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分辨MRI判断椎动脉颅内终末段发育纤细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被引量:6
1
作者 高鹏 马妍 +4 位作者 段祥攻 王亚冰 谌燕飞 朱凤水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97-202,共6页
目的采用高分辨MRI(HRMRI)技术评价椎动脉颅内终末段(tICVA)发育纤细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以指导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4例经DSA诊断双侧tICVA纤细患者。同时采用HRMRI的... 目的采用高分辨MRI(HRMRI)技术评价椎动脉颅内终末段(tICVA)发育纤细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以指导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4例经DSA诊断双侧tICVA纤细患者。同时采用HRMRI的时间飞跃法和黑血技术,分析4例患者双侧tICVA影像特征,鉴别动脉先天性发育不良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结果 DSA显示4例患者双侧tICVA纤细或闭塞,经HRMRI评价血管壁结构显示,4例患者椎动脉发育不良均位于右侧,表现为管壁厚度无明显增厚,直径小于对侧的1/2;左侧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1例,闭塞3例,表现为局部管壁的增厚、斑块的形成,造成相应管腔的缩小甚至闭塞。对其中3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论 HRMRI有助于鉴别椎动脉终末段发育不良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判断椎动脉的优势侧,为椎动脉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椎动脉颅内终末段发育不良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椎动脉发育不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2
作者 于珊珊 刘雪梅 +3 位作者 李金珠 陈百灵 张宇腾 丁红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4-215,共2页
目的 :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在诊断未致狭窄的椎动脉发育不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9例TCCS检查发现颅内段椎动脉收缩期频谱图形异常的患者,再行椎动脉颅外段的超声检查。最后经磁共振颈部血管成像(增强)检查作为金标准进行... 目的 :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在诊断未致狭窄的椎动脉发育不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9例TCCS检查发现颅内段椎动脉收缩期频谱图形异常的患者,再行椎动脉颅外段的超声检查。最后经磁共振颈部血管成像(增强)检查作为金标准进行证实。结果:19例患者颅外段椎动脉频谱图形与颅内段一致,收缩峰时(SPT)延长(>120 ms),收缩期第二峰(S2)圆钝、宽大,峰时大于对侧;管径呈均匀性细小,内径为正常值下限。结论:TCCS与颈部CDFI结合能准确检出椎动脉先天性发育不良,是诊断椎动脉病变的一种经济、实用、较为可靠的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血管发育不良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血管超声分析椎动脉管径发育不良与眩晕的关系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力力 华扬 +2 位作者 凌晨 段春 贾凌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8期400-403,共4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管径发育不良与眩晕的关系。方法选择一侧椎动脉管径发育不良的患者288例,按是否存在眩晕分为眩晕组(201例)和非眩晕组(87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析椎动脉管径发育不良与... 目的探讨椎动脉管径发育不良与眩晕的关系。方法选择一侧椎动脉管径发育不良的患者288例,按是否存在眩晕分为眩晕组(201例)和非眩晕组(87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析椎动脉管径发育不良与眩晕的关系。结果①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眩晕发生率为69.8%(201/288)。其中椎动脉管径≤2.0mm者61例,有83.6%(51/61)的患者发生眩晕;2.0mm〈管径≤2.5mm者227例,有66.1%(150/227)的患者发生眩晕,P=0.008。②眩晕组、非眩晕组患侧椎动脉管径分别为(2.18±0.21)、(2.27±0.17)mm;健侧为(3.54±0.46)、(3.03±0.27)mm。两组比较,均P〈0.01。③眩晕组患侧椎动脉椎间隙段、颅内段收缩期峰值流速为(51±10)、(49±9)cm/s;非眩晕组为(54±11)、(52±10)cm/s,两组比较,均P〈0.05。眩晕组患侧颅内段的收缩期峰值流速明显低于椎间隙段(P〈0.05),而非眩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椎动脉管径发育不良患者中,21~39岁、40~59岁、60~81岁眩晕发生率分别为47.6%、67.2%、80.5%,x^2=10.157,P〈0.01。结论眩晕与椎动脉管径发育不良密切相关。椎动脉管径纤细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造成眩晕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血管发育不良 眩晕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多普勒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后循环血流量和管壁剪切力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7
4
作者 鹿桂凤 张道培 +6 位作者 齐进兴 王献 吴帅只 王丽 南宫晓霞 任雅芳 禹萌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3-139,共7页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椎动脉发育不良(VAH)患者后循环血流量、管壁剪切力等参数变化,了解VAH促发后循环梗死(PCI)的可能机制。方法前瞻性连续入组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可疑为血管性眩晕患者261例...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椎动脉发育不良(VAH)患者后循环血流量、管壁剪切力等参数变化,了解VAH促发后循环梗死(PCI)的可能机制。方法前瞻性连续入组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可疑为血管性眩晕患者261例,采用眩晕症状量表(VSS)评价眩晕严重程度。患者均于入院3 d内完成TCD和高场强MR检查[T1、T2加权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扩散加权成像(DWI),MR血管成像(MRA),对比剂增强MRA(CEMRA)],并根据椎动脉直径大小结合VAH诊断标准,分为VAH组和非VAH组,分析两组间后循环血流速度[收缩期血流速度(V_s)、舒张期血流速度(V_d)、平均血流速度(V_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平均血流量(MFV)及管壁剪切力(WSS)的差异。应用SPSS19. 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组内或组间比较分别采用配对、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61例患者中,VAH患者78例(29. 9%),合并基底动脉发育不良26例,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37例,发生PCI 48例(18. 4%)。与非VAH组比较,VAH组患者眩晕程度更重[3(2,4)级比3(1,3)级,Z=2. 09],后循环梗死发生率明显升高[25. 6%(20/78)比13. 5%(28/183),χ~2=5. 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VAH组发育不良侧椎动脉V_s、V_d、V_m、MFV及WSS分别为(30±8)、(8±4)、(17±5) cm/s和(33±17) ml/min、(10±3) dyn/cm^2,较同组对侧和非VAH组左右侧明显减低(均P <0. 05),VAH组正常侧椎动脉MFV[(175±82) ml/min]较非VAH组左右侧代偿性轻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双侧椎动脉总MFV较非VAH组明显降低[(207±98) ml/min比(291±112) ml/min,P <0. 05]。与非VAH组比较,VAH组基底动脉V_s、V_d、V_m及MFV、WSS降低[分别为(56±21) cm/s比(69±19) cm/s、(20±10) cm/s比(27±10) cm/s、(34±14) cm/s比(44±14) cm/s、(128±77) ml/min比(178±78) ml/min、(16±8) dyn/cm^2比(19±7) dyn/cm^2,t值分别为-4. 85、-5. 10、-5. 23、-4. 45、-3. 58],RI增高(0. 7±0. 2比0. 6±0. 1,t=4. 07),PI降低(0. 9±0. 2比1. 0±0. 3,t=-2. 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VAH组发育不良侧大脑后动脉的TCD各项参数与对侧及非VAH组左右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眩晕合并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VAH发生率较高,VAH影响后循环血流动力学,可能与PCI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动脉发育不良 后循环梗死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管壁剪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颅内段椎动脉狭窄血流动力学的评价标准 被引量:24
5
作者 周瑛华 华扬 +3 位作者 刘玉梅 孟秀峰 赵新宇 夏明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97-403,共7页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诊断颅内段椎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标准。方法回顾性纳入622例门诊或住院可疑后循环缺血患者,从中选取经TCCS、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筛查和DSA检查的患者共216例,其中颅内椎动脉正常者3...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诊断颅内段椎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标准。方法回顾性纳入622例门诊或住院可疑后循环缺血患者,从中选取经TCCS、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筛查和DSA检查的患者共216例,其中颅内椎动脉正常者33例(15.3%),狭窄率〈50%者45例(20.8%),狭窄率为50%~69%者44例(20.4%),狭窄率为70%-99%者94例(43.5%)。通过检测颅内段椎动脉、椎间隙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1、PSV2)和舒张期末流速(EDV1、EDV2),分别计算颅内段平均流速(MV)、颅内段与椎间隙段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末流速的比值SPRP(PSV,/PSV:)、SPRE(EDV,/EDV:)。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获得最佳截断点。结果TCCS诊断颅内段椎动脉狭窄血流动力学参数最佳截断点分别为:狭窄率〈50%的参数标准为110cm/s≤PSV1≤145cm/s,65cm/s≤MV≤85cm/s;狭窄率为50%~69%的参数标准为145cm/s≤PSV1≤190cm/s,85cm/s≤MV≤115cm/s;狭窄率为70%~99%的参数标准为PSV,≥190cm/s,MV≥115cm/s。结论TCCS可有效评价颅内段椎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颅内段椎动脉狭窄的超声评判标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狭窄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血管超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丁亚芳 惠品晶 +3 位作者 仲伟花 杨甲 郭亮 胡春洪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638-643,共6页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以头痛、头晕为主诉的患者150例,根据单侧椎动脉颅内段是否有狭窄分为研究组[100例;一侧椎...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以头痛、头晕为主诉的患者150例,根据单侧椎动脉颅内段是否有狭窄分为研究组[100例;一侧椎动脉管径(VAD)≤2.5 mm或与对侧VAD比值<1/1.7,且椎动脉颅内段狭窄]和单纯椎动脉发育不全(VAH)组(50例;一侧VAD≤2.5 mm或与对侧VAD比值<1/1.7,椎动脉全程未见狭窄),并纳入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双侧VAD>2.5 mm,椎动脉全程无狭窄)。所有研究对象行颈部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CTA)和(或)DSA检查。采用颈部血管超声记录VAD、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阻力指数、时均平均峰值流速,并计算椎动脉血流量及阻力指数差值。比较3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并对研究组患侧、单纯VAH组VAH侧、对照组左侧进行两两比较;评价不同参数对椎动脉颅内段狭窄诊断的可行性。结果椎动脉椎间段阻力指数诊断准确性较高,阻力指数差值、血流量、EDV、VAD有一定准确性,PSV的诊断准确性较差;其中,阻力指数为0.754、阻力指数差值为0.151、血流量为56.52 ml/min、EVD为9.5 cm/s、VAD为2.095 mm是诊断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最佳界值(最大Youden指数分别为0.695、0.605、0.383、0.495、0.381,敏感度分别为83.8%、63.6%、89.8%、81.6%、87.6%,特异度分别为85.7%、96.9%、48.5%、67.9%、50.5%,准确度分别为87.3%、80.2%、79.5%、67.7%、65.2%)。结论颈部血管超声检测椎动脉椎间段阻力指数、阻力指数差值、血流量、EDV、VAD可作为评估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参考,为及早诊断后循环缺血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血管超声 动脉 颅内 狭窄 阻力指数 血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椎动脉不对称性与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峰 华扬 +1 位作者 刘一铭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颈动脉规范化评估数据库课题组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2-318,共7页
目的分析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人群的椎动脉不对称性与椎动脉起始段狭窄(VAOS)病变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颈动脉超声规范化评估数据库”中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接受颈部动... 目的分析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人群的椎动脉不对称性与椎动脉起始段狭窄(VAOS)病变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颈动脉超声规范化评估数据库”中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接受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超声筛查者共6423例。收集受试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及左、右两侧椎动脉超声检查参数,即椎间隙段(V2段)内径及采用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和PSV起始段/PSV椎间隙段]评估的VAOS的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及闭塞)。依据检测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VAOS组与非VAOS组。将椎动脉内径≤2.0 mm定义为椎动脉发育不良(VAH);将双侧椎动脉V2段内径差值≥1.2 mm定义为椎动脉优势(VAD),并将所有患者分为VAD组和非VAD组(内径差<1.2 mm)。最终统计分析时,若涉及侧别,各组以侧进行统计;若未涉及侧别,各组以例数进行统计。以发生VAOS作为因变量,将一般资料、解剖学因素(VAH、VAD)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将其中P<0.05的项目作为自变量,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A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人群6423例,男1985例,女4438例;年龄19~80岁,平均(43±13)岁。其中VAD组628例,非VAD组5795例。(1)与VAD组比较,非VAD组女性占比更高(69.9%比61.3%,P<0.01),年龄更小[(43±13)岁比(45±14)岁,P<0.01],且年龄<40岁人群占比高于VAD组(46.3%比38.4%,P<0.01),VAH患者比例和VAOS发生比例均低于VAD组(分别为0.6%比17.2%和1.5%比4.0%,均P<0.01)。(2)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人群发生VAOS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AOS组男性比例、年龄、BMI及VAH和VAD的比例均高于非VAOS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92,95%CI:1.30~2.85,P=0.001)、年龄(OR=1.12,95%CI:1.10~1.14,P<0.01)和VAD(OR=2.14,95%CI:1.30~3.40,P=0.002)是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行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超声筛查人群发生VA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VAD的发生受性别和年龄影响,VAD是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人群发生VAOS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超声 起始狭窄 动脉发育不良 动脉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PAS-MRI在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夹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桂莲 马珠琳 +7 位作者 李晓会 张秋娟 陈敬菊 滕国良 刘娇 李涛 王何莹 朱新业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4期320-326,共7页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椎-基底动脉平行解剖磁共振成像(basi-parallel anatomic scanning,BPAS)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夹层鉴别诊断的作用。方法参照文献BPAS...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椎-基底动脉平行解剖磁共振成像(basi-parallel anatomic scanning,BPAS)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夹层鉴别诊断的作用。方法参照文献BPAS的扫描条件,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医师及技师探寻适合3.0-MR的扫描及图像处理参数,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部分住院及门诊MRA显示为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纤细或不显影、同期进行了BPAS检查的142例患者,其中临床疑诊为动脉夹层者20例,动脉硬化者60例,先天发育不良者62例,由两位未知患者临床资料的影像医师分别对所有患者的MRA及BPAS影像进行阅片,对20例临床疑诊夹层的病例MRA及MRA+BPAS影像诊断结果进行ROC曲线分析,并对两位影像医师的诊断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估。结果两位影像医师对20例夹层患者MRA+BPAS及MRA阅片诊断结果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vs 0.70和0.96 vs 0.75(P<0.01),提示MRA联合BPAS比单纯MRA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增加;MRA联合BPAS诊断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夹层的灵敏度比单纯MRA高(100%vs 55%,100%vs 60%,P<0.01);而两种诊断方法的特异度无显著差异(86.89%vs 85.25%,P=0.85;92.62%vs 90.16%,P=0.65);两位影像医师对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夹层的诊断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0.85)。结论 BPAS检查可通过显示血管外径与MRA联合精确评估椎-基底动脉颅内段血管状况,区分该部位血管病变为夹层、动脉硬化或先天性发育不良,为该部位血管病变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AS-MRI -基底动脉颅内 动脉夹层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支架成形术二例 被引量:1
9
作者 范一木 姚绍鑫 +2 位作者 李永秋 孙立军 闫世鑫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9期418-418,432,共2页
关键词 动脉颅内 支架成形术 高血压病史 狭窄 饮水呛咳 抗凝治疗 规律服药 体格检查 构音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治疗颅内段椎动脉狭窄二例
10
作者 刘建仁 刘玲 +9 位作者 晁明 黄鉴政 丁美萍 武建军 张广强 毛善英 章昀 胡海涛 张宝荣 宋水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6期683-686,共4页
关键词 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 动脉狭窄 积极治疗 颅内 颅内基底动脉狭窄 支架 PTA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平行解剖扫描磁共振成像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动态监测颅内段椎动脉夹层二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1
作者 陆家梁 黄玮 +8 位作者 王小雅 李涛 赵莉莉 党美娟 李也 吴宇伦 路子微 李晓会 张桂莲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54,共4页
脑血管影像学检查是目前诊断椎动脉夹层的主要依据,是观察动脉夹层形态学改变的重要手段。笔者回顾性分析了2例应用基底平行解剖扫描磁共振成像(BPAS-MRI)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显示血管外轮廓并动态监测血管形态学改变的颅内段椎动... 脑血管影像学检查是目前诊断椎动脉夹层的主要依据,是观察动脉夹层形态学改变的重要手段。笔者回顾性分析了2例应用基底平行解剖扫描磁共振成像(BPAS-MRI)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显示血管外轮廓并动态监测血管形态学改变的颅内段椎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PubMed数据库以“Basi-parallel anatomic scanning-MRI”“BPAS-MRI”“Artery dissection”等为关键词对既往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复习、讨论,以期为探索BPAS-MRI用于鉴别诊断颅内段椎-基底动脉病变及指导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平行解剖扫描磁共振成像 -基底动脉颅内 动脉夹层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颅内段急性闭塞临床影像特征及血管内治疗效果观察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洋 王丽娜 +9 位作者 朱良付 马振凯 周腾飞 周志龙 赵新宇 邢莹 管民 吴立恒 裴小溪 李天晓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 探讨椎动脉颅内段急性闭塞(AIVAO)患者的临床影像特征、血管内治疗(E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并分析2017年2月至2022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脑血管病科连续收治的发病24 h内接受急诊EVT的AIVAO患者的临... 目的 探讨椎动脉颅内段急性闭塞(AIVAO)患者的临床影像特征、血管内治疗(E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并分析2017年2月至2022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脑血管病科连续收治的发病24 h内接受急诊EVT的AIVAO患者的临床、影像、EVT及随访资料,包括起病形式(进展型、急进型、缓解-加重型)、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底动脉CT血管成像评分、基于扩散加权成像的后循环Albert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桥脑中脑指数、急性梗死部位、责任血管与对侧椎动脉优势情况比较、病因分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心源性栓塞、夹层)、术中采用的开通技术(支架取栓、导管抽吸取栓、支架置入、球囊扩张)、首发开通技术、补救措施[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血管再通分级(以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评估,2b~3级为成功再灌注)、发病至血管首次再通时间、穿刺至血管首次再通时间,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如术中栓子逃逸、术中夹层、术后7 d内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分≤3分为预后良好)等,并根据术后90 d随访结果,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分析两组间患者临床、影像、EVT及随访资料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42例患者,其中90.5%(38/42)为男性;起病形式以进展型居多(57.1%,24/42);梗死部位集中在小脑半球(81.0%,34/42);95.2%(40/42)患者病因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4.8%(2/42)病因为夹层;73.8%(31/42)的AIVAO发生在优势椎动脉侧;首发开通技术以支架取栓居多(50.0%,21/42),85.7%(36/42)采用多模式开通技术;直接血管成形率为38.1%(16/42),补救血管成形率为59.5%(25/42);95.2%(40/42)实现了成功再灌注;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5.7%(15/42),以术中栓子逃逸发生率(26.2%,11/42)最高,6例(14.3%)术后7 d内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90 d良好预后率为45.2%(19/42),术后90 d病死率为21.4%(9/42)。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更高[中位数评分:23.0(15.0,30.0)分比16.0(11.0,23.0)分,P=0.032]、后交通动脉开放患者比例更低(8/23比14/19,P=0.012)。结论 AIVAO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病因占比较高,进展型卒中发生率高,责任血管多为优势椎动脉,多需行多模式再通技术,成功再灌注率高,栓子逃逸并发症发生率高,高基线NIHSS评分、低后交通动脉开放率可能与不良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颅内 基底动脉 卒中 血管内治疗 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非急性闭塞血管内开通治疗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志龙 朱良付 +5 位作者 李天晓 吴立恒 李钊硕 管民 王丽娜 马振凯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91-397,共7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非急性闭塞(SNAIVAO)血管内开通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闭塞超过24 h的SNAIVAO并接受血管内开通治疗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围手术期并发... 目的探讨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非急性闭塞(SNAIVAO)血管内开通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闭塞超过24 h的SNAIVAO并接受血管内开通治疗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前术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随访期间支架再狭窄及卒中复发事件。采用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评估血管再通与否(TICI≥2b为血管成功再通)。结果共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24例SNAIVAO患者,其中23例成功开通(TICI均为3级),术后半年22例患者病情改善,2例稳定,mRS评分由术前的中位评分4(2,5)分恢复至出院时的中位评分3(2,4)分,术后半年的mRS中位评分为2(1,3)分。术前与出院前(Z=-3.153,P=0.002)、术后6个月(Z=-4.069,P<0.05)的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例术中,3例并发夹层,1例神经症状加重。术后6个月DSA影像随访的17例患者中,再发狭窄6例,其中同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再发卒中1例。结论SNAIVAO的闭塞段虽较长,但成功开通率高,安全性高,临床预后好,开通血管远期再狭窄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颅内 症状性 非急性 闭塞 血管内开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支架成形术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逄锦峰 魏盾 +1 位作者 孙绪腾 赵长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 方法 对24 例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造影,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并根据患者血管 狭窄程度给予预扩张或后扩张。 结果 24例患者椎动脉狭窄和基底...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 方法 对24 例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造影,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并根据患者血管 狭窄程度给予预扩张或后扩张。 结果 24例患者椎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狭窄的狭窄率从术前平 均84%下降到24%,术后均没有缺血性卒中发作。随访13个月,22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2例 患者遗有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其中1例与手术有关,1例与颅内血管远端病变有关。 结论 椎 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内科治疗无效时,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可以缓解椎 基底动脉 狭窄患者缺血症状,预防卒中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动脉 基底动脉狭窄 临床应用 成形术 -基底动脉 颅内 无效 根据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枕下段走行变异分型及其临床应用综述 被引量:1
15
作者 练沛荣 陈虎 +3 位作者 易红蕾 冯治滨 涂强 夏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46-750,共5页
颅颈交界区损伤占颈椎外伤的10%~30%[1],寰枕融合、颅底凹陷症、寰枢椎脱位可使颈髓和延髓受压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丧失[2],上述疾病通常需要行颅颈交界区或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3],椎动脉在颅颈交界区存在较多变异[4,5],影响手术... 颅颈交界区损伤占颈椎外伤的10%~30%[1],寰枕融合、颅底凹陷症、寰枢椎脱位可使颈髓和延髓受压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丧失[2],上述疾病通常需要行颅颈交界区或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3],椎动脉在颅颈交界区存在较多变异[4,5],影响手术的显露及内固定的置入[6,7],一旦造成椎动脉损伤,后果非常严重[8,9]。据报道,C_(1~2)后路固定手术椎动脉损伤发生率为1.35%,其中54%的椎动脉损伤发生在C_(1)侧块螺钉或C_(2)椎弓根螺钉置入过程中,23.1%的椎动脉损伤病例发生了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小脑或脑干梗死[10]。熟悉椎动脉枕下段的解剖变异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当前学术界对椎动脉枕下段变异的分型方法繁多,本文对此进行综述,并分析不同类型椎动脉对于颅颈交界区及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手术中置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交界区 动脉 枕下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
16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3,共1页
德国莱比锡Park医院Werner等报道了该中心使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经验。他们在2003至2008年,采用紫杉醇涂层支架治疗28例(男17例,平均年龄66岁)症状性椎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
关键词 动脉起始 支架治疗 药物洗脱 狭窄 动脉 PARK 平均年龄 症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椎-基底动脉急性闭塞的治疗和预后——单中心经验
17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352-352,共1页
椎-基底动脉颅内段急性闭塞通常预后较差。webb教授等报道了治疗该病的经验。2004-2010年,共收治24例椎-基底动脉颅内段急性闭塞的患者,其中1例因资料不全、1例因基底动脉狭窄而剔除。对其余的2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闭塞部... 椎-基底动脉颅内段急性闭塞通常预后较差。webb教授等报道了治疗该病的经验。2004-2010年,共收治24例椎-基底动脉颅内段急性闭塞的患者,其中1例因资料不全、1例因基底动脉狭窄而剔除。对其余的2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闭塞部位、是否有高凝状态、发病到血管内治疗的时间、发病到血管再通的时间、并发症、血管内治疗装置、抗凝治疗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血管内治疗 急性闭塞 颅内 预后 心经 基底动脉狭窄 闭塞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支架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董白晶 张鸿祺 +3 位作者 支兴龙 凌锋 焦力群 陈赞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86-87,共2页
关键词 动脉 夹层动脉 治疗 覆膜支架 颅内 左侧 吞咽困难 意识 患者 面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志 冯华 +2 位作者 朱刚 缪洪平 王宪荣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555-555,共1页
关键词 动脉夹层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血管内治疗 动脉夹层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血管内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 16排螺旋CT CT检查 动脉颅内 进行性加重 CTA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脑梗死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丹 刘伟 +2 位作者 胡月新 黄芩 韦焘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93-896,共4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 287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剔除资料不全患者,将纳入研究的762例患者的28项可能影响因素先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有统计学意...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 287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剔除资料不全患者,将纳入研究的762例患者的28项可能影响因素先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自变量中,椎动脉颅外段狭窄(OR=1.982,95%CI:1.120-3.989)、椎动脉颅内段狭窄(OR=2.241,95%CI:1.102-4.890)和大脑后动脉狭窄(OR=1.902,95%CI:1.104-3.531)与后循环脑梗死相关(P〈0.15)。结论椎动脉颅外段狭窄、椎动脉颅内段狭窄、大脑后动脉狭窄可能为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脑梗死 危险因素 动脉狭窄 动脉颅内狭窄 基底动脉狭窄 大脑后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