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刺激率ABR对脑通治疗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3
1
作者 宋江顺 李湘平 +1 位作者 李苏卫 江肃萍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05-206,共2页
目的 观察脑通 (麦角溴烟酯 )治疗 2 8例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采用高刺激率短声刺激ABR测试 ,比较治疗前后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结果 治疗后高刺激率ABR异常出现率明显减少 ,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明显缩短。结论 脑... 目的 观察脑通 (麦角溴烟酯 )治疗 2 8例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采用高刺激率短声刺激ABR测试 ,比较治疗前后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结果 治疗后高刺激率ABR异常出现率明显减少 ,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明显缩短。结论 脑通是治疗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有效药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角溴烟酯 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 眩晕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诊断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最佳测试时间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宋江顺 钟乃川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4期177-179,共3页
本研究对67例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患者按不同发病时间分组(1~7、8~15、>15天)行高刺激率(51次/秒)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结果显示:VBTIV发病后1~7天组的高刺激率ABR波潜伏期... 本研究对67例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患者按不同发病时间分组(1~7、8~15、>15天)行高刺激率(51次/秒)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结果显示:VBTIV发病后1~7天组的高刺激率ABR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比8~15天组及>15天组明显延长,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且异常率亦明显增高,1~7、8~15、>15天组异常率分别为88.46%、76.19%及25.00%,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本研究表明:VBTIV末次发作后1~7天为高刺激率ABR测试的最佳时间,在此期间测试有效高的异常率,可为VBTIV的早期诊断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 听性脑干反应
全文增补中
听觉诱发电位对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诊断及疗效评估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欣 周慧芳 +1 位作者 郭英 闫维芹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176-180,共5页
目的探讨高刺激率51次∕s听觉诱发电位测试诊断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及进行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正常成年人组50例,排除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等系统疾病,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均正常;患者组50例,排除听神经瘤、小脑桥脑... 目的探讨高刺激率51次∕s听觉诱发电位测试诊断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及进行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正常成年人组50例,排除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等系统疾病,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均正常;患者组50例,排除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角肿瘤等蜗后病变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用丹麦Madsen公司2260型脑干诱发电位(ABR)系统测试。给予交替短声刺激,感觉级75dBSL,最大输出为130 dB peSPL。分别给予11、21、51、71次∕s的ABR测试,左、右耳分别检测。患者组在应用凯时治疗两周后,再用同样方法复查ABR。结果采用高刺激率51次∕s ABR与11次∕s ABR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的差值作为分析参数,患者的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均较正常人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高刺激率51次∕sABR测试,在波潜伏期、波间期以及波形异常的检出率上比11次∕sABR高。患者经治疗缓解后其波Ⅲ、Ⅴ潜伏期和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比发作期明显缩短(P<0.05)。结论与常规低刺激率ABR相比,高刺激率ABR更有助于VBTIV的诊断,还可以监测VBTIV的预后,评价治疗效果,是VBTIV的客观而敏感的辅助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诱发电位 动脉短暂缺血 眩晕 前列地尔(凯时) 疗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养血汤对气血亏虚型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性眩晕中医证候、动脉血流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郑伟锋 张文涛 +2 位作者 郭建 王育勤 崔应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益气养血汤对气血亏虚型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医证候、动脉血流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诊治的气血亏虚型VA-TIA眩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肠溶阿司匹林及氟桂利嗪... 目的探讨益气养血汤对气血亏虚型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医证候、动脉血流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诊治的气血亏虚型VA-TIA眩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肠溶阿司匹林及氟桂利嗪口服治疗,观察组在以上用药基础上给予益气养血汤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血小板聚集率、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比容变化,采用眩晕障碍调查表(DHI)进行调查治疗前后眩晕程度。结果两组治疗前主症及次症症状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积分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LVA、R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流速度增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以上指标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DH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评分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亏虚型VA-TIA眩晕能有助于改善症状,提高脑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养血汤 气血亏虚型 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 眩晕 中医证候 动脉血流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