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打印导板辅助椎动脉高跨患者C2椎弓根螺钉置入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田野 张嘉男 +4 位作者 陈浩 丁柯元 刘团江 黄大耿 郝定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23-330,共8页
目的:探讨在椎动脉高跨患者中3D打印导板辅助置入C2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上颈椎后路内固定术的72例C2椎动脉高跨患者。根据辅助C2椎弓根螺钉置入方式的不同分为导板组(n=36例)和徒... 目的:探讨在椎动脉高跨患者中3D打印导板辅助置入C2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上颈椎后路内固定术的72例C2椎动脉高跨患者。根据辅助C2椎弓根螺钉置入方式的不同分为导板组(n=36例)和徒手组(n=3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C2椎弓根螺钉置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置钉相关并发症、手术技术费用、住院时间以及术前、术后3d、术后6个月VAS评分、JOA评分。根据术后颈椎CT并按照Kawaguchi等提出的螺钉分级标准评估C2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并计算术前模拟置钉与术后实际置钉进钉角度在矢状面与横断面上的偏差。结果:导板组置钉时间、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明显优于徒手组(P<0.05),手术技术费用徒手组明显低于导板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3d、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导板组和徒手组分别置入C2椎弓根螺钉42枚、43枚;置钉准确率(0级+1级)分别为95.2%、72.1%。两组螺钉矢状面偏离角度分别为0.52°±0.42°、2.21°±0.69°,横断面偏离角度分别为0.51°±0.36°、2.16°±0.77°。导板组在置钉准确率、螺钉偏差角度均优于徒手组(P<0.05)。并发症情况:两组患者中共发生椎动脉损伤4例,其中导板组0例,徒手组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螺钉松动、断钉断棒。结论:在椎动脉高跨患者中,3D打印导板和徒手技术辅助置钉可达到相似的临床疗效,但在置钉准确性和安全性方面,导板技术更占优势,同时它能显著缩短置钉时间、透视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高跨 3D打印导板 徒手技术 C2弓根螺钉 准确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椎动脉高跨的Ⅱ型齿状突骨折后路寰枢椎固定术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董自强 赵改平 +2 位作者 毕厚海 赵庆华 王宏杰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9-465,共7页
研究伴枢椎单侧椎动脉高跨的Ⅱ型齿状突骨折采用两种组合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术式治疗的生物力学特性,分析上颈椎的稳定性和内固定植入椎板螺钉、椎弓根螺钉和C2 pars螺钉的应力分布情况。基于人体颈椎Ⅱ型齿状突骨折的CT图像数据,结合有... 研究伴枢椎单侧椎动脉高跨的Ⅱ型齿状突骨折采用两种组合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术式治疗的生物力学特性,分析上颈椎的稳定性和内固定植入椎板螺钉、椎弓根螺钉和C2 pars螺钉的应力分布情况。基于人体颈椎Ⅱ型齿状突骨折的CT图像数据,结合有限元前处理软件,依据临床手术方案,建立上颈椎两种组合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模型:一种是单侧枢椎椎板螺钉(C2TL)+寰枢椎椎弓根螺钉(C1PS、C2PS)固定(C1PS-C2TL+PS模型),另一种是单侧C2 pars螺钉+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C1PS-C2pars+PS模型),分析两种固定模型在屈伸、侧弯和旋转工况下的关节活动度和内固定植入器械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伴椎动脉高跨Ⅱ型齿状突骨折在后路寰枢椎两种固定术式中,C1PS-C2TL+PS模型在屈伸、侧弯和旋转工况下寰枢关节的关节活动度比骨折模型分别减小92.71%、91.28%、95.89%,C1PS-C2pars+PS模型分别减小89.50%、94.77%、92.72%,表明椎体固定节段的刚度都显著提高。此外,C1PS-C2pars+PS模型在前屈和后伸运动时,枢椎螺钉的根部和连接棒下部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最大应力值分别为179.9和167.6 MPa,比C1PS-C2TL+PS模型分别增大55.1和52.2 MPa。C2 pars螺钉在不同工况下最大应力值的变化幅度比较显著,最大值为前屈工况的123.7 MPa,比C2TL最大应力值增大21.4 MPa。伴椎动脉高跨的Ⅱ型齿状突骨折采用C1PS-C2TL+PS和C1PS-C2pars+PS两种固定术式,均能有效地提高寰枢椎的刚度,前者在屈伸和旋转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C1PS-C2TL+PS内固定术式在结构和应力分布上更加合理,结果可为伴椎动脉高跨Ⅱ型齿状突骨折内固定术式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高跨 Ⅱ型齿状突骨折 板螺钉 C2 pars螺钉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重建CT血管造影在C1-2水平椎动脉变异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1
3
作者 黄学良 朱双芳 +2 位作者 林雨聪 周初松 张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15-319,共5页
目的 :探讨三维重建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对C1-2水平椎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1例因脑出血、脑肿瘤等明确与椎动脉变异无关的疾病而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108例,女性6... 目的 :探讨三维重建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对C1-2水平椎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1例因脑出血、脑肿瘤等明确与椎动脉变异无关的疾病而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108例,女性63例,平均年龄为59.5±14.7岁(20~88岁)。对原始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明确是否存在C2椎动脉高跨、节段型椎动脉、窗口型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起点下移及寰椎骨桥形成等椎动脉变异情况及发生率。结果:171例患者中共有78例(45.6%)患者在C1-2水平椎动脉存在变异,部分患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变异。C2椎动脉高跨有58例(33.9%),其中19例位于左侧,15例位于右侧,24例双侧存在;节段型椎动脉有2例(1.2%),均位于左侧;窗口型椎动脉有4例(2.3%),2例位于左侧,2例位于右侧;未发现小脑后下动脉从C1-2水平的椎动脉发出,但有16例(9.4%)患者小脑后下动脉的起点位于寰椎与枕骨大孔之间,其中13例位于左侧,3例位于右侧;此外,寰椎骨桥形成有32例(18.7%),其中11例位于左侧,5例位于右侧,16例双侧都存在。结论:C2椎动脉高跨是C1-2水平最常见的椎动脉变异,其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三维重建CTA检查可清楚显示C1-2水平各种类型的椎动脉变异,对椎动脉变异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造影 动脉变异 C1-2内固定 C2椎动脉高跨 动脉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重建技术评估枢椎椎弓根螺钉安全置钉可行性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力 吴月林 +3 位作者 梁钊铨 包俊豪 冯颖 蓝智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0-206,共7页
目的:应用CT血管造影多平面重建(CT angiography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CTA MPR)测量枢椎椎弓根峡部复合体(pediculoisthmic component,PIC)最狭窄部位尺寸,评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安全性(CTA MPR测量法),并与CT标准水平轴位测... 目的:应用CT血管造影多平面重建(CT angiography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CTA MPR)测量枢椎椎弓根峡部复合体(pediculoisthmic component,PIC)最狭窄部位尺寸,评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安全性(CTA MPR测量法),并与CT标准水平轴位测量评估方法(CT AXIS测量法)、椎动脉高跨变异(high-riding vertebral artery,HRVA)评估方法(HRVA定义法)对比,评价两种临床常用术前评估方法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方法:选取已行普通CT平扫及头颈部CTA检查的1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CT AXIS测量法测量患者枢椎双侧椎弓根髓腔宽度(a1)及外径宽度(a2);使用CT骨窗正中矢状位测量患者枢椎双侧椎管内壁外侧3mm处的峡部高度(b)及侧块内高(c),并定义是否存在HRVA;使用CTA MPR测量法测量枢椎PIC最狭窄部的髓腔宽度(d1)、外径宽度(d2)、髓腔高度(e1)及外径高度(e2)。比较CT AXIS测量法测量参数与CTA MPR测量法测量参数的差异,计算三种方法判定不适合安全置入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比例,并以CTA MPR测量法作为判定金标准,评价CT AXIS测量法和HRVA定义法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结果:使用CTA MPR测量法与CT AXIS测量法分别测量152例患者的304个枢椎椎弓根峡部尺寸,两种方法测量的髓腔宽度(3.82±1.58mm vs 2.55±1.16mm)和外径宽度(6.54±1.91mm vs 5.48±1.49mm)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CTA MPR测量PIC的高度显著大于其宽度(髓腔:6.55±1.34mm vs 3.82±1.58mm;外径:10.20±1.22mm vs 6.54±1.91mm)(P<0.001)。以CTA MPR测量法作为判定金标准,CT AXIS测量法的假阴性率为6.91%,假阳性率为20.69%;HRVA定义法的假阴性率为11.64%,假阳性率为3.45%。CTA MPR测量法与CT AXIS测量法、HRVA定义法评估置钉可行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TA MPR测量法可模拟枢椎椎弓根钉道,获取钉道最狭窄部重建截面并准确测量宽度,是术前评估枢椎椎弓根螺钉安全置钉可行性的准确方法。CT AXIS测量法与HRVA定义法均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可能导致误判或漏判置钉可行性,从而增加椎动脉损伤的风险或选择生物力学性能不足的置钉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根螺钉 CT重建 弓根峡部复合体 椎动脉高跨 术前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