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Flow技术在椎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沈继红 陈悦 +4 位作者 严军 宋烨 府新新 白喜玲 党渭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1期7-8,共2页
目的 探讨二维血流显像技术在诊断椎动脉 (VA)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对 80例脑梗塞、糖尿病和冠心病等血管疾病多发人群 ,分别进行双侧椎动脉CDFI、PDI及B Flow检查 ,观察椎动脉形态、走行 ,管壁厚度 ,管腔内血流情况 ,并进行... 目的 探讨二维血流显像技术在诊断椎动脉 (VA)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对 80例脑梗塞、糖尿病和冠心病等血管疾病多发人群 ,分别进行双侧椎动脉CDFI、PDI及B Flow检查 ,观察椎动脉形态、走行 ,管壁厚度 ,管腔内血流情况 ,并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 根据所测内膜、内径和斑块等图像特征 ,可以反映椎动脉硬化及狭窄等情况。B Flow显像是一种新型血管疾病影像学检查方法 ,能同时显示血流和背景组织结构 ,与CDFI、PDI结合使用 ,能清晰显示异常影像 ,提高椎动脉疾病诊断率。结论 在椎动脉疾病的检查中 ,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B-FLOW 彩色多普勒血流图 椎动脉疾病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学改变 被引量:49
2
作者 刘兰 刘筠 许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2-66,99,共6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与同期60名无眩晕但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体检志愿者(对照组)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颈部CT血管成像及头部MR血管成像资料,将单因素比...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与同期60名无眩晕但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体检志愿者(对照组)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颈部CT血管成像及头部MR血管成像资料,将单因素比较的阳性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危险因素,并将后循环缺血组患者的椎动脉狭窄程度和基底动脉迂曲程度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1)后循环缺血组高血压、高脂血症、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椎动脉变异及基底动脉迂曲的发生率分别为59.0%(72例)、55.7%(68例)、64.8%(79例)、41.0%(50例)、28.7%(35例)及30.3%(37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20例)、31.7%(19例)、35.0%(21例)、15.0%(9例)、10.0%(6例)及15.0%(9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OR=3.891,95%CI:1.721-8.800,P〈0.01)、椎动脉变异(OR=3.231,95%CI:1.238-8.432,P=0.017)及基底动脉迂曲(OR=2.664,95%CI:1.189-5.972,P=0.017)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后循环缺血组椎动脉狭窄程度和基底动脉迂曲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动脉优势在基底动脉弯曲程度≥2级与〈2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椎动脉变异及基底动脉迂曲是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椎动脉优势是基底动脉迂曲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眩晕 -基底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