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动脉起始部腔内血栓1例
1
作者 丁杨 陈艺婕 +2 位作者 郑续 陈毅刚 张锦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245,共3页
椎动脉起始部腔内血栓(intraluminal thrombus,ILT)临床少见,因症状不典型易漏诊,但其动脉-动脉栓塞风险可致严重后循环缺血。本文报道1例漏诊ILT病例,旨在提升临床识别能力。患者,男,49岁,2023年6月25日因“突发头晕伴恶心12 h”急诊就... 椎动脉起始部腔内血栓(intraluminal thrombus,ILT)临床少见,因症状不典型易漏诊,但其动脉-动脉栓塞风险可致严重后循环缺血。本文报道1例漏诊ILT病例,旨在提升临床识别能力。患者,男,49岁,2023年6月25日因“突发头晕伴恶心12 h”急诊就诊,头颅CT提示后循环缺血,予阿司匹林0.2 g/d、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后离院。次日门诊头颅MRI示右侧小脑半球新近梗死灶。28日再发头晕,伴行走不稳、右侧偏身麻木,持续不好转,于29日入院。颈部CTA示右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远端管腔内充盈缺损合并Donut征,确诊ILT。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为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氯吡格雷75 mg/d,共15周。门诊颈部血管高分辨MRI示右椎动脉V1~V2段闭塞。11月2日在局麻下行血管内治疗,术后90 d及6个月随访,无脑缺血事件复发,mRS评分0分。本例患者提示,对后循环缺血患者,若初诊影像未明确责任病灶,需警惕ILT可能;药物治疗联合早期(5~7 d)CTA动态评估可有效逆转血栓进展,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腔内血栓 抗血小板 动脉开口狭窄 椎动脉开口支架植入术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30例血管内支架治疗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东 李慎茂 +3 位作者 朱凤水 缪中荣 焦力群 凌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32-234,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我院3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患者;术中先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术,同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我院3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患者;术中先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术,同期在颈动脉保护伞下采用自膨支架进行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术,观察其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疗效。结果 30例患者共成功植入自膨支架30枚,椎动脉开口同期共成功植入31枚球囊扩张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均〈20%,技术成功率达100%(30/30),围手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脑出血等并发症。30例患者在术后第2 d复查颈、椎动脉超声及颅多普勒超声,均未发现再狭窄。14例表现为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术后症状缓解12例(85.7%,12/14)。30例患者在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亦无TIA及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结论同期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但远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 动脉颅外段 动脉开口 重度狭窄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支架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夏金超 汪勇锋 +4 位作者 许岗勤 薛降宇 白卫星 朱良付 王子亮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支架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73例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共86条病变血管接受支架成形术治疗,分别应用肾动脉支架23枚,Apollo支架26枚,冠状动脉裸支架19枚,药物洗脱支架(DES)18枚。...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支架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73例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共86条病变血管接受支架成形术治疗,分别应用肾动脉支架23枚,Apollo支架26枚,冠状动脉裸支架19枚,药物洗脱支架(DES)18枚。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不同类型支架植入术疗效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不同类型椎动脉开口支架成形术均获成功。术前影像显示椎动脉开口平均狭窄率为90.9%,术后即刻影像显示平均残余狭窄率为10.3%。围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2%(1/86)。术后平均随访(6.2±3.1)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肾动脉枚架失访1枚,再发狭窄4枚(17%);Apollo枚架失访2枚,再发狭窄8枚(31%),1例患者术后第2日并发大面积后循环脑梗死;冠状动脉裸枚架无失访,再狭窄7枚(37%),1例患者6个月时枚架断裂;DES组失访1枚,再狭窄2枚(11%),与其他组再发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枚架治疗椎动脉狭窄安全有效。DES在降低枚架内再狭窄发生方面最优,肾动脉枚架次之,Apollo枚架和冠状动脉裸枚架再狭窄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洗脱支架 金属裸支架 动脉开口狭窄 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开口病变的近远期结果分析
4
作者 郭丽君 毛节明 +4 位作者 郭静萱 李伟联 张福春 温尚煜 陈明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0-71,共2页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开口病变的近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冠状动脉开口病变的病人,按常规标准方法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并在术后6个月接受临床和(或)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支架植入的技术和临床成功率...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开口病变的近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冠状动脉开口病变的病人,按常规标准方法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并在术后6个月接受临床和(或)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支架植入的技术和临床成功率均为100%,无死亡、急性心肌梗塞及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发症。支架植入手术前、后血管直径狭窄程度分别为(87±9)%与(-2±5)%(P<0.01);管腔最小开放直径分别为0.47±0.31mm与3.16±0.37mm(P<0.01)。临床随访心绞痛复发率为20%(4/20),9例病人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随访,3例发生了再狭窄。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冠状动脉开口病变是安全有效的,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口病变 冠状动脉 支架植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起始部腔内血栓治疗1例 被引量:2
5
作者 陈艺婕 陈毅刚 +2 位作者 叶姗 郑续 张锦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54-1056,共3页
椎动脉起始部腔内血栓(intraluminal thrombus,ILT)较为少见,主要通过动脉-动脉栓塞机制引发后循环缺血,甚至危及生命。目前治疗尚无统一标准,方法包括抗血小板、抗凝、机械取栓、支架成形术和动脉内膜剥脱等。尚无高等级证据支持何种... 椎动脉起始部腔内血栓(intraluminal thrombus,ILT)较为少见,主要通过动脉-动脉栓塞机制引发后循环缺血,甚至危及生命。目前治疗尚无统一标准,方法包括抗血小板、抗凝、机械取栓、支架成形术和动脉内膜剥脱等。尚无高等级证据支持何种方法更优[1]。药物治疗方面,药物种类、剂量、疗程等亦无统一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腔内血栓 抗凝 动脉开口狭窄 椎动脉开口支架植入术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四例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建军 缪中荣 +5 位作者 李慎茂 朱凤水 吉训明 秦晓红 宋庆斌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8期350-353,共4页
目的 通过应用药物洗脱支架(CypherTM)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观察,以探讨防止再狭窄的机制。方法 选择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4例患者,1例右颈内动脉C4段重度狭窄伴左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2例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1例右侧大脑中动... 目的 通过应用药物洗脱支架(CypherTM)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观察,以探讨防止再狭窄的机制。方法 选择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4例患者,1例右颈内动脉C4段重度狭窄伴左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2例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1例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病变狭窄程度经DSA造影证实均在90%以上,狭窄长度为13-15 mm。在全身麻醉下,以Seldinger's技术行右股动脉穿刺,置入6 F动脉鞘,使用6 F Envoy导引导管,在微导丝引导下将CypherTM支架准确定位后释放。 结果 DSA造影证实:1例右颈内动脉C4段伴左椎动脉开口狭窄,管径恢复正常,2例椎动脉V4段及1例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4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在治疗冠状动脉狭窄中已有应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新的尝试,临床效果及能否预防再狭窄,尚需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洗脱支架 治疗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动脉开口重度狭窄 预防 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巧玉 刘嘉慧 +1 位作者 徐琳颖 季晓飞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24-930,共7页
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与前循环血管相比,其走形更为迂曲、狭窄部位血管解剖结构更为复杂,其所致卒中复发率及致死、致残率更高,治疗更具挑战性,但在临床上却很少被关注,最佳的临床决策尚不明确。其主要的治... 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与前循环血管相比,其走形更为迂曲、狭窄部位血管解剖结构更为复杂,其所致卒中复发率及致死、致残率更高,治疗更具挑战性,但在临床上却很少被关注,最佳的临床决策尚不明确。其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危险因素管理、降脂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血管内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其他治疗等。本文对上述治疗方式作一综述,旨在为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治疗和脑卒中二级预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基底动脉狭窄 药物治疗 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 经皮支架植入术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患者视野缺损恢复1例
8
作者 刘恋 莫大鹏 +1 位作者 宋立刚 缪中荣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7期586-589,共4页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年龄43岁,因"头晕6个月,再发伴视物模糊20 d"于2014年12月10日就诊于我院介入神经病学科。患者于6个月前,因发作性头晕就诊于当地医院,头晕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后缓解,不伴恶心及呕吐,不伴肢体无力及麻木等症状。
关键词 动脉开口狭窄 支架 再狭窄 血流动力学 视野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