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动脉第3段的临床解剖研究进展
1
作者 安雷雷 孔祥玉 杜心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4-740,共7页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供血不足导致的眩晕越来越多见,有关VA形态学研究已逐渐引起重视。由于其第3段(V3)行程复杂、弯曲多,与寰枕、寰枢关节毗邻,头颈部活动其血流受到影响。骨关节增龄性改变如韧带肥厚、关...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供血不足导致的眩晕越来越多见,有关VA形态学研究已逐渐引起重视。由于其第3段(V3)行程复杂、弯曲多,与寰枕、寰枢关节毗邻,头颈部活动其血流受到影响。骨关节增龄性改变如韧带肥厚、关节不稳及椎动动脉硬化等,均有可能使椎动脉受压、血管管道变窄,导致脑血流量减少,所以椎动脉V3段是近年研究热点,现将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第3段 形态特征 变异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V_(3)段与第2颈神经毗邻关系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2
作者 安雷雷 孔祥玉 +3 位作者 刘鹏飞 张宾 马真 杜心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观察椎动脉第3段垂直段(V_(3)v)与第2颈神经(C_(2N))毗邻关系,为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arteriopathy,CSA)及枕颈痛合并眩晕的发生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头颈标本33侧,解剖剥离法显露C_(2N)和V_(3)v及其相邻的结构... 目的观察椎动脉第3段垂直段(V_(3)v)与第2颈神经(C_(2N))毗邻关系,为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arteriopathy,CSA)及枕颈痛合并眩晕的发生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头颈标本33侧,解剖剥离法显露C_(2N)和V_(3)v及其相邻的结构,观测V_(3)v与C_(2N)交叉部位,范围及形态。结果所有标本中V_(3)v与C_(2N)前支均为横向交叉,跨越椎动脉后方(33/33,100%)。依据其接触程度可分为3种类型:①接触性交叉:C_(2N)的前支依其条索状原形与V_(3)v横向交叉,共6侧占18.2%;②压痕性交叉:C_(2N)横跨V_(3)v段呈扁带状或纵向凹痕状,共7侧占21.2%;③半缠绕压扁带性交叉:C_(2N)前支呈扁带状横向半环形缠绕V_(3)v,共20侧占60.6%。交叉处呈直角交叉16侧占48.5%。V_(3)v交叉前和交叉处管径分别为(3.82±0.07)mm、(3.35±0.05)mm;交叉前和交叉处C_(2N)前支宽径为(2.38±0.05)mm、(3.53±0.09)mm。交叉处距中线距离(23.25±0.39)mm;交叉处距同侧寰枢外侧关节囊距离(6.26±0.2)mm;距同侧C2-3关节突关节距离(11.78±0.3)mm。结论V_(3)v与C_(2N)前支形成横向交叉性接触,其中以半缠绕压扁带性交叉为主,这种毗邻关系可能使C_(2N)前支压迫V_(3)v使大脑供血减少,可能是CSA发生机制之一和/或高血压合并枕颈痛的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第3段 第2颈神经 枕颈痛 动脉型颈 解剖剥离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