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后循环血流灌注量的CDFI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郭强 田家玮 +3 位作者 罗伟华 陈道芳 徐芳 史登刚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164-167,共4页
目的评价椎动脉发育不良与脑动脉后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关系,为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后循环缺血性病变及症状提供血流动力学依据。方法选取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53例,正常对照组60例,进行椎动脉超声检查,测量椎动脉内径(vertebral artery diame... 目的评价椎动脉发育不良与脑动脉后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关系,为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后循环缺血性病变及症状提供血流动力学依据。方法选取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53例,正常对照组60例,进行椎动脉超声检查,测量椎动脉内径(vertebral artery diameter,VAD),收缩期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期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流速时间积分(velocity-time integral,VTI)、心率(heart rate,HR),并计算血管截面积(A)及血流量(Q),分析椎动脉发育不良对后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结果病例组后循环血流量为(299.83±58.52)mL/min,对照组为(351.26±49.17)mL/min,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发育不良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量(47.57±18.41)mL/min、舒张期流速(11.46±3.97)cm/s、阻力指数0.78±0.09,与健侧椎动脉及对照组左右侧椎动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育不良侧椎动脉的血流量与椎动脉内径呈高度正相关性(R2=0.887 8),而与阻力指数呈高度负相关性(R2=0.849 4)。结论发育不良侧椎动脉的血流量明显减低,虽然健侧存在代偿,但后循环总血流灌注量仍较健康人显著减低,椎动脉发育不良是后循环缺血性病变的潜在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血流显像 椎动脉发育不良 血流灌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发育不良的临床现状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倩 郭阳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4期318-323,共6页
椎动脉发育不良与椎动脉先天闭塞,特别是在椎动脉的解剖变异中,是一种并不常见的后循环胚胎变异。大量数据表明在伴或不伴有基底动脉形态变异的情况下,尤其在合并了其他脑血管危险因素时,后循环缺血的发生与椎动脉发育不良有关。尽管在... 椎动脉发育不良与椎动脉先天闭塞,特别是在椎动脉的解剖变异中,是一种并不常见的后循环胚胎变异。大量数据表明在伴或不伴有基底动脉形态变异的情况下,尤其在合并了其他脑血管危险因素时,后循环缺血的发生与椎动脉发育不良有关。尽管在椎动脉发育不良的定义与评估方法上仍存在争议,既往的研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同侧的发育不良的椎动脉净流速降低,而发育正常的椎动脉净流速代偿性的增加,导致局部血流低灌注,甚至出现临床症状,说明椎动脉发育不良具有更易于闭塞的特点,并增加了远端血栓形成的概率[1]。此外,椎动脉发育不良可能引发其他复杂的神经血管疾病如偏头痛、前庭神经元炎、发作性眩晕以及椎动脉夹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发育不良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低灌注 基底动脉迂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后循环血流量和管壁剪切力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7
3
作者 鹿桂凤 张道培 +6 位作者 齐进兴 王献 吴帅只 王丽 南宫晓霞 任雅芳 禹萌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3-139,共7页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椎动脉发育不良(VAH)患者后循环血流量、管壁剪切力等参数变化,了解VAH促发后循环梗死(PCI)的可能机制。方法前瞻性连续入组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可疑为血管性眩晕患者261例...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椎动脉发育不良(VAH)患者后循环血流量、管壁剪切力等参数变化,了解VAH促发后循环梗死(PCI)的可能机制。方法前瞻性连续入组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可疑为血管性眩晕患者261例,采用眩晕症状量表(VSS)评价眩晕严重程度。患者均于入院3 d内完成TCD和高场强MR检查[T1、T2加权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扩散加权成像(DWI),MR血管成像(MRA),对比剂增强MRA(CEMRA)],并根据椎动脉直径大小结合VAH诊断标准,分为VAH组和非VAH组,分析两组间后循环血流速度[收缩期血流速度(V_s)、舒张期血流速度(V_d)、平均血流速度(V_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平均血流量(MFV)及管壁剪切力(WSS)的差异。应用SPSS19. 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组内或组间比较分别采用配对、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61例患者中,VAH患者78例(29. 9%),合并基底动脉发育不良26例,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37例,发生PCI 48例(18. 4%)。与非VAH组比较,VAH组患者眩晕程度更重[3(2,4)级比3(1,3)级,Z=2. 09],后循环梗死发生率明显升高[25. 6%(20/78)比13. 5%(28/183),χ~2=5. 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VAH组发育不良侧椎动脉V_s、V_d、V_m、MFV及WSS分别为(30±8)、(8±4)、(17±5) cm/s和(33±17) ml/min、(10±3) dyn/cm^2,较同组对侧和非VAH组左右侧明显减低(均P <0. 05),VAH组正常侧椎动脉MFV[(175±82) ml/min]较非VAH组左右侧代偿性轻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双侧椎动脉总MFV较非VAH组明显降低[(207±98) ml/min比(291±112) ml/min,P <0. 05]。与非VAH组比较,VAH组基底动脉V_s、V_d、V_m及MFV、WSS降低[分别为(56±21) cm/s比(69±19) cm/s、(20±10) cm/s比(27±10) cm/s、(34±14) cm/s比(44±14) cm/s、(128±77) ml/min比(178±78) ml/min、(16±8) dyn/cm^2比(19±7) dyn/cm^2,t值分别为-4. 85、-5. 10、-5. 23、-4. 45、-3. 58],RI增高(0. 7±0. 2比0. 6±0. 1,t=4. 07),PI降低(0. 9±0. 2比1. 0±0. 3,t=-2. 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VAH组发育不良侧大脑后动脉的TCD各项参数与对侧及非VAH组左右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眩晕合并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VAH发生率较高,VAH影响后循环血流动力学,可能与PCI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椎动脉发育不良 后循环梗死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管壁剪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发育不良与急性单发后循环梗死患者梗死部位和椎-基底动脉形态及斑块特征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孙宜永 闫鹏 +2 位作者 李珊 李继锋 孙钦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30-238,247,共10页
目的 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与急性单发后循环梗死部位、椎-基底动脉形态及斑块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3月至2020年12月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首次住院的急性单发性后循环梗死患者477例。根据DSA检查结果,将477例分为椎动脉... 目的 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与急性单发后循环梗死部位、椎-基底动脉形态及斑块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3月至2020年12月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首次住院的急性单发性后循环梗死患者477例。根据DSA检查结果,将477例分为椎动脉发育不良组(209例)和椎动脉发育正常组(268例);根据脑梗死存在的侧别,将椎动脉发育不良组进一步分为椎动脉发育不良侧(椎动脉发育不良与脑梗死同侧,127例)和椎动脉发育正常侧(椎动脉发育正常与脑梗死同侧,82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以及基线血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肌酐、纤维蛋白原水平、后循环梗死部位(近、中、远段)、基底动脉弯曲度指数、基底动脉弯曲凸向、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椎动脉开口角度、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差异。比较两组椎动脉颅内段责任斑块特征[斑块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血管重构模式(正性重构、负性重构和无明显重构)、斑块强化程度(无强化、轻度强化、明显强化)、斑块形态(偏心性斑块和向心性斑块)]。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以及基线血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肌酐、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椎动脉发育不良组近段、中段、远段梗死占比分别为22.0%(46/209)、40.7%(85/209)、37.3%(78/209),椎动脉发育正常组近段、中段、远段梗死占比分别为13.1%(35/268)、45.1%(121/268)、41.8%(112/268),两组梗死部位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4,P=0.036)。椎动脉发育不良组中,椎动脉发育不良侧近段、中段、远段梗死占比分别为27.6%(35/127)、35.4%(45/127)、37.0%(47/127),椎动脉发育正常侧近段、中段、远段梗死占比分别为13.4%(11/82)、48.8%(40/82)、37.8%(31/82),两侧梗死部位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0,P=0.035)。(3)椎动脉发育不良组椎动脉颅内段狭窄、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弯曲比例及基底动脉弯曲度指数均高于椎动脉发育正常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6.9%(98/209)比20.5%(55/268),χ^(2)=37.472;31.1%(65/209)比13.1%(35/268),χ^(2)=23.066;73.7%(154/209)比56.0%(150/268),χ^(2)=29.192;0.06(0.00,0.08)比0.03(0.00,0.06),Z=-3.228;均P<0.01];两组椎动脉开口锐角发出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发育不良组中,基底动脉弯曲凸向发育不良侧的比例高于凸向发育正常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3%(102/127)比63.4%(52/82),P<0.01];发育不良侧与发育正常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开口锐角发出比例及基底动脉弯曲度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153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中存在责任斑块者140例,其中椎动脉发育不良组责任斑块92个、椎动脉发育正常组责任斑块48个。椎动脉发育不良组责任斑块负荷高于椎动脉发育正常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4(69.7,86.2)%比75.1(65.3,81.6)%,Z=-2.173,P<0.05];两组责任斑块面积、重构指数、重构模式、强化斑块、斑块形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动脉发育不良组中,发育不良侧有54个责任斑块,发育正常侧有38个责任斑块;发育不良侧责任斑块负荷高于发育正常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9(71.3,87.7)%比75.6(68.6,82.8)%,Z=-2.494,P<0.01],两侧责任斑块面积、重构指数、重构模式、强化斑块和斑块形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合并椎动脉发育不良与椎动脉发育正常的后循环梗死患者梗死部位分布存在差异;与后循环梗死但椎动脉发育正常患者比较,后循环梗死合并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的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比例、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比例、基底动脉弯曲比例、基底动脉弯曲度指数、椎动脉颅内段责任斑块负荷更高。后循环梗死合并椎动脉发育不良中,椎动脉发育不良侧梗死部位分布与椎动脉发育正常侧存在差异,椎动脉发育不良侧基底动脉弯曲凸向比例及椎动脉颅内段责任斑块负荷较发育正常侧更高。尽管临床上对椎动脉发育不良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应对其进行定期筛查和随访,以减少或避免后循环梗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供血不足 椎动脉发育不良 脑梗死 斑块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发育不良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从假说到发病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俞越 徐子奇 罗本燕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10期880-884,共5页
椎动脉发育不良是临床常见的后循环血管变异。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椎动脉发育不良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并与之存在区域性关联。椎动脉发育不良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椎动脉发育不良与后循环缺血... 椎动脉发育不良是临床常见的后循环血管变异。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椎动脉发育不良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并与之存在区域性关联。椎动脉发育不良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椎动脉发育不良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之间的关系以及潜在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科学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发育不良 后循环 缺血性卒中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人椎动脉发育不良与眩晕的关系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中银 庄闪花 +1 位作者 谭琦 郑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9期951-952,共2页
目的:探讨青年人反复发作短暂性眩晕与椎动脉解剖变异之间的关系。方法:治疗组为反复发作眩晕两次以上的患者,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分别进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查。结果:治疗组MRA异常率72.9%,TCD异常率77.1%;... 目的:探讨青年人反复发作短暂性眩晕与椎动脉解剖变异之间的关系。方法:治疗组为反复发作眩晕两次以上的患者,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分别进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查。结果:治疗组MRA异常率72.9%,TCD异常率77.1%;对照组MRA异常率11.5%,TCD异常率19.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MRA检查与TCD检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年人反复发作眩晕与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有关,MRA与TCD检查均可作为诊断的客观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人 椎动脉发育不良 眩晕 磁共振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发育不良及其与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苏慧荣 宋建勋 黄腾达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9-123,共5页
椎动脉发育不良是大脑后循环系统的先天性血管变异,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它可能是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既往的研究多数基于传统管腔成像技术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与后循环脑卒中的关系,但忽略了鉴别椎动脉发育不良与动脉粥样硬... 椎动脉发育不良是大脑后循环系统的先天性血管变异,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它可能是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既往的研究多数基于传统管腔成像技术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与后循环脑卒中的关系,但忽略了鉴别椎动脉发育不良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必要性,高分辨力血管壁成像显示管壁结构改变具有巨大优势,能更深层次地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本文就椎动脉发育不良的诊断及发生率、影像评价方法及其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对椎动脉发育不良的关注及进一步认识,减少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发育不良 缺血性脑卒中 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力血管壁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放射学》出版:颈部血管超声联合介入放射学治疗在椎动脉发育不良诊断中的效能 被引量:1
8
作者 吴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I0005-I0005,共1页
书名:《介入放射学》作者:倪才方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定价:79.80元ISBN:9787030434463近年,医疗器械设备制造技术的进步产生了专为介入放射科医生设计的卓越设备,其进一步推动了介入放射学治疗在各类诊断中的重要地位。在我国,许多医院在... 书名:《介入放射学》作者:倪才方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定价:79.80元ISBN:9787030434463近年,医疗器械设备制造技术的进步产生了专为介入放射科医生设计的卓越设备,其进一步推动了介入放射学治疗在各类诊断中的重要地位。在我国,许多医院在现有的放射线学科基础上设立了介入放射线学专科,以用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放射学 医疗器械设备 介入放射科 颈部血管超声 放射线 椎动脉发育不良 诊断和治疗 学科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影像学评估及其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皓 宋冰欣 +2 位作者 白雪松 焦力群 赵彦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59-564,共6页
椎动脉发育不良(VAH)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相关,但VAH与椎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在脑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上较难鉴别。目前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作者从尸检、影像学检查等方面对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的定义及发生... 椎动脉发育不良(VAH)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相关,但VAH与椎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在脑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上较难鉴别。目前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作者从尸检、影像学检查等方面对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的定义及发生率进行了总结,并对其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关系进行了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卒中 椎动脉发育不良 影像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起源异常与发育不良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朱玄 辛世杰 +2 位作者 王雷 李晰 吕俊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3-297,共5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起源异常和椎动脉发育不良(VAH)的发生率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为影像诊断及临床手术提供资料和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 370例患者的胸部增强MSCT影像资料,对原始图像进行技术重组,重点观察分析椎动脉起源及椎动脉V1段直径... 目的探讨椎动脉起源异常和椎动脉发育不良(VAH)的发生率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为影像诊断及临床手术提供资料和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 370例患者的胸部增强MSCT影像资料,对原始图像进行技术重组,重点观察分析椎动脉起源及椎动脉V1段直径变化特点。逐例测量椎动脉V1段的内径。将椎动脉全程均匀性纤细,V1段内径<2.5 mm定义为VAH。结果2 370例患者中左椎动脉起源异常131例(5.5%),均发自主动脉弓。其中发自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之间主动脉弓126例(5.3%),发自左锁骨下动脉远端主动脉弓5例(0.2%)。右椎动脉起源于右颈总动脉4例(0.16%),均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根据椎动脉是否发自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主动脉弓,将检查者分为起源正常组与起源变异组。正常组(n=1 985)中,左侧VAH 71例,右侧VAH 144例。变异组(n=126)中左侧VAH共22例,右侧VAH共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左椎动脉直接起源于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之间的主动脉弓为最常见的椎动脉起源异常,其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左椎动脉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与左椎动脉发育不良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变异 动脉起源异常 椎动脉发育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发育异常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莉 吕发金 +4 位作者 罗天友 蔡昌平 李琦 姚开情 刘筱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1-335,共5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异常伴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与后循环缺血(PCI)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头颅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CTDSA)检查的218例PCI患者(PCI组)和110名无前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于VR图上观察有...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异常伴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与后循环缺血(PCI)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头颅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CTDSA)检查的218例PCI患者(PCI组)和110名无前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于VR图上观察有无孤立性椎动脉(IVH)、椎动脉发育不良(HVA)及FTP,并测量双侧椎动脉颅内段起始处管径。对椎动脉发育异常合并FTP与PC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对照组中,IVH占1.82%(2/110),HVA占17.27%(19/110),FTP占7.27%(8/110);其中椎动脉发育异常伴FTP占0.91%(1/110);2PCI组中,IVH占10.55%(23/218),HVA占49.08%(107/218);FTP占28.90%(63/218);椎动脉发育异常伴FTP占25.23%(55/218);3对照组与PCI组间椎动脉发育异常伴FTP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35.56,P<0.001);4椎动脉发育异常伴FTP与PCI具有相关性(r=0.31,P<0.001)。结论椎动脉发育异常伴FTP可能引起P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椎动脉发育不良 孤立性动脉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椎动脉不对称性与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峰 华扬 +1 位作者 刘一铭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颈动脉规范化评估数据库课题组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2-318,共7页
目的分析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人群的椎动脉不对称性与椎动脉起始段狭窄(VAOS)病变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颈动脉超声规范化评估数据库”中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接受颈部动... 目的分析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人群的椎动脉不对称性与椎动脉起始段狭窄(VAOS)病变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颈动脉超声规范化评估数据库”中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接受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超声筛查者共6423例。收集受试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及左、右两侧椎动脉超声检查参数,即椎间隙段(V2段)内径及采用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和PSV起始段/PSV椎间隙段]评估的VAOS的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及闭塞)。依据检测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VAOS组与非VAOS组。将椎动脉内径≤2.0 mm定义为椎动脉发育不良(VAH);将双侧椎动脉V2段内径差值≥1.2 mm定义为椎动脉优势(VAD),并将所有患者分为VAD组和非VAD组(内径差<1.2 mm)。最终统计分析时,若涉及侧别,各组以侧进行统计;若未涉及侧别,各组以例数进行统计。以发生VAOS作为因变量,将一般资料、解剖学因素(VAH、VAD)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将其中P<0.05的项目作为自变量,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A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人群6423例,男1985例,女4438例;年龄19~80岁,平均(43±13)岁。其中VAD组628例,非VAD组5795例。(1)与VAD组比较,非VAD组女性占比更高(69.9%比61.3%,P<0.01),年龄更小[(43±13)岁比(45±14)岁,P<0.01],且年龄<40岁人群占比高于VAD组(46.3%比38.4%,P<0.01),VAH患者比例和VAOS发生比例均低于VAD组(分别为0.6%比17.2%和1.5%比4.0%,均P<0.01)。(2)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人群发生VAOS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AOS组男性比例、年龄、BMI及VAH和VAD的比例均高于非VAOS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92,95%CI:1.30~2.85,P=0.001)、年龄(OR=1.12,95%CI:1.10~1.14,P<0.01)和VAD(OR=2.14,95%CI:1.30~3.40,P=0.002)是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行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超声筛查人群发生VA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VAD的发生受性别和年龄影响,VAD是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人群发生VAOS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超声 起始段狭窄 椎动脉发育不良 动脉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MRI判断椎动脉颅内终末段发育纤细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被引量:6
13
作者 高鹏 马妍 +4 位作者 段祥攻 王亚冰 谌燕飞 朱凤水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97-202,共6页
目的采用高分辨MRI(HRMRI)技术评价椎动脉颅内终末段(tICVA)发育纤细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以指导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4例经DSA诊断双侧tICVA纤细患者。同时采用HRMRI的... 目的采用高分辨MRI(HRMRI)技术评价椎动脉颅内终末段(tICVA)发育纤细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以指导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4例经DSA诊断双侧tICVA纤细患者。同时采用HRMRI的时间飞跃法和黑血技术,分析4例患者双侧tICVA影像特征,鉴别动脉先天性发育不良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结果 DSA显示4例患者双侧tICVA纤细或闭塞,经HRMRI评价血管壁结构显示,4例患者椎动脉发育不良均位于右侧,表现为管壁厚度无明显增厚,直径小于对侧的1/2;左侧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1例,闭塞3例,表现为局部管壁的增厚、斑块的形成,造成相应管腔的缩小甚至闭塞。对其中3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论 HRMRI有助于鉴别椎动脉终末段发育不良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判断椎动脉的优势侧,为椎动脉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动脉颅内终末段发育不良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与前循环卒中患者单侧椎动脉优势现象对比 被引量:17
14
作者 王庆松 向阳 +1 位作者 王俊 刘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94-297,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椎动脉优势现象在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比检测120例PCI及96例前循环卒中患者(对照组)中一侧椎动脉发育不... 目的探讨单侧椎动脉优势现象在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比检测120例PCI及96例前循环卒中患者(对照组)中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及椎动脉优势现象的分布差异,分析椎动脉优势或发育不良与PCI的相互关联,及其优势比(odds ratio,OR)和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结果 PCI组椎动脉优势与椎动脉发育不良的患者分别为63例(52.5%)和11例(9.17%),对照组分别为30例(31.25%)和2例(2.08%),PCI组病例椎动脉优势及椎动脉发育不良出现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掊2=9.823,P=0.002及掊2=4.731,P=0.030),且PCI组有椎动脉优势或发育不良的危险较对照组明显增高(OR 2.432,95%CI 1.388~4.261;OR=4.743,95%CI 1.025~21.942),而有一侧椎动脉优势或发育不良的患者出现PCI的危险明显高于没有该血管变异的病例(RR 1.462,95%CI 1.154~1.185,RR 1.576,95%CI 1.209~2.053)。结论椎动脉发育不良及椎动脉优势现象与PCI间存在明显关联,单侧椎动脉优势这种常见的血管变异现象在PCI发病中可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前循环缺血性卒中 动脉优势 椎动脉发育不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平行解剖扫描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志勇 张海波 +2 位作者 焦劲松 乔亚男 谢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31-537,共7页
目的探讨基底平行解剖扫描磁共振成像(BPAS-MRI)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于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就诊主诉为“头晕或眩晕”并常规行头部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 TOF-MRA)及BP... 目的探讨基底平行解剖扫描磁共振成像(BPAS-MRI)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于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就诊主诉为“头晕或眩晕”并常规行头部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 TOF-MRA)及BPAS-MRI检查的80例患者,对双侧颅内段椎动脉、基底动脉在3D-TOF-MRA的基础上进行BPAS-MRI检查。对3D TOF-MRA血管显影正常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管径进行3D TOF-MRA与BPAS-MRI检查结果的比较,以观察BPAS-MRI检查对正常管径轮廓结构的显示情况。对3D TOF-MRA血管显影不正常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进行BPAS-MRI与3D TOF-MRA显影结果的对比分析,以探讨BPAS-MRI在颅内后循环血管病变中的诊断及鉴别作用。结果(1)80例患者共240支椎-基底动脉中,123支(51.2%)3D TOF-MRA显影正常,其左、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管径平均值3D TOF-MRA与BPAS-MR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117支(48.8%)血管在3D TOF-MRA上显影异常,其中39支(16.2%)血管仅通过MRA易漏诊或误诊,包括椎动脉发育不全15支(6.2%),椎动脉闭塞9支(3.8%),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7支(2.9%),椎动脉发育不良5支(2.1%),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2支(0.8%)及椎动脉夹层1支(0.4%)。结论BPAS-MRI能够清晰显示颅内后循环系统血管外部轮廓结构,联合3D TOF-MRA提高了颅内椎-基底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平行解剖扫描磁共振成像 -基底动脉狭窄 -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 椎动脉发育不良 动脉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urology:TCD诊断Bow Hunter综合征
16
作者 杨中华 PARK J H +1 位作者 SONG J SHIN J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3期266-266,共1页
患者,男性,59岁。向左转动头部时突发短暂眩晕和复视,当头直立时或倾斜时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头颈MRA显示右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图1)。向左侧旋颈转头过程中,进行了TCD检查,向左侧旋颈转头时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头恢复直立位... 患者,男性,59岁。向左转动头部时突发短暂眩晕和复视,当头直立时或倾斜时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头颈MRA显示右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图1)。向左侧旋颈转头过程中,进行了TCD检查,向左侧旋颈转头时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头恢复直立位时血流突然增加(图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NTER综合征 TCD检查 动脉血流速度 椎动脉发育不良 诊断 神经系统症状 MRA 直立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