于2015年2月24日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患者近4年来反复出现发作性意识障碍,每次持续2~3s后可缓解,近1年患者较前发作频繁,且意识障碍发作前出现短暂眩晕及视物旋转,无明显视物成双。1个月前患者意识障碍再次发作,并摔伤头部,同时出现恶心、呕吐,于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示基底动脉重度狭窄。为求进一步诊治,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4年,最高收缩压达170 mmHg,平素不规律口服“非洛地平”,血压控制不详;有“脑梗死”病史14年,治疗后未留任何后遗症。入院体格检查未见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表现及定位体征。入院前患者一直未正规服用抗血小板聚集及他汀类调脂药物,亦未规律服用降血压药物。入院前头部MR血管成像(MRA,图1)及入院后经颅彩色多普勒显像(transcranial color duplex sonography,TCCD)提示基底动脉中下段重度狭窄,实验室血液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考虑患者为症状性颅内大动脉血管狭窄,有介入手术治疗指征。术前常规行全脑DSA,术中双侧椎动脉造影均提示基底动脉重度狭窄,行椎动脉三维造影及多角度造影发现基底动脉开窗并狭窄(图2)。DSA术后基底动脉高分辨MRI证实基底动脉开窗(图3~6)。考虑患者在基底动脉开窗的基础上出现狭窄,为手术禁忌证,遂选择药物保守治疗,口服阿司匹林(德国拜耳医药公司,批号:BJ22519,100 mg/片)100 mg,每晚1片,氯吡格雷(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批号:4A938,75 mg/片)75 mg,每晚1片,治疗3个月。3个月后选其中一种药物继续口服,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L17984,20 mg/片)调脂及非洛地平缓释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50406,5 mg/片)控制高血压。治疗后1、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未再出现意识障碍发作,嘱继续口服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动脉供血不足 缺血发作 短暂性 梗死 动脉开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椎动脉解剖特点及其变异概况 被引量:35
20
作者 闫明 王超 王圣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1-174,共4页
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出,左右各一,穿过颈椎体侧方第6-第1横突孔,经枕骨大孔上升到颅内后行于延髓腹侧,两条椎动脉在脑桥下缘汇合在一起。形成一条粗大的基底动脉,即通常所称的椎一基底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是脑血液供应的重... 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出,左右各一,穿过颈椎体侧方第6-第1横突孔,经枕骨大孔上升到颅内后行于延髓腹侧,两条椎动脉在脑桥下缘汇合在一起。形成一条粗大的基底动脉,即通常所称的椎一基底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是脑血液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于脑干(延髓到间脑尾侧1/3)、大脑半球的后1/3(包括部分颞叶、枕叶和小脑)。椎动脉与颈椎有着密切的关系,颈椎的横突孔保护着椎动脉,但颈椎的的病损也可以危及椎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动脉系统 解剖特点 变异 锁骨下动脉 血液供应 枕骨大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